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用量生物质炭降低华南集约化菜地土壤N2O排放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效应

    陈宗海石梦玄刘一戈李博...
    1053-1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集约化蔬菜种植氮肥施用量大、复种指数高、农事操作频繁,导致土壤氮素损失量大,氮肥利用率低.生物质炭施用可有效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而影响土壤氮素循环以及作物产量.比较不同生物质炭用量对土壤N2O减排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生物质炭在蔬菜栽培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田间试验在华南地区进行,在连续两年内共种植 4 茬多次收获蔬菜.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NF)、常规施氮+20 t/hm2 生物质炭(NB20)和常规施氮+40 t/hm2 生物质炭(NB40)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两年蔬菜生长季的土壤N2O排放量和蔬菜产量进行测定,田间试验结束后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结果]生物炭施用两年后,NB20 和NB40 处理的土壤全氮、pH、有效磷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NF,NB20 处理的pH和有效磷含量又显著高于NB40 处理.两年试验NF处理菜地土壤N2O排放通量范围为42.8~7233.0 μg/(m2·h),生物质炭处理为28.4~3188.1 μg/(m2·h),温度、季节和氮肥施用是引起波动的主要因素.与NF处理相比,2018、2019 年NB20 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了 64.3%、66.9%,NB40 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 55.8%、62.5%,但两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与NF处理相比,NB20 处理的蔬菜产量显著增加了 10.1%~29.10%,产量尺度N2O排放显著降低了 56.4%~74.4%,氮素吸收量因而显著增加了13.9%~32.9%,两年之间多数指标变化不显著;NB40 处理第一年的增产、降排效果与NB20 处理无显著差异,第二年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显著低于NB20 处理,也低于第一年.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磷、pH和有机碳是影响蔬菜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在华南集约化蔬菜生产中,配施生物质炭能显著缓解大量氮肥施用产生的土壤酸化,增加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进而抑制施肥诱发的土壤N2O排放,提高蔬菜的氮吸收量,最终增加蔬菜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与施用 40 t/hm2 的处理相比,施用 20 t/hm2 生物炭的处理提升土壤pH和产量的效果更稳定,降低单位产量N2O排放和提升蔬菜氮素利用效率的效果更佳,因此常规施氮+20 t/hm2 生物质炭是可推荐的减排增效措施.

    生物质炭华南地区集约化菜地N2O氮素利用率

    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协同促进稻田土壤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和水稻磷素吸收

    文中华陈义轩史永佳朱晓琳...
    1064-1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及其协同作用对土壤磷素赋存形态和水稻磷吸收的影响,为提高稻田土壤磷素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水稻(Oryza sativa L.)盆栽试验在温室内进行,以正常施肥管理为对照(CK),在此基础上设置接种AMF处理(A)、施用生物炭处理(10 g/kg土,B)、同时接种AMF和施用生物炭处理(10 g/kg 土,AB).水稻收获时采样测定土壤pH、电导率(EC)、微生物生物量、磷酸酶活性以及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分析了水稻根系菌根浸染率.[结果]与CK处理相比,生物炭、接种AMF及其联合添加处理(AB)土壤pH 值分别显著增加了 0.16、0.17 和 0.23 个单位;生物炭处理土壤EC增加了 7.4%,而接种AMF处理降低了 6.4%;AB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磷含量分别增加了 39.1%和139.7%.稻田土壤中最主要的磷素赋存形态为稳态磷(HCl-Pi和Res-P),占全磷的 75%~77%,其次是中度活性磷(NaOH-Pi和NaOH-Po),占全磷的 16%~18%,而活性磷(H2O-P、NaHCO3-Po和NaHCO3-Pi)含量仅占全磷的 7%~8%.生物炭、接种AMF及二者联合添加处理(AB)显著增加了土壤活性磷和中度活性磷中无机态磷组分(H2O-P、NaHCO3-Pi、NaOH-Pi)的含量,降低了有机态磷组分(NaHCO3-Po、NaOH-Po)含量,且AB处理对活性和中度活性无机磷组分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接种AMF处理.与CK相比,生物炭、接种AMF及AB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AB处理的增幅最高,分别为 25.1%和 25.5%,且显著高于单独接种AMF处理.AB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根系菌丝和丛枝侵染率,较接种AMF处理分别增加了7.04(P<0.001)和 2.37(P<0.05)个百分点.生物炭和接种AMF处理对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磷吸收量均无显著影响,而AB处理显著增加了地下部磷吸收量,相较于CK增加了 200.0%.[结论]生物炭和AMF联用提高了土壤pH、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了活性和中度活性磷中有机态磷向无机态磷的转化,进而优化了土壤磷素的赋存形态,提高了磷素有效性.生物炭与AMF联用显著增加了水稻根系的菌丝和丛枝侵染率,促进了水稻的磷素吸收.因此,生物炭与AMF联用可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磷素有效性,提高水稻对磷的吸收利用.

