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作物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作物杂志
作物杂志

姚杰

双月刊

1001-7283

zwzz304@mail.caas.net.cn

010-82108790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内

作物杂志/Journal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主办的农作物综合性技术类期刊,于1985年创刊,刊名由方毅题字。该刊自创刊以来直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流畅的叙述传播着作物科学知识,及时报道和推广科研成果,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物。本刊融技术性、学术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读者对象为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及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春小麦品种对氮肥处理的响应

    高甜甜王德梅王艳杰杨玉双...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春小麦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特征,采用盆栽方式,选用来自埃及的Egypt1和Egypt2、来自我国天津的津强6号和津强11号4个春小麦品种,设不施氮(B1)、施尿素1g/盆(B2)和施尿素1.Sg/盆(B3)3个施氮处理,于小麦成熟期测定植株性状、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结果 表明,Egypt2的穗长、穗粒数、小穗数、千粒重、产量均高于津强6号,但津强6号的籽粒总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最高;随着拔节期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产量、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逐渐增高,其中B3处理最高;不同处理组合中,施氮量较高处理下Egypt2的千粒重和产量最高,施氮量较高的津强6号的籽粒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最高,拔节期施氮量增多,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由此可知,不同品种中,Egypt2的产量最高,津强6号的总蛋白质含量最高;合理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施尿素1.5g/盆的氮肥处理小麦生长最好.品种和施氮量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

    春小麦拔节期施氮量产量蛋白质含量

    谷子抗除草剂杂交种去除假杂种技术研究

    李会霞刘红王玉文田岗...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谷子杂交种所用不育系大多属于高度雄性不育系,有5%~10%的自交结实率,因此谷子两系杂交种会有一定比例的假杂种.传统去除假杂种方法是在苗期喷施除草剂去假留真.为了研究更简便、安全、有效去除假杂种的方法,选用拿捕净和咪唑乙烟酸2种除草剂,2019年设置6个浓度(0.2%、0.4%、0.6%、0.8%、1.0%和1.4%)的除草剂药液浸泡种子,筛选最佳浓度;采用阴干、晒干和烘干3种方式,筛选最佳干燥种子方法;2020年把除草剂配入包衣剂对杂交种进行包衣试验,2种除草剂分别设置6个和3个浓度配比.结果 表明,采用药液浸泡法时,2种除草剂均采用0.8%浓度最佳,种子均匀沾上药液后捞出阴干或烘干较好.采用包衣方法时,长杂谷466(抗拿捕净类型杂交种)采用"50g包衣剂拌4~5mL拿捕净包衣2.5kg种子"、长杂谷2922(抗咪唑乙烟酸类型杂交种)采用"50g包衣剂拌3mL咪唑乙烟酸包衣2.5kg种子"的方法最佳.

    谷子两系杂交种除草剂假杂种

    薰衣草芳樟醇合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检测

    龚林涛苏秀娟廖燕克热木汗·吾斯曼...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高油薰衣草品种"杂花"中克隆得到芳樟醇合酶基因LIS1和LIS2,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原核表达和酶活性检测,以低油品种"法国蓝"为对照.结果 表明,LIS1基因编码602个氨基酸,LIS2基因编码564个氨基酸.LIS1蛋白与阅叶薰衣草、一串红的芳樟醇合酶亲缘关系相近,LIS2蛋白与狭叶薰衣草、杂薰衣草的芳樟醇合酶亲缘关系相近.LIS1基因在"杂花"花器官半开期、盛开期和衰败期的表达量均高于"法国蓝";LIS1基因在"杂花"花萼中的表达量最高,且仅在"法国蓝"雄蕊中少量表达.LIS2基因在"杂花"花器官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表达量均低于其在"法国蓝"中表达量,该基因在"杂花"花器官衰败期和"法国蓝"花器官半开期表达量最高,在2个品种花萼中高表达.LIS2基因在2个品种不同发育时期及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LIS1基因.LIS1和LIS2重组蛋白具有单萜合酶活性,且均参与合成芳樟醇.

    薰衣草芳樟醇合酶克隆基因表达原核表达

    外源褪黑素对红小豆生长、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陈忠诚金喜军李贺周伟鑫...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黑龙江省主栽红小豆品种珍珠红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分别在苗期、花荚期和鼓粒期喷施0(CK)、50、100和200μmol/L褪黑素,探讨外源褪黑素对红小豆生长、光合荧光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CK相比,50、100和200μmol/L褪黑素处理均能增加红小豆株高、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红小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潜在光化学活性,且褪黑素浓度为100μmol/L时各指标提高幅度最大.在苗期、花英期、鼓粒期喷施100μumol/L褪黑素处理的红小豆单株粒重分别为5.53、6.13和5.90g,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6.3%、12.1%和9.5%.综上可知,红小豆花英期喷施100μmol/L褪黑素增产效果最显著.

    红小豆褪黑素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产量

    云南红河烟区覆膜方式及移栽苗龄对烤烟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王初亮宋文峰关罗浩谢晋...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不同覆膜方式与移栽苗龄对云南红河烟区烤烟成苗率、返苗期、农艺性状、主要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烟叶化学成分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以探索出适合该产区优质高产的烤烟种植技术.结果 表明,从覆膜方式来看,膜下移栽要比膜上移栽效果好,成苗率较高,返苗期较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低,经济效益较高;从不同苗龄的烟株来看,除膜上中苗移栽处理外,其余处理均呈现苗龄越大,各指标表现越差的现象.因此,在膜下移栽适宜采用小苗(4叶1心),烟株长势最好,农艺性状指标在所有处理中表现最优;而在膜上移栽适宜采用中苗(6叶1心),其烟株田间生长发育最好.

