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施肥对我国农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

    左小玉肖琼邬磊杨钙仁...
    1379-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础呼吸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采用整合分析研究施肥对我国不同种植制度和气候带农田基础呼吸的影响程度及其关键控制因素,为探究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以"施肥"、"土壤呼吸"、"有机碳矿化"、"soil CO2 efflux/soil CO2 emission"、"农田"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 2000-2020 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建立了 586 组配对试验数据,对肥料类型、施肥年限、施氮量、气候带、种植制度、利用方式等条件下的土壤基础呼吸数据进行标准化,采用Meta-analysis分析了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条件指标对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程度.[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对土壤基础呼吸的提高幅度平均为 60.20%,其中,施用有机肥的提高幅度为 81.45%,显著高于施用化肥的 47.78%.当施肥年限大于 30 年时,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基础呼吸的提升幅度是施用化肥处理的1.38倍.适宜氮肥投入量[N 100~200 kg/(hm2·a)]引发的土壤基础呼吸增幅(72.56%)大于高量[>200 kg/(hm2·a)]和低量[<100 kg/(hm2·a)]氮肥投入的增幅(44.65%和 55.21%).中温带地区施肥导致的土壤基础呼吸增幅(93.71%)显著高于亚热带(37.11%)和暖温带(40.64%)地区,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中温带地区土壤基础呼吸的提升效果(73.88%和 110.91%)显著高于对亚热带地区(28.99%和 45.00%).施肥对旱地土壤基础呼吸的提升幅度(105.01%)显著高于对水田(28.90%)和水旱轮作(46.90%).轮作模式下施肥对基础呼吸的提升幅度(101.60%)显著高于连作模式(50.6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呈显著正相关.此外,施用有机肥处理下,土壤基础呼吸与碱解氮和微生物熵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施肥对农田土壤基础呼吸的作用受到施肥年限、氮肥投入量、气候带、土地利用类型、种植制度、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施肥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提高土壤基础呼吸.在较长时间(>30 年)尺度上,施用有机肥相较于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及微生物熵,进而提高土壤基础呼吸,表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质量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田施肥Meta分析基础呼吸微生物熵

    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壤剖面肥力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李秀秀涂田华柳开楼陈先茂...
    1390-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产量稻田土壤肥力的剖面特征,明确调控作物产量的关键环境因子,以提高低产田、稳定高产田的粮食产量,实现"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目标.[方法]试验在江西进贤进行,稻田年产量>15000 kg/hm2、12000~15000 kg/hm2 和<10000 kg/hm2 的地块分别代表高产、中产和低产土壤,选取高、中、低产量稻田样点各 3 个,采集耕作层、犁底层和潴育层土壤样品,测定耕作层厚度、容重、土壤紧实度、pH、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含量、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等,并对土壤剖面性质和水稻产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1)高产田耕作层最厚,在 16 cm左右,而低产田在13 cm左右,高产田耕作层土壤容重最小,为 1.09 g/cm3,而低产田为 1.21 g/cm3,高产田犁底层厚度和紧实度均最高,低产田最低.2)高、中、低产田土壤pH、碳氮磷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均表现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在土壤剖面上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高产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别为 38.82 g/kg、2.33 g/kg、198.54 mg/kg、0.81 g/kg和 33.04 mg/kg,而低产田耕作层分别为 29.75 g/kg、1.89 g/kg、158.71 mg/kg、0.62 g/kg和 23.51 mg/kg.高产田耕作层土壤MBC和MBN含量分别为 929.2、42.5 mg/kg,而低产田分别为 533.6、30.8 mg/kg.3)在 3 个产量水平稻田土壤中钾素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在低产田表现尤其明显,低产田耕作层全钾含量为8.12 g/kg,但母质层为10.77 g/kg.4)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耕作层土壤pH、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耕作层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这些变量可以解释水稻产量变化的 53.7%,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耕作层厚度是影响作物产量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其解释能力分别为 9.2%、8.7%和 7.9%.[结论]耕作层厚度和耕作层微生物生物量是调控水稻产量的关键环境因素.相比低产田,高中产田耕作层厚,耕作层土壤容重低、有机质含量高,供肥保肥能力强.因此,增加耕作层厚度和提高微生物生物量是改良中、低产田的关键.

