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综合农艺管理促进夏玉米氮素吸收、籽粒灌浆和品质提高

    于宁宁赵子航任佰朝赵斌...
    797-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种植密度偏低、施肥不合理、玉米收获时间早等问题,造成产量和品质难以提高,经济效益偏低.研究适合黄淮海地区的综合农艺管理措施,以期改善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提高籽粒品质和氮肥利用效率.[方法]本试验以郑单958为试材,在山东农业大学连续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综合考虑施肥量、施肥时期、耕作方式、种植密度、收获时间等措施,设置4个处理:传统种植管理措施(对照,T1);高产高效措施(T2,降低施肥量,优化施肥时期和种植密度,延迟收获);超高产管理措施(T3,在T2的基础上增加施肥量和种植密度);高产高效优化措施(T4,在T3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和施肥量).T1处理播前小麦秸秆覆盖和免耕,其他处理均为小麦秸秆还田和旋耕.从抽雄期至成熟期,每5天取一次样,测定籽粒干物质量和水分含量,计算灌浆和脱水速率,收获期测产.[结果]与T1处理相比,3个综合农艺管理措施均能提高夏玉米后期籽粒灌浆速率,延长籽粒灌浆期,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改善籽粒品质.其中,两年产量均以T3处理最高,较T1处理显著增加46.0%~47.8%,其次是T2和T4,较T1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4.9%~31.6%和25.9%~33.6%;氮肥偏生产力(PFPN)以T2和T4处理较高,较T1处理分别增加61.1%~84.5%和53.6%~62.9%.同时,T2和T4处理从籽粒最大含水量时到收获时的灌浆速率显著增加,后期籽粒脱水速率增加,收获时籽粒干重显著提高.优化综合农艺管理措施可改善籽粒品质,其中以T4处理籽粒品质最佳,2017年总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较T1处理分别显著增加4.5%和10.1%,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7.6%,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增加0.4;可溶性糖和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增加6.2%和16.3%;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8%.综合农艺管理虽然会增加施肥次数,增加一定的人工投入,但玉米籽粒产量增加,最终的经济效益提高.T4处理经济效益最高,较T2和T3处理两年平均增加613和1084元/hm2.[结论]高产高效优化管理措施(T4)在超高产管理措施(T3)基础上,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减少化肥用量,能更有效促进夏玉米籽粒的后期灌浆,增加灌浆时间,促进植株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虽然高产高效优化管理措施(T4)下产量比超高产管理(T3)有所降低,但显著高于常规高产高效管理(T2),且可明显提高玉米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增加净收益.

    夏玉米综合农艺管理产量氮素利用率籽粒灌浆特性籽粒品质

    氮肥用量及有机无机肥配比对陇中旱农区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郭喜军谢军红李玲玲王嘉男...
    806-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甘肃省气候干旱,土壤肥力不高,玉米生产对化肥氮素的依赖性高.研究该地区适宜的氮肥投入量及有机无机肥比例,为该地区玉米生产可持续高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的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共设9个氮素投入量和有机无机肥配比处理,T1处理为不施氮肥;T2~T6处理的施氮量均为200kg/hm2,其中商品有机肥氮的替代比例依次为50.0%、37.5%、25.0%、12.5%、0%;T7处理的施氮量和商品有机肥氮替代比例分别为N 225 kg/hm2和22.2%,T8处理分别为N 250 kg/hm2和40.0%,T9处理分别为N 275kg/hm2和54.5%.于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测定玉米光合指标和干物质积累量,收获后测定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相同施氮量下提高有机氮比例,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没有同步增加,光合效率没有明显增加.提高氮肥总施用量可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光合效率,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相同施氮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T2~T5)在开花期光合效率低于单施化肥处理(T6),但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单施化肥处理(T6)差异不显著;成熟期有机氮替代比例为12.5%的T5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50.0%有机氮替代比例(T2)显著增加48.5%.相同施氮量下,增加有机氮比例提高了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率,以40.0%有机氮替代比例(T8)和50.0%有机氮替代比例(T2)的处理籽粒干物质分配率相对较高,其值分别为56.9%、56.0%,但40.0%有机氮替代比例(T8)的玉米产量低于单施化肥(T6).在丰水年,增加施氮量(T7、T8和T9处理)不能显著增加玉米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在等氮量(200 kg/hm2)投入条件下,增加有机肥比例降低了生物产量,但没有显著降低籽粒产量;在干旱年份,有机氮替代比例为37.5% (T3)和50.0% (T2)的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单施化肥处理(T6)分别增加了16.9%和14.5%,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结论]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投入总氮200 kg/hm2较为适宜,增加有机氮施用比例至50%左右,可以保持现有产量不降低,且增加玉米对氮素的总吸收量,有利于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能够协调玉米全生育期内的土壤氮素供给,优化叶面积、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在玉米产量形成中的关系,促进光合产物和氮素向籽粒转运,进而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

