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肽分子对植物养分信号调控和有害元素耐受作用的研究进展

    兰平
    1367-1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固着生活的植物时刻面临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其中养分缺乏、养分失衡和重金属毒害极大地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及时高效感知养分状态并做出适应性改变是植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关键.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植物已进化出一整套适应养分匮缺和应对有害元素胁迫的分子机制,包括对养分信号的感知与信号的级联传递,激活基因活性,重塑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最后导致生理生化和表型变化.植物感知养分信号分子调控网络一直是植物营养领域的研究热点.小肽通常指小于 100 个氨基酸长度的功能性肽段,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和微生物的互作以及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应答.本文就植物内源性小肽分子在养分信号调控、有害元素耐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讨论,重点围绕小肽在大量元素氮、磷、硫和微量元素铁以及有害元素镉和砷等吸收平衡方面的作用展开,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养分信号小肽

    油菜素甾醇信号响应养分和重金属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

    马雯雯徐芳森
    1377-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利用各种必需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维持植物整个生命活动.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过低或有毒重金属元素过量均能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形成,积累的重金属还能通过食物链迁移而危害人体健康.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作为一种促生激素不仅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也在应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阐述植物油菜素甾醇合成、运输、代谢和信号传导的主要过程及其关键基因的基础上,综述了油菜素甾醇参与调控氮、磷、硼、铁等必需营养元素胁迫所涉及的分子机制,以及参与缓解镉、砷、铅和铬等有毒重金属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当植物遭遇营养胁迫时,油菜素甾醇信号途径核心转录因子BES1/BZR1 的表达模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以适应营养胁迫过程.在重金属胁迫下,外源喷施油菜素甾醇可以降低体内重金属的积累,减少其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提高重金属胁迫下植物的光合能力,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以应对活性氧的爆发,增强对各种重金属胁迫的耐受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外源喷施油菜素甾醇类化合物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增强对逆境条件的抗性,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因此,在提高农作物抗逆能力实现高产稳产中,油菜素甾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植物油菜素甾醇营养胁迫重金属毒害生理分子机制

    根际微生境中生化过程的原位可视化研究进展

    顾文杰刘冲王丹李雅莹...
    1387-1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际及近根际区域(根际微生境)进行着活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氧和矿质元素等关键生源要素循环的生化过程都发生在根际微生境中.根际微生境空间动态过程的可视化对于准确捕捉和量化根际界面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和功能至关重要.过去几十年中,采用二维成像方法进行营养元素、酶和微生物等多种生化过程的同步原位可视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系统总结了根际化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和代谢物原位可视化研究的最新方法与研究进展,讨论了多参数成像技术在根际微生境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并对根际生化过程原位可视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提高根际原位可视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深入解析微生境中生化过程与机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展开研究:1)开展操作简单、耗时少、成本低的可视化技术开发,并进行多参数及多手段耦合的兼容性验证;2)从样品制备和数据整合等方面,开发根际三维及四维可视化方法,探索根际微生境的时空动态可视化;3)研发便携式仪器,开展根际原位可视化技术的田间应用.

    根际微生境多参数成像技术原位可视化

    生物炭基产品及其对土壤培肥改良效应的研究进展

    兰宇孟军韩晓日陈温福...
    1396-1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炭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吸附和抗分解能力,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对改良土壤、减少化肥使用、增强土壤固碳能力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生物炭直接用作肥料时,由于其养分含量相对较低,运输和储存成本较高,加之易引起粉尘污染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将生物炭作为载体或特定功能组分,开发新型土壤培肥改良产品及配套技术,成为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养分合理组配和控制释放,生物炭基产品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养分利用率,还能缓解土壤障碍、改善作物生长条件,已成为当前本领域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生物炭基产品的类型、制备工艺、性能评价和在土壤改良与培肥中的应用,指出其对提升土壤质量、促进作物增产和环境保护具有显著效果,未来需加强新材料和技术研发,完善检测标准,加快示范推广,并关注其长期应用的生态环境效应.

