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作物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作物杂志
作物杂志

姚杰

双月刊

1001-7283

zwzz304@mail.caas.net.cn

010-82108790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内

作物杂志/Journal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主办的农作物综合性技术类期刊,于1985年创刊,刊名由方毅题字。该刊自创刊以来直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流畅的叙述传播着作物科学知识,及时报道和推广科研成果,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物。本刊融技术性、学术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读者对象为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及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关键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王锐陈士勇陈志青崔培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系分泌物是影响土壤氮素转化、N2O排放和植株氮肥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栽培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为全面认识根系分泌物在土壤氮循环中的作用,综述了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测定方法,介绍了根系分泌物影响土壤关键氮转化过程及N2O排放的机理,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及N2O排放的抑制作用,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土壤氮素转化的土壤—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以进一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引起的环境污染.

    根系分泌物氮素矿化和固定过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N2O排放

    冷等离子体对作物种子处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宋璟岑慧芳刘华玥王慧...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等离子体处理作为一种环境友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现代农业物理技术,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不同压强和放电方式组合下冷等离子体的性质、冷等离子体对作物种子处理效应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归纳发现冷等离子体处理能够改变作物种皮结构,提高种子代谢水平,改善作物的表型、产量等生产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目前对冷等离子体处理效应的报道多集中在作物表型和生理层面,对机理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是一种近年开始应用的新型冷等离子体源,操作条件更为温和可控,处理效应更加稳定高效.相信今后常规冷等离子体及ARTP处理技术会在改善作物农艺性状、提高作物综合品质等方面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冷等离子体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种子处理

    我国绿豆品种现状及发展趋势

    田静程须珍范保杰王丽侠...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豆是我国种植的主要食用豆之一,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调整种植结构、丰富人们膳食和农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共育成绿豆品种141个,育种手段实现了从农家品种提纯复壮、优异品种引进、系统选育、辐射诱变到杂交选育的转变,解决了绿豆品种中存在的生育期长、蔓生倒伏、产量低、抗性和适应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运行以来,杂交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合,使新品种的产量、抗病虫性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性进一步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绿豆产业出现了种植面积先增后减、进口量连年增加、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专用和多抗品种缺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绿豆产业及品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我国绿豆品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绿豆品种改良的主攻方向,旨在为我国绿豆产业发展和品种改良等提供参考.

    绿豆品种现状发展趋势

    DEP1与NRT1.1B基因的遗传互作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李旭付立东王宇隋鑫...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一直是水稻遗传改良攻关的重点方向.直立穗等位基因dep1及籼稻等位基因nrt1.1b均有利于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因此,阐明DEP1与NRT1.1B基因的互作关系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对培育氮高效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携带不同DEP1与NRT1.1B基因型组合的重组自交系为供试材料,在低、中及高氮条件下(分别记为LN、MN和HN),分析了DEP1与NRT1.1B基因间不同的遗传互作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氮素条件下,基因型组合dep1/nrt1.1b具有最大的氮素收获指数;LN条件下,nrt1.1b基因有利于提高氮索利用效率,在MN和HN条件下dep1基因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携带dep1基因株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升,其产量均值显著高于其他株系,而NRT1.1B基因对产量无显著影响.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DEP1基因NRT1.1B基因遗传互作

    2种裸燕麦籽粒硬度测定方法比较

    安江红张文静杨晓虹南金生...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裸燕麦(Avena nudaL.)籽粒硬度与其在收获、清洗和加工过程中籽粒的破损程度密切相关,也对其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有重要影响.确定裸燕麦籽粒硬度检测方法是全面了解其籽粒硬度形成机制的基础.利用单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ingle kemel characterization system,SKCS)和质构仪(texture analyzer,TA)检测10份在仓储含水量条件下裸燕麦籽粒的硬度.结果 表明,SKCS法测得硬度值为负值,变幅为-47.69~-15.81,且数据准确性较差;经过对籽粒形变量、压缩位移和上样量的统计分析,TA法是随机选取100颗籽粒,在籽粒形变35%时获得压缩至籽粒0.30mm位移处的硬度值,变幅为13.87~33.59N,数据能准确代表该材料的硬度值.籽粒硬度值受籽粒物理结构的影响,SKCS法测得硬度值与籽粒长呈正相关,TA法测得硬度值与籽粒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和0.65.在籽粒物理特性和硬度值准确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下,质构仪更适合用于检测裸燕麦籽粒硬度.