    玉米有机肥尿素光合特性产量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特性及养分吸收转运的影响

    展文洁刘剑钊梁尧袁静超...
    817-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耕作方式影响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比较东北中部雨养区不同耕作制度下玉米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特征,为建立合理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2011-2012年,在吉林省连续进行了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种耕作方式:浅灭茬后直接播种(对照,T1),苗带深松后镇压(T2),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T3),苗带行间全部深松(T4).在6展叶期、吐丝期和生理成熟期,取0-60 cm土层的植株根系样品,分析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根系生长发育特征.[结果]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产量差异显著(P<0.05),两年平均值表现为T3 >T2 >T1 >T4,T2处理和T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T1处理增加8.1%和10.2%.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吐丝后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吐丝后累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增加(P<0.05).T2和T3处理下的氮、磷、钾累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比T1处理增加了0.4%~3.6%、16.9%~33.8%、70.5%~82.1%,T3处理增幅高于T2处理.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各生育期的总根干重、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P<0.05),其中,6展叶期至成熟期,总根干重、总根长、总根表面积的增幅分别为9.8%~22.8%、16.1%~33.1%、19.9%~38.2%.T2和T3处理在各土壤剖面的根系形态均优于T1处理,其中以T2处理最佳,且在20-40 cm土层间差异最为显著(P<0.05).与T1处理相比,T3处理下各生育时期在20-40 cm土层的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平均增幅为34.1%、48.3%、47.8%,根直径平均增幅为22.1%.[结论]与浅灭茬后直接播种相比,苗带行间全部深松不利于根系发育,而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方式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发育和纵向延伸,尤其是在20-40 cm土层根系干重、根长和根表面积明显增加,有利于根系对深层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玉米花后累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产量.

    耕作方式玉米根系形态养分吸收与转运

    氮锌配施促进小麦根系形态建成及其生理活性提高

    梁振凯郭聪颖王彩芝李友军...
    826-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氮、锌营养均影响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从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及生理活性角度,研究氮锌配施提高小麦产量的机理.[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供试材料为'洛麦28'.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随机设计,氮(N)水平设置为120 kg/hm2 (N120)、180 kg/hm2 (N180)和240 kg/hm2(N240),锌(ZnSO4·7H2O)水平设置为0 kg/hm2(Zn0)、20 kg/hm2 (Zn20)和40 kg/hm2 (Zn40).在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样,挖长和宽均为20 cm、深为40 cm的土块,将根样冲洗干净,测定小麦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根系锌代谢相关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同一施氮水平下,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均在Zn20处理下最高,而其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最低;同一施锌水平下,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均在N180处理下最高,而其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最低.氮锌互作显著影响小麦产量、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与其他处理相比,N180Zn20处理下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均最高,产量增幅为3.5%~53.4%(2016-2017)、5.3%~54.5% (2017-2018).相关分析表明,在主要生育期,小麦的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含量和锌含量与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施氮和锌均显著影响小麦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适宜的氮锌配施具有良好的氮锌协同效应,有利于根系良好形态的建成,调节根系生理活性以及氮、锌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促进小麦的高产稳产.综合分析可知,N180Zn20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配施组合.