    生物炭丛枝菌根真菌土壤pHHedley磷组分菌根侵染率磷吸收量

    双季稻复种冬季马铃薯提高真菌α多样性和腐生真菌相对丰度促进秸秆腐解

    田茂平姜东海邱智容苗旭晨...
    1075-1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复种模式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秸秆在土壤中的降解程度.通过研究不同复种模式下秸秆的降解特征,为提高秸秆还田效益提供依据.[方法]培养试验的土壤取自 3 个三熟复种地块:稻—稻—紫云英(RRA)、稻—稻—油菜(RRO)、稻—稻—马铃薯(RRP),和两个两熟复种地块:稻—稻—冬板田(RRN)、稻—稻—冬泡田(RRI),采集时间均为早稻扬花期.每个土壤均设不添加和添加秸秆(0.5 g秸秆与 80 g风干土混合)两个处理,然后置于 250 mL棕色瓶中厌氧培养 120 天.在培养期内,定期取样检测CO2 排放量,破坏性采集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4 种秸秆降解酶活性,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真菌群落结构.[结果]与两熟复种模式相比,三熟复种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β-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漆酶活性.三熟与两熟复种土壤之间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RRP地块土壤真菌ASV数目、Chao1、ACE和Shannon指数,以及分解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质的无茎真菌属(Acaul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粉枝孢属(Oidiodendron)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两熟地块.共现性网络分析发现,与RRN相比,RRO和RRP复种模式增加了土壤真菌网络的复杂性,提高了网络中子囊菌门、壶菌门等具有秸秆分解潜力的关键物种的数量.冗余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发现,全磷是复种系统中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秸秆降解酶类活性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结论]相比于冬闲两熟复种模式,三熟复种模式可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提高秸秆降解酶活性,同时提高真菌α多样性以及增加腐生真菌的相对丰度,进而更有效地促进秸秆的分解.双季稻结合冬季复种马铃薯是促进还田秸秆腐解、提升土壤肥力的有效复种模式.

    复种模式秸秆分解秸秆分解酶活性真菌群落结构α多样性腐生真菌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条件下基于15N示踪的夏玉米当季肥料氮去向研究

    辛苏宁王磊卢艳丽白由路...
    1092-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华北平原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高丰度15N同位素示踪方法,探究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条件下肥料氮的去向.[方法]于 2022-06-25 至 2022-10-09 在河北省廊坊市进行试验.设置 5 个处理: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尿素(U)、尿素+脲酶抑制剂(UI)、尿素+硝化抑制剂(NI)、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I+NI),测定了氮素吸收量,监测了累积NH3 挥发和N2O排放量,并计算了肥料氮的气态损失量和土壤氮肥残留量.[结果]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3 个添加抑制剂处理UI、NI和UI+NI的地上部吸氮量分别显著提高了 39.7%、33.1%和 41.8%,氮肥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 12.5、6.8 和 12.3 个百分点,UI和UI+NI的提升效果显著高于NI.与U和NI相比,UI处理的土壤中肥料氮残留量分别提高了 35.6%和 27.9%,UI+NI分别提高了45.7%和 37.4%.与U处理相比,NI处理的NH3 挥发累积量无显著差异,而UI和UI+NI处理土壤的NH3 挥发累积量分别显著减少了 14.3%和 11.6%;UI、NI和UI+NI处理土壤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了 17.2%、19.9%和 34.5%,UI+NI处理土壤的N2O累积排放量又比UI和NI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 20.9%和 18.2%.[结论]尿素配合脲酶/硝化抑制剂施用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的氮素吸收量,添加脲酶抑制剂显著提高了土壤中肥料氮残留量,减少了累积NH3 挥发量和N2O累积排放量,而添加硝化抑制剂增加土壤中肥料氮的残留量和减少NH3 挥发的效果不显著,但降低了N2O累积排放量.同时配施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处理增加了土壤中肥料氮的残留量,降低NH3 挥发量和N2O累积排放量的效果显著优于配施一种抑制剂,肥料氮的损失率降至 3.7%.因此,在华北平原典型潮土区,夏玉米生产中推荐尿素同时配施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以减少肥料氮的气态损失,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