    红壤区水稻土产量水平土壤剖面肥力

    不同水分含量下黑土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丛兢兢马君玲李顺和高威...
    1400-1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对土壤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响应规律,为黑土区农田合理水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依托长期定位试验平台,采集典型黑土区表层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微宇宙试验,设置 4 个土壤水分含量梯度(40%WHC、60%WHC、80%WHC和100%WHC)模拟土壤湿度环境,土壤样品在(25±1)℃下连续培养7天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黑土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数量,揭示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土壤水分对农田黑土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数量影响显著.硝化微生物AOA基因拷贝数在 60%WHC下最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AOB基因拷贝数变化随土壤水分状况的变化由多到少依次为 100%WHC、60%WHC、80%WHC和 40%WHC.反硝化微生物nirS和nosZ基因拷贝数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在土壤含水量为 100%WHC条件下均达到最高值,分别是 40%WHC条件下的 38 和 2.7 倍.高通量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分异,微生物物种组间差异分析发现,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80%WHC处理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而 100%WHC处理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较低.低土壤水分(40%WHC和 60%WHC)状况下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属为难培养的RB41 和硝化螺菌(Nitrospira),高土壤水分(80%WHC和 100%WHC)状况下为根瘤杆菌(Rhizobacter)、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黄色土源菌(Flavisolibacter).土壤水分含量与优势微生物类群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土壤水分含量呈现极强的正相关关系,根瘤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较低的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硝化微生物丰度,而较高特别是饱和土壤水分状况下可显著提高反硝化微生物nir S和nos Z的丰度,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通过增加反硝化nos Z相关微生物的丰度进一步促进N2O还原成N2.土壤水分含量改变了农田黑土的优势微生物类群.硝化螺菌属与土壤水分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根瘤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则与土壤水分含量呈现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在高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反硝化作用被进一步促进.

    黑土水分含量实时荧光定量q-PCR高通量测序硝化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

    连续负压供水对玉米氮素吸收、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际氮素供应的影响

    张吉立冀金凤龙怀玉王鹏...
    1411-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连续负压供水下玉米的氮素吸收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及根际土壤碱解氮和脲酶活性的影响,为提高负压供水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负压供水田间试验于 2019 和 2020 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开展,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 335'.以常规浇灌为对照(CK),设置 3 个负压供水压力处理:-5 kPa、-10 kPa、-15 kPa,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期玉米根、茎、叶、苞叶、穗轴和籽粒氮吸收量、叶片硝态氮含量和NR活性、玉米生物量和产量,同时测定了土壤含水量、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脲酶活性.[结果]在玉米各生育期,-5 kPa处理与CK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而-10 kPa和-15 kPa处理显著低于CK;在玉米成熟期,根系、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以-5 kPa处理最高,与CK相比,2019 年分别提高了 72.67%、24.81%和38.74%,2020 年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 13.30%和 16.21%,而-10 kPa和-15 kPa处理显著低于CK.与CK相比,-5 kPa处理促进了玉米对氮的吸收和利用,2019 年根、茎、叶、穗轴和籽粒氮吸收量比CK分别提高了 24.92%、24.86%、32.01%、18.07%和 16.77%,2020 年分别提高了 8.27%、85.01%、30.13%、18.07%和16.77%;而-10 kPa和-15 kPa处理降低了各部位和总氮吸收量.-5 kPa处理较CK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硝态氮含量和NR活性,而-10 kPa和-15 kPa处理显著降低了抽雄期和成熟期叶片硝态氮含量和NR活性.在-5 kPa处理下,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在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与CK无显著差异,2019 年抽雄期至成熟期显著低于CK 10.08%和 20.91%,2020 年分别低 25.88%和 31.93%;而-10 kPa处理,特别是-15 kPa处理均显著高于CK.-5 kPa处理根际土脲酶活性整个玉米生育期均显著低于CK,2019 年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成熟期分别降低了 14.12%、20.44%、23.59%和 15.53%,2020 年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成熟期分别降低了23.12%、32.01%和 27.99%,而-10 kPa和-15 kPa处理始终高于或者与CK持平.[结论]连续负压供水-5 kPa可维持整个生育期与常规供水接近的土壤水分,显著提高玉米叶片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玉米根、茎、叶、穗轴和籽粒对氮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总氮吸收量,降低根际土碱解氮含量和脲酶活性.而-10 kPa和-15 kPa不能满足玉米的水分供应,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和氮素吸收.