    裸燕麦籽粒硬度单粒谷物特性测定仪质构仪籽粒性状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低温影响水稻萌芽期根长和芽长QTL

    余镁霞邓浩东谭景艾宋贵廷...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和芽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对保障水稻产量有重要作用.为探究在低温条件下影响幼芽期根长和芽长的QTL,以9311(受体)和日本晴(供体)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为材料,将萌发种子置于15℃低温处理7d,然后在25℃下恢复生长7d,连续测量根长和芽长,以25℃下根长和芽长作为对照,定位低温条件下影响根长和芽长的QTL.15℃条件下,定位到9个根长QTL,贡献率为8.65%~24.35%,其中qRL15 T7.2和qRL15T10.3在根生长不同时期被重复检测到;定位到9个影响芽长的QTL,贡献率为1.73%~28.89%,其中qBL15T6、qBL15T7、qBL15T9和qBL15T10被重复检测到.25℃条件下,定位到9个根长QTL,贡献率为1.73%~28.89%,qRL25T7、qRL25T9.3、qRL25T10和qRL25T12在根生长不同时期被重复检测到;定位到5个影响芽长QTL,贡献率为0.58%~38.26%,qBL25T3.3在芽生长不同时期被重复检测到.其中,第2、7、9和10号染色体上4个Bin标记区域存在既控制根长又控制芽长的QTL.通过比较发现,15℃下定位到的根长或芽长QTL与25℃定位到的根长或芽长QTL均不相同,表明低温条件下控制水稻幼芽期根和芽生长的遗传机制可能与正常温度下不同.

    水稻根长芽长QTL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SQ-1诱导的不育植株花粉形态电镜扫描观察

    任文斌王倩吴翠翠谢三刚...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电镜扫描技术,对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化学杀雄剂(SQ-1)诱导的不育植株花粉粒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比较花粉粒大小、形状及萌发孔孔盖等特征.结果 表明,正常发育、SQ]诱导和F型不育系三者之间花粉粒极轴长度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SQ-1诱导和F型不育系花粉粒均为典型的不规则败育形状,萌发孔孔盖均有不同程度凹陷,同时发现萌发孔孔盖脱落现象.

    小麦F型雄性不育系花粉粒萌发孔

    马铃薯品种(系)淀粉与产量表现稳定性分析

    李鑫金光辉王鹏程王紫雯...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选育高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系),以21份马铃薯品系和黑龙江垦区2个主栽品种垦薯1号、大西洋为试验材料,测定马铃薯块茎产量、淀粉含量、淀粉产量及直链淀粉含量.结果 表明,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淀粉含量、淀粉产量及直链淀粉含量存在着环境与基因型极显著的互作关系(P<0.01),但基因型影响效应大于环境因素(P>0.05);参试品种(系)的产量为17552~49639kg/hm2,淀粉含量13.17%~19.66%,淀粉产量2428.17~8792.31kg/hm2,直链淀粉含量13.21%~21.30%;通过与对照品种比较,从21份马铃薯品系中筛选出高产、稳产、高淀粉含量和高淀粉产量的品系4份.结果 为选育高淀粉含量、稳定性强的马铃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马铃薯产量淀粉含量淀粉产量稳定性

    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发掘水稻抽穗期新位点

    苏代群陈亮李锋武琦...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抽穗期是决定水稻种植地区及其季节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发掘控制水稻抽穗期相关的新主效QTL至关重要.利用包含527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技术对水稻"空育131/小白粳子"衍生的RIL群体进行抽穗期基因型分析.通过对双亲和RIL群体的基本统计分析发现,双亲抽穗期呈极显著差异,表型处于RIL群体范围内,RIL群体有明显的超亲分离现象,符合正态分布.利用IciMapping 4.2软件的完备区间作图法,在水稻第1、3和7号染色体上共检测到4个QTL,其中3个QTL区间内分别含有与抽穗期相关的已知基因OsGI、Hd6和Ghd7,而qHD-3-1是控制水稻抽穗期的新位点.

    水稻抽穗期bin标记QTL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技术(GBTS)重组自交系

    双重检测马铃薯X和Y病毒试纸条制备技术研究

    张微李志新赵雪张金鹏...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在马铃薯种薯生产田现场同时快速检测马铃薯X (PVX)和Y病毒(PVY),利用胶体金标记和免疫层析技术研制了PVX-PVY双重检测试纸条.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溶液,在波长526nm处有最大吸收值,金颗粒直径约25nm.同时标记PVX和PVY兔多克隆抗体,将抗体标记物喷射于玻璃纤维纸上,作为金标垫.将PVX和PVY抗体分别划线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检测线,将羊抗兔抗体划线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质控线,制备胶体金试纸条.结果 表明,研制的双重试纸条能够在2min之内同时检出PVX和PVY.PVX病汁液检测稀释限度可达106倍(W/V),PVY可达105倍(W/V),其中对PVX检测更灵敏.用其他4种常见病毒(PVS、PLRV、PVA和PVM)检测,未出现交叉反应.在田间采集马铃薯叶片,分别利用试纸条与DAS-ELISA检测,结果一致性非常高.由此可知,该试纸条具有操作简便、反应快捷的特点,特别适用于田间及口岸一线对于马铃薯X和Y病毒的同时检测.

    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双重检测试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