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香稻产量和品质对化肥施用及气候因素的响应

    费立伟季煜普正仙王芳...
    1545-1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香稻因其独特的香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明确香稻产量和品质对化肥施用的响应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对综合提升香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中国知网、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以关键词"水稻"、"香气"、"香味"以及"香稻"和"香米"及其组合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501组试验数据对.将施肥与对照分为两组,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香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生育期累积降水量、积温和日照时数条件下的变化率.[结果]施用氮、磷、钾肥,香稻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23.7%、25.8%、18.0%.与不施用氮肥相比,施用氮肥对粳稻和籼稻增产率分别为27.6%和20.2%;与不施用钾肥相比,施用钾肥对粳稻和籼稻的增产率分别为29.9%和7.3%.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香稻碾磨品质(整精米率)和蒸煮品质(粗蛋白含量,胶稠度),施用钾肥可显著增加香稻碾磨品质(整精米率)、蒸煮品质(粗蛋白含量,胶稠度)、外观品质(垩白度)和香味品质(2-乙酰-1-吡咯啉含量,以下简称2-AP).施用氮肥对籼型常规香稻的品质提升效果显著,而施用钾肥则对籼型杂交香稻的品质提升更显著.此外,施用氮肥下香稻整精米率的变化率随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升高呈持续增加趋势,而随累积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胶稠度的变化率随气候变化(有效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的增加)呈现先降后增趋势.施用钾肥下香稻整精米率的变化率随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升高呈现先降后增趋势,而随累积降水量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垩白粒率的变化率随气候变化均呈先降后增的趋势;胶稠度的变化率随气候变化(有效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的增加)均呈降低的趋势.[结论]施用氮肥或钾肥均有助于香稻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升,且对籼型香稻增产提质效果更显著.同时生育期内累积降水量、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影响着氮肥和钾肥的产量和品质效应,分别达到800~1100 mm、2900~3400 ℃·d和800~1000 h时,结合氮肥调控可协同提高香稻产量、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分别达到500~800 mm、2900~3400 ℃·d和400~600 h时,结合钾肥调控可协同提高香稻产量、加工品质、蒸煮品质和外观品质.

    施肥香稻产量品质整合分析

    基于西瓜产量的推荐施肥量及化肥减施潜力分析

    包蕾张赛峰秦济民张会梅...
    1558-1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不同区域西瓜主产区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查清不同区域西瓜不同产量水平下养分需求量,提出化肥减施增效的关键技术措施,为西瓜产业绿色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多点肥料试验数据及收集文献中西瓜产量和养分吸收数据,分析单位经济产量养分需求量.实地调研22个西瓜主产省、市及自治区主产地种植大户西瓜产量、有机肥、化肥施用种类和量及施肥和灌水方式,结合《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各地西瓜产量水平,依据不同区域西瓜目标产量养分需求量、土壤肥力水平调整系数,文献推荐施肥量及田间试验验证,综合确定不同产量水平下推荐施肥量,评估不同区域化肥减施潜力.[结果]不同省、市、自治区西瓜平均产量为11.9~58.8 t/hm2,化肥N、P2O5及K2O投入量平均分别为190.7~380.7、162.9~349.5及62.7~492.5 kg/hm2;南方省市区平均产量为32.1 t/hm2,化肥N、P2O5及K2O投入量平均分别为250.2、217.0及236.9 kg/hm2;北方省市区产量平均45.6 t/hm2,化肥N、P2O5及K2O投入量平均分别为264.1、245.8及291.9 kg/hm2.生产1 t西瓜N、P2O5及K2O需求量分别为2.0、0.83、3.3 kg.产量水平30~40、40~50、50~60、60~70及70~95 t/hm2时推荐合理的化肥施N量分别为90~120、110~150、130~170、150~205、170~230 kg/hm2,P2O5施用量分别为45~65、55~75、65~85、70~95、80~110 kg/hm2,K2O施用量分别为110~150、125~170、150~205、170~230、185~250 kg/hm2.不同地区农户平均施用氮、磷、钾化肥量分别是推荐量的1.3~3.0、1.9~5.5、0.3~2.5倍,氮、磷、钾化肥的减施潜力分别为22.7%~66.5%、47.8%~81.7%、–187.1%~59.4%,平均分别为43.0%、68.7%、12.2%;全国西瓜主产区化肥氮磷养分投入均普遍过量,钾养分过量和不足并存,氮磷钾养分投入中磷肥比例偏高,南方地区化肥减施潜力大于北方.[结论]不同区域西瓜产量水平、施肥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同,生产中亟待集成优化并建立与气候、栽培季节、栽培模式相匹配的综合技术模式,应在西瓜目标产量推荐施肥总量控制下根据不同生育期养分需求合理施肥运筹;同时需考虑有机肥投入可提供的有效养分量,针对性集成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有机肥合理替代、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建立模式并配套技术规程,规模化示范推广,实现西瓜化肥减施增效及产业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西瓜施肥现状养分需求推荐施肥减肥措施

