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杨蕊嘉温萌萌刘洋杨彩迪...
    1639-1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探讨旱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提升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方法]冬小麦-夏季绿肥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 2017 年,采用绿肥填闲作物和施氮双因素设计,其中绿肥填闲作物包括苏丹草单播(SG)、长武怀豆单播(SB)、苏丹草与怀豆混播(MIX)和裸地休闲(CK)4 个处理,冬小麦施氮量包括 0、60、120 kg/hm2 3 个水平.2023 年 6 月小麦收获后采集 0-10、10-20 和 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STN)、颗粒有机氮(PON)、潜在矿化氮(PM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与CK处理相比,种植绿肥并未显著影响各土层STN含量,但提高了 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为 25.8%~54.8%)、0-10 和 10-20 cm土层PMN含量(增幅分别为 9.7%~14.1%和 11.2%~13.7%)以及 0-10、10-20 和 20-40 cm 土层MBN含量(增幅分别为 15.1%~24.1%、18.2%~28.8%和22.3%~32.5%).不同绿肥处理间比较,SB和MIX处理较SG显著提高了 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均为23.1%),SB处理各土层MBN含量均显著高于SG处理(增幅为 7.79%~8.93%),而各土层PMN含量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供试土壤氮组分相对含量大小排序为PON>MBN>PMN,绿肥处理较CK均显著提高了 0-10 cm土层PON、PMN、MBN相对含量、10-20 cm土层PMN和MBN相对含量以及 20-40 cm土层PON和MBN相对含量.施氮提高了 0-20 cm土层氮组分及其相对含量,但对 20-40 cm土层没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STN外,PON、PMN和MBN含量均与系统年均氮输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TN、PON、PMN、MBN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PON较其它活性组分更能指示土壤供氮能力变化.[结论]夏季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单作系统 0-20 cm土层氮组分含量及其相对含量,其中长武怀豆与氮肥120 kg/hm2 联合施用更有助于提高农田土壤供氮能力.

    绿肥施氮量旱作冬小麦土壤氮组分

    旱地小麦锌吸收转移与籽粒锌含量的关系

    丁玉兰黄翠方佳创李文虎...
    1650-1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籽粒锌含量较低,明确土施锌肥引起的小麦花前花后锌吸收转移和籽粒锌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锌形态及有效性关系,为优化旱地小麦锌营养强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7 年在黄土高原旱地石灰性土壤上开始的定位试验,于 2021-2022 和 2022-2023 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取样,研究锌肥用量对土壤有效锌及锌形态、小麦花前花后锌吸收转移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结果]施用锌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两季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提高 44.7%和 38.2%,施锌 25.6 kg/hm2 时,籽粒锌含量最高达33.6 mg/kg,花前锌吸收量分别提高 38.8%~83.7%和 13.4%~49.0%,花后锌转移量分别提高 36.0%~73.9%和13.0%~39.6%;施锌对小麦花后锌吸收量的影响因年份而异.表层 0-20 和 20-40 cm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提高 11.6 和 11.3 倍,最高分别达 9.20 和 3.57 mg/kg,深层 40-60、60-80 和 80-100 cm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提高 4.4、1.8 和 1.9 倍,最高分别达 0.54、0.28 和 0.29 mg/kg.施用锌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各形态锌含量,0-20 和20-40 cm土层水溶态锌分别提高 54.5%和 75.0%,达 0.17 和 0.14 mg/kg;松结有机态锌分别提高 214.9%和90.8%,达 5.70 和 3.11 mg/kg;碳酸盐结合态锌分别提高 1178.0%和 551.7%,达 5.24 和 1.89 mg/kg;氧化锰结合态锌分别提高 345.9%和 183.9%,达 15.52 和 9.37 mg/kg;紧结有机态锌分别提高 91.5%和 34.4%,达1.13和0.86 mg/kg;残渣态锌分别提高23.7%和24.3%,达56.57和56.80 mg/kg.[结论]施锌显著提高了土壤松结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氧化锰结合态锌含量,并通过其向水溶态锌转化,维持了施锌后表层土壤有效锌提升和施入土壤的肥料锌的有效性,促进了小麦花前锌吸收,实现了花后地上部锌向籽粒的转移及籽粒锌含量提升,但干旱缺水影响了旱地小麦花后锌吸收,抑制了施锌后籽粒锌含量进一步提升.