    氮吸收硝酸还原酶土壤氮玉米连续负压供水

    缺锌胁迫下玉米叶片出现类似细胞凋亡现象

    王盛锋汪洪
    1423-1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物缺锌表现为叶片脉间失绿、枯萎黄化、局部细胞死亡等.通过分析缺锌玉米营养学性状和细胞凋亡特异性指标,揭示缺锌是否会导致玉米出现细胞凋亡的特征.[方法]选择'郑单 958'和'农大 108'两个玉米品种,进行水培试验.设置不施锌(0µmol/L)和供锌(1µmol/L)两个处理,在玉米幼苗生长 5、10、15 和 20 天时,取样测定幼苗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和锌含量;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叶片细胞结构;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叶片DNA梯状条带分析,利用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荧光染色研究叶片细胞DNA降解特征;利用试剂盒测定Caspase-3 酶活性.[结果]缺锌玉米植株生长矮小,新叶基部发白,地上部锌含量下降,生物量降低,叶肉细胞体积变小、收缩;叶肉细胞核膜出现皱缩,核内染色质凝集固缩,趋向核膜边缘,向外周聚集,形成周边化;维管束鞘细胞核结构变形、萎缩,呈不规则状.DAPI染色可见缺锌叶片细胞的细胞核变形、弥散,碎片增多.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缺锌培养 15 天时,叶片中DNA出现降解,呈现拖尾(DNA ladder),郑单 958 叶片DNA受破坏较农大 108 更为严重;缺锌培养 20 天时,农大 108 叶片中类Caspase-3 酶活性显著升高,而郑单 958 叶片中类Caspase-3 酶活性在缺锌培养 15 天时表现出升高趋势.[结论]缺锌导致玉米叶片细胞出现了类似细胞凋亡的形态与生理学特征.

    缺锌玉米叶片细胞凋亡

    松嫩平原水稻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模式研究

    孔丽丽尹彩侠侯云鹏张磊...
    1435-1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控释尿素运筹对松嫩平原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水稻制定科学合理的控释尿素高效运筹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于 2021-2022 年在吉林省松原市,以水稻品种东稻 3 为试验材料,在总氮量 200 kg/hm2 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对照(N0)、普通尿素农户施用(FP)和优化施用(OPT),以及 4 个控释尿素基施与普通尿素分蘖肥配施比例处理(CRU40%、CRU60%、CRU80%和CRU100%).于水稻主要生育时期调查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计算作物氮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状况.[结果]与FP处理相比,4 个控释尿素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齐穗期至成熟期植株氮积累量、齐穗后植株氮素积累分配比例和齐穗后氮素积累对籽粒贡献率,以CRU80%处理提升幅度最高;控释尿素各处理在稳定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净收益(P<0.05).4 个控释肥处理中,以CRU80%处理产量和净收入最高,2 年平均产量比CRU40%、CRU60%和CRU100%处理分别提高 8.0%、2.9%、4.8%,净收益分别提高 13.7%、4.8%和7.9%.CRU80%处理与OPT处理产量和净收益水平相当,而其他 3 个控释肥处理产量和净收益显著低于OPT处理.与FP处理相比,其他施肥处理氮素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以CRU80%和OPT处理最高.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状况表明,氮素表观损失量以CRU80%处理最低,较CRU40%、CRU60%和CRU100%处理分别降低了 16.6%、8.8%和 8.0%,并与OPT处理相近.路径分析结果表明,齐穗前后水稻植株氮积累量均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主要是通过影响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而影响产量.而齐穗后氮素积累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均高于齐穗前氮素积累.[结论]在松嫩平原水稻产区,采用 80%控释尿素基施+20%普通尿素分蘖肥运筹模式,或者采用优化的普通尿素施肥方案,可以显著提升水稻产量、收益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损失量.由于氮肥优化模式施肥劳力投入多,应优先考虑80%控释尿素基施配合20%普通尿素一次追施的管理模式.