    炭基肥炭基调理剂制备工艺评价体系长期环境效应

    土壤闭蓄态磷的形成、转化与利用途径

    崔宸阳李静杨子万彪...
    1413-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闭蓄态磷是(氢)氧化铁形成的不溶性胶状薄膜包被的铁磷或铝磷等含磷物质的总称,主要存在于热带及亚热带风化程度较高的酸性富铁土壤中,其数量和形态受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闭蓄态磷作为一种植物难以直接利用的磷形态,在土壤磷库中比例较高,影响土壤磷有效性与当季利用率.闭蓄态磷的形成与转化主要受土壤pH、氮磷、水分、有机质(有机酸、生物炭等)、铁、铝、钙、土壤质地、植物以及微生物等影响.人为施肥能够直接导致农田土壤表层的闭蓄态磷含量升高,而随着铁铝氧化物向下迁移土壤深层闭蓄态磷增加更为明显,闭蓄态磷含量与氧化铁含量显著相关.在pH较低条件下,水分以及有机质的增加也可能促进闭蓄态磷的形成.在长期土壤自然发育过程中,闭蓄态磷比例逐渐增加但增长较缓慢.在农田土壤中,闭蓄态磷受高强度集约化种植影响而呈现波动变化且变化速度快,这可能是由于耕地复种指数高、作物较强养分获取能力、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或有机无机肥料添加的激发作用.小分子有机酸、植物根系和微生物是活化闭蓄态磷的重要因素,在维持土壤内部磷循环平衡的同时,通过调节土壤水分,有机替代和增强微生物功能等不同农田管理措施,能够实现对闭蓄态磷的活化利用和精准调控.目前闭蓄态磷表征方法主要局限于化学提取,且存在提取不完全和不精确等问题.Chang&Jackson磷分级方法定量闭蓄态磷更符合于目前广泛接受的闭蓄态磷定义.土壤闭蓄态磷的定量方法与形成转化模拟,多元素耦合促进闭蓄态磷形成以及闭蓄态磷活化调控等是潜在的研究方向.

    闭蓄态磷分布特点形成转化活化与利用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与展望

    安志装索琳娜刘宝存
    1422-1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面源污染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经过 20 多年的治理,我国面源污染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流域、区域或国家尺度农业面源污染源汇路径全过程监测与评估体系,基本厘清了不同生态条件下农田系统中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初步探明了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与防控机制.在防控技术层面,研发出新型、绿色肥料替代常规化肥减量投入技术与产品,氮、磷高效利用污染负荷减排技术,土壤氮、磷增容负荷减排技术,坡耕地氮磷流失阻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消纳装备.我国农业氮、磷排放污染负荷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依然是影响我国环境质量的首要污染因子,且农业面源污染呈现新的特征,表现为养殖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污染问题逐渐突出,残留地膜、农药、抗生素、激素、病原微生物等新型污染物污染问题不容忽视,面源污染途径从以径流扩散为主转向淋溶、挥发、累积并重的阶段,污染介质从单一地表水体转向包括地下水体、大气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并存的状态.未来应以本领域我国取得科研成果和相关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和AI技术,构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和管理融合大数据模型和系统理论,持续加强田块、流域、区域等多尺度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配套与工程化应用研究,培育绿色低碳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落实防控技术工程"政—产—学—研—用"保障机制与措施,以提升区域或流域尺度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全面推进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污染特征技术产品与装备防控思路与策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投稿须知

    封3页

    新阶段植物营养学的研究重点

    周卫艾超易可可
    前插1-前插2,1243-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迁移、转化和利用规律的基础性学科,是支撑全球粮食安全、耕地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学科.以组学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学科前沿不断拓展了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范畴,同时,耕地高强度利用下如何实现作物高产、养分高效、生态健康等多重目标成为新阶段植物营养学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植物营养学在营养遗传、养分循环、新型肥料、高效施肥等方向取得的创新进展,同时,基于我国植物营养学研究短板,提出了新阶段植物营养学研究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作物养分高效与抗逆分子调控网络、土壤养分循环与微生物组功能挖掘、新型绿色高效肥料创制与应用、农田养分协同优化原理与方法等方面,旨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植物营养养分高效营养遗传养分循环高效施肥新型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