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可持续利用战略

    宋大利丁文成周卫
    1437-1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石,保证耕地数量的稳定,是守住粮食安全战略底线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我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时空演变规律,为科学统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以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作为主数据源,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构建了国家尺度多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数据库(CNLUCC).本研究基于该数据库,将全国分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北、西南和东南六大区域,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 2000、2010 和 2020 年主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2000、2010 和 2020 年我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别为 11774.57 万hm2、11803.50 万hm2 和 12932.22 万hm2,以西北和西南地区面积最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小.2000-2010 年与2010-2020 年间,我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全国范围内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 2010 年比 2000 年增加了28.93 万hm2,2020 年比 2010 年增加 1128.72 万hm2,但不同区域的变化幅度具有较大差异.2000-2010 年间,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主要耕地后备资源在减少,西北地区的减少幅度大于华北地区;2010-2020 年间,东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均在减少,其中以东北地区减少幅度最大.通过耕地的新增和流失平衡分析,草地和未利用地流向耕地的面积高于耕地流向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流向建设用地是研究期内耕地净流失的主要原因.[结论]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占补空间越来越小.因此,需严格统筹规划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地有序开发利用,加强耕地重点区域和用途的监管.

    耕地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转变

    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文雪温艳茹刘宝周统...
    1447-1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为该区旱作农田耕作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 2019 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进行田间试验,设置 4 个耕作措施处理:1)秋季清理玉米秸秆并旋耕整地玉米连作(传统耕作);2)玉米饲草间作,饲草盛期刈割覆盖,秋天深翻还田(粮草间作);3)玉米单作,秸秆覆盖还田免耕(覆盖免耕);4)休耕 3 年后旋耕整地,次年播种玉米并传统方法整地(休耕再耕作).3 年后(2022 年)于播种前取样,分析 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和 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在玉米出苗前、苗期、抽雄期和成熟期,每 20 cm为 1 层,分析 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调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与传统耕作比,粮草间作、覆盖免耕和休耕再耕作 3 个耕作处理 0-20 cm土壤容重显著降低,以休耕再耕作容重最低;苗前 0-2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分别显著增加了 6.36%、13.17%和23.09%,粮草间作与休耕再耕作 2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显著低于传统耕作.粮草间作、覆盖免耕和休耕再耕作 3 个耕作处理玉米田间耗水量较传统耕作分别减少 14.18%、9.26%和 10.9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8.51%、26.22%和 42.46%,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 2.24%、11.52%和 15.68%.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粮草间作、覆盖免耕和休耕再耕作对玉米穗行数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玉米行粒数,因此产量分别提高27.46%、14.54%和 26.87%.[结论]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减少玉米田间耗水量,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14%~28%和水分利用效率 26%~49%.因此,在东北黑土区旱作农田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增产、节水的有效途径.

    保护性耕作储水量玉米耗水水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

    水肥一体化下钾肥用量对春玉米光合荧光参数的影响

    洪自强张正珍周甜苏明...
    1461-1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施钾量对玉米光合荧光特性、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宁夏地区玉米钾肥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 6 个施钾(K2O)量:0、60、120、180、240、300 kg/hm2,依次记为K0、K1、K2、K3、K4、K5 处理.监测不同处理春玉米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光合荧光参数,测定了玉米产量,并分析了光合指标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施钾量对春玉米叶片LAI具有显著影响.两年结果表明,春玉米花前期(V6—R1)、花后期(R1—R6)LAD分别占全生育期的 20%、80%,因此,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主要在花后进行.SPAD值均在R3 期附近达到峰值.两年中,玉米各生育时期的Pn(净光合速率)、Tr(蒸腾速率)、Gs(气孔导度)、Ci(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与K0 相比,K3 处理下的Pn峰值显著提高了16.14%,K3 处理的Ci最大峰值平均增加了 4.42%(P<0.05).在R1 期,K3 处理下的Fv/Fm平均较K0 提高了23.54%.产量也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减,最高产量出现在K3 处理,2022 和 2023 年分别为 15179 和14964 kg/hm2.相关分析表明,光合势与玉米产量相关极显著.K3 处理对玉米产量的优化效果综合得分最高.[结论]合理施钾可保障较高的SPAD值和PSII反应中心的活性,提高春玉米对光能的捕获、吸收、转化及最大光化学效率,降低热耗散,促进春玉米光合作用,促进干物质的转化,从而提高春玉米的产量.总施钾量(K2O)为 180 kg/hm2(K3)时,春玉米光合荧光特性表现较优,光合势较强.在宁夏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玉米产量达15000 kg/hm2 时,最佳施钾(K2O)量为155~202 kg/hm2.

