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动态
哲学动态

余涌

月刊

1002-8862

zhexuedongtai@yahoo.com.cn

010-85195528 85195517 85195538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动态/Journal Philosophical Trend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动态性、资料性的学术刊物。它提供国内外哲学界信息;反映哲学各学科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交流研究工作经验;刊登哲学短论和资料;开展述评,活跃讨论;促进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蜜蜂的两种隐喻:马克思与曼德维尔

    臧峰宇陈艺博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阐述了由激情引发的个体社会性本质,通过"曼德维尔悖论"提供了一种以"激情"为中介的关于市民社会秩序的解释,重构了人基于"恶德"的社会性理论,体现了早期启蒙思想中有关人之于社会生产的主体性.马克思多次运用蜜蜂的隐喻,涉及不同语境中对劳动概念从抽象到具体、从个体到社会再回归现实个人的演进,最终发展为一种对人类劳动概念的全新阐释.两种关于蜜蜂的隐喻有所不同,其根本差异在于对资本逻辑与劳动逻辑的理解,由此形成现代性发展的两种路向.

    蜜蜂隐喻资本逻辑劳动逻辑现代性

    尼采式的马克思主义:斯蒂格勒技术保存观念的谱系学叙事

    姜凯宜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同时期的法国左翼学者,斯蒂格勒将尼采的生命保存命题视为反思技术加速现象之时所必须传承的对象,并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重新思考技术对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技术印证了人类生命真实的体验活动.回溯既往历史,技术是植根于现实生产活动的保存生命的力量.斯蒂格勒表示,左翼思潮不能因为生命在当下技术情境中的存在之困而否认技术的内核.近百年来,技术在空前的突变之中背叛了加载并储存生命记忆的功能,从而使生命陷入迷失.依据斯蒂格勒的观点,唯物史观的复兴可以使尼采所探究的现代生命的真实境地得以清晰呈现.由此,谱系学将依托厚重的现实感而得以重构.

    技术加速生命保存社会批判感性现实谱系学

    《论语》首章释义三式

    谭忠诚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首章不仅奠定了全书开宗明义之气象,还囊括了理想学者的行事智慧,堪为《论语》一书之津梁.其首章三段语录特立了"学而时习之"之"说"为纲领,"朋来"之"乐"与"人不知"之"不愠"皆条贯其中.稽古揆今,围绕《论语》首章的解读基本上涵摄着三种释义方式交养互发于各篇章之间而纵横捭阖:"君子为学进阶"说、"见隐"说及"与命与仁"说.其中"君子为学进阶"一说纵贯首尾以成主脉,而"见隐""与命与仁"二说横峰侧岭其间.

    君子见隐与命与仁

    三教互动与魏晋南北朝孝道思想的理论拓展

    胡永辉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三教互动的全面展开使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佛性论等被纳入孝道思想,促成先秦以来的"孝善一体论"在理论形态上发生变化.作为孝善之"体"的"仁"与"佛性"并立,"善"作为儒家沟通"孝""仁"的理论媒介被增益了因果报应论的内涵."孝善一体"的理论模式,由先前的"孝—善—仁"结构拓展为"孝—善、因果报应论—仁、佛性".魏晋以后,佛教为回应"有违孝道"的责难,强调对众生之"大孝",将行孝的范围扩延到佛、法、僧三宝."孝"被增益了"戒"的内涵,呈现"孝戒一体"的理论形态.魏晋以后的行孝形式,在顺、敬、忠等基础上,增加了接引父母解脱、持戒向善、增长智慧等内涵.

    忠孝三教关系佛性论

    道德生存的内在性维度及其与外在性的统一——孟子与告子"仁内义外"之辩的生存论阐释

    付健玲郭美华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具体生存活动本身的生存论视角看,此前学界对孟子与告子"仁内义外"之辩的理解存在错谬:一方面缺乏对告子义外之论合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将孟子的"仁义内在"说归结为理智形而上学的心性内在说.这两者都没有奠基于人自身的具体生存活动来理解道德生存的内在性与外在性及其关联.告子看到了自然与规范之间的彼此外在性,意识到具体道德情境与差异性他者的外在性,这是合理的;但他将具体道德情境与差异性他者视为抽象的外在者,僵硬地割裂自然与规范.对孟子仁义内在说的传统解释,忽略了更为基础的具体行事概念.实质上,基于具体行事活动,孟子的"仁义内在"凸显出事亲从兄之实际生存活动是仁义的本义,从而将道德情感、道德规范、道德意识等理解为内在于心事一体意义上的整体性生存.