    小麦根系形态酶活性产量

    小麦钾离子通道蛋白基因TaPC1介导植株抵御低钾逆境功能研究

    师新新张佳祺张雨萌王妮...
    840-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钾离子通道(potassium channel,PC)蛋白通过介导离子跨膜转运,增强低钾胁迫下植株对钾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本研究以采用RNAseq鉴定小麦应答低钾基因获得的PC家族基因TaPC1为对象,对该基因分子特征、应答低钾表达模式及其介导植株抵御低钾逆境的能力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TaPC1分子特征,采用溶液培养法培养丰钾(K2O6 mmol/L)、低钾(K2O 0.06 mmol/L)处理小麦和转化株系幼苗,采用DNA重组技术构建TaPC1亚细胞定位和表达质粒,利用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烟草.采用常规植株形态、生理和qPCR方法测定植株生长、生理指标和基因表达.[结果]TaPC1与植物种属PC家族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该基因编码蛋白具有植物种属PC蛋白跨膜域保守特征,翻译蛋白经内质网分选后定位于细胞质膜.低钾(0.06 mmol/L)处理下,根、叶中TaPC1表达增强;将低钾处理植株转入丰钾(6 mmol/L)营养液进行恢复处理后,根、叶中该基因表达下调,表明TaPC1呈低钾应答表达模式.基因遗传转化结果表明,与野生型(WT)对照相比,低钾处理下,超表达TaPC1烟草株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多,细胞活性氧累积量减少,细胞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提高,丙二醛含量降低.基因表达分析表明,低钾处理下,转化株系内细胞保护酶编码基因NtSOD1、NtCAT1;1、NtPOD1;2及NtPOD1;6的转录本丰度较野生型(WT)显著增多,表明上述基因通过增强表达,在改善转化株系低钾处理下细胞活性氧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与WT相比,低钾处理下转化株系的钾累积量显著增多,光合碳同化能力增强.[结论]TaPC1呈低钾胁迫增强表达模式,上调表达该基因能显著增强植株钾素吸收,有效维持低钾逆境下的细胞活性氧稳态特征,在改善植株光合物质生产和抵御低钾逆境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麦钾通道蛋白基因低钾胁迫TaPC1表达功能鉴定

    典型黑土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李珺刘双全仇少君赵士诚...
    850-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马铃薯生产中养分不平衡施用问题严重,过量施氮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NE)推荐施肥量基础上,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马铃薯推荐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分别在黑龙江克山县不同地块进行2个田间试验,在NE系统推荐施肥量(N180)的基础上,设减施推荐施氮量的50% (N90)、25% (N135)和增施25%(N225)、50% (N270)4个处理,并以不施氮肥的处理作对照(N0).测定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等指标.[结果]017和2018年马铃薯产量均以NE系统推荐的N180处理最高,较N0处理两年平均增产40.4%.N90和N135处理低施氮水平(≤180 kg/hm2)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也明显增加,当施氮量超过NE系统推荐的施肥量(180 kg/hm2)后,继续增施氮肥对产量增加无明显作用.与N0处理相比,两年N180处理的块茎、秸秆和全株氮素吸收量平均增幅分别为49.8%、58.2%和52.0%,磷素吸收量平均增幅为36.3%、52.2%和39.8%,钾素吸收量平均增幅为26.4%、46.8%和31.3%,生产1t块茎(鲜重)所需要的氮、磷、钾养分分别为4.6、1.1和5.8 kg.N180处理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均为最高,氮素农学效率和回收率与N90和N135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在不超过马铃薯氮素需求条件下,增加氮肥投入可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和氮素吸收量,NE系统能够指导马铃薯科学施肥,保障马铃薯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马铃薯产量施氮量养分吸收量氮肥利用率

