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稻生产对钾素的需求量大,研究稻草和紫云英协同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变化的影响,旨在保障我国南方水稻的高产和土壤钾素高效利用.[方法]不同轮作模式钾肥定位试验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内(始于 2016 年).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和冬闲(CK)、氮磷钾肥和冬闲(F)、氮磷钾肥和冬种紫云英(CM)、氮磷钾肥配合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RCM)、氮磷减钾 50%配合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50%KRCM).在试验第 3 年(2019 年)于水稻收获后调查分析水稻产量和钾素含量,以及耕层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计算水稻钾素吸收量、钾素生理效率和钾素表观平衡,并进一步探讨水稻产量和钾素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CK处理相比,紫云英轮作显著提高水稻年产量,增幅以RCM、50%KRCM较高,分别为 59.4%和 59.7%.两者协同还田和紫云英单独还田均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相比化肥冬闲处理(F),增幅为 53.1%~63.3%,在稻草和紫云英协同还田下,减钾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明显.和F处理相比,RCM、50%KRC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 87.6%、41.1%和14.0%、12.1%,紫云英单独还田(CM)可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对缓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与RCM处理相比,50%KRCM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了 24.8%,缓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和CK处理相比,RCM处理显著提高了稻谷含钾量,增幅为 6.7%,4 个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稻草和稻谷吸钾量,钾素表观平衡均表现为盈余,RCM和 50%KRCM处理的钾素盈余量高于CM处理,但 50%KRCM处理的钾素盈余量比RCM处理降低了 119.7 kg/(hm2·a).钾素盈余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钾素盈余量每增加1 kg/(hm2·a),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 0.25 mg/kg.施肥降低了钾素生理效率,CM、RCM和F处理的钾素生理效率比CK降低了 10.3%~15.5%.土壤速效钾含量、植株总吸钾量、钾素表观平衡和水稻产量之间均显著正相关,植株总吸钾量每增加 1 kg/hm2,水稻产量提高 30.5 kg/hm2,钾素表观平衡每增加 1 kg/(hm2·a),水稻产量提高9.5 kg/hm2.[结论]稻草和紫云英协同还田可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进而提高稻谷产量,增加钾素盈余量可提高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两者协同还田提升水稻产量和土壤供钾能力的作用优于紫云英单独还田.稻草和紫云英协同还田条件下减少钾肥施用量,显著降低钾素盈余量,但没有降低土壤钾素的供应能力,因此,可适当减少钾肥的施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