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流域中稻产量、肥料增产效应及利用率特征

    王姣琳徐新朋杨兰芳黄晓萌...
    919-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施肥条件下长江流域中稻施用氮、磷和钾肥的产量反应、增产效应和利用率特征,为该区域的肥料调控、解决施肥不合理等问题,及促进水稻的肥料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于2000—2017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水稻田间试验及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字段或字段组合(水稻、水稻+产量及水稻+肥料利用率等)检索到的此时间段内有关长江流域中稻田间试验的论文,共采集到2165组田间试验数据.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施氮、不施磷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中稻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中稻优化施肥技术平均产量为9.3 t/hm2,其中安徽省的平均产量最高,为10.1 t/hm2,湖北省最低,平均为8.7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1、0.8和0.9 t/hm2,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76、0.91和0.90.优化施肥处理下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1.3、11.3和9.2 kg/kg,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49.8、126.7和92.9 kg/kg.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平均增产0.7 t/hm2,增幅为8.3%;氮、磷和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4.5、5.0和3.4 kg/kg;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0.0 kg/kg.[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中稻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施用氮、磷和钾肥对长江流域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4%、9%和10%,但各省市间存在差异性且省市内的变异较大.水稻产量高低与肥料平衡施用紧密相关,但长江流域水稻生产存在着氮肥施用过量,钾肥施用不足的现象,优化养分管理策略对提高该区域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流域中稻产量反应肥料利用率相对产量

    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对水稻生物量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张凤哲谢立勇赵洪亮金殿玉...
    929-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会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土壤中添加生物炭能够影响作物根系生长,但关于二者互作对作物的影响尚未有明确结论,鉴于此,我们研究了CO2浓度升高与施用生物炭两者互作对作物的影响.[方法]盆栽试验在北京昌平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88.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常规大气CO2浓度(CK)、常规大气CO2浓度+生物炭(B)、高浓度CO2(F)、高浓度CO2+生物炭(F+B),常规大气和高浓度CO2分别为400和550μmol/mol,生物炭添加量为20 g/kg.于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取样,测定株高、各器官生物量、产量构成因素.[结果]相较于CK,其他3个处理均提高了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水稻株高,F+B处理株高在3个时期平均分别增加了2.4%、1.3%、4.9%(P<0.01).相较于CK,其他3个处理均增加了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单茎、叶片、根系和地上部总干重,B处理和F处理对水稻叶片、根系和地上部总干重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B处理仅对根系干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CK相比,F+B处理的水稻根冠比在分蘖期没有显著变化,抽穗期增加了10.7%,而拔节期和成熟期分别降低了5.0%、12.7%.相较对照,常规大气CO2浓度下施生物炭(B)及单增CO2浓度处理(F)水稻穗长和千粒重增幅达到极显著水平.F+B处理水稻产量构成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仅对千粒重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高CO2浓度有利于水稻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及干物质积累,但会降低结实率及最终产量;在高CO2浓度下配施生物炭不仅促进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效果更佳,还显著提高产量构成因素,显示出良好的互作效应.

    二氧化碳生物炭水稻生物量分配产量

    基于GIS的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氮磷钾推荐量与施肥配方

    赵亚南徐霞孙笑梅闫军营...
    938-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种植大省,明确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建立施肥配方图,对于当地小麦配方肥生产与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河南省按照地理条件划分为平原适宜区、稻麦轮作区、南部盆地区、中部丘陵区、西部山地区5个区域.本研究共收集了2829组小麦田间试验和83.71万组土壤养分数据(1247组"3414"试验和1582组"三区示范"试验),分析了其中农民习惯施肥产量、目标产量及单位籽粒磷素需求量;根据氮肥肥效反应,计算各个区域的小麦氮肥推荐总量;根据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缺素区相对产量的关系,以相对产量80%、85%、90%、95%为标准,建立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的丰缺指标;进一步根据"磷肥恒量监控"、"钾肥肥效反应"方法,计算各个区域的小麦磷、钾肥推荐施用量;借助ArcGIS软件,将河南省小麦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图层进行叠加,换算成含量为45%的施肥配方,建立河南省不同区域的小麦施肥配方与配方图.[结果]河南省小麦目标产量以平原适宜区最高,为8671 kg/hm2,稻麦轮作区为5950 kg/hm2,南部盆地区为7780 kg/hm2,中部丘陵区为7590 kg/hm2,西部山区为7400 kg/hm2.各区域经济最佳施氮量拟合结果,推荐施氮量以南部盆地区最高,为178 kg/hm2,其次为平原适宜区(170 kg/hm2),稻麦轮作区为160 kg/hm2,中部丘陵和西部山地区合并调整为150 kg/hm2.依据相对产量水平,河南省土壤有效磷极低、低、中、高、极高5个丰缺指标的值为<10、10~15、15~24、24~37、>37 mg/kg,速效钾为<80、80~105、105~140、140~180、>180 mg/kg.将土壤丰缺指标、校正系数与目标产量、磷需求量相结合,得到土壤有效磷由高到低5个磷肥(P2O5)推荐水平分别为63、75、81、95、105 kg/hm2;按照速效钾含量<80、80~105、105~140、140~180、>180 mg/kg,钾肥推荐量(K2O)分别为73、64、58、48、43 kg/hm2.在氮磷钾推荐用量基础上,建立了8个基肥+追肥配方和9个一次性基施配方,并建立了河南不同区域的施肥配方图.在基肥+追肥配方图中全省N–P2O5–K2O以15–19–11、16–17–12、17–16–12覆盖面积较大,在一次性基施配方图中以24–12–9和25–12–8所占的区域最大.[结论]河南省不同小麦种植区域的产量和土壤磷钾养分含量变异很大.氮肥推荐量依据目标产量而定,磷钾肥在目标产量需求量的基础上,结合土壤含量水平分别推荐了5个磷、钾肥水平.经校对与合并,基于小麦基追两次施肥和一次基施,分别提出了8个和9个专用肥配方.

