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硝铵供应比对油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张珊珊张佳祺李银水代晶...
    96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当铵态氮(NH4+-N)作为唯一氮源时,油菜的光合作用受到显著抑制,添加硝态氮(NO3--N)能显著缓解NH4+-N的抑制效应.探究不同硝铵配比对油菜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明确硝态氮调控油菜光合能力的生理机制,对优化施用氮肥形态,保障冬油菜扩面增产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水培试验方法,在高氮(8 mmol/L,HN)和低氮(1 mmol/L,LN)处理下,设置全硝、硝铵 3∶1、硝铵 1∶1、硝铵 1∶3、全铵 5 个配合比例,在处理 15、20、25 天时,取油菜样品,测定光合能力参数和生物量.利用光合限制模型分析硝铵比对光合速率的限制.[结果]全铵处理的油菜在HN处理下第 5 天和LN处理下第 7 天开始出现枯黄症状,直至 18 天全部死亡,在处理 15 天后,植株生物量差异显著.与硝铵 3∶1 相比,硝铵1∶1 处理生物量降低了 5.6%~61.3%,硝铵 1∶3 处理下降了 6.9%~110.6%.同一氮水平下,不同硝铵比例叶片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然而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差异显著,硝铵 3∶1 处理叶片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硝铵1∶1 和 1∶3 处理,分别高出 91.7%~292.7%和 130.0%~1255.0%;而叶片铵态氮含量在生长后期以硝铵1∶3 配比显著高于硝铵 3∶1 和全硝处理,分别高出 52.6%~53.3%和 61.1%~76.9%.硝态氮添加显著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A),硝铵 3∶1 配比的A最高,较硝铵 1∶1 和 1∶3 配比的A显著提高了 16.7%~50.3%;硝铵3∶1 处理显著提高了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叶肉导度(gm),分别提高了 6.8%~107.4%、9.2%~79.5%、50.5%~115.8%和 8.6%~134.8%.A随叶片硝态氮浓度和硝态铵态氮含量比值增加而增加,在硝态氮含量超过 120.2~151.2 μg/g,比值超过 2.6~3.2 后,不再显著变化.通过光合限制模型分析,硝态氮添加提高油菜光合速率是通过降低生化限制和叶肉导度限制.[结论]适当提高油菜氮肥的硝铵比可促进叶片的gm、Vcmax,从而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和植株生物量.氮源中铵超过一半后抑制油菜的光合作用,甚至导致油菜不能完成生命周期,而100%硝态氮也不利于油菜的光合作用.

    油菜硝铵比硝态氮光合能力叶肉导度

    外源有机物料性质对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碳组分的影响

    王子郡黄菁华麦建军胡斐南...
    980-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在不同性质和用量的有机物料输入后黑土农田微生物碳组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明确东北黑土农田固碳的微生物过程,为黑土培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方法,供试黑土采自黑龙江省克山试验站的典型黑土农田,供试有机物料包括玉米秸秆(S)、生物炭(B)、水溶性有机肥(D),各有机物料均设 3 个施用量水平(低量、中量和高量),并以施化肥(F)和不施肥(CK)为对照,共计11个处理.在培养开始后的第5、15、30、60、105天分别采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细菌生物量(Ba)、真菌生物量(Fu)和微生物残体碳(MRC)含量.细菌与真菌生物量以其特征磷脂脂肪酸含量表征,微生物残体碳由不同土壤氨基糖含量表征的细菌与真菌残体量转换计算.[结果]与CK和F处理相比,3 类有机物料输入均增加了土壤SOC、MBC和MRC含量,提升了MRC对SOC的贡献(MRC/SOC).土壤MBC和MRC含量随秸秆和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提升,随水溶性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在 105 天培养期内,所有处理MBC、MRC峰值均出现在培养第 30、60 天,3 个有机物料分别以S3、B3 和D1 的提升效果最大.与CK相比,培养 105 天时S3、B3 和D1 处理的MBC分别提高了 39.1%、8.2%和 28.9%,真菌残体碳(FRC)含量分别提高了 47.9%、43.5%和 58.1%,S3 和D1 处理的细菌残体碳(BRC)含量分别提高了 18.5%和 16.5%.9 个有机物料C/N和全氮(TN)含量与微生物碳组分的回归分析发现,有机物料C/N低于 29.89、28.57 时,分别与培养 105 天的MBC和BRC呈正相关关系,高于该阈值时呈负相关关系(P<0.05);有机物料TN含量低于 0.18、0.11 g/kg时,分别与MBC和FRC呈正相关关系(P<0.05),超过该阈值时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BRC始终与有机物料T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在 9 个有机物料处理中,MBC占SOC的比例为 3.8%~9.4%,MRC占SOC的比例则高达 24.1%~35.3%.与CK和F处理相比,生物炭输入显著增加了SOC含量,但未显著提升MBC的占比;秸秆和水溶性有机肥输入显著提升了MBC和MRC占SOC的比例.[结论]含氮量较高、碳氮比值较低的秸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残体碳含量及其对有机碳的贡献,且高施用量时效果更显著;氮含量和碳氮比值低的生物炭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促进了真菌生物量和残体碳增加,但未提升微生物生物量碳对有机碳的贡献;含氮量高的水溶性有机肥低施用量时有利于提升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残体碳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但高施用量作用相反.因此,增加秸秆和生物炭投入量,控制水溶性有机肥投入量有利于微生物碳组分的积累,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固定.