    设施早熟西瓜和甜瓜的化肥施用现状及减施潜力

    郭亚雯崔建钊孟延杨爽...
    858-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陕西省设施栽培西瓜(Citrullus lanatus)和甜瓜(Cucumis melo)施肥现状、养分输入特征和养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西瓜和甜瓜化肥合理减施,改善品质,增加农户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选取西瓜、甜瓜栽培面积大的农户,且使调查农户均匀覆盖主产区,采用实地走访记录方式,在调研陕西设施早熟西瓜、甜瓜产量水平,农户施用有机肥、化肥种类及施用量、施肥方式等基础上,依据当地目标产量、肥料试验文献数据,推荐区域合理施肥量,并对推荐施肥量进行田间验证,根据推荐施肥量对农户施肥现状进行评价并分析化肥的减施潜力.[结果]设施栽培西瓜、甜瓜主产区肥料(化肥+有机肥)N、P2O5、K2O养分投入量平均分别为582、412、541 kg/hm2和1059、763、842 kg/hm2,其中化肥N、P2O5、K2O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66、213、304 kg/hm2和315、317、281 kg/hm2;西瓜、甜瓜化肥N、P2O5、K2O养分平均用量分别为各自推荐量的1.8、3.6、2.3倍和2.9、6.3、3.1倍,养分表观盈余量分别为455、369、388 kg/hm2和980、728、692 kg/hm2,养分利用率仅为4.6%~28.3%.西瓜化肥氮、磷和钾施用过量的农户分别占79.6%、88.9%和79.6%,化肥氮、磷和钾减施潜力分别为46%、72%、57%;甜瓜化肥氮、磷和钾施用过量的农户分别占74.9%、91.0%和74.9%,化肥氮、磷和钾减施潜力分别为65%、84%和68%,西瓜和甜瓜化肥总减施潜力(N+P2O5+K2O)分别为57%和73%.西瓜、甜瓜有机肥中氮素养分占养分总用量的比例分别为39.5%和65.8%,比例总体上适宜;西瓜和甜瓜化肥N∶P2O5∶K2O投入比例分别为1.0∶0.8∶1.1和1.0∶1.0∶0.9,P2O5占比过高;水肥一体化条件下西瓜、甜瓜基施化肥(N+P2O5+K2O)占化肥施用总量(基肥+追肥)的比例分别达91.2%和59.4%,基施养分比例过高.[结论]本研究区域西瓜、甜瓜养分总投入中,有机养分比例适宜,但存在化肥投入过量,尤其是磷施用比例过高的问题;在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下,存在基施养分比例过高、养分盈余量大、养分利用率低的问题.生产实践中,亟待根据西瓜、甜瓜养分需求规律,制定精准施肥量和适宜的养分比例,建立区域合理施肥技术体系,最终实现西瓜化肥氮、磷和钾平均施用总量减少46%、72%和57%,甜瓜化肥氮、磷和钾平均施用总量减少65%、84%和68%.

    西瓜甜瓜施肥量推荐施肥化肥减量潜力

    荔枝在不同温度和氮素形态下的氮、磷吸收动力学特征

    朱陆伟周昌敏白翠华区宇程...
    869-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温度直接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而植物对氮素形态具有偏好性.研究不同温度和氮形态营养条件下荔枝根系吸收氮和磷能力的差异,为荔枝不同季节(物候期)合理施用氮、磷肥提供依据.[方法]以'黑叶'荔枝实生苗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进行了试验.设置6个生长温度(10℃、15℃、20℃、25℃、30℃和35℃)和3种氮形态营养液(硝态氮、1/2硝态氮+1/2铵态氮和铵态氮,分别表示为NN、1/2NN+1/2AN和AN),共18个处理.将饥饿48 h的荔枝苗置于营养液中,于处理0、1、2、3、4、6、8、10和12h后采集营养液样本,测定其中氮、磷含量.计算荔枝吸收氮、磷养分离子的动力学参数变化,并比较根系吸收氮、磷养分能力的差异.[结果]温度和氮形态对荔枝吸收氮和磷养分均有显著影响(P<0.01).随温度升高,NN和1/2NN+ 1/2AN处理下荔枝对总氮的最大吸收速率(Lmax)呈现“下降-升高”的交替变化,但AN处理下的Lmax受影响较小.15℃和30℃时AN处理荔枝对总氮的Lmax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氮形态营养处理,其他温度下则以1/2NN+ 1/2AN处理最高;单一氮形态营养下,荔枝对氮素的亲和力(Am)和离子补偿点(Cmin)随着温度升高而发生波动;同时供应两种氮素形态时,Am随温度升高(10℃~30℃)而增加,而Cmin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氮形态对荔枝吸收总氮的Imx的影响与温度有关,但不同温度下均以NN处理的Lmaxx最低、Am最高及Cmin最低.在1/2NN+ 1/2AN处理中,荔枝吸收NH4+的Lmax显著高于NN处理,但NN处理的Am更高且Cmin更低.氮素供应形态对荔枝吸收H2PO4-的影响也与温度有关,在15℃和25℃时荔枝吸H2PO4-的Imax表现为1/2NN+1/2AN>AN >NN,其他温度下的氮形态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别.除15℃时NN处理荔枝对H2PO4-的Am、Cmin分别显著低于、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外,其他温度下3种氮形态营养处理的Am和Cmin接近.[结论]荔枝为喜硝植物,吸收硝态氮的能力也更强.在生长介质温度为15℃和30℃时单独供应铵态氮及在其他温度下同时供给两种氮形态,有利于荔枝对氮素的吸收.在15℃和25℃时,同时供应硝态氮和铵态氮最有利于荔枝吸收H2PO4-,供应铵态氮次之;其他温度下氮供应形态对荔枝吸收H2PO4-没有明显影响.为提高荔枝吸收氮磷营养能力,建议生产上避免一次性大量施用硝态氮肥.

