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动态
哲学动态

余涌

月刊

1002-8862

zhexuedongtai@yahoo.com.cn

010-85195528 85195517 85195538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动态/Journal Philosophical Trend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动态性、资料性的学术刊物。它提供国内外哲学界信息;反映哲学各学科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交流研究工作经验;刊登哲学短论和资料;开展述评,活跃讨论;促进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涂层传播"的哲学反思——文明批评史的视角

    陈忠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涂层传播"是当代传播与文明推进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涂层"是人们为了特定效果与目的,对异质性进行的一种人为叠合.对传播而言,适度的涂层是增加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但对涂层技术、手法、策略的过度使用,则使传播背离文明使命,走向异化.过度涂层传播扭曲了文明生态与传播生态,阻遏了文明的可持续进步;扭曲了机构与组织的运行生态,使机构与组织进入一种表面繁荣的风险陷阱;扭曲了人们的心理与情感,使个体的行为与心理进入浮燥陷阱.人类文明仍存在野蛮性,现代性的运行生态仍存在问题,传播生态本身仍具不合理性,是造成过度涂层传播的重要原因.涂层传播是异化时代、竞争时代的宣传饥渴症、传播强迫症,其本质是一种形式主义.克服过度涂层传播是一个综合的历史过程,尤其需要增强传播实践与研究的文明使命、社会责任.克服过度涂层传播,对于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涂层传播哲学反思文明批评社会责任

    进步观念与人类文明形态变革再认识

    郝志昌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属于历史或社会的进步,实质上并非人类文明形态从来就有的观念,其具体含义是由启蒙运动所肇始的现代性孕育出来的.进步观念的诞生,告别了与"命运""上帝"相关联的"退步""循环"观念,在现代性的意义上重新定向了人类文明形态.人类文明形态由此运转在了与往昔截然不同的轨道上.但现代性的演绎,让进步观念逐渐从一种期待沦为一种强制,它在某种意义上为资本的文明提供了不可辩驳的"合理性".作为"在'恶性循环'中运动",以及在它不断地重新制造出来而又无法克服的矛盾中运动的进步观念的强制与资本的文明,并不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在把握历史规律并保持历史主动的进程中,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迷思,在制度逻辑、主体逻辑与价值逻辑上重建了进步观念,并再次变革了人类文明形态,再次定向了人类文明形态的现代性新面貌,由此真正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现代性进步观念进步强制资本的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邵雍"观物"说的"因物转心"论

    彭战果李昕桐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邵雍的"观物"说有如实认识事物的一面,又有心性修养的一面.如实认识事物体现为以"能观之心"观"所观之物",从而获得"物中之理".这一过程既包含对"能观之心"静定能力进行训练的环节,又包含在此基础上依靠具体的观物之法"窥开物理"的环节."观物"的心性修养功夫体现为以"所观之理"返照"能观之心",因物理而转人心.这一过程既有因"观物"之乐而解"情累"之缠的一面,又有依物理"照破人情"的一面."观物"说不遵从"以事训物"的传统,不将"物"视为与心相关的"事",赋予"物"独立的意义;而是从"物"出发,以之为心性修养的根据,展现出"因物转心"的特征.这一理路上承《周易》"观象"说,又与"格物"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观物以物观物因物转心观象养德格物

    论春秋学"行夏之时"说的汉宋之辨

    黄铭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夏之时"是《论语》中孔子答颜渊问"为邦"的一项举措,在春秋学中则贯彻为两种学说:一为汉代何休的"不显改周正"说,二为宋代的"夏时冠周月"说.前说持不固定之四时观,将"行夏之时"理解为"通三统"中的改正朔;且以孔子为素王,不能显改周正,故而"行夏之时"是通过时月日例的比较得出的.后说持固定之四时观,认为夏时得天之正,三代改月而不改时;孔子则直接将夏历中的时月对应关系运用到周正上,此即"夏时冠周月",但此说最终破坏了固定之四时观.事实上,"行夏之时"包含官方改正朔和农业生活两个层面,前者四时不固定,后者四时固定,两者并行不悖.但至曹魏时,取消了改正朔层面的含义.而"夏时冠周月"的矛盾,正源于两个层次的混用.

