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土壤肥力对玉米灌浆期籽粒营养品质组分调控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玉米籽粒营养物质积累、产量及其对土壤肥力水平的响应,旨在为玉米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始于2018 年的耕作方式定位试验(共 9 个处理,27 个小区),于 2020-2021 年采样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计算了肥力综合值,将所有处理下的小区土壤进行高、中、低聚类.在玉米吐丝后 20、40、60 天(生理成熟期),采样分析籽粒中的总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成熟期调查了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对吐丝后(即籽粒灌浆过程中)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深松秸秆粉碎全量混拌还田和深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两种耕作方式的土壤两年均处于高肥力水平.2020 年,土壤低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包括免耕、推茬清垄条深旋、浅旋,土壤中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包括深松、深翻、免耕秸秆粉碎全量覆盖还田、推茬清垄条深旋秸秆还田.2021 年,土壤低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仅为浅旋耕作,其余耕作方式为土壤中肥力水平.各土壤肥力水平间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幅在花后 40~60 天差异最大,总淀粉含量的变幅在花后 20 天差异最大,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幅在花后 20~40 天差异最大.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两年花后 40 天至 60 天的籽粒粗蛋白含量的降幅分别显著增加 29.85%~34.64%,籽粒粗脂肪的增量显著降低 28.07%~54.01%,花后 20 天的籽粒总淀粉含量显著增加 5.98%~8.95%,花后 20 天至 40 天的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降幅显著增加 14.63%~25.34%.土壤肥力的提升可显著改变生理成熟期玉米籽粒的营养物质含量.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生理成熟期的籽粒总淀粉含量增加 1.44%~2.43%,籽粒粗脂肪含量增加 3.81%~4.10%,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 12.48%~18.55%,百粒重显著增加 1.87%~2.97%.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影响百粒重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的产量增加 6.55%~9.39%.[结论]适宜的耕作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土壤肥力,且以深松秸秆粉碎全量混拌还田和深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的效果最佳.土壤肥力的提高可影响玉米籽粒灌浆阶段内各营养物质的积累与转化,进而调控生理成熟期的各营养品质组分的含量.对比低土壤肥力,高土壤肥力通过影响玉米灌浆期籽粒总淀粉和粗脂肪的积累,进而增加生理成熟期籽粒粗脂肪和总淀粉含量,同时显著提高玉米百粒重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