    仁内义外内在性外在性道德生存论

    现象的边界——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出发

    吴增定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塞尔现象学在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是重新界定了"现象"的含义."现象"不再是与"本体"或"本原"相对立的"假象",而是一种"自身显现".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这种自身显现被进一步表述为意识的意向性构造,即让意向相关物相对于意识而显现.因此,在胡塞尔看来,现象作为自身显现是没有边界的,不需要某种"自身给予之物"或"预先给予之物",一切都取决于意识的意向性构造.但是,这种没有边界的"自身显现"在海德格尔、列维纳斯、亨利和马里翁等后续的现象学哲学家那里受到了根本的质疑.他们都揭示了现象的某种边界,把自身显现同自身给予区分开来,认为一切"自身显现"都隐含了某种"自身给予"作为其边界.

    现象自身显现自然态度视域存在论区分

    "帕纳斯还在云雾之中"——"活的当下"的绝对意识流模型及其缺陷分析

    岳富林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的当下"是胡塞尔晚期阐释内时间意识的最后尝试,但无论"活的当下"这一术语还是其具体内涵均已出现在他早期的时间现象学中.作为胡塞尔早期时间分析的经典方案,1906-1911年形成的以"滞留"的双重意向性为内核的绝对意识流模型企图解决此前由"内容—立义"模式导致的直接意识、变异意识、无限后退等疑难,从而更好地解释"活的当下"的流动性.然而,此模型的问题在于,一方面由于现成设定"前摄"、原印象的原初变异,从而它仍然只是一种静态描述;另一方面,它单纯强调时间的形式优先于内容,而这会导致对"活的当下"之范围的循环定义.因此,对"活的当下"的最佳解释此时"还在云雾之中".

    活的当下绝对意识流滞留双重意向性

    康德的许可法概念及其晚期法哲学的根本变革

    袁辉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法哲学中,许可法指在积极命令和消极禁令之外明确允许中性行为的法则.康德在不同文本中用它讨论过自然状态、改革和占有等重要话题.现有研究往往只关注康德特定文本中的许可法概念,没有注意到不同文本中许可法概念的差异,进而忽视了差异背后康德晚期法哲学中存在的根本变革.事实上,康德先后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许可法概念.先出现的许可法概念突破了近代法哲学传统,允许违背法权禁令的暴力和渐进的改革,是康德缓和其批判哲学和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模型之间张力的产物.后出现的许可法概念回到了近代法哲学传统,允许源始地获得占有的中性行为,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变革了其法哲学的结果.该变革建立了一种理知的占有理论,缓解了定言命令和自然状态之间的张力,产生了一种新的、连续性的自然状态模型,还导致前一种许可法概念的消失.

    康德法权许可法自然状态占有

    规范原则必须不敏于事实吗

    王立聂博闻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范原则与事实的关系"问题既是正义原则证成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理想理论与非理想理论之争的关键问题.科恩提出了事实非敏感性命题,主张规范原则必须是不敏于事实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科恩对罗尔斯的建构主义展开了一系列批评,认为罗尔斯混淆了正义的基本原则与调节规则的区分,误解了正义理论的本性.然而,建构主义能够反驳事实非敏感性命题,并为自己提供辩护.首先,在建构主义的道德信念证成结构中,终极原则是不敏于事实的方法论规范原则,而正义原则是敏于事实的实质性原则;其次,建构主义的规范性来源不是实质性规范原则,而是人们依据方法论规范原则选择人的观念的过程;最后,在如何理解正义理论的性质与目标问题上,建构主义的实践观点优于科恩的认知观点.这些辩护表明,建构主义的正义原则可以敏于事实.这意味着科恩的批评并不成立.

    规范原则事实建构主义科恩罗尔斯

    实验哲学:一种"减字哲学"方案

    江怡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验哲学是当代哲学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与研究方法.围绕实验哲学性质的讨论直接涉及对哲学形而上学性质的不同理解.王路提出的"加字哲学",其观点是反对对哲学作"加字"处理,坚持"不加字"的形而上学.在其基础上,"减字哲学"则试图逐渐褪去加字产生的功能,使哲学回到最简单的用法.实验哲学是对哲学直觉的经验验证.然而,直觉的可靠性与支持证据选择的证明往往会面对反常例证的挑战.在通常理解的实验哲学中,形而上学原点被理解为对哲学直觉的高度依赖,是借助哲学直觉而达到终极追问的可靠性证明.相反,作为"减字哲学"的实验哲学不是对形而上学在直觉上的有力证明,而是对形而上学原点的消除.

    实验哲学加字哲学减字哲学形而上学哲学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