    春玉米施钾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目标产量

    干旱胁迫条件下外源褪黑素提高小麦穗花发育和穗粒数的机理

    王璐媛刘淋茹袁鑫茹张艳艳...
    1477-1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对水分胁迫下小麦穗花发育及抗氧化能力的调控效应,为采用化控方法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小麦的危害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多穗型品种'豫麦 49-198'和大穗型品种'周麦 22'为试验材料,设置 3 种土壤含水量处理:田间持水量的 70%~80%(W1)、60%~70%(W2)、50%~60%(W3).在小麦小花退化高峰期前进行叶面喷施 100 μmol/L外源MT处理,并以清水为对照(CK),自叶面喷施MT3 天起至开花期,每 3 天取 1 次样,在EMZ-TR解剖镜下观察小麦主茎幼穗分化进程,记录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及小花分化各阶段特征.然后将小麦植株分为茎(茎+叶鞘)、叶、穗三部分,调查干重、含水量、顶展叶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相关酶(SOD、POD)活性.[结果]与W1 处理相比,W2 和W3 处理下两品种小麦小花总分化小花数、退化结点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和穗粒数均降低,同时小麦植株含水量下降,顶展叶片H2O2 和MDA含量升高.喷施外源MT可以改善两品种小麦小花发育质量,减少小花退化,增加退化结点小花数、可孕小花数,提高结实穗粒数,对品种周麦 22 的促进效应高于豫麦 49-198.外源MT有效降低了小麦顶展叶片H2O2 和MDA含量,其中豫麦 49-198 和周麦 22 的H2O2 降幅分别为 6.83%~15.16%、7.60%~17.06%,MDA降幅分别为 5.80%~15.31%、6.94%~16.83%;有效提高了两品种顶展叶片SOD和CAT抗氧化酶活性,豫麦 49-198 和周麦 22 的SOD活性提升幅度分别为 4.25%~13.39%和5.62%~14.49%,CAT活性提升幅度分别为 4.86%~15.68%和 5.42%~16.50%,对品种周麦 22 的调控效应高于豫麦 49-198.喷施外源MT有效提高了两品种小麦抗氧化能力和抗旱性,进而促进干物质生产和提高穗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在喷施处理后第 15 天时,豫麦 49-198 和周麦 22 喷施MT处理的穗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相比于喷施清水处理分别平均提高 6.66%~11.72%和 8.06%~12.52%,为小花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营养物质保障.[结论]在小麦小花退化高峰前喷施外源MT可以有效改善植株水分状况,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的抗氧化能力和叶片质膜的稳定性,近而提升小麦物质生产能力,为小花发育和结实提供充足的营养保障,提高可孕小花数和结实穗粒数.