    旱地小麦籽粒锌吸收转移土壤有效锌锌形态

    施硅提高小麦防御孢囊线虫病的组成型和诱导型抗性机制

    马耀武刘晓丹苏国权张麒宇...
    1665-1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孢囊线虫病在我国广泛存在,危害粮食安全与环境健康,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硅作为一种诱导因子,在植物抗病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施用硅肥诱导小麦防御孢囊线虫病的作用机制对环境保护和小麦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以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为供试孢囊线虫,首先开展硅肥施用水平盆栽试验,在不接虫和接虫条件下,分别设置 5 个硅肥施用水平:0、0.25、0.5、1、2 g/kg.在小麦接虫后 2 个月,取样测定小麦单株孢囊量、植株生长指标,筛选出最优硅肥施用浓度.以最优施硅水平继续进行施硅与接虫 2×2 双因素盆栽试验,共 4 个处理:不施硅不接虫(CK)、施硅不接虫(Si)、不施硅接虫(Cyst)、施硅接虫(Si×Cyst).接虫 2 个月后,取样分析小麦硅、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次生代谢物质(木质素和总酚)以及活性氧(过氧化氢)含量,将未接虫处理小麦的相关成分含量定义为组成型抗性,接虫前后的各成分差值定义为诱导型抗性,探究施硅提高小麦防御孢囊线虫能力的组成型和诱导型抗性机制.[结果]浓度为 0.5 g/kg的硅肥处理使小麦单株孢囊量显著减少了 67.74%,且显著提高了小麦地上部鲜重、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地下部鲜重、根总长、根表面积、根尖数和根系活力.与不施硅处理(Si 0 g/kg)相比,施硅处理(Si 0.5 g/kg)的组成型地上和地下部硅含量分别显著提高 76.50%和 116.60%,诱导型地下部硅含量显著下降;施硅显著提高了营养物质中组成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组成型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了 33.10%,增加了诱导型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施硅后的组成型木质素、总酚含量分别显著增加 37.98%和 35.55%,诱导型含量均显著减少;诱导型过氧化氢含量在施硅后显著降低了 25.39%.PCA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鲜重及株高、组成型游离氨基酸含量、诱导型地上部硅含量及过氧化氢含量与小麦防御孢囊线虫病能力的关系最为紧密.[结论]施用硅肥通过对小麦硅含量、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质以及活性氧的影响,从小麦的组成型抗性和诱导型抗性方面提高了小麦对孢囊线虫病的抗性.

    小麦硅肥菲利普孢囊线虫组成型抗性诱导型抗性

    不同氮肥类型及用量对盐碱耕地青贮玉米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白炬田伟辰仇子健魏欣宇...
    1683-1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黄土高原北部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盐碱区青贮玉米生产体系中养分需求规律不明确、肥料利用率低、饲用品质差等问题,研究不同氮肥种类及施氮水平对青贮玉米的养分需求及饲用品质形成的影响,为该地区青贮玉米资源高效、优质高产,以及环境友好的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本研究于2022 至 2023 年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东辉耀村进行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供试青贮玉米品种为'大京九 26'.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两种氮肥:硝酸铵钙(N)与尿素(U),副处理设置 4 个供氮水平,分别为90、180、270 和 360 kg/hm2,另外设置 1 个不施氮对照(CK),共 9 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氮肥种类及施用量对青贮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硝酸铵钙和尿素处理的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氮素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施氮量为 270 kg/hm2 时达到最高.利用二次函数拟合施氮量和青贮玉米产量,得出施用尿素和硝酸铵钙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 293.5 和 283.1 kg/hm2,最高产量分别为80.37 和 90.95 t/hm2.青贮玉米中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而青贮玉米相对饲用价值和总可消化营养物含量呈现先增后稳的趋势.施肥种类显著影响青贮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氮素累积量.与施用尿素处理相比,施用硝酸铵钙处理的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 2.55%~18.05%,氮素累积量提高了 10.94%~12.24%,青贮玉米产量增加了 2.25%~18.05%.除 2022 年总可消化营养物含量外,氮肥种类对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及总可消化营养物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与施用尿素相比,施用硝酸铵钙可在较低施氮量的情况下提升饲草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实现增产,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盐碱区青贮玉米生产系统中,施用硝酸铵钙肥(N 283.1 kg/hm2)可实现该区域青贮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饲用品质与饲用价值的协同提高,为该地区青贮玉米资源高效、优质高产的氮肥管理措施.

