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吉林省西部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土壤团聚体特征

    王俊李强任禾刘春光...
    603-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特征,探明耕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质量指标的影响,为解决区域长期传统耕作模式所引起的土壤结构质量下降问题及构建土壤合理耕作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16年10月开始,在吉林省西部松原市宁江区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耕作结合秸秆还田设置了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耕作(秸秆清除后进行旋耕,LR)、连续旋耕(秸秆粉碎还田后进行旋耕,SR)、翻耕-旋耕(秸秆粉碎还田后,轮流进行翻耕和旋耕,STR)、翻耕-免耕(秸秆粉碎还田后,轮流进行翻耕和免耕,STN)处理.于2018年10月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含量.[结果]与LR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可明显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P<0.05).秸秆还田条件下,STR和STN土壤中大于0.25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比连续旋耕(SR)处理显著增加10.6%(P<0.05).与LR处理相比,STR和STN处理耕层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明显提高,而STR和STN处理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平均降低3.9%,耕层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也显著降低.STN处理在0—20 cm土层具有较高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论]秸秆还田下,两种轮耕模式具有更高的团聚体稳定性,且有较小的分形维数,进而具有较好的抗蚀能力,其中翻耕-免耕轮耕模式团聚体稳定性更好,耕层土壤中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更高.因此,翻耕-免耕轮耕模式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壤肥力保育的有效措施和耕作模式.

    秸秆还田耕作模式轮耕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田间陈化生物质炭提高稻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磷素利用率

    宋燕凤张前前吴震段鹏鹏...
    613-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物质炭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稳定的结构而被用作土壤改良剂.然而关于田间陈化生物质炭对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通过定位试验,分析田间不同陈化年限的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田间定位试验设在江苏南京,供试土壤为粘质水稻土.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不施磷肥对照(CK)、施用磷肥(P)及磷肥配施新鲜生物质炭(PB0y,2017年施入)、2年陈化生物质炭(PB2y,2015年施入)和5年陈化生物质炭(PB5y,2012年施入).在水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团聚体分级,测定大团聚体(250~2000μm)、微团聚体(53~250μm)、粉粒(2~53μm)、粘粒(<2μm)含量以有效磷含量和基本理化性质,同时测定水稻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结果]与P处理相比,PB2y和PB5y处理显著提高250~2000μm大团聚体的比例(69.2%~107.8%),降低2~53μm粉粒(13.1%~14.7%)和<2μm粘粒(6.9%~41.9%)的比例,而PB0y与P处理相比各粒级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B0y、PB2y和PB5y处理土壤有机碳(SOC)提高了18.5%~58.5%,全磷含量提高了5.7%~17.1%,但2~53μm粒级SOC含量无显著差异.与P处理相比,PB0y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PB2y和PB5y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13.7%和16.3%)和磷素利用率(35.4%和45.5%).由结构方程模型可知,陈化生物质炭(PB2y和PB5y)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SOC、全磷含量、碳磷比等)和土壤结构(250~2000μm大团聚体比例增加),保证了水稻产量和磷储量.[结论]与新鲜生物质炭相比,陈化生物质炭可有效增加250~2000μm大团聚体比例以及土壤有效磷和全磷的保护,从而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达到增加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的目的.5年陈化生物质炭的改良效果好于2年陈化生物质炭.

    水稻陈化生物质炭土壤团聚体作物产量磷素利用效率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鄱阳湖平原区耕地土壤钾素空间变异影响因素研究