    荔枝温度硝态氮铵态氮磷酸根离子动力学参数

    低温胁迫下磷肥施用量对油橄榄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天宋佳承闫士朋李朝周...
    879-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自然低温胁迫下磷肥施用量对油橄榄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确定低温条件下增强油橄榄幼苗抗寒性及促进其生长发育的最适磷肥施用量,为油橄榄苗期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选用我国油橄榄主栽品种'鄂植8号'为试验材料,所用磷肥为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6个处理的每株幼苗P2O5施用量分别设为0、15、30、45、60和75 g,记作P0、P15、P30、P45、P60和P75;低温胁迫是在自然条件下,取样时间为2018年9月16日、11月15日和12月30日上午9:00左右,取样当日与前两日平均气温分别为17.6℃、3.1℃和-5.3℃,采集样品为植株叶片、根系,分析油橄榄幼苗叶片冻害指数、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膜伤害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磷含量及根系活力、根系形态和生物量积累.[结果]在低温环境(3.1℃、-5.3℃)下,增施适量磷肥可降低油橄榄叶片冻害指数,增加叶片中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叶绿素和磷含量,增强叶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叶片膜透性、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强根系活力.在3.1℃条件下,P45处理油橄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较P0分别增加了104.75%、95.02%和100.01%;叶绿素含量和磷含量较P0分别增长了114.83%和33.66%.在低温条件下,油橄榄幼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均受到抑制,P45处理的油橄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较P0处理增加了42.60%、28.79%、55.50%和25.01%,各磷肥处理下根系平均直径间差异不显著;株高、根干重、地上部干重较P0处理分别增加了48.48%、80.27%和34.51%.[结论]低温抑制油橄榄幼苗生长发育,而适量增施磷肥可有效提高油橄榄的生理活性,进而缓解低温对油橄榄幼苗的损伤,增强了植株的抗寒性.低温胁迫条件下,每株施用45 g磷肥(P2O5)的效果最佳.

    低温胁迫磷肥施用量油橄榄冻害指数抗氧化能力

    八宝景天-柑橘间作降低柑橘根际土壤镉含量以减少对镉的吸收

    李丹丹杨军杨武年郭俊娒...
    891-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超富集植物与经济作物间作是实现重金属污染农田边生产边修复的有效措施.为此,研究八宝景天(Hylotelephium spectabile)和柑橘间作对柑橘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为柑橘生产提供安全、经济有效的栽培措施.[方法]以早熟和晚熟柑橘、八宝景天为试材进行盆栽试验,以全Cd含量为0.92 mg/kg的污染土壤和0.06 mg/kg的清洁土壤为供试土壤.分别设置早熟和晚熟柑橘单作、八宝景天单作、早熟和晚熟柑橘-八宝景天间作和柑橘-八宝景天限制性间作,共7个处理,限制性间作采用半透膜根际袋将八宝景天和柑橘根系分开.在植株生长74天(7月)和218天(12月)时采样,调查植株生物量和Cd含量,分别测定根际土壤全Cd和有效态Cd含量.[结果]与柑橘单作相比,与八宝景天间作柑橘的叶片Cd含量降低了26.7%,与清洁土壤种植的柑橘叶片Cd含量(0.011 mg/kg)相近.间作条件下,柑橘根际土壤中全Cd含量由0.92 mg/kg降低至0.75 mg/kg,有效态Cd含量由单作处理的0.82 mg/kg降低至0.78 mg/kg,低于柑橘单作处理;柑橘-八宝景天间作柑橘根际土壤中全Cd的减少量是柑橘-八宝景天限制性间作柑橘根际土壤全Cd减少量(6.52%)的2.83倍.柑橘-八宝景天间作中八宝景天对土壤Cd的年提取量、年去除率分别达1.40 mg/pot、3.34%,与其单作(1.50mg/pot、3.73%)相比,去除效率降低了10.6%,其主要原因是间作降低了八宝景天的生物量.[结论]尽管柑橘-八宝景天间作影响八宝景天对镉的去除效率,但显著降低了柑橘根际全Cd和有效态Cd含量,进而将柑橘叶片Cd含量降低到与清洁土壤下近似的水平,实现了边修复边安全生产的目标,因此,柑橘-八宝景天间作可作为中低度Cd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的重要生物措施.

    柑橘八宝景天间作修复Cd污染Cd去除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