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作物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作物杂志
作物杂志

姚杰

双月刊

1001-7283

zwzz304@mail.caas.net.cn

010-82108790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内

作物杂志/Journal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主办的农作物综合性技术类期刊,于1985年创刊,刊名由方毅题字。该刊自创刊以来直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流畅的叙述传播着作物科学知识,及时报道和推广科研成果,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物。本刊融技术性、学术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读者对象为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及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过表达FtbZIP5提高苦荞毛状根黄酮积累及其耐盐性

    翁文凤伍小方张凯旋唐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bZIP转录因子不仅在植物盐胁迫网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可调节植物类黄酮的积累.在苦荞品种川荞1号中克隆了 1个具有转录激活活性的bZIP家族基因FtbZIP5.FtbZIP5基因能被NaCl和脱落酸(ABA)诱导表达,在茎和叶中的表达高于根中.对过表达FtbZIP5基因毛状根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总黄酮含量在过表达株系中显著高于野生株系.同时检测其类黄酮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其中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F3H)的表达量较高.可推测该过表达毛状根株系中总黄酮的积累与F3H的表达有关.在NaCl(100mmol/L)胁迫下,各株系的总黄酮积累受到抑制,过表达株系的含量减少至0.63mg/g.并且,在这种压力下,F3H的表达水平仍然高于对照.植株在受到胁迫后,对照株系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过表达株系.随着野生型植株受到胁迫的增强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但过表达株系的含量趋于稳定.以上结果表明,在过表达FtbZIP5毛状根中,总黄酮的积累可能是通过关键酶基因F3H的上调表达来调节的.并且FtbZIP5可提高苦荞毛状根耐盐性.通过解析FtbZIP5对苦荞毛状根中总黄酮积累及植株耐盐性的影响,为荞麦耐盐性和解析其耐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苦荞bZIP类黄酮盐胁迫

    燕麦属植物核糖体DNA染色体定位及45S rDNA的系统进化分析

    王炳策刘晓娟程斌任明见...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缺乏明确的二倍体供体信息,燕麦属植物的起源和系统进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检测45S rDNA和5S rDNA在燕麦属不同倍性植物染色体上的位点信息;并依据已公开的45S rDNA ITS区全长DNA序列构建分子进化树.探讨燕麦属植物在不同基因组中45S rDNA的位点变化、进化规律以及分化机制,为探究燕麦属物种的起源与演化提供参考.

    燕麦属45SrDNA荧光原位杂交ITS

    双季稻栽培对水稻DUS测试标准品种数量性状表达的影响

    凌晨刘洪杨哲黄展权...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DUS测试指南》中21个标准品种的13个数量性状进行早晚季性状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受早晚栽培季节影响程度最大的3个性状依次是千粒重、茎秆长和穗粒数,茎秆直径受影响程度最小;各数量性状对应的标准品种受早晚栽培季节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竹云糯,其次是桂花黄和元子占稻,川7号和矮糯受影响程度最小;单株穗数和结实率对应的标准品种早晚季表现一致性较差,提出将单株穗数代码为7的陆川早1号更换为Tsukushiakamochi,结实率代码为7的Dasanbyeo更换为特矮选的标准品种优化建议;依据晚季水稻的分级范围对部分早季水稻的数量性状进行调整,调整后各标准品种分级代码早晚季水稻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栽培季节水稻标准品种数量性状DUS测试

    山东省水稻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全芳姜明松陈峰朱文银...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全自动DNA分析仪荧光SSR-PCR技术和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标记法(NY/T 1433-2014)》中公布的48对SSR引物,对山东省育成和审定的48个水稻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有40对SSR引物在48个品种(系)间表现多态性,多态率为83.3%.检测到等位基因133个,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1~7个,平均3.32个.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0384~0.7333,平均值0.2560.标记指数(MI)的变化范围在0.08~5.13,平均值0.93.48个水稻品种(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C)在0.6390~0.9859之间,平均值0.7800,89.6%品种(系)的GSC在0.7189~0.9859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以GSC为基础,按UPGMA方法在阈值0.75处将48个品种(系)划分为4大类群.由此可见,山东省育成和审定的水稻品种(系)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需要进一步拓宽亲本选择范围,扩大遗传背景.