    松嫩平原水稻控释尿素产量净收入氮素利用率氮素平衡施肥成本

    赣北地区稻-稻-紫云英轮作体系减施化肥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常单娜王慧周国朋高嵩涓...
    1449-1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紫云英与水稻轮作是合理利用冬闲稻田,维持和提高稻田生产力的高效手段.研究稻-稻-紫云英模式下,减施化肥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氮素吸收量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为赣北双季稻区减施化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位试验位于江西省高安市,始于 2016 年,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F100),以及种植翻压紫云英条件下,晚稻季正常施肥,早稻化肥为常规施肥的 100%、80%、60%、40%(GF100、GF80、GF60、GF40),共 6 个处理.在早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及晚稻成熟期,采集植株(含籽粒)和土壤样品,测定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氮素含量,计算水稻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测定土壤供氮能力和有效磷钾含量.[结果]与F100 处理相比,GF80 处理显著增加早稻产量,6 年平均增产 707.80 kg/hm2,平均增产率为 10.12%,对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GF60 和GF40 处理早稻和晚稻均不减产;GF40、GF60 和GF80 处理早稻成熟期稻谷生物量无显著变化,晚稻稻谷生物量分别增加 7.76%、8.62%和9.48%.GF40、GF60 和GF80 处理的早稻和晚稻氮肥利用率增加了 21.37%~57.16%;GF40 处理早稻氮肥农学效率(NAE)增加了 99.77%,GF40、GF60 和GF80 处理晚稻氮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 20.61%、22.88%和17.17%;GF40、GF60 和GF80 处理早稻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了 140.28%、55.33%和 23.09%.与F100 处理相比,GF40、GF60 处理早稻成熟期稻谷氮吸收量分别降低了 21.16%、11.43%,GF80 处理稻谷氮吸收量无显著变化;晚稻成熟期GF40、GF60 和GF80 处理稻谷氮吸收量分别增加 18.21%、29.23%和 26.19%;GF40、GF60、GF80 处理增加早稻季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及晚稻成熟期土壤潜在供氮能力和总供氮能力,增幅分别为 21.38%~316.31%和 18.50%~250.61%,早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供氮能力与水稻地上部氮素吸收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种植利用紫云英条件下,赣北双季稻区早稻减施化肥 20%~60%可增加水稻土壤供氮能力,提高氮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实现水稻稳产.早稻减施 60%化肥提高了晚稻稻谷氮积累量,但降低了早稻稻谷氮积累量.早稻减施化肥 20%可增加早稻产量,对早稻稻谷氮素吸收量无明显影响,但增加了晚稻稻谷氮素吸收.

    紫云英双季稻减肥氮素吸收土壤供氮能力

    合理施磷量提高水稻拔节期对大气增温的抵御能力

    唐煜杰苗欢冯茜乔云发...
    1461-1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磷素(P)在水稻抗逆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我们研究了磷素供给水平对大气增温条件下水稻光合效率、养分吸收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养分管理措施.[方法]本研究选用'陵两优 268'(籼型两系杂交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盆栽模拟试验.试验设常温对照和增温 1.5℃两个温度条件,增温通过红外加热器(MR-2420)进行.每个温度下设置 5 个磷素(P2O5)施用水平:0、30、60、90 及 120 mg/(kg,土),依次记为P0、P30、P60、P90、P120.在水稻拔节期,测定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养分含量和生物量.[结果]除常温条件下,P90 磷水平的水稻叶片胞间CO2 浓度(Ci)出现最小值外,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Ci均在P90 磷水平出现最大值.等施磷量下与常温相比,增温显著提高了P0、P30、P60 处理的Gs和Tr,而对P90 处理的Gs和P120 处理的Tr没有显著影响;增温显著提高P90 和P120 处理的地上部磷含量,以及P0 和P120 处理的根部磷含量;增温提高P60 和P90 处理地上部和根部氮含量;增温提高P30 处理的地上部钾含量而对其根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常温和增温条件下,水稻生物量和分蘖数均在P90 达到最大值,增温显著提高了P30 和P60 处理的根部生物量,而显著降低了等磷处理下的地上部生物量以及P0 和P90 处理的总生物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水稻生物量的最大影响因素为光合作用(Pn=0.554),其次为磷和氮吸收量,氮磷影响为直接作用,通径系数分别为 0.309 和 0.308.增温条件下,水稻生物量的最大影响因素是磷(PTP=0.794),其次为氮和光合作用,且二者通过磷产生间接作用,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 0.547 和 0.528.[结论]合理施用磷肥是维持水稻光合效率和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江苏稻区的合理磷肥(P2O5)用量约为 110 kg/hm2,该施磷量下,水稻拔节期光合能力强,养分吸收量大,生物量也达到最高值,还可抵消增温对光合效率的不利影响,增加根部生物量,为后期水稻生产打下基础.因此,维持合理稳定的施磷水平是水稻抵御气候变暖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