    水分胁迫褪黑素穗花发育抗氧化特性干物质积累

    旱地石灰性土壤长期施氮提高小麦籽粒中铁铜锌含量

    高玉罗一诺薛欣张慕欣...
    1490-1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氮肥用量引起的小麦籽粒铁、锰、铜、锌含量变化及土壤作物营养机制,为优化氮肥管理,实现小麦优质丰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 2004 年在黄土高原南部陕西杨凌开始的氮肥用量长期定位试验,在施磷(P2O5)100 kg/hm2 的基础上,设 0、80、160、240 和 320 kg/hm2 5 个氮水平,在 2013-2016 年3 个小麦收获期采集小麦植株和土壤样品,测定各器官生物量、铁锰铜锌含量及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施氮量、小麦籽粒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计算获得最高籽粒产量和铁锰铜锌含量及其收获指数的氮肥用量.[结果]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提高了小麦产量和籽粒铁、铜、锌含量,降低了锰含量.籽粒铁含量与施氮量呈二元一次方程关系,小麦产量达最高(6116 kg/hm2)时的施氮量为 212 kg/hm2,籽粒铁含量达最高(43.9 mg/kg)时施氮量为 218 kg/hm2,铁收获指数最高时的施氮量为 92 kg/hm2.锌铜含量及其收获指数均与施氮量呈线性关系,施氮量每增加 100 kg/hm2,籽粒铜和锌含量分别提高 0.4 和 3.5 mg/kg.籽粒锰含量与施氮量呈负线性加平台关系,施氮量为57 kg/hm2 时,籽粒锰含量达最低37.5 mg/kg.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耕层土壤有效锰含量提高 7.8%,有效铁、铜、锌含量无显著变化,平均为 5.9,1.3 和 0.54 mg/kg.[结论]在黄土高原旱地石灰性土壤上,长期施用氮肥提高了冬小麦籽粒铁、铜、锌含量和吸收量,降低了锰含量和吸收量,主要归因于作物吸收量提高及铁向籽粒的分配增强,籽粒锰含量降低主要与产量提高引起的养分稀释效应有关.综合考虑产量和籽粒铁锰铜锌养分含量,该地区实现小麦高产目标 5810 kg/hm2 时,氮肥用量应为 122 kg/hm2,在最高产量施氮量 212 kg/hm2 基础上可减施氮肥 42%,此时籽粒铁、锰、铜、锌含量较高,分别为42.1、37.5、4.0和25.1 mg/kg.

    氮肥小麦产量籽粒微量元素

    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与精量减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胡明明李志欣丁峰陈凯瑞...
    1500-1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旱轮作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氮素残留率,而且旱作季秸秆还田后带入土壤的氮量也不同,导致对后茬水稻的氮素供应也不同.研究考虑秸秆氮素条件下的精准减氮量,以充分发挥秸秆氮素和轮作模式优势.[方法]以四川地区主推品种'F优 498'为材料,在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化农业科研园区进行大田裂区试验,以3 种水旱轮作模式下的秸秆还田为主区:油菜-水稻轮作(RR)、小麦-水稻轮作(WR)、青菜-水稻轮作(CR);以3 个施氮量为裂区:不施氮(N0)、传统施氮量(N1)、精量减氮(N2).根据计算,RR、CR和WR轮作模式下N2 处理的施氮量分别为 120、145 和 140 kg/hm2,分别较N1 处理(150 kg/hm2)减少氮肥用量 20.00%、3.33%和6.67%.于水稻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取植株样分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量,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旱季作物和水稻收获后取 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结果]与CR和WR处理相比,RR平均水稻产量 2018 年分别增加 3.85%和 13.06%,2019 年分别增加 14.01%和 2.57%,主要原因是其能保证较高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促进籽粒灌浆结实;2018 年干物质积累总量平均分别增加 1.84%和23.50%,2019 年分别增加 12.87%和 4.19%;2018 年氮素积累总量平均分别增加 17.29%和 14.59%,2019 年分别增加 10.50%和 5.00%;2018 年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 11.43%和 17.08%,2019 年分别增加 25.57%和11.42%.2018、2019 年RR处理稻田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CR和WR处理增加 16.67%和 9.25%、14.69%和2.01%,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 13.90%和 9.80%、17.76%和 8.48%.同一轮作模式秸秆还田下,N2 处理的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含量与N1 处理多无显著差异,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多表现为N2>N1,其中 2018 年N2 处理在RR模式下的氮肥偏生产力较N1 处理显著增加 23.50%,2019 年显著增加20.89%.RR、WR和CR模式综合评价表明,水稻生产力综合排序为RR>CR>WR,得分最高的处理是RR+N1,其次是RR+N2.[结论]油菜-水稻轮作模式秸秆还田优化了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促进了氮素利用和土壤培肥,从而增加水稻产量,配合精量减氮处理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但能减少 20%氮肥使用,有助于秸秆高效利用和水稻节肥稳产.

