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有机废弃物资源总量及养分利用潜力

    徐少奇陈文杰解林奇柴胜阳...
    1341-1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有机废弃物产量巨大,理清我国有机废弃物总量及其养分资源量,有助于实现有机废弃物中养分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保障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方法]以我国2009-2019年间典型有机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农村人粪尿、污泥和生活有机垃圾)的年产量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我国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近10年我国有机废弃物总量及其养分资源量进行估算,分析有机废弃物利用潜力.[结果]2009-2019年有机废弃物资源量和养分总量相对稳定,平均有机废弃物总量(干重)为12.9亿t,平均养分含量(N、P2O5、K2O)为4537.9万t.2019年废弃物资源量达13.11亿t(干重),相比2009年增加7.1%;养分总量达到4503.5万t,相比2009年增加3.0%.2019年有机废弃物全量还田可以输入氮(N)约1653.3万t、磷(P2O5)约799.6万t、钾(K2O)约2050.6万t,分别占作物养分需求量的71.8%、75.9%和153.2%.秸秆的氮和钾养分量最大,分别占有机废弃物中单质总养分的46.3%(N)和65.8%(K2O),磷养分量以畜禽粪便最高,占单质总养分的54.5%(P2O5).[结论]我国近10年有机废弃物年产生量及其养分资源量保持较高水平,具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在我国有机废弃物养分资源结构保持不变且全量还田的情况下,有机废弃物中的氮、磷、钾养分可以满足作物各类养分需求的71.8%(N)、75.9%(P2O5)、100%(K2O).

    有机废弃物养分资源量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利用潜力

    连续施用化肥及秸秆还田对潮土酶活性、细菌群落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

    马垒李燕魏建林周晓琳...
    1353-1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技术,研究连续施用化肥及秸秆还田对细菌群落结构和种间互作关系的影响,为黄淮海潮土区秸秆资源化利用与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德州,始于2010年,土壤为典型潮土,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2021年从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3个处理小区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养分、酶活性、细菌群落等指标.[结果]与CK处理相比,NPK和NPKS处理pH均降低了 0.06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分别提升了 23.19%和34.82%,细菌多样性分别降低了 0.90%和0.91%,均匀度均显著降低了 1.11%.与CK相比,NPK处理土壤中β-葡糖苷酶(β-GC)和碱性磷酸酶(ALP)分别显著升高47.91%和50.35%,NPKS处理β-GC、ALP和脱氢酶(DHA)活性分别升高78.31%、46.53%和50.91%.CK处理的优势菌群为寡营养型细菌(酸杆菌门和浮霉菌门)和固氮菌(生丝微菌科和伯克氏菌科),NPK处理的优势菌群为可降解顽固有机质的变形菌门(草酸杆菌科、红丹杆菌科和黄单胞菌科)、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NPKS处理的优势菌群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厚壁菌门(芽胞杆菌科).网络分析发现,不同施肥处理优势菌群分属于不同网络模块,与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NPKS处理中富集的芽胞杆菌通过强烈的共生关系形成特定物种集群,并且与β-GC、ALP和DH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有利于黄淮海潮土区土壤肥力的提升,并可通过调节细菌种间互作关系,优化细菌群落组成,提高土壤酶活性.

    长期施肥秸秆还田土壤酶活性高通量测序网络分析

    沼液替代化学氮肥对滨海稻田土壤有机氮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李瑞张巡杨阳汤逸帆...
    1364-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沼液替代化肥对稻田土壤有机氮(SON)矿化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关系.[方法]田间试验于2017年在江苏滨海稻田上进行,在总氮投入量225kg/hm2的前提下,设置4个沼液替代化肥氮比例:0%、33%、66%、100%(即,BS0、BS33、BS66、BS100处理).试验连续进行3年后(2019年),取土测定了有机氮的矿化特征,分析有机氮中酸解氮、非酸解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的含量及细菌组成结构.[结果]与BS0处理相比,BS66处理的土壤氮矿化势(N0)增幅最大,达39.7%.氨基酸态氮和非酸解氮含量沼液施用处理有显著升高(P<0.05),BS66处理的氨基酸态氮较BS0增加了39.2%,BS100处理的非酸解氮含量增加了 73.9%.沼液替代化肥提高了土壤Chloroflexi(绿弯菌门)与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 Nitrospirae(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不同细菌属对沼液替代化肥水平的响应差异较大,随着沼液替代化肥比例的上升Subgroup_6_unclassified的相对丰度增加;而Subgroup_17_unclassified的相对丰度则呈下降趋势;KD4-96_unclassified的相对丰度在BS33处理下降低而在BS66处理及BS100处理下升高;沼液替代化肥模式下新增了相对丰度≥1%的细菌属Subgroup_7_unclassified.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N0与Thermodesulfovibrionia_unclassifie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非酸解氮与 Subgroup_6_unclassified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 Betaproteobacteria_unclassified呈显著负相关(P<0.05),氨基酸态氮与Proteobacteria_unclassified、氨基糖态氮与KD4-96_unclassified呈显著正相关(P<0.05),酸解未知态氮和Desulfarculaceae_unclassifie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沼液替代化肥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了土壤氮库容量,显著提高了土壤氮矿化势,增强了土壤供氮能力.