    小麦目标产量土壤养分临界值基肥加追肥一次性施肥配方

    潮土累积磷的供磷能力及其有效磷消耗特征

    郭斗斗张珂珂王柏寒宋晓...
    949-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长期过量施肥极大地提升了土壤中磷的累积量.研究土壤累积磷的有效性及其消耗特征,可为发掘土壤中的磷资源,保持土壤磷肥力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依托"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2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从中选取5个磷地力水平地块,其土壤基础Olsen-P含量分别为1.2、14.3、27.6、55.4、72.3 mg/kg,依次记为L1、L2、L3、L4、L5,设置微区试验.从2016年6月开始,只施用氮、钾肥,不施磷肥,连续进行了3年6季玉米小麦轮作种植.调查6季作物产量、土壤供磷能力,分析Olsen-P的消耗量及变化规律.[结果]潮土磷地力水平从L1提高到L2和L3时玉米和小麦产量快速增加,超过相应磷地力水平后,继续提升磷地力水平对增产贡献不大,L1、L2、L4、L5地块6季总产量分别是L3地块的37.4%、82.8%、104.7%和102.3%.相比玉米,小麦对土壤磷的需求更高.保障小麦-玉米高产所需的年供磷(P)量为203.2 kg/hm2;供磷能力低的L1、L2、L3地块总供磷量分别是高产所需供磷量的19.2%、65.4% 和94.9%.基础磷地力超过L3地块水平,基本可保障小麦-玉米连续6季获得较高产量的供磷能力.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和玉米籽粒作物吸磷(P)量分别为0.48和0.34 kg.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Olsen-P的季消耗速率与土壤Olsen-P含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y=0.1219x−0.1557,R2=0.9894**),L5、L4、L3、L2磷地力水平地块每季Olsen-P的消耗量分别为8.37、7.06、3.03、1.59 mg/kg,消耗速率符合指数下降模型Y=69.642e–0.169x,每季消耗基础Olsen-P的15.5%.[结论]长期大量施用磷肥可以快速提升潮土有效磷含量至很高水平,但是土壤的磷地力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作物产量不再提高.停止施磷肥后,土壤的有效磷水平呈指数下降,下降至农学阈值仅需约9.1季.停施磷肥后,土壤的供磷能力下降也很快,小麦产量在第二年(第三季)即显著降低.因此,持续合理的磷肥施用量是维持潮土适宜的磷地力水平,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磷地力产量Olsen-P含量供磷能力有效磷消耗速率