    青贮玉米氮肥种类硝酸铵钙产量饲用价值

    西北旱塬免耕的产量效应受降水特征和施肥显著影响

    张建军党翼赵刚王磊...
    1694-1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冬小麦-夏春玉米轮作体系,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西北雨养农业区耕作与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西北旱塬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 2005 年甘肃陇东旱塬设置的土壤耕作与培肥长期定位试验(3 年冬小麦—1 年春玉米),主处理为传统耕作和免耕,副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农家肥(M)、氮磷配施(NP)和氮磷配施农家肥(NPM).结合对冬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分析,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处理下作物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的差异机制.[结果]降水年型、耕作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冬小麦和玉米产量.无论何种降水年型或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的NPM处理作物产量(冬小麦 3441 kg/hm2,春玉米 8991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并且NPM处理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在丰水年型更为明显.在丰水年型,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处理的作物产量无明显差异,但在干旱及平水年型下,免耕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 15.6%和 25.7%,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 17.9%和 4.6%;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处理下的冬小麦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型分别下降了 6.7%和 17.0%,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型下降了 24.0%.免耕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结论]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干旱及平水年型免耕虽然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但降低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这是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根据降水情况选择耕作方式,提高西北黄土旱塬作物产量的稳定性.

    黑垆土传统耕作免耕施肥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土壤养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壤肥力差异影响玉米籽粒营养物质积累

    王利青刘洪月于晓芳高聚林...
    1705-1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土壤肥力对玉米灌浆期籽粒营养品质组分调控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玉米籽粒营养物质积累、产量及其对土壤肥力水平的响应,旨在为玉米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始于2018 年的耕作方式定位试验(共 9 个处理,27 个小区),于 2020-2021 年采样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计算了肥力综合值,将所有处理下的小区土壤进行高、中、低聚类.在玉米吐丝后 20、40、60 天(生理成熟期),采样分析籽粒中的总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成熟期调查了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对吐丝后(即籽粒灌浆过程中)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深松秸秆粉碎全量混拌还田和深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两种耕作方式的土壤两年均处于高肥力水平.2020 年,土壤低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包括免耕、推茬清垄条深旋、浅旋,土壤中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包括深松、深翻、免耕秸秆粉碎全量覆盖还田、推茬清垄条深旋秸秆还田.2021 年,土壤低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仅为浅旋耕作,其余耕作方式为土壤中肥力水平.各土壤肥力水平间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幅在花后 40~60 天差异最大,总淀粉含量的变幅在花后 20 天差异最大,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幅在花后 20~40 天差异最大.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两年花后 40 天至 60 天的籽粒粗蛋白含量的降幅分别显著增加 29.85%~34.64%,籽粒粗脂肪的增量显著降低 28.07%~54.01%,花后 20 天的籽粒总淀粉含量显著增加 5.98%~8.95%,花后 20 天至 40 天的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降幅显著增加 14.63%~25.34%.土壤肥力的提升可显著改变生理成熟期玉米籽粒的营养物质含量.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生理成熟期的籽粒总淀粉含量增加 1.44%~2.43%,籽粒粗脂肪含量增加 3.81%~4.10%,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 12.48%~18.55%,百粒重显著增加 1.87%~2.97%.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影响百粒重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的产量增加 6.55%~9.39%.[结论]适宜的耕作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土壤肥力,且以深松秸秆粉碎全量混拌还田和深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的效果最佳.土壤肥力的提高可影响玉米籽粒灌浆阶段内各营养物质的积累与转化,进而调控生理成熟期的各营养品质组分的含量.对比低土壤肥力,高土壤肥力通过影响玉米灌浆期籽粒总淀粉和粗脂肪的积累,进而增加生理成熟期籽粒粗脂肪和总淀粉含量,同时显著提高玉米百粒重和产量.