    东北黑土有机物料含氮量有机物料碳氮比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残体碳微生物生物量碳

    长期玉米秸秆还田对褐土细菌群落和酶活性的影响

    赵宇航殷浩凯解文艳刘志平...
    996-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褐土农田养分的影响,解析土壤胞外酶活性和菌群功能的变化特征,为高效提升褐土农田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 1992-2022 年位于山西寿阳的长期定位试验,包括 4 种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过腹还田(CM)、秸秆粉碎直接还田(SC)和秸秆覆盖还田(SM).取样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胞外酶活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FAPROTAX功能预测和生态网络方法,分析细菌群落结构,预测菌群功能.[结果]1)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SM、SC和CM)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玉米产量和胞外酶活性.与CK相比,3 个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分别提升了 17.0%~42.9%、3.0%~50.0%、2.3%~27.9%、4.4%~11.5%、11.2%~71.0%、14.1%~320.8%、17.1%~153.6%;土壤葡萄糖苷酶(β-GC)、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脱氢酶(DHA)含量分别提升了35.6%~190.7%、41.9%~58.6%和28.8%~773.8%;玉米累计产量提高了 6.4%~23.0%.2)SM、SC和CM处理提高了土壤细菌Chao 1 指数、Peilou's evenness指数和Shannon指数,提高了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土壤pH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重要影响因素.3)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处理指示种归属于不同模块,与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CM处理中富集的Chryseolinea通过强烈共生关系形成特定功能微生物集群.4)基于FAPROTAX的功能预测,发现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菌群对有机物质的分解潜力和氮组分转化潜力.[结论]长期不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升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细菌多样性,改变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提高土壤碳氮循环功能,从而促进褐土形成适合作物和细菌生长的环境.

    秸秆还田方式细菌群落酶活性土壤养分高通量测序网络分析

    农田土壤压实表征指标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冉恩华彭伟郑月姮朱向明...
    1008-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压实已成为威胁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关于农田土壤压实的研究,但压实表征指标和检测方法缺少系统分类.本文从土壤压实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出发,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土壤压实表征指标及检测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单一指标往往难以量化不同尺度的土壤压实程度,对于田块尺度,宜选择土壤穿透阻力和相对紧实度,同时配合土壤含水量来表征其压实状况;对于区域农田尺度,宜采用先期固结压力来评估潜在压实风险;2)应依据在室内或田间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室内选择土壤结构检测法或先期固结压力检测法反映土壤压实敏感性,田间选择穿透阻力检测法或地球物理检测法表征土壤压实程度.今后研究建议:1)更加深入研究土壤压实对作物根系形态、地上部光合产物的分配以及其他土壤质量指标的影响,并加强作物对于土壤压实的反馈机制研究;2)结合研究尺度,将土壤物理学指标与土壤力学指标结合起来,构建一套系统评价土壤压实程度的指标体系;3)从方法上削弱土壤空间异质性带来的影响应是今后土壤压实田间检测方法的重要研究方向.

    农田土壤压实土壤压实指标土壤结构检测法先期固结压力检测法穿透阻力检测法参考容重土壤压实风险

    玉米对氮素形态的反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张迪迪陈哲刘金华杨靖民...
    1020-1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两种主要无机氮形态.玉米属于典型的旱地作物,通常认为NO3--N是其主要的氮素吸收形态.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与供应NO3--N相比,供应NH4+-N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因此,目前为止对于玉米氮源偏好并无一致的结论.本文总结了不同环境下玉米的氮源偏好表现,以及其控制NO3--N和NH4+-N吸收的基因家族.阐明玉米根系发育、碳氮代谢、光合作用、矿质元素吸收和抗逆性等生理过程对两种氮素形态的响应,以期为玉米的氮素高效利用与氮肥优化管理提供指导.[主要进展]玉米氮源偏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土壤pH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玉米在酸性环境下喜NO3--N,碱性环境下更喜NH4+-N.相比单一氮素形态,适宜的铵硝配比更有利于玉米氮素的吸收和产量的提高.在玉米基因组中,负责编码高亲和力硝酸盐转运系统基因NRT2 有 4 个,低亲和力硝酸盐转运系统基因NPF有 79 个,高亲和力铵盐转运系统基因AMT有 8 个,低亲和力铵盐转运系统基因AMF1 有两个.NO3--N和NH4+-N不仅作为养分资源,同时作为信号因子参与调控玉米的根系发育、碳氮代谢、光合作用、矿质元素吸收及抗逆性.[展望]为进一步提高玉米氮肥利用效率,明确氮素形态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的机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展开研究:深入挖掘玉米吸收、转运NO3--N和NH4+-N的分子机制;探索NH4+-N与NO3--N混合施用促进玉米生长的机理;开展氮素形态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的大田验证试验.