    添加NBPT/DMPP/CP的高效稳定性尿素在黑土和褐土中的施用效应

    李学红李东坡武志杰崔磊...
    957-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的高效稳定性尿素在黑土和褐土中的作用效果,为科学合理选择抑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春玉米为试材,采用东北典型的黑土和褐土进行盆栽试验.供试抑制剂包括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试验设不施氮肥(U0)、施普通尿素(U),和在尿素中添加NBPT、DMPP、CP、NBPT+DMPP、NBPT+CP、DMPP+CP,共8个处理.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取样,测定土壤尿素态氮、NH4+-N和NO3–-N含量,计算硝化抑制率,玉米抽雄吐丝后测定棒三叶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收获后测定玉米生物量、氮素含量等指标.[结果]1)与普通尿素(U)相比,黑土上添加NBPT+DMPP、NBPT+CP处理玉米苗期土壤中NH4+-N含量分别提高1.32、0.96倍,NO3–-N含量分别降低1.35、1.04倍,玉米叶面积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增高.褐土中,添加DMPP+CP处理在玉米苗期土壤NH4+-N含量提高3.09倍,NO3–-N含量降低1.49倍,玉米叶绿素含量提高1.61倍,显著高于对照和单一抑制剂处理.2)在黑土中,与普通尿素相比,添加NBPT+DMPP、NBPT+CP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4和2.18倍;氮素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3.02和3.34倍,高于其他处理.褐土添加DMPP+CP处理的籽粒产量增加1.41倍,氮素表观利用率提高4.98倍,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黑土中,尿素配施NBPT+DMPP、NBPT+CP可以有效抑制NH4+-N向NO3–-N的转化,增加玉米氮素吸收量,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是黑土栽培玉米施用氮肥的最佳选择.褐土中,DMPP+CP的硝化抑制率显著高于添加单一抑制剂,有效抑制铵态氮的硝化作用,减少氮素损失,增加玉米氮素吸收量,从而使玉米高产,因此,添加DMPP+CP是制备褐土玉米专用高效稳定性尿素的最好选择.

    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尿素铵态氮硝态氮氮肥利用率玉米产量

    常规尿素掺混控释尿素一次施用对旱作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张杰徐芳蕾薄其飞唐安...
    969-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氮量和施肥方式对旱作春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干物质累积量、氮素累积利用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为春玉米高产及高效施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以施肥方式为主处理,包括常规尿素一次施肥(OF)、常规尿素分次施肥(TF)和常规尿素掺混控释尿素一次施肥(MF);施氮量为副处理,设0、60、120、180、240、300 kg/hm26个施氮水平(N0、N60、N120、N180、N240、N300).在玉米十叶期(V10)、吐丝期(R1)、灌浆期(R3)、成熟期(R6)分别采集植株样品,测定植株生物量,并按器官分类测定不同部位的氮含量.[结果]1)3种施肥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当施氮量达到240 kg/hm2后,产量不再显著增加.MF施氮处理的平均产量较OF和TF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5.0% 和4.2%,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7.9% 和25.7%.2)增施氮肥显著增加了干物质累积量,当施氮量达到240 kg/hm2后,收获期干物质累积量不再显著增加.N240处理吐丝期和收获期的干物质累积量MF较OF分别增加了19.5% 和12.5%.3)增施氮肥显著增加了花前、花后和氮素总累积量.MF方式的N240处理氮素总累积量较OF和TF方式分别显著增加了32.7%、20.9%.4)增施氮肥显著增加了收获期茎、叶、籽粒氮含量以及茎氮、叶氮转移量.相同施氮量下,收获期茎、叶、籽粒氮含量和茎、叶氮向籽粒的转移量都表现为MF>TF>OF,且MF方式显著高于OF方式.5)相比OF和TF方式,MF方式显著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回收率,显著降低了无机氮残留和氮表观损失.[结论]常规尿素掺混控释尿素一次施肥方式在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显著提高了春玉米的产量、经济效益、氮素累积量和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土壤无机氮残留,为当地高产和高效施肥的最佳方式.