    夏玉米高丰度15N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氮肥当季吸收量土壤残留率气态损失肥料氮当季损失率

    华北小麦施用脲铵氮肥实现轻简施肥的可行性及技术措施

    耿若鑫黑泽文油伦成舒昱霖...
    1103-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产脲铵氮肥的目的是资源化利用联合制碱工业副产品.在华北平原多地开展了田间试验,探究适合冬小麦节肥增效的可行性和技术措施.[方法]于 2021-2023 年,分别在北京顺义、河北滦南、河北曲周、山东济南和河南禹州 5 个试验点进行了两年大田试验.设置尿素(U)、尿素减施 30%(70%U)、脲铵氮肥减施30%(70%AU)、脲铵氮肥减施30%+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70%AU+NBPT)、脲铵氮肥减施 30%+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70%AU+DMPP)、尿素减施 30%+优化追肥时间(70%U+Opt)6 个处理,测定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结果]与U处理相比,2022年减施氮肥处理(70%U、70%AU)在5个试验点中出现减产的试验点有1个,2023年有 3 个;70%AU+NBPT和 70%AU+DMPP处理 2022 年出现减产的点有 2 个,2023 年有 2 个;70%U+Opt两年均未出现减产.与U处理相比,在 5 个试验点两年多数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2022、2023 年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 19%~77%、23%~67%,氮素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 25%~77%、21%~71%.与U处理相比,2022 年 70%AU+NBPT和 70%AU+DMPP处理土壤NH4+-N含量增加的试验点有 5 个,2023 年有 4 个,2022、2023 年分别增加了 19%~69%、30%~90%;70%AU+NBPT和 70%AU+DMPP处理 2022 年土壤NO3--N含量降低的试验点有 5 个,2023 年有 4 个,2022、2023 年分别降低了 19%~59%、34%~60%.[结论]与施用常规量尿素相比,减施氮投入量 30%条件下,以脲铵氮肥为氮源或配合NBPT/DMPP,一次追施可以保证不减少产量,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

    小麦脲铵氮肥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土壤无机氮

    品种和养分管理影响冬小麦籽粒锌营养

    常乐乐范子晗梁昊枫李哲...
    1118-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小麦籽粒中的锌含量对人类锌营养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品种特性、磷肥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al,AMF)对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影响,为通过选择基因型育种和绿色养分管理最大化小麦锌营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盆栽试验,供试小麦品种包括育成年代为 1940s的蚂蚱麦(MZ)、1950s的碧蚂1 号(BM)、1960s的丰产 3 号(FC)和 2010s的长旱 58 号(CH),每个品种设置两个磷肥处理:施磷 200 mg/kg(HP)和不施磷(LP);两个接菌处理:接种 60 g Rhizophagus intraradices菌剂(A)和未接种(CK),每个品种均包括 4 个处理.在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各部位锌含量和植株生物量、产量,分析菌根侵染率,计算菌根生长以及与菌根生长相关联的磷、锌吸收响应值(MGR、MPR、MZnR),以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分析锌吸收相关指标对籽粒锌含量的效应.[结果]冬小麦不同品种间籽粒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随品种的更替籽粒产量显著增加,而籽粒锌浓度随品种的更替呈降低趋势.HP-CK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较LP-CK处理显著增加 36.73%~42.16%,籽粒锌浓度显著降低 11.57%~27.07%,FC、CH的籽粒锌累积量分别显著增加 25.75%、14.44%.LP-A处理下 4 个冬小麦品种的根系菌根侵染率存在显著差异;施磷显著降低了冬小麦菌根侵染率(13.04%~23.63%)且导致品种间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差异.与LP-CK处理相比,LP-A处理冬小麦籽粒锌浓度增加 6.78%~9.37%,累积量显著提高 23.75%~29.79%;HP-A处理仅CH的籽粒锌累积量较HP-CK处理显著提高.磷肥施用显著降低了 4 个冬小麦品种的MPR值(99.29%~140.76%),BM、FC和CH的MGR值(68.22%~71.77%)和MZnR值(56.47%~67.18%).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品种对籽粒锌浓度变化影响最大(-0.656),其次是磷肥(-0.557)、产量(-0.456)和AMF(0.191).现代品种CH始终表现出较低的籽粒锌浓度和更高的产量及籽粒锌累积量.[结论]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养分管理是影响籽粒锌浓度最重要的因素.相比于育成年代较早的品种,当代品种小麦产量潜力高,对施肥(磷肥)和接种AMF的反应也高于育成年代较早的品种,因而进一步加剧了锌含量的稀释效应.因此,当代小麦品种需特别注意补充锌肥,以缓解稀释效应带来的籽粒低锌营养.