    韩逸江叶枫郭熙李子琳...
    62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区域土壤钾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钾素涵养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鄱阳湖平原区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6316个耕层(0—20 cm)土壤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普通克里格法、相关性分析和增强回归树(BRT)等方法,分析了区域土壤全钾与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区位、环境、土壤和人为4个方面的因素对二者空间变异影响的边际效应.[结果]鄱阳湖平原区耕地土壤全钾含量在1.70~23.40 g/kg,平均值为11.82 g/kg,变异系数为40.02%;速效钾含量在21.00~237.00 mg/kg,平均值为91.76 mg/kg,变异系数为45.27%,二者均呈中等程度变异.全钾与速效钾空间分布的块金效应分别为27.19%和50.00%,变程分别为74.10和41.10 km,二者均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但速效钾受随机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普通克里格插值结果显示,全钾与速效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增强回归树结果表明包含土壤地理环境信息的区位因素可作为解释土壤全钾与速效钾空间变异的有力因素,年降雨量是土壤全钾空间变异最为明显的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和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的综合作用是土壤速效钾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钾肥施用会明显干扰耕地表层土壤钾素的平衡状况.[结论]鄱阳湖平原区土壤钾素呈中等程度变异,但全钾空间分布的聚集性强于速效钾,速效钾受外界因素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干扰更加明显.

    全钾速效钾空间变异影响因素增强回归树鄱阳湖平原

    基于高斯?分类混合聚类方法的水稻区域化肥减施潜力研究

    张耿苗麻万诸任周桥刘桃霞...
    635-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综合土壤养分、自然资源禀赋和种植管理方式等多源要素,构建基于高斯−分类混合聚类模型的农田基础肥力分区,为定性描述、定量估计化肥的"稳−控−增"和提高推荐施肥的准确性提供必要的补充.[方法]2008—2017年,共采集6382个农田土壤样品,现场调查了距村距离、土壤类型、耕层质地、成土母质、地貌类型与种植模式等数据,测定了土壤pH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在研究区内典型位置以当地主栽的'甬优'、'秀水'系列品种为试材,布设6个"3414"试验点,共开展了28个试验,获得氮、磷、钾(N、P、K)不同施肥水平下的稻谷产量、最佳推荐施肥量等信息.基于高斯−分类混合聚类方法,联合土壤、气候、地形等自然资源禀赋要素与区域性农业种植模式,对农田基础肥力进行分区,并将各区测土配方试验数据与农户典型施肥数据比较,完成各不同分区的化肥减施潜力估计.[结果]整个研究区域稻田可划分为7个大区,各区与已有农田地力评价等级具有较好的吻合度,对应于较高、中等和较低三级别地力水平分别有4、1和2个分区.影响各农田基础肥力分区的重要因子基本一致,主要为地面高程、土壤速效钾含量、降雨、温度和地貌分区.研究区内水稻的化肥减施潜力分别为减纯氮(N)26.2~71.3(平均48.7)kg/hm2,减磷肥(P2O5)9.9~23.5(平均16.7)kg/hm2,减钾肥(K2O)18.5~39.9(平均29.2)kg/hm2.减肥潜力与分区基础肥力高低总体一致,较高肥力区减肥潜力较大,低肥力区减肥潜力相对较小,但也有较高肥力分区减肥潜力低(如分区3)或较低肥力分区减肥潜力高(如分区6)的情形.从空间分布上看,分区4、5、6、7减氮潜力较大,分区2、7减磷钾肥潜力较大,而分区1、5减磷钾肥潜力较小.[结论]综合自然资源禀赋、土壤及种植管理模式的分区划分,比传统依靠土壤养分的肥力分区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稻田的基础肥力差异.地形地貌、土壤速效钾含量、降雨和温度是区域基础肥力分区的关键影响因子.从空间分布上定量估计,水稻的化肥减施潜力与基础肥力水平总体一致,总体可减施氮肥(N)26.2~71.3 kg/hm2、磷肥(P2O5)9.9~23.5 kg/hm2、钾肥(K2O)18.5~39.9 kg/hm2.