    水稻光合特性养分生物量增温

    黄土丘陵区苜蓿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代谢足迹对磷素的响应

    李亮亮罗珠珠李玲玲牛伊宁...
    1471-1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线虫是指示土壤健康的典型生物之一,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供磷(P)水平下苜蓿根围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代谢足迹,为黄土高原苜蓿人工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甘肃定西2014 年开始的苜蓿长期定位试验,在每 3 年施用磷(P2O5)0、60、120、180 kg/hm2 的小区内采集苜蓿根系附近土样,采用浅盘法分离提取土壤线虫,鉴定土壤线虫类群,计算生态功能指数和代谢足迹,并明确了指示物种.[结果]本研究共分离鉴定出土壤线虫 4575 条,隶属于 19 科 27 属,包括食细菌性线虫和植物寄生性线虫各 9 属,食真菌性线虫 4 属,捕食/杂食性线虫 5 属,以植物寄生性线虫占比最高(43.00%~57.33%),在各处理间占据优势地位,螺旋属为各处理共有优势属(20.67%~39.33%).此外,CK处理优势属还有拟丽突属、艾普鲁斯属和丝尾垫刃属(10.33%、11.00%和 10.00%);P60 处理有拟丽突属(11.00%);P120 处理有艾普鲁斯属(10.00%),P180 处理有中杆属(10.00%).长期磷素添加对土壤线虫多度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影响线虫多样性、丰富度和群落组成,因为磷素添加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使得土壤线虫群落具有物种选择性,食细菌类、杂食/捕食类、植物寄生类和c-p类线虫表现为P60 处理正选择性物种比例最大,P60 处理指示物种包括了管咽属、板唇属、真头叶属、茎属、剑线属和Laimydorus,P120 处理指示物种只有盆咽属、短体属和Campydora,CK和P180 处理无指示物种.随着磷素添加量增加,植物寄生性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在P120 处理达到峰值,线虫多样性指数(H')、线虫通路指数(NCR)和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在P60 处理下达到峰值,而植物寄生性线虫与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比(PPI/MI)和优势度指数(λ)在P60 处理下跌至低谷.区系分析显示,CK处理土壤线虫分布在A、B、C三象限,P60、P120和P180处理均处于B象限,土壤线虫功能足迹表现为P60>CK>P180>P120,土壤线虫富集指数随磷素添加量增加而提高,说明P60 处理土壤线虫群落受干扰程度显著降低,其线虫群落结构成熟稳定,这与其较高的杂食/捕食性线虫丰度有关.[结论]磷素营养水平导致土壤线虫群落改变了其代谢足迹,致使土壤食物网结构发生显著性变化.适宜的磷素添加促进食物网向复杂稳定方向发展,对于苜蓿人工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黄土高原紫花苜蓿土壤线虫代谢足迹土壤微食物网

    有机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崔鑫崔宏卓廖世鹏陆志峰...
    1483-1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作物的产量,并改善作物品质.探究有机肥用量对油菜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油菜有机肥用量,为油菜绿色优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 2018-2019 和 2019-2020 年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开展了两年的田间试验.在施用N 200 kg/hm2、P2O5 75 kg/hm2、K2O 90 kg/hm2 的基础上,设置 5 个有机肥用量处理:0(M0)、1125(M1)、2250(M2)、3375(M3)和 4500(M4)kg/hm2.分析不同有机肥用量下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籽粒油分与蛋白质含量及产量,同时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探究最佳有机肥用量.[结果]在化肥用量相同的前提下,增施有机肥能进一步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2018-2019 和 2019-2020 年间产量最高的处理分别为M3 和M2 处理,分别较M0 提高了 109.0%和 48.3%.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有机肥增加,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较M0 处理分别提高了 8.0%~50.3%与 10.0%~36.9%,且均以M2 处理最高.施用有机肥影响了籽粒氮和磷含量,对钾含量影响不大,但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1%~72.1%、12.5%~91.7%与 22.9%~71.8%.油菜籽粒含油率与蛋白质含量随着有机肥用量增加呈相反的趋势,有机肥处理籽粒含油率较M0 处理降低了 2.6%~10.9%,而籽粒蛋白质含量较M0 处理分别最高增加了 18.2%和 27.1%,且两年间均在M2 处理下最高.产油量与蛋白质产量随产量提高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分别在有机肥施用量为 1758 与2819 kg/hm2 时达到平台点,在本试验中,有机肥用量为 2250 kg/hm2 时,种植油菜的农户可以获得最高油菜籽净收益.[结论]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可增加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进而提高籽粒产量.油菜籽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较低的有机肥用量可以显著提高油菜籽产油量,而较高的有机肥用量可以提高菜籽蛋白产量,因此,有机肥的适宜施用量需要依据具体生产目标而定.

    有机肥用量冬油菜产量养分积累量蛋白质含量含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