    冬小麦产量潜力锌营养稀释效应养分管理丛枝菌根真菌菌根响应

    微藻生物肥提高谷子对氮磷胁迫的耐受性

    李慧敏李炯珊张克燕张春辉...
    1130-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氮磷营养缺乏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微藻生物肥是由单细胞光合藻类生物质构成的一种新型肥料,其促进作物生长和改良土壤肥力的功效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解析微藻生物肥对谷子(Setaria italica L.)生长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提高谷子对氮磷缺乏的耐受性的生物学功能,为微藻生物肥在谷子等作物的化肥减量和绿色可持续生产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供试谷子品种为'晋谷 21'.采用水培试验,设置正常氮磷(霍格兰标准营养液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 210 和 71 mg/L)、无氮磷(营养液中氮和磷含量均为 0 mg/L)和 1/2 氮磷(营养液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 105 和 35.5 mg/L)3 个氮磷水平.制备小球藻(Chlorella sp.DT01)(DT)、埃氏小球藻(Chlorella emersonii)(A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DB)3 种微藻生物肥,分别与 3 个氮磷处理液等比混合,共构成 9 个处理,每个氮磷水平下设置 1 个不添加微藻微生物溶液处理为对照.在谷子幼苗生长至两叶一心时,将其移入处理液中,在温室条件下连续培养 9 天,期间每 3 天补充 1 次处理液.处理结束时,测定各处理谷子幼苗的生长指标、生物量、色素含量、光合活性和氮磷含量等生理生化参数,并通过qRT-PCR技术分析氮磷转运蛋白相关基因(SiNRT1.11、SiNRT2.1、SiPHT1.2 和SiPHT1.1)的表达谱.[结果]与正常氮磷处理相比,无氮磷和 1/2 氮磷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谷子幼苗生物量、光合色素(叶绿素a,b和类葫萝卜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在 3 种剂量氮磷处理下,施用 3 种微藻生物肥处理均显著提高谷子幼苗鲜重和干重、光合色素含量(特别是类胡萝卜素)和光合作用参数[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此外,微藻生物肥还显著增加了谷子幼苗全氮和全磷含量.微藻生物肥DT处理的促生效应最显著.qRT-PCR检测谷子幼苗氮磷转运相关基因表达显示,微藻生物肥DT处理显著上调谷子幼苗地上部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SiNRT1.11 和根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SiNRT2.1 的表达,以及根系中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SiPHT1.2 和SiPHT1.1 的表达.[结论]施用微藻生物肥能显著提高谷子幼苗地上部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SiNRT1.11 和根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SiNRT2.1,以及根系中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SiPHT1.2 和SiPHT1.1 的表达,进而改善谷子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提高谷子对氮磷胁迫的抗性.

    谷子(SetariaitalicaL.)微藻生物肥氮磷缺乏生理生化特性基因表达

    近30年四川省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何明江黑儿平晋雷雨陈志民...
    1142-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酸碱性(pH)是重要的土壤化学指标,影响着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状况.研究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研究数据包括 1979-1985 年(1980s)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 2005-2014 年(2010s)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期间四川省土壤pH的调查数据.利用ArcGIS 10.2 软件中"Spatial Analyst"模块和反距离权重(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插值方法对土壤pH进行空间插值,获得土壤pH空间分布图;利用ArcGIS 10.2 软件中栅格计算器获得两个时期的土壤pH变化状况,并统计分析不同土壤pH分级空间和面积变化.[结果]四川省土壤pH平均值由 1980s的 7.0 降低至 2010s的 6.54.1980s时期四川省土壤pH在强酸性(pH≤4.5)、酸性(4.5<pH≤5.5)、弱酸性(5.5<pH≤6.5)、中性(6.5<pH≤7.5)、弱碱性(7.5<pH≤8.5)和碱性(8.5<pH≤9.0)的面积占比分别为 0.09%、14.58%、53.17%、12.57%、19.58%和 0.01%.2010s时期,以上 7 个土壤pH分级的面积占比分别为 0.06%、4.45%、30.41%、48.65%、16.40%和 0.04%.从1980s到 2010s期间,四川省土壤pH值升高的面积比例为 49.63%,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地区,土壤pH值降低的面积比例为 20.13%,主要分布在川中丘陵区.成都平原区各分级pH土壤面积变化较少,弱酸性土壤面积略增加,碱性土壤面积略减少.川中丘陵区酸性土壤面积占比增加,碱性土壤面积减少.盆周山区酸性和碱性土壤面积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加;川西南山地区各土壤pH分级面积变化比例较小,其酸性面积比例略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加;川西北高原山地区酸性、弱酸性土壤面积分别降低了 9.00%、23.67%,中性土壤面积增加29.96%,碱性土壤面积略增加.[结论]从 1980s到 2010s的近 30 年间,四川省酸性土壤面积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大,然而在川中丘陵区有一定比例的土壤酸化,需引起重视.