    混合聚类减肥潜力基础肥力分区推荐施肥量

    不同轮作模式下基于机插粳稻稳产和氮肥高效的氮肥运筹方式

    龙瑞平张朝钟戈芹英李贵勇...
    646-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旱作茬口对水旱轮作系统中机插粳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索不同轮作模式中机插粳稻氮肥减施方式,实现减肥不减产、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方法]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选择油菜-水稻、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3种主要轮作模式,以当地主推的粳稻品种隆科16号为试材,设置6个穗肥氮素用量(N 0、90、120、150、180和210 kg/hm2)处理,分别以N0、N90、N120、N150、N180、N210表示,按6:4的比例用作促花肥和保花肥,并以当地高产施氮技术处理(共施N 285 kg/hm2,基肥、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各1/4)为对照(CK),研究了机插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吸收、运转及利用效率.[结果]前茬为油菜的稻田土壤含氮量最高,其次为小麦茬,最低的为蚕豆茬.3种轮作模式下,不同穗肥施用量间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同氮素用量下,油菜茬口水稻的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其次是小麦茬口,最低的是蚕豆茬口.3个轮作茬口下,两年平均水稻产量均以N 180 kg/hm2处理最高,与CK相比,在施N减少36.84%的情况下,油菜和小麦茬口的稻谷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蚕豆-水稻模式稻谷增产3.94%.但第二年继续同样处理,油菜、小麦和蚕豆茬口的水稻平均产量分别减少1.07、0.30和0.29 t/hm2.只施穗肥氮可增加水稻的有效穗,虽然有效穗的增加量略低于对照,但总颖花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油菜-水稻模式中穗肥用量为N 180 kg/hm2的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结论]在水旱轮作系统中,油菜茬口残留的肥力要高于小麦和蚕豆茬口.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轮作,两年内水稻可不施基肥和分蘖肥,只施N 180 kg/hm2作穗肥,按促花肥:保花肥为6:4的比例施用,能够实现减肥不减产的目标.而油菜-水稻轮作体系采用此施肥方法,减氮效果明显,但持续减氮栽培可能会大幅降低水稻产量.

    机插粳稻油菜-水稻轮作小麦-水稻轮作蚕豆-水稻轮作氮肥运筹氮素利用率产量

    不同类型新型肥料对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周雯雯贾浩然张月李卫...
    657-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型肥料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和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不同类型新型肥料的适宜施肥方法,以实现南方早稻和晚稻同步达到高产高效.[方法]连续2年田间试验供试水稻品种为'隆香优华占'(早稻)和'陵两优7717'(晚稻),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其余处理施氮肥总量均为N 189 kg/hm2,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肥料类型,包括复混肥(CK1)、稳定性肥(T1)、两种木质素缓释肥(T2、T3)、生根型缓释肥(T4)、有机硅水溶缓释肥(T5)、控释肥(T6),共6种肥料.副区为5个施用方法处理,依次为基肥:分蘖肥:保花肥:促花肥为4:2:2:2;基肥:保花肥为6.5:3.5;基肥:保花肥为5.5:4.5;基肥:保花肥为7:3;基肥:保花肥为6:4.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新型肥料对土壤肥力(内梅罗指数法)、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两年双季稻对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提升作用以T3(基肥:保花肥为5.5:4.5)最大,其次为T2(基肥:保花肥为5.5:4.5)和T5(基肥:保花肥为6.5:3.5)处理.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评价结果与土壤的实际生产力基本一致,较高的土壤肥力能够表征作物的高产.产量分析表明,早稻穗粒数和晚稻结实率与相应的水稻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因此,早晚稻的高产栽培策略应在保持适宜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2017和2018年度各施肥处理产量均高于CK处理,其中T3处理水稻年产量高达16.69和16.67 t/hm2,与CK比,产量分别提高了26.05%和27.15%;同时促进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提升,IFI指数从施肥前的1.68(Ⅱ级)升至1.97(Ⅰ级).与CK1相比,2018年T3处理水稻年产量提高9.23%,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237.36%(P<0.0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28.28%(P<0.01),经济效益增加51.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木质素缓释肥(基肥:保花肥为5.5:4.5)可促进水稻获得高产和高收益,并且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氮肥利用率,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施肥方式.

