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盆地耕地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陈丹成金礼王童瑶宋靓颖...
    1768-1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耕地土壤有效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合理确定磷肥用量和施用方式以及防控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四川盆地 4409 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采样点数据,采用地统计学、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法,分析了该区域耕地表层土壤有效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影响因素对耕地表层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为 20.98 mg/kg,总体处于二级(高)水平.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球状模型为该区域土壤有效磷变异的最佳拟合模型,其块金效应为0.78,决定系数为 0.92,属于较弱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有效磷含量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格局,高值区主要位于成都—雅安一带和涪陵—万县沿线.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土壤pH、年均降雨量、根系磷输入量、年均气温、成土母岩是该区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相对重要性分别为14.54%、8.03%、7.76%、7.37%、7.27%.[结论]该区域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空间分布格局仍主要受土壤pH、气候和成土母岩影响,今后磷肥施用、秸秆还田等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土壤酸碱性、气候以及成土母岩的影响.针对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的区域如成都平原,应注意控制磷素的投入.

    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影响因素四川盆地

    铁改性生物炭制备及其对磷的吸附和有效性

    苏杨冼卓慧张俊涛
    1782-1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受自身理化性质的影响,普通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能力较差.本研究尝试通过铁改性提升生物炭的磷吸附能力,以增强磷的固储能力,减轻土壤磷流失带来的环境风险.[方法]供试生物炭包括核桃壳炭(WSB)、水稻秸秆炭(RSB)和木质炭(WB).将10g生物炭浸泡于1 mol/L HCl中1h,用蒸馏水洗涤至滤液呈中性后烘干,然后加入到 1 mol/L的FeCl3 溶液中,设置铁与生物炭的质量比分别为 0.28、0.56、0.84,经静置、过滤、烘干、煅烧后,得到铁改性生物炭,分别记为WSB-0.28、WSB-0.56、WSB-0.84、RSB-0.28、RSB-0.56、RSB-0.84、WB-0.28、WB-0.56、WB-0.84.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全自动比表面积、孔径测试仪和元素分析仪分别对改性生物炭进行表征测定,并分别以 2%、4%、6%的比例(质量比)添加至土壤中进行磷的吸附解吸试验,选取磷调控能力较好的生物炭进行矮牵牛栽培试验.[结果]Fe2O3 成功地负载到 3 种生物炭表面,改性后生物炭的吸附位点显著增多,特别是WSB-0.28 对磷的吸附能力显著高于WSB.土壤对磷吸附量随铁改性生物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添加量下,土壤磷吸附量排序为铁改性水稻秸秆炭>铁改性木质炭>铁改性核桃壳炭(WSB-0.28 除外),而铁改性木质炭对土壤磷的解吸量和解吸率高于其他生物炭.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富磷铁改性核桃壳炭可增加矮牵牛幼苗根、叶生物量,并提升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开花量.[结论]铁改性可提升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强土壤固磷作用,提高土壤磷素供给,促进植物生长.因此,铁改性生物炭可作为一种新型炭基缓释肥料应用于城市绿地土壤中,固磷增效,减轻土壤磷流失的环境风险.

    铁改性生物炭矮牵牛土壤磷磷吸附磷解吸

    我国微量元素肥料研究及应用的历程与展望

    刘桂东姜存仓石磊袁亮...
    1794-1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普遍缺乏,加之持续大量的氮、磷等化肥投入,加剧了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已成为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一些地方甚至成为人类微量元素缺乏的重要原因.施用微量元素肥料(以下简称微肥)是缓解植物微量元素缺乏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较大规模、系统的微肥研究与应用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微肥剂型经历了由传统无机盐类到螯合类、缓控释、纳米类等各种新型微肥的发展,微肥施用方式伴随微肥产品的创新而不断优化,微肥施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几乎所有作物类型.截至 2024 年 4 月中旬,大陆地区 31 个省级行政区除西藏外均有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备案,山东和河南两省的备案数量最多,分别占全国的 29.7%和 26.2%.每年申请的微肥及制备方法相关专利数量在 2011 年后快速增加,到 2016 年达到年最高数量 67 项.然而,在农业农村部登记和备案的(含)微量元素肥料大多为复合型的水剂和粉剂,其他剂型产品很少.在实际生产中,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对微肥的认知依然不够,施用微肥后不能马上观察到显而易见的效果就怀疑微肥的功效,市场上微量元素肥料剂型单一,针对性不强,影响着微肥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从我国农业实际出发,今后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协调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之间的均衡配比,建立适应"区域-土壤-作物"体系的微量元素养分综合管理体系;要持续研发环境友好且高效的微肥产品及配套技术,研究与轻减化施肥技术相适应的微肥剂型及其施用技术体系;此外,做好微肥质量监管,在基层中普及微肥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微肥重要性的认识,做到"产-学-研-管-用"一体化推进,促进我国微肥产业健康发展.