    玉米铵态氮硝态氮生长发育产量生理过程

    磷高效水稻材料的根系形态结构特征

    白虓宇李秀芳李传飞尹俊杰...
    1032-1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选育磷高效水稻材料是利用土壤磷资源的有效方式,根系是水稻吸收磷素最重要的器官,其形态结构特征直接影响水稻的磷素吸收能力,研究水稻根系发育特征有助于揭示其磷高效吸收的机理.[方法]采用水培试验,以 40 份水稻材料为研究对象,设置 0.003 mmol/L(低磷)和 0.3 mmol/L(正常磷)两个供磷处理,于分蘖期调查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和磷积累量,采用聚类分析筛选磷高效水稻材料.针对筛选获得的磷高效水稻材料R527 和磷低效水稻材料IR58025,分析其根系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解析水稻根系发育特征与磷吸收的关系.[结果]1)低磷条件下,40 份水稻材料磷吸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和磷积累量的范围分别为 0.11~0.93 g/plant和 0.07~0.58 mg/plant.以磷积累量为主、生物量为辅进行聚类分析,获得磷高效水稻材料R527 和磷低效水稻材料IR58025.2)低磷条件下,磷高效水稻材料R527 的生物量(0.83 g/plant)和磷积累量(0.46 mg/plant)显著高于磷低效水稻材料IR58025,分别为IR58025 的 6.38 和 5.75 倍.3)低磷条件下,磷高效水稻材料R527 的总根长、根表面积、不定根长、侧根长和侧根表面积比正常磷处理分别增加了 61.79%、38.12%、60.44%、67.99%和 186.67%.低磷条件下,磷高效水稻材料R527 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直径、不定根长、侧根长、不定根表面积和侧根表面积分别为磷低效水稻材料IR58025 的 2.62、2.87、3.22、1.18、4.41、2.97、3.97 和 1.45 倍.4)低磷条件下,磷高效水稻材料R527 中柱、外皮层和皮层占比分别为磷低效水稻材料IR58025 的 1.11、0.67 和 1.05 倍.5)低磷条件下,水稻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直径、不定根长、侧根长、不定根表面积、侧根表面积、皮层占比和中柱占比与生物量和磷积累量显著正相关,外皮层和内皮层占比与生物量和磷积累量显著负相关.[结论]磷高效水稻材料R527 的生物量和磷积累量均显著高于磷低效水稻材料IR58025.低磷条件下,磷高效水稻材料R527 更大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不定根长、侧根长、不定根表面积、侧根表面积和皮层占比,更低的外皮层和内皮层占比是其磷高效吸收的重要原因.

    水稻筛选磷高效根系形态解剖结构

    适宜氮磷钾用量和配比协同促进盆栽牡丹营养和生殖生长

    何晗颖赵俊福吴欣宇马海林...
    1043-1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牡丹是我国著名的木本观赏植物,施肥不平衡严重影响盆栽牡丹的生长和观赏效果.研究开花前后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和配施比例对盆栽牡丹生长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氮、磷、钾施用量及配比,为盆栽牡丹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 5 年生牡丹'紫二乔'为供试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进行盆栽试验,结合隶属函数法评价牡丹的生长状况,利用肥料效应模型拟合牡丹植株的综合隶属函数值与施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得出牡丹最佳生长的氮、磷、钾肥推荐施肥量.[结果]牡丹开花前后施用氮磷钾肥显著影响植株株高、茎粗、冠幅、花径和单株花数(P<0.05),适宜氮磷钾用量和配比促进盆栽牡丹营养和生殖生长的协同提高.氮、磷、钾三因素配合处理的牡丹综合隶属函数值均大于缺素处理,缺素处理又大于无肥处理,N2P2K2 处理的综合隶属函数值(0.73)是N0P0K0 的 3.17 倍.氮磷钾对牡丹综合生长的影响表现为氮>磷>钾.氮、磷、钾肥对牡丹营养和生殖生长存在明显交互作用,任一肥料水平的过量或不足均会抑制牡丹植株生长,降低观赏效果.采用一元二次、二元二次、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拟合牡丹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和施肥量,二者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综合各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的推荐用量及相应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得出牡丹开花前后氮(N)、磷(P2O5)、钾(K2O)的最优推荐施肥量分别为4.21、2.07、2.52 g/株,适宜的氮、磷、钾施肥比例为 1∶0.49∶0.60.[结论]开花前后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可提高牡丹的农艺性状,促进牡丹的营养和生殖生长协同提高.氮、磷、钾的最优推荐施肥量为 4.21、2.07、2.52 g/株,适宜的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0.49∶0.60.

    盆栽牡丹氮磷钾肥料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最优施肥量养分比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