    双季稻新型肥料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内梅罗指数法氮肥利用率经济效益

    缓释氮肥与尿素掺施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晨阳张富仓郭金金刘翔...
    669-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类型下缓释氮肥与尿素掺混对3个不同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氮素转运、吸收利用效率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探索适宜提高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氮肥配比,为该地冬小麦高效生产的肥料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设置了4个氮肥处理,分别为纯尿素(U)、纯缓释氮肥(S)、缓释氮肥与尿素8:2掺混(SU1)、缓释氮肥与尿素6:4掺混(SU2),施氮量为180 kg/hm2;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选取关中地区农民主栽的3个冬小麦品种[小偃22(XY22)、西农979(XN979)和郑麦379(ZM379)]为试材,每个品种设5个处理.观测冬小麦在主要生育期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并分析冬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植株氮素累积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施氮量相等时,缓释氮肥与尿素掺施能显著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增加冬小麦的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累积量.SU2处理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的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累积量均达到最大值,且0—100 cm土层剖面硝态氮残留量最小.SU2处理下3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分别比U和S处理提高了31.81%~31.99%和9.66%~25.38%;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率也分别提高了21.31%~51.12%和2.60%~20.78%.此外,缓释氮肥与尿素掺施能显著提高3个冬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显著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转运,XY22、XN979和ZM379在SU处理下,冬小麦营养器官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49.71%、48.32%和49.39%;在SU2处理下3个冬小麦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大,分别为17.54和41.95 kg/kg、17.94和41.53 kg/kg、11.32和38.56 kg/kg.冬小麦收获后,XY22在SU2处理下0—100 cm土层硝态氮的残留总量在3个品种中最小,为112.67 kg/hm2,比U处理下的硝态氮累积总量明显下降13.48%.这表明缓释氮肥与尿素掺施可以显著提高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失,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结论]施氮量为180 kg/hm2时,缓释氮肥与尿素按6:4掺混是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高效生产的最佳掺施比例.

    缓释氮肥与尿素掺施冬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

    不同降雨年份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任宁汪洋王改革赵亚南...
    681-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干旱和正常降雨年份,比较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夏玉米养分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7—2018年在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进行,该地2017年6—9月降雨量为210.9 mm,属少雨干旱年份;2018年6—9月,降雨量为533.9 mm,属降雨正常年份.试验设置控释尿素(N 45%)与普通尿素(N 46%)的配比分别为1:9、2:8、3:7、4:6、5:5,施氮量均为N180 kg/hm2.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乳熟期、成熟期取植株样品,测定植株全氮含量;于成熟期,测定玉米产量同时测试土壤无机氮含量.[结果]不同降雨年份玉米产量差异显著,相同处理下干旱年份(2017)与降雨正常年份(2018)相比玉米减产36.5%~53.4%.在降雨正常年份,与仅施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以4:6配比的玉米产量提高10.1%,经济效益提高15.8%.在干旱年份,与仅施普通尿素处理相比,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的玉米产量有所下降,其中CRU4显著减产22.9%,经济效益降低56.7%,当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比例为4:6时减产幅度达到最大,经济效益也最低.相同配施处理下,在降雨正常年份玉米花后氮素累积比干旱年份增长108.0%~1175.7%,氮肥偏生产力增长57.4%~114.6%.在干旱年份,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的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比降雨正常年份高52.3%~131.9%.在降雨正常年份,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土壤表层(0—30 cm)硝态氮含量均高于仅施普通尿素的处理.[结论]与正常降雨年份相比,干旱可导致玉米减产36.5%~53.4%,植株干物质累积量、氮素累积量、氮肥偏生产力均有所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升高52.3%~131.9%.正常降雨量下,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能够提高玉米氮素累积量和经济效益,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在3:7的配比下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降雨量控释尿素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经济效益