    烤烟覆膜方式移栽苗龄产量品质

    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

    唐刚廖萍眭锋吕伟生...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耕有利于秸秆还田,为了探究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措施对双季稻产量和温室气化排放的影响,在晚稻季设置浅旋耕和翻耕2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监测当季晚稻和第2年早稻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以阐明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对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与浅旋耕处理相比,晚稻季翻耕显著降低了当季晚稻CH4累积排放量(19.04%)、综合温室效应(19.19%)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22.02%),而对N2O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影响.晚稻季翻耕对第2年早稻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无显著影响.可见,翻耕的减排效应只体现在当季.此外,浅旋耕和翻耕处理对当季晚稻和第2年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均无显著影响.短期来看,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有利于协同实现双季稻稳产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

    双季稻耕作方式温室气体排放产量

    北疆临冬播小麦品种间生育特性及产量比较

    苏文平王欢艾木拉姑丽·库尔班赵鑫琳...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合北疆临冬播小麦品种,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18个小麦品种的出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等.结果 表明,越冬期4cm最低地温为-7.93℃条件下,春小麦品种平均出苗率(53.23%)显著高于冬小麦品种(34.20%),宁春系列品种的平均出苗率(60.83%)高于新春系列品种(42.67%);冬小麦品种的平均生育期较春小麦品种长6d且晚熟,新春系列品种的平均生育期(103d)长于农麦和永良系列品种(88d)及宁春系列品种(92d).新春48号和新冬41号出苗率分别45.60%和52.00%,基本苗数分别为342.00万和390.00万/hm2,穗数分别为459.00万和365.00万/hm2,穗粒数分别为34.90和33.84;叶面积指数峰值分别为3.96和3.52;总光合势分别为247.00和231.21 (m2·d)/m2,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经济系数均较高;生育期分别为104和106d;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综合各项指标,新春48号和新冬41号适合北疆地区临冬播种.

    临冬播种小麦品种出苗率生育特性产量

    春季灌水对晋南晚播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娜席吉龙王珂席天元...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灌水模式对运城盆地晚播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以传统播期灌2水为对照(CK),在晚播增密条件下,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返青起身期1水、拔节期1水、返青起身期+开花期2水、拔节期+开花期2水共5个灌水处理,分别记为W1、W2、W3、W4和W5.结果 表明,与CK相比,W1、W2和W3处理产量降低;干旱年W4和W5处理冬小麦产量显著高于CK,平水年冬小麦产量则以CK最高.晚播增密灌2水条件下,2个试验年度均以W5处理产量最高,W4处理次之,但2个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W4处理冬小麦的成穗数、成穗率、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W5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以W2和W3处理最高;W4和W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相当.综合产量、抗寒性和水分利用等方面表现,晋南冬小麦适度晚播增密未浇冬水条件下,返青起身期+开花期2水能够维持产量稳定,同时延缓冬小麦穗分化进程,提高春季抗霜冻能力.

    冬小麦晚播灌水产量水分利用

    作物轮作对甘薯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刘亚军王文静王红刚王祁...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缓解甘薯连作障碍,探究甘薯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甘薯连作、甘薯—花生轮作、甘薯—小麦轮作3个处理,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Biology生态板方法,研究甘薯不同轮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与甘薯连作相比,甘薯—花生轮作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生物量,降低了真菌生物量及真菌与细菌比值,甘薯—小麦轮作降低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提高了真菌与细菌比值;甘薯—花生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甘薯—小麦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其中甘薯—花生轮作对羧酸类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甘薯—小麦轮作;甘薯—花生、甘薯—小麦轮作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 index)、均匀度指数(Mclntoch index)和优势度指数(Simpson index),其中甘薯—花生轮作的均匀度指数高于甘薯—小麦轮作,而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与不同土壤养分存在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关系.综上所述,甘薯与花生、小麦轮作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

    甘薯轮作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碳源利用能力多样性指数

    氮素穗肥运筹方式对杂交晚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周乾聪陈乐罗亢刘梦洁...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优质杂交粳稻在双季稻区种植的适宜穗肥运筹方式,以杂交粳稻申优26为材料,设置4种穗肥运筹方式(SF0,不施穗肥;SF1,倒2叶期施穗肥60kg/hm2;SF2,倒4叶期施穗肥60kg/hm2;SF3,倒2叶、倒4叶期分别施穗肥30kg/hm2),以SF0为对照,研究不同氮素穗肥运筹方式对杂交粳稻在双季稻区种植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SF0处理相比,SF1、SF2和SF3处理干物质量、总颖花量和收获指数提高,产量分别增加10.88%、11.08%和12.73%.SF2和SF3处理总颖花量和表观转化率高于SF1处理,花后干物质生产比例低于SF1处理.与SF0处理相比,各穗肥运筹处理的加工品质变优,粗蛋白含量增加,而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差,食味值下降;此外,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也有所降低,但SF2与SF0处理无显著差异.总体上,SF2处理各品质指标优于SF1和SF3处理,施用穗肥可显著增加优质杂交粳稻产量,于倒4叶期施用一次穗肥能兼顾高产和优质.

    杂交粳稻穗肥运筹产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