    长期施磷黑土中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琼陈延华张乃于秦贞涵...
    1569-1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长期不施磷与施磷黑土对外源磷的吸附–解吸特征,为黑土区磷素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供试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始于1990年.2018年选择其中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有机肥(NPK+M) 4个处理小区,采集0—20、20—40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采用恒温平衡法测定了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并由此计算得到磷最大吸附量(Qm)、吸附亲和力常数(KQ)、最大缓冲容量(MBC)、磷吸附饱和度(DPS)、最大解吸量(Dm)和解吸率(Dr).[结果]随着平衡溶液中磷浓度的增加,磷的吸附量与解吸量均呈先快速增加后逐渐趋于平衡的过程.与不施磷处理(CK和NK)土壤相比,施磷处理(NPK、NPK+M)减少了磷的吸附量,增加了磷的解吸量.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在0—60 cm剖面上的Qm和MBC值分别降低了4.94%~63.46%和15.90%~75.18%,Dr值增加了8.52%~474.0%,以NPK+M处理变化量最大.施磷处理比不施磷处理在0—60 cm土壤剖面上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34.40%~145.5% 和12.77%~50.07%,游离态铁铝氧化物(Fed+Ald)含量降低了5.14%~11.35%.冗余分析表明,不施磷处理土壤的有机质、Fed+Ald和全磷,以及施磷处理中的Fed+Ald、络合态铁铝氧化物(Fep+Alp)、pH和有机质是影响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的主要土壤因子,分别解释了不施磷和施磷处理全部变异的77.59%和90.62%.土壤有效磷(Olsen-P)与磷吸附饱和度(DPS)相关关系表明,所研究的黑土DPS环境界限值为8%左右,NPK+M处理中3个土层的DPSM-P值(由Mehlich-3浸提的磷、铁和铝计算)为7.77%~25.96%,DPSO-P值(由Olsen-P和Qm计算)为17.24%~24.75%,均高于此环境界限值,具有磷素流失的风险.[结论]长期施磷降低了黑土对外源磷的吸附量,增加了磷解吸量.长期不施磷肥,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主要受有机质、游离态铁铝氧化物的影响.而长期施肥,特别是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处理,土壤中游离态和络合态铁铝氧化物、有机质及pH是影响磷吸附解吸特征的主要因素.

    黑土长期施肥磷吸附–解吸磷流失

    施磷水平与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

    娄梦玉薛华龙郭彬彬汪江涛...
    1582-1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分蘖成穗、产量、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明确维持冬小麦持续高产的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及施磷量,为冬小麦高效磷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1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了连续3年小麦田间试验,试验设P2O50、90、180和270 kg/hm24个磷水平,分别记为P0、P90、P180、P270处理,研究了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分蘖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磷素吸收与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施磷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处理间均呈P270>P180>P90>P0,而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180处理的冬小麦产量高达9.8‒10.2 t/hm2,比P90处理高17.3%~18.2% (P<0.05),与P270处理相比高出4.2%~11.5%,但差异不显著;(2)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冬小麦茎、叶、颖壳及穗轴和籽粒的磷含量处理间多呈P270>P180>P90>P0;籽粒磷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180水平下籽粒磷积累量最高,为57.0~61.1 g/m2;与P90相比,P180处理显著 (P<0.05) 提高了籽粒磷积累量,提高幅度为27.7%~39.0%;冬小麦磷偏生产力和磷农学利用效率均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呈降低的趋势,与P90相比,P180、P270水平下冬小麦磷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40.0%~41.1%和35.3%~36.1%、62.1%~64.7%和58.6%~62.8%,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施磷水平呈线性相关,小麦产量与施磷水平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年施P2O5194.2~197.4 kg/hm2时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25.5~25.8 mg/kg,产量最高为9752~10349 kg/hm2.[结论]适宜的施磷量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的有效分蘖数和成穗数,提高茎、叶、颖壳及穗轴的干物质和磷素积累量及向籽粒的转移,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在供试区域,获得冬小麦最高产量的施P2O5量为194.2~197.4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为25.5~25.8 mg/kg.

