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园林绿化废弃物有机肥养分释放特征及对油松生长的影响

    杨海婷祁文俊高超前于凌霄...
    1173-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园林绿化废弃物有机肥(LWOF)养分释放特征和施用后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生长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园林废弃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养分释放特征研究采用尼龙网袋法,将 50 g干LWOF装入孔径 8.47 μm的尼龙袋中,分别埋置在 0-20 和 20-40 cm 两个土层.之后每隔 1.5 个月取 1 次样,共取 4 次,测定袋内LWOF以及含有的有机质和氮磷钾残留量,计算残留率.施用效果田间试验在北京平原沙地进行,供试材料为2015年营建的油松林.试验设6个LWOF施用水平处理:0、10、15、20、25、30 kg/株,依次记为CK、T1、T2、T3、T4 和T5.测定试验开始时和一年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油松生长指标.[结果]1)LWOF干物质和有机质残留率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埋置在 20-40 cm土层的LWOF分解速率快于 0-20 cm土层,0-20、20-40 cm土层 6 个月分解后的残留率有机质分别为 52.46%和 48.72%,氮分别为58.73%和56.93%;埋置1.5个月时0-20、20-40 cm土层的磷素残留率分别为52.23%和52.15%,之后呈现波动,没有明显下降趋势;钾素残留率在埋置 1.5 个月后 0-20、20-40 cm土层仅分别为 27.95%和 28.54%,6 个月后分别为 22.73%和 20.89%.2)施用LWOF一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与CK相比,T4 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升高 41.81%,T4 处理 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升高 53.13%,T5 处理 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是CK的 1.63 倍.3)T3 处理的油松树高增长率,T1 处理的油松材积增长率,T4 和T5 处理的油松叶片养分含量较CK均显著提高.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T4 处理达到最大,最大值相比于CK分别增加了 81.25%、85.71%和 90.00%.综合油松生长和养分含量,不同处理对油松的促生效应表现为:T4>T5>T3>T1>T2>CK.[结论]园林废弃物有机肥在 20-40 cm土层内的分解速率快于 0-20 cm土层,其所含的氮素释放速率较为均匀,磷素释放在 1.5 个月内较快,氮、磷在6 个月后的总释放率分别约为 40%、50%,而钾素释放最为迅速,且 6 个月的释放率超过 2/3.施用园林废弃物有机肥能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肥力.经综合评价,在环状施肥方式下以 25 kg/株的施用量对油松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园林绿化废弃物有机肥土壤油松养分释放灰色关联综合评判值

    绿肥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国璀胡发龙李含婷殷文...
    1185-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碳固存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田土壤碳固存的决定因子包括气候因子(温度、降雨)、生物因素(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非生物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含量等),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增加碳输入、减少碳输出和增加碳在土壤中持留时间三种途径强化土壤碳的固存.绿肥具有固定土壤碳、氮和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多重功能,将绿肥纳入作物生产中可通过减少有机碳矿化、增加土壤有机碳来源、调控土壤团聚化过程、促进微生物量及残体累积、改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代谢活性等多种方式协同提升土壤碳的固存,其作用可归纳为团聚体物理保护的物理固定机制、矿物化学结合的化学固定机制和微生物固定机制.目前采用的强化绿肥提升农田土壤碳固存的关键技术包括:1)选用适宜的绿肥品种;2)构建与区域土壤和气候资源相匹配的"主作物+绿肥"种植模式;3)配套绿肥与其他肥源协同增效的养分管理技术;4)优化耕作措施等.但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包括:1)明确不同类型绿肥介导下的农田土壤碳固存机制的差异;2)强化高效固碳绿肥种质资源的选育;3)建立强化绿肥固存土壤碳的长效研究体系;4)构建基于绿肥的土壤有机碳管理框架.

    绿肥有机碳固存碳固存机制影响因素强化固碳措施

    钙调控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关键作用研究进展

    吴楚红黄成东
    1199-1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铃薯作为全球及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健康等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马铃薯产量、品质与养分管理有着紧密联系,作为马铃薯的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钙在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营养和信使的双重功能.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马铃薯地下部根茎结构特性与钙养分吸收、分布的关系,钙在提升马铃薯产量与品质,增强马铃薯抗逆性的关键作用,以期为匹配土壤-作物系统的马铃薯钙肥产品创制与田间钙养分实时智能精准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升马铃薯产量与品质,助推马铃薯绿色生产与主粮化战略行动.

    马铃薯养分管理产量与品质抗逆性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物质转运和不同小穗位籽粒产量的影响