    土壤肥力玉米产量籽粒营养品质

    水稻耐酸性综合评价及耐酸种质筛选

    李亮徐梦强丁凡林苡婧...
    1718-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水稻耐酸特性,建立耐酸水稻品种综合评价筛选体系.[方法]设置盆栽试验,对 96 个水稻品种进行对照处理与酸处理,在苗期测定株高、总根长、地上部鲜重、根系鲜重、总鲜重、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根冠比、根系总表面积和总根体积 10 项性状指标,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分析、描述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建立水稻耐酸评价模型,筛选耐酸水稻品种,并在田间酸性土壤条件下进行验证.[结果]在酸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的株高、总根长和地上部鲜重等性状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且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为 22%~66%;通过主成分分析将 10 个单项指标转换成 3 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综合指标代表了原始指标 88.8%的信息量.随后,将不同水稻品种的耐酸性综合评价值(D值)进行聚类分析,把 96 个水稻品种划分为极耐酸型、耐酸型、中间型和敏感型 4 个类群.利用不同品种水稻的D值构建了最优回归方程,并建立了耐酸水稻品种筛选体系.此外,在田间酸性土壤条件下,耐酸水稻品种的株高、结实率及千粒重均显著高于酸敏感品种,耐酸水稻品种的平均产量是酸敏感水稻品种的3.5倍.[结论]水稻总鲜重、总根长、总根体积、株高和根系干重可作为筛选耐酸水稻品种的指标.

    水稻苗期酸处理综合评价

    低钾胁迫下白菜苗期钾高效品种的筛选及钾效率差异研究

    申长卫李帅李道涵徐玉...
    1731-1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白菜是典型的喜钾作物,缺钾严重影响其产量.苗期是挖掘钾高效白菜种质资源和耐低钾新品种培育材料鉴定的重要时期,遴选出的指标可以作为钾高效白菜种质资源鉴定和抗逆性研究的科学依据.[方法]以21个白菜自交系品种为试材进行了水培试验.设置适钾(NK,K+6.0 mmol/L)和低钾(LK,K+0.1 mmol/L)处理,连续培养 3 周后(四叶一心)取样,测定白菜幼苗根系形态、植株长势、钾素含量和积累量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影响白菜钾高效利用的重要指标,并利用聚类分析对 21 份种质进行聚类.[结果]相比适钾处理,低钾处理显著降低了 21 份白菜幼苗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地上部钾浓度(SKC)、植株钾浓度(PKC)、地上部钾积累量(SKA)和植株钾积累量(PKA).所有品种的SKC、PKC、SKA、根系钾积累量(RKA)和PKA这 5 个指标的耐低钾系数均较低(LPTC<1),而根系钾浓度(RKC)的耐低钾系数较高(LPTC>1).对参试 21 份白菜品种进行主成分分析和D值聚类分析,发现 3 个白菜种质资源属于耐低钾型品种;3 个白菜种质资源属于中等耐低钾型品种;13 个白菜种质资源属于中等低钾敏感型品种;两个白菜种质资源属于低钾敏感型品种.耐低钾型白菜'HK42'在适钾和低钾处理下地上部钾运转效率差异不大,而低钾敏感型白菜'HK40'低钾处理下根系钾运转效率相比适钾处理显著提高 58.95%.与'HK40'品种相比,'HK42'品种地上部钾利用指数比和钾效率比分别显著降低 74.01%和 81.70%.[结论]根系干重、地上部钾积累量和植株钾浓度可以作为评价白菜品种耐低钾性强弱的指标.初步确认'HK27'、'HK42'和'HK54'为耐低钾型白菜品种,'HK40'和'HK48'为低钾敏感型白菜品种.