    冬小麦施磷水平有效分蘖籽粒含磷量茎叶含磷量土壤有效磷磷素利用率

    供磷水平对苗期小麦地上和地下部性状关联性的影响

    蒲子天张弛张佳崎张瑞芳...
    1594-1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磷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土壤磷水平的高低对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有着显著的影响.探究高、低磷水平对小麦地上和地下部性状变化以及地上和地下部性状相关性变化的影响,为研究不同磷环境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选育适应不同磷环境的优良小麦品种提供参考.[方法]小麦品种和磷水平双因素盆栽试验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内进行,供试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50 mg/kg.试验设置0和200 mg/kg两个施磷水平;选用10个小麦品种.小麦分别在两个磷水平下生长35天后收获,测定小麦幼苗地上部性状(干重、相对生长速率、地上部磷吸收量、地上部磷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和根部性状(根干重、根长、根冠比、比根长、根直径、细根比例、根组织密度、根际土壤pH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高磷处理相比,低磷处理小麦地上部干重、地上部磷吸收量以及地上部磷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57.9%~72.2%、85.7%~89.8%、61.3%~71.7%,小麦根长、细根比例、根组织密度、根冠比以及比根长分别增加了50.9%~249.5%、32.5%~442.5%、–34.5%~400.0%、27.4%~198.9%、74.4%~395.3%,酸性磷酸酶活性提升了–8.1%~120.9%.在低磷条件下,小麦有32组地上和地下部性状间显著相关,在高磷条件下只有20组性状显著相关;低磷处理小麦地上和地下部协同相关性较高磷处理提升了60%.[结论]低磷条件下,小麦地上和地下部性状关联性较高,高磷供给弱化了小麦地上和地下部性状的关联性.

    小麦供磷水平地上部性状地下部性状地上部地下部性状相关性

    浅埋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花后氮代谢的影响

    葛选良杨恒山张雨珊张瑞富...
    1603-1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浅埋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花后氮代谢的影响,为西辽河平原玉米丰产与氮素资源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定位试验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连续进行了3年.设置N 0、150、210和300 kg/hm24个处理,分别记为N0、N150、N210和N300.完熟期测定玉米植株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开花期至成熟期定期取样测定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N300处理与N210处理3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50处理;N300、N210处理玉米穗粒数、千粒重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N150处理,穗粒数较N150处理分别提高15.70%、10.85%,千粒重分别提高了9.78%、5.82%.N210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均高于N300处理,3年平均较N300处理分别提高37.01%、29.84%、10.10%和28.89%.N300处理花后氮素积累量高于N210处理,但二者转运量差异均不显著.N300处理与N210处理花后氮代谢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且二者均显著高于N150处理,其中氮代谢酶活性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在花后10天开始显现,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的显著变化则在花后30天开始.[结论]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浅埋滴灌水氮一体化条件下,施氮210~300 kg/hm2增加了植株氮素吸收转运,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增强了花后氮代谢酶活性和保持了花后氮素光合生产能力,进而促进产量提高.施氮量210 kg/hm2与300 kg/hm2之间没有显著产量差异,但前者氮肥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因此,施氮量210 kg/hm2是较为经济合理的施氮量.