    沼液有机氮矿化土壤有机氮组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等养分投入下冬种紫云英比秸秆还田更有效抑制稻田CH4的产生和排放

    陈洪儒鲁艳红廖育林王斌...
    1376-1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冬种紫云英和水稻秸秆还田对稻田甲烷(CH4)产生、排放的影响,探究冬种紫云英的节肥效应和CH4减排机制.[方法]田间试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高桥试验基地进行,种植制度为单季超级稻'晶两优华占'.田间试验设置1个不施肥对照(CK)和5个等氮磷钾养分施肥处理:单施化肥(CF)、化肥+水稻秸秆全量还田(S)、化肥+紫云英全量还田(M)、化肥+秸秆和紫云英全量还田(MS)、化肥+秸秆和紫云英全量还田+熟石灰(MSC).在水稻分蘖初期(2021年6月21日),采用密闭式静态暗箱监测稻田CH4排放通量,通过底座侧面的接口采集田面水溶存CH4,同时每个小区按"S"形随机取0-20 cm 土层土壤样品,一份用于测定理化性质,一份用于室内甲烷产生潜力和甲烷氧化潜力培养试验.[结果]1)田间试验中,供试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5.70~26.65 mg/(m2·h),虽然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施肥处理的CH4 排放通量均高于CK,S、MS、MSC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又高于CF处理,在施肥处理中以M处理的CH4排放通量最低.与S处理相比,M处理减少了 13.78%的化肥氮量,折合尿素24.46kg/hm2,CH4排放通量降低了 12.50%.供试稻田田面水溶存CH4浓度范围为70.02~163.58 mg/kg,以MSC处理最高,其田面水溶存CH4浓度比其他处理平均提高了30.68%.2)室内培养试验中,M处理的SOM和总碳含量分别比S处理提高了 7.60%和7.55%,DOC含量降低25.99%.M处理的CH4产生潜力和CH4氧化潜力均最低,分别比其他5个处理平均降低61.04%和7.56%,比S处理降低83.16%和5.36%.M处理的乙酸发酵产CH4途径比例比其它5个处理平均降低52.52%,比S处理降低53.49%.[结论]冬种并翻压紫云英可替代部分化肥投入,不仅减少了水稻生育早期土壤中的有效态氮,还减少了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因而比秸秆还田更有效地促进稻田增碳和减少CH4排放.紫云英全量还田处理主要抑制了乙酸型产甲烷过程.

