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动态
哲学动态

余涌

月刊

1002-8862

zhexuedongtai@yahoo.com.cn

010-85195528 85195517 85195538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动态/Journal Philosophical Trend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动态性、资料性的学术刊物。它提供国内外哲学界信息;反映哲学各学科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交流研究工作经验;刊登哲学短论和资料;开展述评,活跃讨论;促进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第二个结合"打开中国文化创新空间

    杨朝明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开创的儒学继承了此前数千年的文明成果,儒家的社会理想追求也是中国文化数千年内生演化的结果与集中表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必须实现"第二个结合",发扬光大传统文明,把握内在精神实质,坚持传承创新.只有通过"第二个结合"打开中国文化的创新空间,才能有效完善今天的治理体系,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源源不断生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从而让满载"荣誉与责任"的思想成为民族之学、国家之教.中国也应将这种学术思想贡献给世界,滋润和构筑起新的世界精神.

    第二个结合文化创新人文精神

    社会性正义与阶级性正义——基于马克思两个重要论断的思考

    黄有璋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生产方式的适应性维度阐释了社会性正义,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从经济关系的阶级认同维度阐释了阶级性正义.尽管社会性正义与阶级性正义具有共同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但它们的基本内涵、具体表现、价值功能却存在一定的差异.社会性正义是对特定生产方式下占统治地位的正义原则和正义观念的事实陈述;阶级性正义既有对不同阶级正义观念的事实陈述,也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对正义问题作出的价值评价.这两种正义观念交织存在于马克思的不同语境和理论著作中.对社会性正义与阶级性正义作出区分并展开讨论,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当代建构.

    马克思社会性正义阶级性正义生产方式经济关系

    共同性的生命政治解读——以哈特和奈格里为中心的分析

    陈飞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性是哈特和奈格里生命政治语境中的一个核心范畴.超出私有和公有之外的共同性是诸众得以生成并寄居的场所,诸众通过生产和利用共同性,不断地改造自己,并因而获得反抗资本帝国和实现生命政治解放的力量.出走和民主是哈特和奈格里提出的反抗资本统治的方案,被视为在资本帝国构建的全球秩序内实现生命政治解放的主要形式.虽然他们的共同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范式的转型和重建革命主体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解读逻辑过于主体化和政治化,存在着对资本逻辑和社会关系的简单化理解.

    共同性生命政治非物质劳动民主

    生命政治研究的两种进路——基于当代共和主义的分析框架

    董键铭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共和主义者将干涉区分为专断干涉与非专断干涉,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了一种根据是否有支配而非是否有干涉来判定是否自由的分析框架.以福柯为代表的批判性生命政治话语将生命政治性权力机制理解为专断干涉,从而从生命权力反推出了现代社会中隐性的支配性关系,但将生命权力完全解读为专断干涉锁闭了通过生命政治内在性超越支配关系的可能性.以哈特、奈格里为代表的建构性生命政治话语将生命权力理解为包含了专断干涉与非专断干涉的一般性干涉,这展开了超越支配关系的可能性,但其诸众革命理论却因只强调主体的革命潜能,却未提供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必然性保障机制而陷于困境.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当代共和主义者所提出的制度法律体系与主体方面双向统一的思路无法真正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框架,但它启示我们推进生命政治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探索一种能保证主体内在革命性力量切实发挥出来的具体机制.

    当代共和主义生命政治干涉支配

    汉代推类思维范式的价值与限度——以王充为中心的考查

    田丰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汉思想中常见的推类思维所适用的领域是伦理、政治、法学等人文领域,它是事物关联的去中心化、情境化的建构方式,目的是由说服而通达实践,为事物关系提供指引,并不能直接获得事物的具体规定性,也不适合建构完整而严格的世界图式与知识体系,这是汉代经学思想僵化附会的原因所在.王充批判的方法是简单化的推类思维,将存在事物都以同质性与同一性关联来类推.事物的关联方式尽管保留了感应论的交互性意义,却缺乏超越者维度,使得万物终归彼此孤立缺乏关联,只能以适偶论与命定论建构前定关系.王充论点的精彩之处皆在人情、伦常、心境之推类上,达乎礼之精意.只有把握推类思维适用的场域,才能看清其真正的价值与限度.