    浅埋滴灌施氮量玉米产量氮代谢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糯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高雪健李广浩陆卫平陆大雷...
    1614-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缓/控释肥料轻简化施用技术在我国玉米生产中逐步得到应用,研究控释氮肥与尿素不同比例配施对大田糯玉米产量、物质积累与转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糯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田间试验于2019—2020年在江苏连云港进行,供试玉米品种为连花糯2号.在施N 225 kg/hm2水平下,设置5个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施比例处理:100%普通尿素 (N1)、100%控释尿素 (N2)、普通氮素:控释尿素=1:2 (N3)、普通氮素:控释尿素=1:1 (N4)、普通氮素:控释尿素=2:1 (N5),以不施氮处理 (N0)为对照.测定了糯玉米籽粒产量、植株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及氮肥利用率.[结果]5个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施处理中,N3处理的增产增收幅度最大,较N1处理产量增加了30%,平均收益增加了2835元/hm2,N4和N5处理产量和经济效益大于N1处理,小于N3处理,且二者差异较小.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显著提高吐丝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且以N3处理增加最明显,其次为N2和N4处理,N5与N1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氮肥配施对植株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有显著影响,且N2、N3和N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三者高于N1和N5处理.施用控释尿素处理的平均收获指数和成熟期籽粒氮素含量占比高于N1处理,其中N3处理的收获指数(0.45)及籽粒氮素含量占比(57.5%)最高,其次为N2处理.与N1相比,配施控释尿素提高了糯玉米的氮素偏生产力、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回收率,且以N3处理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N2和N4处理,N5与N1处理差异不显著.与N2处理相比,N3处理的氮素偏生产力提高了2.6 kg/kg、氮素农学效率增加了2.6 kg/kg、氮素回收率提高了6.6个百分点.[结论]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糯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影响.综合两年糯玉米籽粒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表现,在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为1:2时,有利于协同提高江苏省糯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种植收益.

    糯玉米控释尿素掺混肥产量氮素利用率

    间作修复对玉米镉含量影响的整合分析

    刘静张祎康凌云杜连凤...
    1626-1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间作修复对镉(Cd)污染农田玉米Cd含量影响,旨在为实现污染农田边生产边修复提供基础支撑.[方法]本研究以"玉米"、"Cd"、"间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2006—2020年期间发表的文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33篇,获得数据770组.以玉米单作为对照,利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揭示间作修复对玉米Cd含量影响,明确间作植物种类、玉米品种、土壤性质和栽培措施等因素的综合效应.[结果]与单作玉米相比,大田间作修复能显著降低玉米籽粒、茎叶和根Cd含量,尤其对籽粒Cd抑制作用最显著.蜈蚣草+籽粒苋、蜈蚣草、籽粒苋和龙葵等间作植物对玉米籽粒Cd含量有显著抑制作用;东单、海禾28和绿玉269等玉米品种籽粒Cd含量也显著受间作修复抑制.在弱酸性或中性土壤上,间作修复对玉米籽粒Cd的抑制作用增强;无论是安全利用类还是严格管控类农田,间作修复均能显著降低玉米籽粒Cd含量;间作行距对玉米籽粒和茎叶Cd含量影响不显著,但0~30 cm行距显著降低根Cd含量.盆栽间作修复涉及到的间作植物以及玉米品种较多,Meta分析结果表明,盆栽间作修复对玉米Cd含量降低作用不显著;此外,间作植物鸡眼草、黑麦草和苜蓿,以及主栽作物金珠蜜等间作修复效果在大田或盆栽试验下差异较大.[结论]间作修复可以显著降低玉米Cd含量,提高Cd污染玉米农田修复效率.选用合适的主栽玉米品种和间作修复植物是提高间作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间作行距及土壤pH、Cd含量等因素对修复效果影响还需深入探讨.