    水旱轮作旱作秸秆还田精量减氮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氮素含量

    福建省水稻镁肥效应及推荐用量

    杨瑞翔黄文卿邱昌颖张世昌...
    1515-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主产区镁肥肥效,确定区域镁肥适宜用量,为水稻生产中镁肥科学施用提供参考.[方法]2019 年 10 至 11 月份,于福建水稻主产区开展土壤调研,共采集水稻收获后土壤样品 596 份,测定了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量化了不同镁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最大经济效益法(maximum return to magnesium,MRTMg)确定福建稻区镁肥推荐用量.于 2020、2021 年开展了 19 个田间镁肥梯度试验和10 个镁肥示范对比试验,镁肥梯度试验设置 4 个镁肥用量(以MgO计)处理,分别为:0(CK)、15(Mg1)、30(Mg2)和 45 kg/hm2(Mg3);镁肥示范对比试验设置两个处理,镁肥(以MgO计)施用量分别为 0(CK)和 30 kg/hm2(+Mg).调查了水稻产量.[结果]福建稻区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为 72.1 mg/kg,含量小于 80 mg/kg的土壤样点占 74%.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随着镁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CK处理相比,Mg1、Mg2 和Mg3 处理下水稻产量分别增加 4.9%、7.0%和 7.2%,水稻纯利润分别增加 4.3%、5.5%和 4.6%(P<0.05).土壤交换性镁临界阈值为 80 mg/kg,当土壤交换性镁含量<80、80~120、>120 mg/kg时,镁肥最佳经济用量分别为MgO 33.2、27.3、15.8 kg/hm2,平均镁肥最佳经济用量为MgO 31.6 kg/hm2.[结论]福建稻区土壤镁缺乏较为普遍,施用镁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水稻生产上需要根据土壤交换性镁供应状况确定镁肥的合理用量.

    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镁肥水稻产量经济效益镁肥推荐用量

    我国甜菜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适宜施磷量研究

    孙洪仁张吉萍冮丽华王尚波...
    1529-1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甜菜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土壤磷素供应和磷肥施用影响甜菜的产量和品质.为此,我们开展甜菜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适宜施磷量研究.[方法]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建立我国甜菜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回归方程.以"甜菜""施肥""磷"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相关论文 44 篇,剔除低质量试验数据后,共获得 104 组包含不施磷和施磷处理甜菜产量数据,及对应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数据,建立不施磷甜菜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参考"土壤养分丰缺分级改良方案"将土壤有效磷含量分为 7 级,将各节点不施磷甜菜相对产量带入建立的回归方程,计算出每个节点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作为甜菜土壤有效磷分级指标.采用"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公式",依据目标产量和磷肥利用率,计算了不同丰缺等级土壤的甜菜适宜施磷量.[结果]我国甜菜缺磷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回归方程为:y=14.169 Ln(x)+46.679(R2=0.3242,n=104,P<0.01).我国甜菜土壤有效磷由高到低分为 7 个等级,对应的有效磷含量依次为≥44、22~44、11~22、6~11、3~6、1.5~3 和<1.5 mg/kg.当甜菜目标产量为 30~90 t/hm2、磷肥利用率为15%~35%时,有效磷第 1~7 级土壤的适宜施磷量分别为 0、13~90、26~180、39~270、51~360、64~450、77~540 kg/hm2.[结论]鉴于收集采用的数据样本量大且来源于高质量试验,本研究建立的我国甜菜缺磷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具有很好的可信度,依据该方程确定了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进而若干目标产量和磷肥利用率下不同丰缺等级土壤的甜菜适宜施磷量得以推荐.

