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杉木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ClPAP18b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周梦岩赵铭臻李亚超裴志阳...
    1234-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速生丰产型杉木无性系洋023、洋036、洋6421和拟南芥为材料,研究杉木中紫色酸性磷酸酶(PAPs)的功能作用,以筛选具有磷素高效利用特性的杉木无性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克隆PAP18b基因,分析其序列特征和同源性,并对杉木无性系洋023、洋036、洋6421进行正常供磷(1.0 mmol/L KH2PO4)和低磷胁迫(0.1 mmol/L KH2PO4,0.9 mmol/L KCl)砂培盆栽处理0、10、15、30和60天,测定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全磷含量,定量分析根和叶中ClPAP18b基因表达量、磷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关系,并将ClPAP18b基因过表达至拟南芥,进行该基因的功能验证.[结果]成功克隆获得杉木PAP18b基因CDS序列(1212 bp),命名为ClPAP18b,该基因编码404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于胞间区,这表明ClPAP18b基因可能发挥调控酸性磷酸酶分泌至胞外的功能.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30天磷处理后,正常供磷和低磷处理下,杉木洋036和洋6421无性系根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叶,而根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低磷处理下高于正常供磷处理;洋023的根和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在低磷胁迫诱导下多高于正常供磷条件下根和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磷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洋023、洋036和洋6421无性系的地上部磷含量高于地下部,不同水平供磷处理后,不同杉木无性系或同一杉木不同组织磷含量存在差异.RT-qPCR结果显示,低磷胁迫诱导杉木ClPAP18b基因表达.低磷条件下,ClPAP18b过表达拟南芥植株长势优于对照组,且过表达植株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叶高于对照组,但花青素积累量低于对照组.此外,相比于正常供磷处理植株,过表达ClPAP18b拟南芥中PHT1;2、PHT1;8和AtPAP26等与磷胁迫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tPAP12和AtPAP17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低磷胁迫诱导杉木ClPAP18b基因表达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但不同杉木无性系对磷缺乏的适应性存在明显差异,过表达ClPAP18b基因可促进拟南芥植株耐低磷胁迫,ClPAP18b基因可能在杉木低磷胁迫调节机制中发挥调控作用,可作为改良杉木耐低磷的重要候选基因.

    紫色酸性磷酸酶杉木磷胁迫ClPAP18b基因过表达RT-qPCR

    氮素敏感时期水稻分蘖芽的转录分析

    黄星瑜刘小红匡志明骆乐...
    1247-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氮素影响水稻分蘖芽的发育,从而影响水稻株型和产量.探究水稻分蘖芽在氮素敏感时期的基因表达情况,揭示氮素对水稻分蘖芽调控的可能途径.[方法]以水稻品种'日本晴'为试验材料,萌发后用1/2MS培养基培养一周,之后用2.5 mmol/L的氮素溶液培养,待幼苗长至三叶期,进行0和2.5 mmol/L氮素溶液处理,培养至五叶期.对不同氮素浓度下分蘖芽的生长进行分析,确认水稻材料的氮素敏感时期,并于根茎结合处取样,提取RNA,进行氮素敏感时期水稻分蘖芽的转录组分析,包括差异表达基因的挖掘以及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缺氮条件下,水稻分蘖芽生长受到抑制,转录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供氮条件下842个基因存在显著的表达差异,其中586个基因缺氮时上调,256个基因缺氮时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属于胞内(cell)、胞内成分(cell part)和细胞器(organelle)的类别.在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中,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是最显著富集的通路,氮代谢途径次之,说明植物激素通路和氮代谢通路在水稻分蘖芽的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水杨酸、茉莉酸等相关激素的合成代谢途径以及参与氮代谢的硝酸还原酶.蛋白互作分析推测硝酸还原酶可能会与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结论]通过对氮素敏感时期水稻分蘖芽相关基因的转录分析,发现缺氮条件下,激素信号传导途径和氮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受到影响.其中,与硝酸还原酶和植物激素脱落酸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量上调,而影响分蘖芽生长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基因表达均下调.

    水稻分蘖芽氮素胁迫激素硝酸还原酶

    机理Ⅰ植物铁营养的吸收转运及信号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张林琳刘星星祝亚昕金崇伟...
    1258-1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通气良好的碱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常常因铁有效性低而难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缺铁已成为继缺氮和缺磷之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又一重要的营养障碍因子.与机理Ⅱ植物相比,机理Ⅰ植物更易缺铁,因此全面了解机理Ⅰ植物的铁吸收及利用机制是分子育种改良此类植物铁营养的重要基础.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从机理Ⅰ植物的根际铁活化、根系铁吸收、木质部和韧皮部中的铁运输以及胞外和胞内铁的再利用等几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从bHLH和MYB转录因子调控网络、蛋白的泛素化修饰以及小分子化学信号调控途径等几方面,重点阐述机理Ⅰ植物铁营养吸收、转运及稳态平衡过程的调控机制;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简要的讨论分析.