    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施比例和方法对土壤氮素供应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冯朋博康建宏梁熠王乐...
    692-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宁夏南部山区玉米生产中施肥不合理,氮素供需矛盾突出.研究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施对土壤氮素、酶活性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先玉698为试材,在施氮225 kg/hm2条件下,设置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比例及施用时期处理:不施肥(T1);普通尿素2/3基施、1/3小喇叭口期追施(T2);1/3控释尿素氮+1/3普通尿素氮基施,小喇叭口期1/3普通尿素氮追施(T3);2/3控释尿素氮+1/3普通尿素氮一次基施(T4);控释尿素一次基施(T5).探讨不同处理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土壤酶活性、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并对相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在玉米灌浆期,T3、T4、T5处理0—20、20—40 cm土层NH4+-N含量均显著高于T2处理(P<0.05);土壤NO3--N含量在0—20 cm土层玉米拔节期T2处理较T3、T4、T5处理高,灌浆期T3、T4、T5处理较T2处理高,20—40 cm土层,玉米大喇叭口期T2处理较T3、T4、T5处理高,成熟期T3、T4、T5处理较T2处理高,且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无机氮含量,在玉米拔节期0—20、20—40 cm土层T2处理较T3、T4、T5处理高,在玉米成熟期0—20、20—40 cm土层T3、T4、T5处理较T2处理高,且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玉米拔节期0—20 cm土层T2处理的脲酶活性较T4、T5处理分别高45.8%、54.7%,同时期20—40 cm土层T2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较T4、T5处理高出38.2%、76.9%,在灌浆期20—40 cm土层T5处理的脲酶活性较T2处理提高15.6%;随着控释尿素比例增加,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延长;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施控释尿素的土壤中变化不明显.两年试验T4处理的平均产量较T2处理高出6.89%,相对经济效益较T2处理高出6.76%.通过对所测土壤指标与产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硝态氮、无机氮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结论]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施可以调节耕层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含量,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确保土壤持续稳定地供给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素.在施N 225 kg/hm2条件下,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按1﹕2配合一次性基施,可协调肥料氮素释放与作物养分吸收,实现土壤供氮与作物需氮之间的平衡,达到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栽培的目的.

    春玉米控释尿素配施比例施用时期产量

    东北春玉米氮肥推荐施肥模型研究

    包启平韩晓日崔志刚殷源...
    705-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对东北地区玉米施肥量和产量的拟合效果,以期找出拟合效果最好的效应函数模型,为东北春玉米推荐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二次项模型、线性加平台模型、指数模型和球模型4种函数效应模型对东北地区2010年以来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414"田间试验,包括棕壤、白浆土、草甸土、黑钙土、风沙土、黑土和新积土7种不同典型土壤类型,按相对产量小于80%、80%~90%和大于90%分为低、中和高肥力水平的417个田间试验进行拟合,分析比较4种函数效应模型下的推荐施肥量、目标产量和决定系数(R2),找出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结果]综合考虑肥料效应函数的拟合度、推荐施肥量、和目标产量后,在低肥力棕壤、黑钙土、风沙土、黑土和新积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球模型>二次项模型>指数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60~93、73~95和84~114 kg/hm2;在低肥力白浆土和草甸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球模型>指数模型>二次项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68~73、84~87和89~91 kg/hm2.在中等肥力棕壤、黑钙土、黑土和风沙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球模型>二次项模型>指数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72~93、75~103和89~113 kg/hm2;在中等肥力白浆土、草甸土和新积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球模型>指数模型>二次项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78~100、97~103和85~126 kg/hm2.在高等肥力白浆土和黑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二次项模型>球模型>指数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105~118、121~134和165~168 kg/hm2;在高等肥力黑钙土上,拟合效果为线性加平台模型>球模型>二次项模型>指数模型,选用线性加平台模型较球模型、二次项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节省N 154、154和155 kg/hm2.[结论]综合考虑肥料效应函数的拟合度、推荐施肥量和目标产量,发现4种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在7种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肥力水平上均表现为线性加平台的拟合效果最好,而其他3种肥料效应函数在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拟合效果不同.

    春玉米土壤类型推荐施肥线性加平台模型二次项模型球模型指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