    间作修复Cd含量玉米Meta分析

    不同温度条件下生物质炭陈化对华南集约化菜地土壤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刘一戈胡家帅王朝彭子倩...
    1641-1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温度下新鲜生物质炭与陈化生物质炭对华南集约化菜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以深化对生物质炭减排机理的认识.[方法]本研究采用乙炔抑制法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共设置3个温度梯度(10℃、20℃和30℃)和3个生物质炭处理:无生物质炭(CK)、新鲜生物质炭(FB)以及田间陈化生物质炭(FAB),共9个处理.同时,各处理分别设置不加乙炔和添加10%体积含量乙炔的平行处理,以测定N2O排放量并作差计算N2排放量.对不含乙炔处理则测定土壤pH、电导率(EC)、可溶性有机碳(DOC)、NO-3、NH+4、NO-2含量,以及土壤中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irK、nosZ和nosZII的丰度.[结果]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了菜地土壤N2O和N2的排放量,显著提高了土壤pH和土壤NH+4含量,并明显降低了DOC和NO-3含量(P<0.01),但是并未明显影响反硝化过程的功能基因nirK、nirS、nosZ和nosZII的丰度.FB、FAB在30℃时分别显著降低了菜地土壤N2O排放量的18.8%、22.3%,并且显著降低了反硝化总脱氮量(N2O+N2) (P<0.001).FAB处理在30℃下能显著增加土壤中nirK和nosZII基因丰度(P<0.05).冗余分析显示,土壤pH、NO-2、DOC是影响反硝化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以pH贡献率最高.逐步回归分析表明,N2O排放量在CK处理中主要受土壤DOC含量影响,在FB处理中主要受土壤NO-3含量影响,在FAB处理中则受到土壤NO-3和NO-2含量影响.[结论]升温对菜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呈非线性增长,以10℃增至20℃时增幅最大.在反硝化过程中,新鲜生物质炭通过持留NO-3以减少其参与反硝化过程,进而减少N2O排放量.陈化生物质炭则通过影响反硝化过程的底物NO-3、NO-2含量及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和nosZII的丰度,从而导致土壤氮以NO或N2形式损失,减少N2O的排放量.低温抑制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在30℃时生物质炭对N2O减排效果更好,且陈化生物质炭的减排效果优于新鲜生物质炭.

    温度升高集约化菜地生物质炭陈化二氧化氮反硝化

    水滑石改性生物炭有效提高设施菜田土壤磷的吸附性能

    吴行王秀斌郑琴张帅...
    1652-1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设施菜田土壤磷素高量累积、磷迁移风险高.水滑石改性生物炭是很好的阴离子吸附材料,探究不同原材料制备的水滑石改性生物炭对高磷设施菜田土壤磷吸附性能的影响,为高磷设施菜田合理利用改性生物炭、降低磷素损失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500℃下限氧热解法制备竹炭 (BB) 、玉米秸秆炭(MB) 和猪粪炭 (PB) 样品,利用共沉淀法将Zn/Fe水滑石 (Zn/Fe-LDHs) 分别负载在3个生物炭表面,得到水滑石改性竹炭(LDH-BB)、水滑石改性玉米秸秆炭 (LDH-MB) 和水滑石改性猪粪炭 (LDH-PB) .以6个生物炭样品为试材进行土壤磷吸附–解吸实验和土柱淋溶实验,以不添加生物炭处理为对照.磷吸附–解吸实验利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吸附数据,并测定了土炭混合物的磷解吸量.土柱淋溶实验测定了淋溶液体积、pH及不同形态磷含量.[结果]水滑石改性生物炭的Zn、Fe元素含量、O/C和(O+N)/C原子比提高,pH、C、N和P元素含量降低.改性后生物炭表面出现不规则层状附着物,比表面积增加,其大小依次为LDH-BB>LDH-PB>LDH-MB>BB>MB>PB.根据Langmuir方程拟合结果发现,LDH-BB处理磷的吸附性能最优,其最大理论吸附量 (3681 mg/kg) 分别是LDH-MB、BB和MB处理的3.41、3.34和4.25倍.土柱淋溶实验发现,各生物炭处理淋溶液体积较CK均减少,其中LDH-BB处理累积淋溶液体积最少,减少量分别为BB、MB、PB、LDH-MB和LDH-PB处理减少量的1.61、3.27、4.32、1.89和2.59倍.LDH-BB、LDH-MB和LDH-PB处理的磷素累积淋溶量 (TP) 较BB、MB和PB处理分别显著降低25.68%、17.51%和34.38%.所有处理淋溶液中各形态磷的比例均以可溶性反应磷 (SRP) 最高,其次为可溶性有机磷(SOP)和颗粒磷 (PP) .LDH-BB、LDH-MB和LDH-PB处理的淋溶液SRP占比较BB、MB和PB处理分别显著降低7.72%、6.69%和12.07%.[结论]添加Zn/Fe水滑石改性竹炭显著提高了设施菜田土壤磷的吸附量,减少了磷累积淋溶量,是降低高磷设施菜田土壤磷损失风险的有效措施.

    改性生物炭磷吸附–解吸磷淋失设施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