    甜菜测土施肥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施磷量

    三江源区适宜的小黑麦和饲用豌豆混播比例及施肥方法

    冯廷旭林伟山向雪梅李菲...
    1539-1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是中国母亲河的发源地,也是牦牛等典型牲畜的重要草场.探索适宜的施肥方法和牧草作物混播比例,旨在提高牧草产量,减轻生态重要地区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方法]于2022 年在三江源地区进行了小黑麦和饲用豌豆的田间试验,试验材料为小黑麦品种'青饲麦 1 号'和饲用豌豆品种'青建 1 号'.设置 3 个施肥处理:不施肥(A1)、单施氮肥(尿素 75 kg/hm2,A2)、氮磷配合施用(尿素75 kg/hm2 和过磷酸钙 300 kg/hm2,A3);每个施肥处理下,分别设小黑麦和豌豆混合播种比例 70∶30(B1)、50∶50(B2)和 30∶70(B3).在豌豆盛花期刈割前,调查小黑麦和饲用豌豆株高、叶片形态指标(面积、周长、长度、宽度),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结果]与不施肥处理A1 相比,施肥处理(A2 和A3)显著提高了牧草的鲜重和干重、蛋白质产量以及两种作物的株高和叶面积.A2 和A3 处理在上述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但A3 处理叶宽的增幅显著高于A2.A2 和A3 处理对两种牧草粗蛋白、可溶性糖、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A2 处理增加了粗脂肪含量.小黑麦和饲用豌豆的播种比例对两种作物的鲜重、干重、蛋白质产量和株高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小黑麦播种比例增加了饲草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了中性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播种比例与施肥有显著的交互作用,A3B1 的牧草鲜重和干重最高,分别比其他处理高 36.09%~180.08%和62.27%~281.59%,叶面积和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也最高.A3B1 处理的小黑麦叶片周长比A1B1、A1B2 和A1B3 处理分别高 15.76%、40.29%和 54.51%,饲用豌豆叶面积比A1B1、A1B2 和A1B3 处理分别提高 20.31%、14.06%和 64.65%,饲草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比A1B1、A1B2 和A1B3 处理增加了 7.15%、27.14%和 17.89%.[结论]氮磷配施可显著提高牧草生产性能、叶片形态和牧草质量.小黑麦和饲用豌豆按 70∶30 的比例混合播种,牧草生产性能、叶片形态和质量均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高寒地区,建议推广小黑麦和饲用豌豆按70∶30的比例混合播种,并配施氮、磷肥.

    三江源地区禾豆混播比例氮磷配施叶片形态饲草产量饲草品质

    高温预处理联合生物炭堆肥产品对叶菜品质及有害物质累积的影响

    王佳华靳红梅冯彦房朱宁...
    1554-1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集约化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料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机、无机污染物,如何降低甚至避免污染物进入作物体内,对有机肥的安全利用意义重大.[方法]供试有机肥的主要原料为猪粪和麦秸,采用 3 种工艺制备了有机肥样品:常规堆肥(TC)、高温预处理堆肥(HTC)、高温预处理后添加生物炭堆肥(HTBC).以生菜(Lactuca sativa)为材料进行了堆肥产品施用盆栽试验.在定植后 50 天取样,调查生菜叶片和根的鲜、干生物量.利用抖根法,采集根际土壤样品,分析叶片和根际土壤中重金属、抗生素含量及抗性基因(ARGs)的绝对丰度.同时,计算了生菜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的生物富集系数.[结果]与TC处理相比,HTC和HTBC处理分别增加生菜叶片鲜重 9.2%和 13.1%,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14.2%和 8.3%,降低亚硝酸盐含量 19.9%和 19.4%;HTC和HTBC处理均能降低生菜叶片中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以及ARGs绝对丰度,HTC处理降幅分别为 6.0%~38.9%、22.4%~64.3%和 41.6%~47.6%,HTBC处理降幅分别为 13.8%~65.6%、33.0%~100.0%和 59.2%~76.2%;HTC和HTBC处理的重金属富集系数分别降低 8.7%~43.8%和 8.0%~68.8%(Cd除外),HTC处理的磺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富集系数分别降低 14.5%~66.2%和 4.5%~37.9%,而HTBC处理的降幅分别为 33.4%~100.0%和 34.2%~38.8%;在测定的 11 种抗生素中,HTBC可显著降低生菜根际土壤中 9 种抗生素的含量,而HTC只降低 5 种抗生素含量;在测定的 6 个ARGs亚型中,HTBC可显著降低 5 个ARGs的绝对丰度,而HTC只降低 2 个,HTBC对有害物质削减效果优于HTC.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菜叶片中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以及ARGs的绝对丰度与根际土壤中对应污染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温预处理联合生物炭添加堆肥工艺生产的有机肥可提高生菜产量与品质,同时降低根际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及ARGs丰度,进而减少了生菜的吸收和富集,有效削减生菜中有害物质的积累.因此,在高温预处理基础上添加生物炭进行堆腐,是减少作物对有机肥中重金属、抗生素和ARGs吸收积累的有效措施.

    新型堆肥工艺叶菜肥效重金属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