    陈志豪王艳杰常旭虹王德梅...
    1211-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冬小麦品种物质转运和不同小穗位产量对拔节至成熟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方法]试验以常规品种济麦 22 和抗旱品种中麦 36 为材料,在自动防雨水肥控制池内进行,采用测墒补灌技术实现水分条件的控制.设置顶端小穗形成期到成熟期持续干旱(WS:40%~45%FC,FC为田间持水量)和对照处理(CK:80%~85%FC).调查拔节后不同小穗位小花发育动态,强、弱势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等指标,以及各器官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运转量.[结果]1)干旱胁迫促进济麦 22 穗中部和上部的小花原基发育进程,显著减少了小花原基数量,导致穗部发育不平衡,而对中麦 36 各部位小花原基发育进程和数量无显著影响.2)干旱胁迫下,抗旱品种中麦 36 的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转运量(Pre-DT)和转运率(Pre-DTE)较对照条件下分别显著降低 34.8%和 33.2%,降低了花前贮藏干物质运转对籽粒的贡献率(Pre-DCR),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Post-DA)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Post-DCR)分别提高 5.1%和 25.7%;常规品种济麦 22 的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比对照提高了 32.1%,Post-DA和Post-DCR分别降低了 40.4%和 21.3%.干旱胁迫下,中麦 36 Pre-DCR的下降主要因为茎秆Pre-DCR的降低,而济麦 22 的 Pre-DCR比对照提高了 1.4 倍,主要是由穗轴和颖壳Pre-DCR的增加所致.3)济麦 22 叶鞘、茎秆及穗轴+颖壳中的干物质向籽粒转运受到干旱的抑制,而中麦 36 仅茎秆和穗轴+颖壳受到干旱的抑制.与正常条件相比,干旱致使济麦 22 的籽粒灌浆速率下降 42%,对中麦 36 无显著影响.济麦 22 上部和中部小穗位强势粒受干旱影响较大,而中麦 36 上部小穗位弱势粒受干旱影响较大,表现为济麦 22 的穗粒数、单粒重和单穗产量降幅(7.6%、15.9%和 24.3%)均高于中麦 36(3.3%、9.5%和 16.3%).[结论]抗旱品种主要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来增加籽粒产量,而常规品种主要靠转运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来增加籽粒产量.干旱胁迫条件下,常规品种济麦 22 的籽粒产量降幅显著高于抗旱品种中麦 36,主要原因是干旱导致济麦 22 不同小穗位小花原基的发育不平衡,叶鞘、茎秆及穗轴+颖壳的干物质转移到籽粒的过程均受抑制,且中部和上部小穗位强势粒受到影响,导致灌浆速率显著降低.抗旱品种中麦 36 在干旱胁迫下通过降低茎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转运量,提高开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应对干旱胁迫,且干旱胁迫主要影响弱势粒.

    小麦干旱胁迫强弱势粒物质转运产量

    喷施KH2PO4提高倒春寒胁迫小麦功能叶片和根系的生理活性

    黄伟祥代雯慈陈甜甜蔡洪梅...
    1222-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倒春寒是影响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形成的主要灾害,喷施磷酸二氢钾(KH2PO4)被广泛应用于减轻倒春寒对小麦的伤害.研究喷施磷酸二氢钾对低温胁迫下小麦花后功能叶与根系生理活性的调控效应,为小麦生产中的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盆栽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进行,选用抗倒春寒性强的小麦品种烟农 19(YN)和抗倒春寒性弱的小麦品种新麦 26(XM)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对照+喷施清水(CK)、倒春寒处理+喷施清水(T1)、倒春寒处理+喷施KH2PO4(T2)3 个处理.在小麦幼穗分化到四分体期,将T1 和T2 处理的盆栽移入人工气候室内(-4℃)处理 4 h,然后移出,24 h后进行喷施处理.于小麦花后 7、14、21、28 天测定旗叶SPAD值、根系活力、旗叶与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综合评价倒春寒对小麦花后 28 天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理活性指标的影响.[结果]与CK处理相比,两小麦品种T1处理的旗叶SPAD值和抗氧化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13.94%~35.03%、16.09%~32.84%(SOD)、18.16%~50.10%(POD)和 19.21%~75.40%(CAT),MDA含量显著增加了29.55%~124.56%;T1 处理的根系活力显著降低了 44.00%~75.63%,SOD和POD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42.42%~86.11%和 31.00%~66.67%,MDA含量增加了 61.54%~330.11%.与T1 相比,两品种T2 处理的旗叶SPAD值显著增加了 7.90%~23.38%,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 10.63%~32.28%、14.20%~57.20%和 10.75%~115.56%,MDA含量显著降低了 6.66%~36.08%;根系活力上升了 44.71%~139.75%,根系SOD、POD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 12.13%~102.01%和 21.05%~146.61%,根系MDA含量显著降低了12.01%~51.23%.选定的花后 28 天地上部与地下部 9 个生理活性指标之间关系密切,一个主成分其可解释9 个变量 82.82%的变化,其综合生理活性指数的排序为:YNCK>XMCK>YNT2>XMT2>YNT1>XMT1.[结论]受倒春寒影响后,施用KH2PO4 可提高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根系活力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旗叶和根系的MDA含量,从而延缓旗叶和根系的衰老,减轻倒春寒对小麦花后旗叶和根系生理活性的不利影响.

    磷酸二氢钾小麦倒春寒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

    连作棉田土壤养分、棉花产量对减施氮肥的响应

    孟令贻唐江华徐文修娄善伟...
    1234-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多年连作棉田减氮量对棉花产量和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以及减氮与棉花产量、土壤氮磷钾养分有效性间的关联,为科学减施氮肥、维持新疆棉花的高产高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20 年和2021 年在连作 10 年的棉田进行定位田间试验,供试棉花品种为新农大棉 4 号.设置常规施氮(375 kg/hm2,CK)、减氮 20%(300 kg/hm2,N2)、减氮 40%(225 kg/hm2,N4)和减氮 100%(0 kg/hm2,N0)4 个处理.调查了棉花产量,分析了 0-20、20-40 cm土层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结果]在北疆棉田 300 kg/hm2 氮肥用量处理提高了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两年均值分别比CK处理高出 4.04%、44.58%、9.94%(0-20 cm)和 2.05%、44.47%、22.60%(20-40 cm);促进了棉花干物质积累,两年棉花平均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提高 15.66%,利于产量形成,较对照处理分别增产了 13.88%(籽棉)和 18.10%(皮棉),有效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与减氮密切关联的土壤养分指标为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但与作物产量密切关联的土壤养分指标为土壤速效钾、全磷含量.[结论]在北疆长期连作棉田,将施氮量由 375 kg/hm2 减至300 kg/hm2 可有效提升土壤有效态氮磷含量,进而增加棉花的干物质积累,提高籽棉和皮棉产量,实现节氮增产.

    棉花减氮土壤养分产量灰色关联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