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动态
哲学动态

余涌

月刊

1002-8862

zhexuedongtai@yahoo.com.cn

010-85195528 85195517 85195538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动态/Journal Philosophical Trend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动态性、资料性的学术刊物。它提供国内外哲学界信息;反映哲学各学科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交流研究工作经验;刊登哲学短论和资料;开展述评,活跃讨论;促进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前提

    谢金秀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我们从历史观高度系统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然而,并不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历史实践的本质.近代西方哲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的推进,塑造了一种具有还原论、目的论特征的观念中的历史观,它只能将各种不同的现代化尝试理解为合乎理性要求、指向单一目的的抽象普遍形式,而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以之为基础所形成的大历史观则超越了观念中的历史观,为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历史观前提.只有基于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精髓要义,进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大历史观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实性"的二重性: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非黑格尔时刻"

    马晨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以"现实性"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严密的模态理论体系.马克思批判了这种模态理论,认为它是黑格尔"绝对理念"的表现形式,仅仅反映了思维的逻辑进程.在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非现实性"这一概念,对黑格尔的模态体系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现实性"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突出表现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劳动的现实性过程事实上也是劳动的非现实性过程;另一方面,工人劳动的非现实性同时也是他人现实性的实现.而作为"非黑格尔时刻"的"非现实性"来自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偶然性"概念的改造.黑格尔的"偶然性"只是其"现实性"的一个必要环节,在逻辑进展中最终要回归到现实性之中.马克思则使"偶然性"脱离了"现实性",并使之成为一种能够独立发挥效力的力量,"偶然性"既可以表现人类本质并返回到"现实性"之中,也可以产生异于人类本质的力量从而达至某种"非现实性".

    非现实性现实性异化劳动偶然性

    监控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孙冲亚高福进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资本主义为了实现对人类社会的绝对控制,正在构序一种以数据掠夺为基础的监控资本主义.监控资本主义以数据自由主义为"普照的光",通过数智化手段收集"数据盈余"和吞噬"生活痕迹",自行衍生出了一套全面隐秘的资本主义剥削新样态.在数字技术、资本权力和工具理性的多重构境下,监控资本主义驱迫"现实的人"沦为与自身生命本质相异化的"赤裸生命",并亲手造成了数据时代迄今为止最大的非正义.唯有对监控资本主义进行本质性批判,才能破除资本虚假共同体勾勒的"解放幻象".

    监控资本主义剥夺性积累自我监控生命政治

    《老子》"天下"观念的三重含义

    王威威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论说中的特有观念,含义复杂多样.《老子》文本中的"天下"主要有三种含义.第一义是至大的地理空间,即"天地之间"."天下"是万物存在的空间,也为万物的生成提供空间和条件.第二义是"天地万物之全体",是无形之"道"所生成的有形之"物".第三义是无外的政治共同体,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天下"不仅是人的集合体,而且可以囊括"物"的世界,是"天地万物之全体"在政治视域中的体现.《老子》及道家的"天下"观念涉及道与天、道与物、天地与万物的关系,其"天下观"并不限于政治话题之内.

    天下天地万物

    "解牛"何以"好道"——《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新释

    王玉彬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庖丁解牛"既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为枢要,理当被理解为庄子的论"道"文本.在"技-道"关系之外,尚可从如下三个维度研讨庄子之"道"的意涵:其一,"解牛"发生在祭祀社稷之神的神圣场景中,庖丁宣称的"所好者道",体现了"道"之于神灵世界的独立性;其二,作为"好道"主体的庖丁只是一介小"臣","道"就此而逾出了政治权力与道德价值的樊囿,而被转化成了一种平等性、根源性的存在之道;其三,"以神遇""神欲行"呈示着"好道"的践行姿态,此所谓"神"并非外在的超越力量,而是内发的生命动能,在庄子看来,唯有在人之"神"与牛之"理"的遇合通达之际,"人"与"物"才能两行而随成,这就是"道行之而成".

    庖丁解牛祭祀

    绝对不可错论与予境不可错论——怀疑论的主要根源与知识论的真正出路

    曹剑波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希腊以来,直至皮尔士,西方主流的知识论都主张绝对不可错论.绝对不可错论主张,知识是绝对不可错的、确定的、不容置疑的或不可纠正的.对知识的这种高标准要求必然导致怀疑论.可错论主张,知识是可错的、不确定的、可置疑的或可纠正的.虽然可错论可以避免怀疑论,从而与知识共存,然而由于可错论会导致相对主义,因此它不是拯救知识的真正出路.予境不可错论认为确证的真信念是予境的、不可错的.在特定的予境中,当主体S的证据能排除每一种非p的可能性,主体S知道命题p才是予境不可错的.予境不可错论既强调知识的予境性,又强调予境的不平等性,既可以批驳怀疑论,又可以避免相对主义,是知识论的真正出路.

    知识怀疑论绝对不可错论可错论予境不可错论

    论阐释学维度的规范性基础

    李红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义无处不在,阐释也如影随形.20世纪阐释学思想的发展赋予理解以存在论基础,赋予各领域知识以阐释学维度.阐释学维度预设了规范性基础,这一基础本身需要被清晰地阐释.赫施区分了阐释学的描述性维度和规范性维度,阿佩尔为社会科学阐释学维度确立了交往共同体和先验语用学的规范性基础,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和规范性语用学为阐释学奠定了规范性哲学基础.以上三个典范性思想,为我们确立阐释学规范性的基本原则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阐释学规范性哲学赫施阿佩尔布兰顿概念性内容

    使真者非最大主义之非

    李主斌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真者非最大主义接受某些真理之为真需要使真者,但同时又坚持还有部分真理无需使真者而为真,后者构成了使真者间隙.对于这一立场,非最大主义者主要提供了两种辩护策略,其一是寻找"无可争议的"使真者间隙,其二是为否定存在真理作为使真者间隙提供系统的解释方案,并论证这一方案优于最大主义者诉诸否定性实体来解释否定真理何以为真的竞争方案.通过对这两种辩护策略的详细考察可知,第一种策略要么不够充分,要么会为非最大主义自身带来困难,而第二种策略将消解使真者概念的核心功能,进而摧毁使真者的本体论意蕴,一个非最大主义者同样无法接受的结果.非最大主义以对节俭本体论的追求为其核心动机,但这一动机并不一定引导我们去信奉非最大主义.

    使真者间隙否定存在真理解释优先的使真本体论优先的使真

    非信、偏见与见证的正义

    李剑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弗里克提出了见证不正义的概念,指听者因为偏见的影响而对说者的话语进行了过低的可信度判断.为了纠正见证不正义,弗里克的解决方案是听者拥有一种有美德的见证知觉,以实现听者对说者话语在消除了偏见影响后的准确判断,从而实现见证正义.弗里克的见证正义理论有两个重要缺陷.其一,即便听者对说者见证进行了恰当准确的判断,说者仍然会受到听者在态度与情感上的歧视对待.借助"非信"概念,可以说明信念与态度、判断与情感的错配在社会交流中是常见的,而见证正义的实现需要听者对说者拥有同情心等道德情感,由情感激发说者对听者公正对待的态度.其二,弗里克忽视了长期的见证偏见对说者的伤害和影响,对说者见证可信度的正确判断与对说者本人可信任性的公允判断是不同的.见证正义的实现需要把同情与仁爱等道德情感内置于可信度判断的逻辑中.

    见证不正义非信偏见逆向的意志薄弱可信度判断见证正义

    追溯经典文本研究的文献学根基——访侯才教授

    侯才李晓明
    9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