    稻田紫云英翻压秸秆还田甲烷减排乙酸发酵途径

    添加紫云英对稻田土壤颗粒吸附磷酸盐的影响

    章文王慧李敏程文龙...
    1388-1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添加紫云英(Chinese milk vetch,CMV)对土壤颗粒表面磷素吸附特征的影响机制,为绿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培试验方法,设置4个紫云英翻压量梯度:CMV0(0)、CMV1(15000 kg/hm2)、CMV2(22500 kg/hm2)和 CMV3(30000 kg/hm2),淹水培养 30 天后,取土样,过 250 μm 筛后,分为细砂粒(48~250 μm)、粉粒(2~48 μm)和粘粒(<2 μm),分别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并分别进行磷酸盐的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吸附试验.[结果]与CMV0相比,添加紫云英显著提高了土壤颗粒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尤以砂粒中的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达到33.42%~81.04%、4.83%~15.17%、45.45%~51.52%和40.76%~60.70%;添加紫云英降低了砂粒和粘粒的比表面积,但是提高了粉粒的比表面积.土壤颗粒对磷素的吸附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很好地拟合,添加紫云英提高了各粒径土壤对磷的理论最大吸附量(Qm)、土壤本底吸磷量(NAP)、土壤磷临界浓度(EPC0)、吸附常数(KL)和土壤对磷的亲和力(Kp).Qm值提高幅度以砂粒最大,提高了 4.02%~46.81%;粉粒中NAP值、KL值、EPC0值和Kp值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达到 116.77%~210.78%、29.55%~69.05%、93.62%~141.28%和 11.97%~28.87%.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磷酸盐在土壤颗粒表面吸附过程.拟合结果表明,添加紫云英提高了各粒径土壤颗粒对磷的初始吸附速率(H)和吸附速率常数(k2),以粘粒的H值和k2值提高幅度最高,分别达到25.77%~98.20%和25.74%~111.15%.不同粒径的H值和k2值均以CMV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砂粒的Qm和EPC.与有效磷含量显著相关;粉粒的NAP、EPC.和Kp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呈极显著相关关系,KL与全磷呈显著性相关;粘粒的Qm与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极显著相关,EPC0 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比表面积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Kp 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比表面呈极显著相关.[结论]添加紫云英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提高土壤颗粒自身贮存磷的能力,促进各土壤颗粒对磷素的吸附,特别是砂粒和粉粒.同时,CMV2处理土壤砂粒和粘粒具有较高的磷素吸附量和吸附强度,而CMV3处理粉粒具有较高的磷素吸附量和吸附强度,因此结合土壤质地,控制紫云英还田量实现稻田磷素科学管理.

    紫云英土壤颗粒土壤养分等温吸附动力学吸附

    长期弃耕降低红壤稻田土壤磷库

    龚梦瑶李巧云陈安磊葛体达...
    1398-1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施用磷肥会显著提升土壤磷的活性,弃耕不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还会带来环境风险.探讨弃耕后稻田土壤全磷、各磷素组分的变化规律及趋势,为弃耕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红壤稻田弃耕长期定位试验于2007-2014年在湖南桃源进行,弃耕前(1991-2006年)为双季稻定位试验,包括不施肥对照(CK)、施氮钾(NK)和氮磷钾(NPK)化肥3个处理.分析了弃耕前后(2006和2014年)土壤全磷、速效磷(Olsen-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及各个磷组分(Hedley法)含量.[结果]弃耕8年后,土壤全磷较弃耕初期下降了 19.3~160.8 mg/kg,Olsen-P 下降了 0.7~14.1 mg/kg,下降幅度分别为 5.4%~23.4%和 11.0%~45.4%,其中NPK处理的全磷和Olsen-P分别显著下降了 23.4%和45.4%(P<0.05).Hedley-P分级结果表明,弃耕前、后稻田土壤各磷组分的含量高低均为 Residual-P>NaOH-Po>NaOH-Pi>Sonic-Pi>NaHCO3-Po>HCl-P>Sonic-Po>NaHCO3-Pi>Resin-P.除Resin-P和Sonic-Po外,NPK处理土壤的其它磷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CK和NK处理(P<0.05),而NK和CK处理间多数磷组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从磷组分的活性来看,稳定态磷含量(Residual-P)弃耕后基本不变;活性磷(Resin-P、NaHCO3-Pi 和 NaHCO3-Po)、中活性磷(NaOH-Pi、NaOH-Po、Sonic-Pi、Sonic-Po)和低活性磷(HCl-P)含量在弃耕后都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活性磷,含量下降了10.0~100.8 mg/kg,贡献了磷下降总量的51.7%~78.6%;其次为活性磷,下降了 2.8~29.1 mg/kg,贡献了磷下降总量的14.5%~18.1%.中活性磷含量的下降主要源于无机态磷(NaOH-Pi和Sonic-Pi)的显著降低,而只有NPK处理的有机态磷(NaOH-P.和Sonic-Po)下降达到显著水平(P<0.05).MBP含量较为稳定,维持在15.1~16.7 mg/kg,CK和NK处理的土壤MBP是Olsen-P的3倍左右.弃耕后杂草固持磷量为21.3~48.3 kg/hm2,分别能解释CK、NK处理土壤磷库损失的40.6%和54.9%,但仅能解释NPK处理土壤磷库损失的14.9%.[结论]弃耕降低稻田土壤磷库,与低磷背景土壤相比,高磷背景土壤(NPK处理)对弃耕更为敏感,弃耕后土壤全磷、Olsen-P和各活性组分都有显著降低(P<0.05);中活性磷含量的降低对磷库损失的贡献率最高,达64.3%,而中活性磷的下降主要源于其无机态磷组分的降低.弃耕后杂草带走的磷素对磷库损失的解释度较低,微生物固定磷却不受弃耕的影响.因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维持弃耕土壤磷库稳定的有效途径.