    春玉米掺混控释尿素施氮量干物质累积量氮素累积转移

    设施大棚黄瓜–紫甘蓝轮作体系产量和土壤氮平衡对氮素调控剂的响应

    赵伟鹏王倩姿王东王贺鹏...
    980-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对设施大棚蔬菜产量、土壤氮分布及土壤–蔬菜系统氮平衡的影响,为调控优化设施蔬菜生产中的氮素养分管理技术、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供试蔬菜大棚位于河北省涿州市,种植年限8年,种植模式为黄瓜(Cucumis sativus L.)–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轮作.试验设不施氮肥处理(N0)和施氮肥处理;在相同施氮量下,再设施氮不施抑制剂(N)、配施脲酶抑制剂(N+UI)、配施硝化抑制剂(N+NI)和配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N+UI+NI)4个处理.所有处理在黄瓜定植之前基施有机肥41500 kg/hm2,除N0外,其他处理同时底施化肥N 56.3 kg/hm2.在试验开始一个月后每隔10~15天进行一次追肥,全生育期总计共施入化肥N 304 kg/hm2.紫甘蓝茬不再施用有机肥,只在定植前底施化肥N 135 kg/hm2(N0处理除外).测定指标包括黄瓜、紫甘蓝产量和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收获季植株含氮量,分析作物吸氮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和土壤-蔬菜系统的氮素平衡状况.[结果]与N处理相比,N0处理黄瓜产量没有显著降低,但紫甘蓝产量显著下降了12.7%;3个配施抑制剂处理(N+UI、N+NI和N+UI+NI)的黄瓜产量较N处理无显著增加,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7.6%~11.9%,氮素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显著提高34.5%~53.3%,13.5~22.5倍和1.5~3.6个百分点,其中N+UI+NI处理的农学效率和收获指数最高;3个配施抑制剂处理的紫甘蓝产量显著高于N处理,其中N+UI+NI又显著高于N+UI和N+NI,3个抑制剂处理紫甘蓝吸氮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8.0%~21.4%和34.8%~68.3%.3个抑制剂处理的两茬累积氮素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显著高于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76.9%~94.2%和52.8%~98.3%,其中N+NI的累积表观氮素利用率最高,N+UI+NI农学效率最高.综合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考虑,N+UI+NI的效果最优.配施抑制剂后,黄瓜、紫甘蓝各生育时期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至紫甘蓝收获期,0—100 cm剖面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215.1%~275.2%,氮素盈余量显著下降15.1%~17.8%,但其氮素盈余率仍维持在35.5%~37.1%.[结论]由于连续的高氮投入,导致种植多年的蔬菜大棚土壤氮素供应水平较高,当季施用氮肥以及配施氮抑制剂的增产效应不明显.但在适宜的氮素肥力水平下,氮肥配施脲酶/硝化抑制剂可显著提高蔬菜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同时显著降低土壤氮素盈余率,并将氮素有效保存在100 cm以内的土层中.然而,菜田土壤累积的大量氮素在大水漫灌时可能发生淋溶损失,因此在多年连作的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氮肥的优化施用与调控技术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黄瓜紫甘蓝脲酶/硝化抑制剂氮素淋溶氮素平衡

    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鹏霞周秀文梁雪郭营...
    991-1003,中插1-中插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控制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的稳定基因关联位点,为高产和氮素高效小麦育种及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3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依据小麦产量水平600和400 kg/hm2的需氮量设置正常氮(T1)和低氮(T2)2个处理,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共形成4个处理环境.对小麦成熟期与产量及氮效率相关的14个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采用GLM+Q一般线性模型和MLM+K+Q混合线性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群体差异SNP分子标记(90K SNP芯片)对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与正常氮处理相比,低氮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秸秆产量显著下降;所有性状的遗传力均在75% 以上,其中小穗数的遗传力最高(95.12%).利用9329个SNP标记进行关联分析,共检测到382个SNP标记位点与供试14个性状存在显著关联(P≤0.001),分布在21条染色体上.有305个(79.84%)SNP标记位点仅在一个关联分析环境中被检测到;有77个位点在至少两种处理环境(包含平均值环境)中被检测到与同一性状显著关联(稳定关联标记).其中9个SNP标记位点在至少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在4个环境下(包括平均值环境)均检测到的稳定关联位点有4个:BobWhite_c47168_598、Kukri_c31599_1456、wsnp_CAP11_c1761_958064和Excalibur_c62826_254,分别与穗粒数、籽粒氮含量和小穗数显著关联;同时与至少3个性状显著关联的SNP标记位点共12个,分别位于2A、3A、4A、5B和7B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1.14%~22.97%,其中,标记BobWhite_c47168_598和Kukri_c31599_1456还分别定位了两个多环境(4种环境)稳定位点.根据12个与多性状共同定位位点和4个多环境(4个环境)稳定位点关联的SNP标记位置获得稳定位点附近区域的基因(基于LD block等方式估算的区间大小),使用NCBI中CDD工具和EnsemblPlants网站对这些基因进行基因功能注释,根据功能注释,共得到10个与产量和氮效率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结论]氮供应水平对小麦成熟期产量和氮效率相关性状均有显著影响,氮素累积量与小麦产量显著正相关.本试验中检测到的与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中,79.84%的SNP标记位点仅在一个氮处理环境中出现,环境稳定性较差;4个位点在4个环境条件下均被检测到,环境稳定性较好;12个SNP标记位点同时与至少3个性状显著关联,涉及性状均为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反映了籽粒产量与氮素效率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也可能是同时控制这些性状的遗传热点位点.根据这些热点位点和环境稳定性好的位点筛选到10个与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有关候选基因,值得深入探讨.