    微量元素肥料肥料剂型生产现状增效载体肥料监管

    温度敏感型缓/控释肥料的温度响应特征、养分释放性能与温敏机理研究进展

    李娟杨相东
    1812-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度是影响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特性的重要因素,开发温度敏感型缓/控释肥料可以使肥料养分释放与作物养分需求更加匹配,从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综述了聚酰胺类、聚醚类、聚酯类、多糖类以及温敏聚氨酯等常见的温敏聚合物材料的来源、类型和机理,详细阐述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PNVCL)、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EO/PO)、甲基纤维素和温敏聚氨酯等常见温敏聚合物材料用作温敏缓/控释肥料包膜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评估了其在温敏缓/控释肥料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优缺点.根据温敏特性,将温敏缓/控释肥料分为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响应型和结晶转变温度(Tm)/玻璃化转变温度(Tg)响应型两大类,并详细总结了这两种类型的制备方法、特征、养分释放性能以及分子作用机制.最后,指出温敏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应深入开展天然高分子温敏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创新,筛选绿色可生物降解温敏聚氨酯材料,研发作物和区域专用型温敏缓/控释肥料.

    温敏聚氨酯缓/控释肥料温度敏感型肥料温度响应特征养分释放机理

    相生和相克间作作物对豌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陈肯孙妍黎佼茗卢钰...
    1823-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解析豌豆与相生和相克作物间作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探讨作物间发生相互抑制和协同效应的微生物学机制.[方法]盆栽试验设置 4 个处理:碗豆间作番茄(PT,相生),间作香葱(PA,相克),单作(PP),以不种植作物的处理为对照.供试土壤为红壤土.作物定植 50 天时,挖出整株植物,通过抖落法采集根际土壤,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豌豆根际土壤中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结果]间作番茄(PT)处理豌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显著高于间作香葱(PA)和碗豆单作(PP).相生或相克组合间作均提高了豌豆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各分类水平的数量,并且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发生显著变化.间作诱导豌豆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显著变化,间作香葱诱导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等具有分泌抑制豌豆生长化感物质潜力的细菌,以及作为病原菌的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富集在豌豆植株根际.与之相比,间作番茄虽然对豌豆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影响较小,但显著改变了豌豆根际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另一方面,豌豆间作相生作物—番茄不仅诱导油壶菌属(Olpidiom)真菌富集,而且降低了镰刀菌属(Fusarium)等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结论]与相生作物间作,可提高豌豆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磷含量;而与相克作物间作,诱导豌豆根系招募分泌抑制豌豆根系生长的化感成分的有害微生物以及致病菌,这可能是作物相克的重要原因.

    豌豆香葱番茄相生相克微生物间作

    7种十字花科绿肥作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应答及抗旱性评价

    孙艳妮王佳蓉韩高海唐云丽...
    1833-1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十字花科绿肥作物生育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筛选适宜的十字花科绿肥作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关键技术参数,助力我国旱地农业绿色发展.[方法]以 7 种十字花科绿肥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分析正常灌水(田间持水量 80%)和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 40%)条件下 7 种十字花科绿肥作物生育期内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和生理特征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抗旱能力突出的十字花科绿肥作物品种.[结果]1)与正常灌水相比,干旱胁迫处理下各绿肥作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下降(P<0.05);2)干旱胁迫条件下,绿肥作物发芽率、根长和生物量分别平均比正常灌水降低 6.1%,147%(P<0.05)和 238%(P<0.05);3)干旱胁迫条件下,秦优 10 号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 26%,秦优 10 号、青杂 11 号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7 种绿肥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升高趋势(P>0.05);4)干旱胁迫会引起中绿油 2 号、紫芥、秦优 10 号和中油肥 1 号叶片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紫芥、中绿油 1 号、中绿油 2 号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和叶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可作为评估十字花科绿肥抗旱性的首选抗旱指标,中绿油 1 号在供试 7 种十字花科绿肥的抗旱能力方面综合评分最高,抗旱能力较强.[结论]中绿油 1 号因其叶片较高的抗氧化能力、渗透调节能力及较长根系长度,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综合抗旱能力突出,可作为抗旱型十字花科绿肥品种在黄土高原地区推广应用.

    干旱胁迫十字花科绿肥光合特性生理特征主成分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