    低钾胁迫白菜耐低钾系数主成分分析种质资源

    施用氯化钾对马铃薯氯含量的影响及动态氯临界值研究

    聂鑫李佳琪原琳汤金融...
    1745-1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氯化钾(KCl)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马铃薯氯营养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确定以块茎产量为基础的氯敏感时期和指示器官,以及氯敏感时期指示器官的动态Cl-临界值,为马铃薯生产中氯化钾等含氯肥料的安全施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尤金'为供试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在K2O施用时期和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分别在基肥和追肥时施用不同比例的氯化钾,选取马铃薯关键生育期进行植株样品采集,分别测定各器官的Cl-含量和生物量,并在成熟期测定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根据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Cl-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确定马铃薯对Cl-的敏感时期和指示器官;根据敏感期指示器官Cl-含量与块茎相对产量,确定以马铃薯产量为评价依据的马铃薯动态Cl-临界值.[结果]不同时期施用不同量的氯化钾均会显著提高马铃薯各器官的Cl-含量与Cl-积累量(P<0.05),且块茎中Cl-含量(0.1%~0.6%)显著低于茎叶(0.4%~4.1%,(P<0.05).茎叶中Cl-积累量最高可达 45.0 kg/hm2,分配比例在成熟期降至 45%左右;块茎的Cl-积累量在成熟期可达到 31.73 kg/hm2,分配比例增加到 55%左右.茎叶中Cl-积累速率在块茎形成期达到最高值,平均约为1.43 kg/(hm2·d);块茎的Cl-积累速率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平均约为 0.85 kg/(hm2·d).苗期和块茎形成期叶片Cl-含量与块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两个时期叶片Cl-含量低于 0.7%时,块茎相对产量≥100%;叶片Cl-含量苗期高于 1.5%时,块茎形成期高于 2.1%时,块茎的相对产量将低于 95%(P<0.05).[结论]以马铃薯块茎产量为基础,叶片Cl-含量可作为马铃薯氯营养状况的指示器官,在苗期Cl-临界值为 1.5%,块茎形成期的Cl-临界值为2.1%.

    马铃薯氯化钾产量氯离子含量氯临界值

    施氮对不同龄级油松针叶氮磷化学计量的影响

    王睿陈姣姣姚建忠强波...
    1758-1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缺氮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在树体内的重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揭示各指标随油松龄级变化的规律及对梯度氮添加的响应差异.[方法]试验在山西省朔州市金沙滩林场进行,选择Ⅱ~Ⅴ龄级油松人工林,每个林下设置 5 个施氮梯度:0、5、10、15、20 g/m2,分别模拟对照以及低、适宜、中高、高氮水平.在生长盛期(7 月),采集表层土壤和当年新生枝条上的成熟针叶样品,测定碳、氮、磷含量,计算化学计量比,分析油松氮、磷重吸收效率(NRE、PRE)、氮磷养分利用效率(NNUE、PNUE)和氮磷内稳态指数(HN、HP).[结果]土壤全氮含量影响着各龄级油松新生叶全碳(TC)、全氮(TN)含量及碳氮比(C/N)、碳磷比(C/P),峰值或谷值均出现在土壤全氮含量为0.8~1.0 g/kg范围内.各龄级油松新生叶氮磷比(N/P)随龄级升高呈增加趋势,叶片全磷(TP)含量与土壤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各龄级油松新生叶NRE随土壤全氮含量增加而下降,NNUE则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PRE较为稳定,但Ⅴ龄级油松PRE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升高变化较为明显;PNUE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缓慢减小.各龄级油松内稳态指数(H)拟合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P<0.10),且HN均>4,呈稳定状态,除Ⅴ龄级油松HP值为0.999,处于敏态,其余各龄级HP值多在 1.951 附近浮动,处于弱稳态.[结论]Ⅱ龄级油松对土壤氮含量的变化反应敏感,而较高林龄的油松磷含量变化更显著.各龄级油松氮内稳态指数均大于 4,处于稳态,充足的氮养分可以巩固油松氮的稳定性.Ⅲ、Ⅳ龄级油松调节体内营养再吸收利用的能力较强,氮、磷内稳性均较高,而Ⅱ龄级油松对氮的强吸收能力降低了磷的稳定性,Ⅴ龄级油松对磷的再吸收和利用能力较低,Ⅱ、Ⅴ龄级油松磷内稳态指数呈现弱稳态和敏态.因此,土壤氮素水平变化后,应注意幼龄和老龄级油松的磷素营养.

    油松龄级氮添加新生叶碳氮磷化学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