    小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产量氮效率

    干旱胁迫下喷施14-羟基芸苔素甾醇对冬小麦穗花发育及碳氮代谢的调控

    刘北城张艳艳戎亚思魏永康...
    1004-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外源芸苔素甾醇类化合物(brassinosteroids,BRs)中14-羟基芸苔素甾醇(14-hydroxylated brassinosteroid,14-HBR)对干旱胁迫下冬小麦穗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效果,为小麦大田生产减轻干旱胁迫危害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大穗型品种周麦16(ZM16)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YM49-198)为试验材料,试验处理包括中等干旱条件下(0—40 cm土层相对含水量47.38%~61.91%),在小麦拔节后20天设置叶面喷施0.05μmol/L的14-HBR(DBR)和喷施清水对照(DCK);拔节期正常灌水条件下(灌水750 m3/hm2)喷清水对照(WCK).调查两品种小麦幼穗可孕小花发育动态,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和碳氮代谢动态,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两品种3个处理的每穗小花数均表现为WCK>DBR>DCK趋势,干旱胁迫下喷施14-HBR与喷施清水相比,能有效降低小花退化和败育,增加可孕小花成粒数,但其效果仍不能完全抵消中等缺水的胁迫效应.喷施14-HBR处理6天后,两品种穗器官和非穗器官干物质重和氮素积累量、穗可溶性糖含量、穗/叶可溶性糖值、穗/非穗器官氮积累量值、穗器官的碳/氮(C/N)值均高于干旱对照处理,而穗/非穗器官干物质值、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器官C/N值则均低于干旱对照处理.与干旱对照处理相比,两品种的灌水和喷施14-HBR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穗粒数和产量,穗粒数增幅分别为50.69% 和16.04%(ZM 16),38.98% 和15.07%(YM 49-198);产量增幅分别为99.44% 和28.93%(ZM 16),92.86% 和26.86%(YM 49-198);喷施14-HBR处理和干旱对照处理的穗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就产量三因子调控效应而言,干旱条件下喷施14-HBR主要是通过提高穗粒数进而增加产量,且对大穗型品种ZM16的增粒增产效果好于多穗型品种YM49-198.[结论]干旱胁迫下在小麦小花退化前外源喷施14-HBR可以促进源器官物质生产,调节穗和叶可溶性糖,穗和非穗器官干物质重及氮素的分配,降低叶的C/N值而增加穗的C/N值,增强糖和氮从叶源器官向穗库器官的转运能力,进而优化穗花发育,提高干旱耐受性.

    冬小麦干旱胁迫14-羟基芸苔素甾醇碳氮代谢小花发育

    干旱胁迫下施钾水平对油菜生长特性、籽粒品质和钾素利用的影响

    朱波徐绮雯马淑敏刘帮艳...
    1016-1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长期干旱胁迫下不同施钾水平对油菜生长、籽粒品质、钾素利用的影响,旨在明确不同钾肥水平下油菜通过调节生长和营养分配应对干旱胁迫的机制,为油菜抗旱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抗旱油菜品种油研57和干旱敏感品种川油3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每盆装风干土10 kg,设置K2O施用量0、80和160 mg/kg土3个水平,并于花期开始控制土壤水分保持45%~50% 最大田间持水量直至油菜收获,分别记为DK0、DK80、DK160,以施K2O 80 mg/kg土,全生育期保持65% 最大田间持水量作为对照,记为CK,对比不同施钾水平下油菜生长、产量、籽粒品质和钾素利用特征的差异.[结果]干旱胁迫严重抑制油菜生长,与DK0处理相比,两个油菜品种在DK80和DK160处理下根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干物重和籽粒产量均显著增加.干旱胁迫导致油菜品质降低,与DK0处理相比,DK80和DK160处理下油研57籽粒油酸含量显著增加且芥酸含量显著降低.干旱胁迫引起油菜叶片早衰,花期早衰落叶钾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并呈DK160>DK80>DK0的趋势(P<0.05),角果皮和茎钾分配比例大幅降低并呈DK160<DK80<DK0(P<0.05)的趋势,导致油菜钾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与川油36相比,抗旱品种油研57根、茎和角果皮维持较高钾分配比例,表现出更高的钾素利用效率,在干旱缺钾条件下籽粒产量和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川油36.[结论]干旱胁迫导致油菜根系生长受抑制,叶片早衰,进而影响产量和菜籽油品质.增施钾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的不利影响,提高钾素在叶片中的分配率,提高油菜籽粒中油酸含量并降低芥酸含量,从而提高籽粒品质.由于干旱胁迫引起油菜叶片早衰,大量钾素随叶片脱落未被再利用导致钾素利用效率降低.

    油菜钾肥钾利用效率抗旱性籽粒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