    水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

    甘蔗新品系的DTOPSIS法综合评价

    郭强马文清秦昌鲜施泽升...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对照,对9个甘蔗新品系进行1年新植和2年宿根比较试验,利用方差分析和DTOPSIS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9个参试品系中桂糖11-80、桂糖11-2142和柳糖10-21的2年宿根黑穗病发病率高于ROC22,其他品系则低于ROC22,其中桂糖10-517第1年宿根发病率为0,桂糖10-4342年宿根发病率均为0.通过DTOPSIS法综合评价,理想解相对接近度(Ci)低于ROC22的品系有桂糖10-3006和桂糖10-517,表现出低产和低糖等特点;Ci高于ROC22的品系有桂糖10-2018、桂糖10-434、河糖11-145和桂糖10-2003,表现出高产高糖且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适合在广西崇左蔗区及气候条件相似的蔗区推广种植.

    甘蔗新品系DTOPSIS法综合评价

    黄淮南片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杜晓宇李楠楠邹少奎王丽娜...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7-2018和2018-2019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冬水组的39份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对参试小麦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主要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为1.56~2.01,平均为1.88,其中面粉吸水率H'最大,面团稳定时间H'最小.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71.93%).主成分分析将10个性状归为4个主成分,可解释73.76%的性状信息.在欧式距离6.5处可将39份小麦品种(系)分为5大类群,每个类群各有侧重,优质小麦呈现聚类特征;小麦的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性状越优秀,总体呈现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的特点.黄淮区试小麦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综合性状较好的新麦45、山农116和轮选2000等品种(系)可作为小麦育种的首选杂交亲本.

    小麦性状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黑龙江省部分玉米杂交种的综合评价

    冯艳飞杨威任国鑫邓杰...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杂交种的综合评价是新品种选育、审定和推广的重要依据.以黑龙江省种植的部分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产量(14%含水量)、籽粒含水量、容重、秃尖长、出籽率、轴粗/穗粗、百粒重和穗长8个性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28个供试玉米杂交种的8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德美亚3号、先玉696和先玉335加权关联度排在前3位,综合表现好.

    玉米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

    120份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李琼常世豪武婷婷耿臻...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覆盖20条染色体的68对多态性引物在120个大豆品种(系)[包括67个中国大豆品种(系)和53个引 自美国的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20份大豆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Na=1.9852,Ne=1.4343,H=0.2776,I=0.4361);中国大豆比美国引进大豆遗传多样性水平高;7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为,黄淮海地区组>引种资源组>热带亚热带地区组>长江流域地区组>北方春大豆组>西南山区组>鲜食大豆组;7个群体间总遗传多样度(Ht)为0.2807,群体内遗传多样度(Hs)为0.2361,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589,基因流(Nm)为2.6468,群体间存在中低度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群体间Nm较丰富;以群体和单个品种(系)为单位进行UPGMA聚类的结果基本一致,部分材料相互交错.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同时,不同地区间存在丰富的基因交流:黄淮海地区、西南山区、热带亚热带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的大豆材料遗传距离较近;引进大豆、北方春大豆和鲜食大豆与其他群体遗传距离较远,可作为拓宽中国栽培大豆遗传背景的物质遗传基础.

    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SSR

    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鉴定与抗性评价

    高清张亚玲周弋力于连鹏...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黑龙江省粳稻品种中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类型、评价品种及抗瘟基因利用价值,利用8个已克隆主效抗性基因Pita、Pia、Piz-t、Pib、Pikm、Pi9、Pii和Pid3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结合402个黑龙江省各稻区的菌株接种供试品种的抗性表型,对20个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性基因型及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ia检出率最高,20个粳稻品种均检测到该基因,其次是Pita和Piz-t,检出率为80%;Pia、Pita、Piz-t、Pikm和Pi9在不同生态型品种育种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Pib、Pii和Pid3在不同生态类型品种间分布存在差异,仅在第1积温带的品种中发挥较好作用;唯一携带Pid3且具有Pita+Pia+Piz-t+Pib+Pii+Pid3基因型的龙洋16抗性表现最好,抗性频率高达93%;携带Pita+Pia+Piz-t基因组合的品种均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对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瘟贡献较大.揭示了黑龙江省20个粳稻品种的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类型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筛选和广谱抗病基因的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稻瘟病抗性基因抗性评价

    秸秆还田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稻米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王国骄宋鹏杨振中张文忠...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采用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盐丰47为试验材料,设置秸秆还田(S)和不还田(CK)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产量、稻米品质、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处理水稻产量低于CK,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S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成熟期叶、茎和鞘的干重及占总干重比例,但各部分干物质输出率和转运率显著降低.S处理极显著地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稻米的食味值,对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无显著影响.S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土壤的全钾含量和C/N无显著影响.S处理水稻抽穗期土壤铵态氮含量、乳熟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CK.说明辽宁地区推广秸秆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改善稻米品质,不会显著影响水稻产量.

    秸秆还田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稻米品质土壤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