    四川土壤pH时空变化测土配方施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我国不同肥料品种中砷、铬、铅、镉、汞和铊的含量与评价

    段路路杨一房朋黄河清...
    1152-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我国不同肥料品种中砷(As)、铬(Cr)、铅(Pb)、镉(Cd)、汞(Hg)和铊(Tl)的含量及污染程度,为了解我国肥料安全现状,减轻重金属环境风险,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方法]本研究中采集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掺混肥料和其他肥料共 6 类 17 种代表性肥料样品 400 个.采用GB/T 23349-2020《肥料中砷、镉、铬、铅、汞含量的测定》规定的方法检测了肥料中As、Cd、Pb、Cr、Hg和Tl 6 种重金属的含量,同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结果]所检测的400 个样本中共有 11 个样本出现重金属超标情况,超标率为 2.75%.6 类肥料中有 3 类出现超标样品,超标率由高到低分别为磷肥、其他肥料和复合肥料;6 类重金属中仅Cr未出现超标情况.综合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计算结果显示,6 类肥料大类中磷肥达到轻度污染等级,磷肥的 6 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处于较高水平,其中Hg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达到 1.5,达到轻度污染等级.[结论]依据我国现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38400-2019《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除磷肥外,我国其他肥料总体质量较好,重金属超标率较低,农田施用安全.磷肥、复合肥料和其他肥料中Hg、As和Tl主要来源于生产原料,肥料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原料中重金属的引入.

    肥料重金属含量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梅内罗综合污染指数

    短碳链二元羧酸与磷酸二铵复合提高磷在土壤中的扩散距离和有效性

    孔维众张水勤李燕婷徐久凯...
    1163-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有机酸与磷肥结合施用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磷固定,但有机酸碳链长度与磷肥有效性的关系尚不明确.将不同碳链长度的二元羧酸与磷酸二铵复合,研究其对磷酸二铵在土壤中的扩散及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高效磷肥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草酸(OA)、丁二酸(BA)、己二酸(AA)、辛二酸(SA)为供试材料,分别按0.5%的质量比与粉状磷酸二铵混合均匀后挤压造粒,得到4个含有不同碳链长度的二元羧酸与磷酸二铵复合磷肥试验样品(代号分别为OAP、BAP、AAP、SAP),磷酸二铵样品(DAP)也按照同样方法挤压造粒.磷培养试验以 5 个肥料样品为处理,以不添加磷肥为对照(CK),每个处理设置 18 个重复.在培养的第1、3、7、14 和 28 天,进行滤纸可视化显色,测定肥料磷的扩散距离(半径),同时采集土样测定速效磷、Ca2-P和Ca8-P含量,测定pH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DAP相比,OAP、BAP、AAP、SAP处理均增加了磷素扩散距离,扩散距离各处理的排序为OAP>BAP>AAP>SAP,OAP处理的磷扩散距离较DAP平均增加了29.5%.培养 28 天时,4 个二元羧酸磷酸二铵复合磷肥处理的土壤平均速效磷、Ca2-P、Ca8-P含量分别较DAP提高了 0.48%~12.6%、4.06%~37.1%、1.25%~20.9%,均以OAP的提高幅度最高.在培养 3~28 天,二元羧酸磷酸二铵复合磷肥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DAP,以OAP处理的活性最高.与CK处理相比,施磷肥处理土壤pH显著下降,以OAP处理降幅最大.[结论]供试二元羧酸与磷酸二铵复合均可减少磷的固定,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磷肥在土壤中的扩散距离;其中,以草酸磷酸二铵复合肥效果最好.

    二元羧酸碳链长度羧基含量磷扩散速效磷含量磷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