    推类感应适偶灾异遣告

    卦象、爻义与体类:观察易学变古的一个视角

    谷继明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弼往往被视作由象数到义理转变的关键人物,然其哲学和解释学变革并非突然发生,中间有王肃易学等作为过渡.理解此曲折的视角之义即是从"卦-象"到"爻-义"的变化.汉易言及"体"主要指卦,即由上下体、互体、连互、爻体等视角所选取出的卦;言及"象",则主要是探寻卦象(以三画卦为主)与实际物象之间的联系.爻是卦的一部分,爻的物象乃是通过卦的物象而获得.王肃易学转变为以爻为中心的诠释方式,但尚未对此角度作根本性的哲学说明.王弼易学通过"体"这一概念,在"卦体"的形体、整体义之外,发展出"体性"之义,以"义"为"体".由此,爻可以直接与"义"关联,而"义"可以直接为物象作表征,中间无需再经过卦象.如果说汉易是"卦-象"之学,那么王弼易学即是"爻-义"之学.

    王肃王弼体用汉代易学玄学

    情感与力量——从贺麟与张祥龙的斯宾诺莎解释出发

    丁耘
    5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重申了贺麟与张祥龙对斯宾诺莎的"直觉"阐释范式,并基于个别者的力量性本质以及由此而来的情感与力量的关系重新证成了这一范式.基于共相的理性无法真正认识个别者的现实本质,而情感又无法提供永恒视角.本文试图从情感与力量的关系入手解决这一难题,思路呈现为如下几个步骤.(1)从斯宾诺莎的情感界定中提炼出了"力量屈伸"这个关键环节.(2)作为关乎力量屈伸的观念,情感对个别事物的力量性现实本质的恰当观念(直觉)有所贡献.(3)但情感于个别者的观念必然带有时间性.抽掉这层时间性,带来直觉所必须的永恒视角是理性也就是第二种认识的贡献.文章最后提出了两个新观点,一是完全用力量的屈伸澄清了苦、乐、欲这三种所谓的"基本情感",二是诉诸以刘宗周为代表的气论哲学传统的情感学说推进了斯宾诺莎哲学.

    直觉力量屈伸情感时间

    亲亲为大:现象学的儒学转向与儒学现象学

    朱刚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象学运动在其发展历程中曾发生多次转向.现象学的转向最终是由"回到实事本身"这一精神所推动的:正是因为不同的现象学家们对现象学之实事本身究竟为何有不同的理解,现象学才不断发生转向.在现象学的历次转向中,潜藏着一条以时间性或原初时间为实事本身的线索:从胡塞尔的意识时间到海德格尔的存在或生存时间,再到列维纳斯的伦理时间,正是现象学从意识现象学转向存在论现象学再转向伦理现象学的实质.自现象学与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相遇后,现象学又发生了儒学转向.儒学转向之实质正在于它以"亲亲"为原初时间形态,亦即实事本身.现象学的儒学转向以及作为其思想成果的儒学现象学,要在这一以时间性为实事本身的现象学谱系上才能显示出其对于整个现象学运动的意义.

    儒学现象学实事本身亲亲时间意义源头

    时空作为性命节律——基于张祥龙时间哲学的阐发

    吴飞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间与空间是哲学思考的基础性问题,往往决定了哲学体系的基本形态,但现代中国哲学的构建往往缺乏对时空问题的思考.张祥龙从《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开始关注时间问题,他以天道时间阐发孝的哲学意义,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尝试.张祥龙哲学中的缘在境域、三相指涉、代际时间、生命时间等问题构成了一个重要思路,可以从性命论角度对之进行接续,作一更系统的阐发.时间和空间都是生生共同体中的性命节律,不同性命体之间有相遇、并行、默契等各种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生与被生的关系,因为子女的性命展开是内在于父母的性命之中的,而生与被生的关系决定了共同体的成立和延续,共同体是性命体得以成立的前提.人类文明通过确立公共时间(历法)和公共空间(国家),将自然的生生共同体转化为文明共同体,并以历史延续文明共同体,确立了追求不朽的文明理想.这是历史哲学在性命论哲学中如此重要的原因.

    性命论时间空间历史

    知行合一的现象学阐释——张祥龙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黄启祥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祥龙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它是阳明学成立的首要标志,在王阳明所有学说中最为重要.这个评价基于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所作的现象学阐释.张祥龙通过辨析"知"与"行",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解释为认知与价值共生并在的原发知行合一,界说了它的原创性与独特性;他借助现象学的方法,从意识结构上阐析了原发知行合一的根据,以及对象呈现和价值赋意相分离的意向行为(即私欲隔断)所导致的知行分离;在此基础上,他运用现象学的洞见,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显示由知行不一返归知行合一的本心回复之路.这个阐释既拓展了现象学方法及其运用领域,又将我们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理解推至一个新的境界.

    心学知行合一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