    红壤稻田弃耕土壤全磷磷素组分损失途径

    油菜季施磷结合秸秆还田提高油菜-水稻轮作体系的产量和磷肥利用率

    黄正张琪周宁宁阿什日轨...
    1409-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和减磷处理对油-稻轮作周年物质生产和磷素利用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四川绵阳进行,种植制度为油菜-水稻复种.设置秸秆不还田(T1)和秸秆还田(T2)两种模式,4个施磷模式:油-稻两季均不施磷(P1)、油菜施P2O5 120 kg/hm2-水稻季施P2O5 90 kg/hm2(P2)、油菜季施P2O5 120 kg/hm2-水稻季不施磷(P3)、油菜季不施磷-水稻季施P2O5 90 kg/hm2(P4).分析了油菜、水稻及周年干物质积累、产量以及磷素利用.[结果]施磷显著提高了油-稻轮作周年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与P2相比,P3提高了油-稻两季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茎叶干物质转出量和吸磷量,其油-稻周年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分别提高10.14%~27.65%、8.39%~9.71%、1.86%~5.65%;而P4处理较P2处理提高水稻季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水稻产量,但降低了油菜季干物质积累量和油-稻两季的吸磷量,其周年产量增加4.47%~14.88%,但周年干物质量和吸磷量分别降低3.03%~10.07%、14.27%~22.76%.在磷肥利用方面,P3、P4较P2周年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92.70%、51.72%.秸秆还田提高油菜-水稻周年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吸磷量.[结论]油菜-水稻轮作体系下,将全年磷肥用量降低至P5O2 120 kg/hm2且全部施在油菜上,不仅满足油菜对磷肥的需求,而且水稻对油菜秸秆还田带来的磷素营养的吸收利用显著高于磷肥,进而显著促进了油菜-水稻体系的周年磷素吸收和利用,提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实现轮作体系的高产高效.相反,仅在水稻季施磷肥,无论是否水稻秸秆还田,都难以满足油菜的磷素营养,降低轮作体系的周年产量和磷肥效率.因此,在油-稻轮作体系,采用油菜季施磷120kg/hm2,配合秸秆还田是实现减磷并稳产高效的组合技术.

    油菜-水稻轮作秸秆还田施磷方式干物质积累磷素利用效率产量

    富硅生物炭有效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不同形态硅含量及水稻产量

    胡祖武吴多基吴建富魏宗强...
    1421-1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硅是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研究富硅生物炭对红壤性稻田土壤中硅形态、水稻产量和硅吸收的影响,旨在为富硅生物炭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方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稻盆栽试验,供试水稻品种为'美香粘2号'.试验包括5个硅生物炭材料:1个低硅(BW3)、2个中硅(BH7、BB7)和2个富硅生物炭(AH、AB),每个生物炭材料添加量分别为盆栽土量的0.4%和0.8%,以不添加生物炭的处理为对照(CK).水稻成熟期测产,并将水稻植株分为根、茎、叶样品,测定生物量及硅吸收量.同时,以连续化学浸提法测定土壤不同形态硅的含量.[结果]添加富硅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硅、有机结合态硅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5个生物炭材料中,以添加AB生物炭的处理增加幅度最高,其土壤有效硅、有机结合态硅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较CK分别提高了 184.23%、59.53%和117.54%.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的硅水平和添加量对水稻产量、秸秆生物量、根部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且二者间交互作用极显著(P<0.01).添加生物炭的处理间水稻籽粒产量差异显著(P<0.05);除低量低硅生物炭(BW3)处理外,其他生物炭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各生物炭高添加量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其低添加量,较CK的增幅达到4.18%~44.28%.水稻各部位硅积累量表现为:秸秆>籽粒>根部.两种添加量下水稻总吸硅量高低均表现为:AB>AH>BB7>BH7>BW3.在高添加量时,生物炭AB处理的水稻总吸硅量最大,比CK增加了 73.68%,其次是AH生物炭.[结论]添加富硅生物炭比普通生物炭可更有效地提高红壤性水稻土中有效硅、有机结合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进而显著增加水稻对硅的吸收,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提高生物炭的添加量对土壤和水稻硅含量的提升效果更好.因此,富硅生物炭是水稻生产中的高效生物硅肥.