    机理Ⅰ植物缺铁胁迫铁吸收铁转运信号调控

    根系对酸胁迫的应激反应及硼调控耐酸机制的研究进展

    程锦闫磊曾钰曾紫君...
    1273-1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量施用氮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加速了土壤酸化进程,近20年间我国农田土壤pH下降了0.42个单位.过多的H+可破坏根系细胞壁结构稳定性,诱导细胞死亡,进而抑制根系伸长,降低其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限制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因此,探究植物对酸胁迫的应激反应机制,对制定缓解酸胁迫措施十分必要.本文综述植株内部调控和耐受酸胁迫的响应,以及硼提高植株耐酸性的机制.通常,植物通过Ca2+和K+通道进行的信号传导可感应介质pH的改变,并同时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进行调控,从而快速响应酸胁迫;近期多项研究表明,硼可调控植物根系有机酸分泌,通过改变细胞壁特性来维持细胞壁结构稳定,并通过刺激乙烯和Ⅲ类过氧化物酶(CⅢPrxs)代谢等共同作用缓解植物酸胁迫.目前,对植物酸胁迫的研究逐步深入,但酸胁迫下植物根系代谢产物变化及诱导机制尚不清楚,响应低pH的特定基因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酸胁迫内部调控耐受机制根系

    秸秆还田下寒地水稻实现高产高氮肥利用率的氮肥运筹模式

    孔丽丽侯云鹏尹彩侠李前...
    1282-1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秸秆还田是东北寒地水稻种植区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研究调整水稻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促进寒地水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17年在吉林省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511.上一季水稻收获后,秸秆9000 kg/hm2粉碎至10 cm左右,翻压还田.在总施氮(N)量200 kg/hm2不变的前提下,设置5个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处理5:5(N 5:5)、6:4(N 6:4)、7:3(N 7:3)、8:2(N 8:2)和9:1(N 9:1),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在水稻6个生育期调查植株生物量和氮素含量,成熟期测定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计算了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N0处理相比,施氮提高了水稻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进而显著提高了产量,以N 8:2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水稻返青期至拔节期,氮积累量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齐穗期至成熟期阶段则表现为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先增后减,氮素积累总量以N 8:2处理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氮素转运量和齐穗后积累氮素对籽粒氮积累量贡献率,其中氮素转运量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齐穗后积累氮素对籽粒氮积累量贡献率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以N 8:2处理最高.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提高,氮素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均以N 8: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齐穗期前后氮素积累量与水稻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8943~0.9476),其中水稻齐穗后氮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齐穗前.[结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8:2最有利于提高水稻齐穗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促进氮素向籽粒的转运,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200 kg/hm2,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8:2的施氮制度是优化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获得高产的理想运筹模式.

    寒地水稻氮肥运筹氮素积累产量产量构成氮素利用效率

    我国苹果园施肥现状、土壤剖面氮磷分布特征及减肥增效技术

    刘占军祝慧张振兴赵家锐...
    1294-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全面认知我国苹果园施肥现状,明确苹果园土壤剖面氮磷分布特征,探究减肥增效和地力提升的果园管理技术,为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文献资料,制定我国苹果合理化肥施用量;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和评价我国苹果主产区化肥施用现状;通过田间采样与室内分析,明晰灌区和非灌区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和Olsen-P剖面变化特征;基于文献资料,集成苹果园减肥增效、地力提升和优质高产的管理技术.[结果]我国苹果园化肥合理施用量为N 150~420 kg/hm2、P2O590~330 kg/hm2和K2O 120~420 kg/hm2.目前我国苹果园化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N 905 kg/hm2、P2O5570 kg/hm2和K2O 675 kg/hm2,氮、磷、钾过量施肥现象普遍且较为严重;施肥结构上,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明显,有机肥养分占比仅7.0%.旱作体系下,8年生苹果园土壤与农田相比,0—6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25年生苹果园土壤在20—5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在120 cm土层出现215 mg/kg的硝态氮峰值;灌区25年生苹果园0—8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均高于100 mg/kg,在380 cm土层出现265 mg/kg的硝态氮峰值,且140—6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旱作25年生苹果园土壤.土壤Olsen-P含量整体表现为0—100 cm土层下降、100—400 cm土层增加和400—600 cm土层基本稳定的趋势;旱作体系下,土壤Olsen-P含量在0—60 cm土层表现为25年生苹果园土壤>8年生苹果园土壤 ≈ 农田土壤,而在60—600 cm土层Olsen-P含量差异不显著;灌区25年生苹果园在60—120 cm土层土壤Olsen-P含量高于旱作25年生苹果园,且在80—100 cm土层出现一个14.5 mg/kg的峰值,460—560 cm土层也表现为灌溉果园的Olsen-P含量高于雨养果园的趋势.水肥一体化和推荐施肥是现实苹果园减肥增效的关键技术,有机无机肥配施、果园生草、施用生物炭是提高苹果园肥料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结论]我国苹果园过量施肥和不平衡施肥问题严重;高量施肥背景下长期苹果种植导致土壤深层剖面硝态氮和有效磷累积,无效化风险高,且灌溉加剧了氮、磷的淋溶风险;水肥一体化和苹果养分专家系统等推荐施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果园生草、施用生物炭等是实现我国苹果园减肥增效和地力提升的关键技术,在今后苹果园管理方面,应加强不同生态区适宜的综合技术研究.

    苹果产业施肥现状氮磷剖面累积减肥增效地力提升

    《增值肥料概论》书评

    许秀成
    后插1-后插2页

    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