    富硅生物炭红壤性水稻土土壤硅形态水稻产量硅吸收

    不同降水年型施氮量对冬小麦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

    王培如钟融孙敏孔玮琳...
    1430-1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引起的小麦生育期耗水量、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效率的变化,为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后夏休闲,一年一熟.3个试验年降水量分别属于正常、干旱和湿润年型.试验设施氮量0、120、150、180、210kg/hm2 5个处理,分析了小麦耗水量、氮素吸收与利用、产量形成及不同降水年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均以N 180 kg/hm2最高,且丰水年和欠水年耗水变化率以施N 150~180kg/hm2最高,平水年则以施N 120~150kg/hm2最高.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丰水年施N 180 kg/hm2提高了播种—拔节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了花前叶片和穗轴+颖壳氮素运转量,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提高了播种—拔节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及花前叶片和茎秆+叶鞘氮素运转量.不同降水年型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成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变化率均以N 120~150 kg/hm2最高.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丰水年施N 18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了 8.4%~35.6%,平水年施N 15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8.9%~33.7%,欠水年施N 15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13.4%~48.9%;不同降水年型产量变化率以施N 120~150 kg/hm2最高,且施氮量增加到N180kg/hm2时在丰水年仍可增产.丰水年施N 150~180 kg/hm2肥效最高,达14.9kg/kg,平水年和欠水年均施N 120~150 kg/hm2肥效最高,分别达18.0和15.2 kg/kg;丰水年施N 180 kg/hm2、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150kg/hm2均可获得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此外,不同降水年型增加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与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综合考虑氮肥用量氮肥变化量对耗水量、氮素运转量及产量等变化率的影响,丰水年施N180kg/hm2,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150kg/hm2可提高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该施氮量为该区域的推荐施肥量.

    旱地小麦施氮量降水年型增长率产量水氮利用效率

    华北热资源限制区实现夏玉米高产高效和机械粒收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

    刘梦葛均筑吴锡冬杨永安...
    1444-1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华北平原夏玉米高效生产不仅取决于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也依赖于高效的机械粒收.本研究探讨了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收获期籽粒水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玉米'京农科72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2个密度:7.5×104株/hm2(D7.5)和9.0×104株/hm2(D9.0),副区设置5个施氮(N)水平:0、180、240、300和360kg/hm2(分别表示为N0、N180、N240、N300和N360).测定了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下玉米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DM)、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农学利用效率(AEN).[结果]与D7.5相比,D9.0处理V6和R1期LAI和DM分别提高5.0%~26.3%和3.7%~34.8%;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提高0.35~1.33 g/(100-grain·d),灌浆速率最大时日期(Tmax)提前4.4天但灌浆持续期缩短6.9~12.2天,穗粒数减少15.0~51.3粒,实现增产2.4%~28.3%,达7.36×103~12.22×103 kg/hm2;PPFN和 AE分别显著提高10.1%~17.2%和72.0%~94.4%.与N0 相比,夏玉米叶片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施氮处理LAI和DM分别提高3.5%~171.3%和5.0%~177.7%;N240~N360水平Gmax达峰值1.33~1.39 g/(100-grain·d),施氮处理Tmax提前4.1~4.6天,灌浆速率最大时生长量(Wmax)提高5.7%~9.4%;百粒重提高0.5%~18.4%,穗粒数显著增加62.8~79.2粒,产量提高3.2%~115.7%,达 10.10×103~11.33×103 kg/hm2.在D7.5和D9.0下,随施氮量增加夏玉米PFPN、AEN分别显著降低24.2%~46.6%和21.2%~43.1%、21.1%~32.5%和13.0%~32.9%.[结论]较高的夏玉米密度可以有效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速度,降低籽粒含水量至15.4%~24.8%,满足籽粒机收的要求.施氮量控制在180~240 kg/hm2,可进一步降低籽粒收获时的含水量,提高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改善籽粒灌浆提高粒重,实现产量稳定在10.5×103~11.2×103 kg/hm2,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高达47.0~59.7和27.6~30.9 kg/kg.因此,机收夏玉米适宜的密度为9.0×104株/hm2,施氮水平为180~240 kg/hm2.

    夏玉米热资源限制区种植密度施氮量干物质积累量氮肥效率产量籽粒含水量机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