    行夏之时改正朔夏时冠周月

    官能与意志:荀子论心的两重维度

    刘雷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是荀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质.学界对于荀子论心的认知分歧主要集中在"认识心"与"道德心"的讨论上,双方各自依据《荀子》文本中有关善、恶的直接材料来进行论说,故纠缠无尽.一,我们应跳出前人研究的认识窠臼和方法桎梏,如从善的发生与善的存在的视域来探究荀子论心的主体性内涵.另一方面,尽可能的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官能与意志等维度来探究荀子言心的真实状貌,以阐明它们与善的发生及善的存在的内在关系.

    荀子官能意志

    "既不应当离开质料也不应当依据质料"——亚里士多德《物理学》B2对形式与质料特殊关系的揭示

    聂敏里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不应当离开质料也不应当依据质料"是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B 2,194a12-15中针对可感实体的形式与质料的特殊关系所作的一个关键表达.它一方面揭示了形式和质料的不分离关系,另一方面又揭示了这种不分离关系的特殊性,对我们准确把握亚里士多德的可感实体定义理论具有启示意义.亚里士多德借助与扁鼻性的类比来说明这一关系.扁鼻性与其主体鼻子的不分离关系可类比于形式与质料的不分离关系,而扁鼻作为偶性合成物,它与可感实体的根本区别又可以被用来说明为什么在可感实体的定义中可以不包含对质料的描述.由此,在可感实体的形式与质料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可感实体的形式无论是在存在上还是在认识上都与其质料不相分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定义上也需要将质料包含在描述中.在与其质料的存在上、认识上的相关性中,可感实体的定义可以仅仅关于其形式.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形质论可感实体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主题争议与发生学——从陈康《智慧》一书的立场看

    吕纯山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康在《智慧》一书中提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对智慧(即第一哲学)究竟是存在论还是神学的论述是不成功的,认为存在论和神学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陈康的这一看法或许是出于对《形而上学》文本的误解,对此亚里士多德本人在A卷已有合理的解释,即神学是存在论的一部分.《智慧》在阐释《形而上学》时对发生学方法的支配性运用固然值得商榷,但完全忽视这一方法也是不明智的.这一方法并非仅能用于解释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矛盾,而且可以用于澄清一些概念在《形而上学》不同章节或亚里士多德不同作品中的发展和丰富.

    陈康存在论神学发生学

    在场与光亮:对亚里士多德视觉理论的一种阐释

    裴延宇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虽然普遍承认视觉在感觉中的特殊地位,但并未充分揭示视觉的形而上学意蕴.视觉活动既是一种运动和质变,也是一种实现活动,其核心概念就是光.在视觉活动中,就形式之传递而言,作为透明体的媒介是空气等物质性元素;而就作为实现活动而言,这一媒介就是光自身.同时,亚里士多德的"主动努斯"被比喻为光,这是视觉理论的重要延伸.用视觉的语言来说,主动努斯就是受动努斯之为受动努斯的实现活动.光作为最高本原就是最高的永恒在场性,同时也是这一实现活动的媒介.以"光喻"代替"日喻",是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的重要继承与改造.光亮之于在场就像善之于存在,同样起到了显明照亮的功能.

    论灵魂光喻在场主动努斯

    公共理性:共识还是聚合

    惠春寿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理性是关于如何在合理分歧的条件下进行集体决策的规范性理念.它主张,为了确保集体决策得到合理公民的共同接受,集体慎思的参与者应该排除自己认为正确的非公共理由,只诉诸彼此共同接受的公共理由.这种诉诸共识的推理模式因为太过苛刻,所以遭到许多批评.不少学者因此转向聚合模式的公共理性,主张人们可以基于各自不同的非公共理由形成殊途同归的聚合.他们认为,聚合模式不仅符合公共理性的宗旨,还能得出更确定的结论.但事实上,聚合模式的吸引力是建立在公共性假象和确定性假象之上的,它并不比共识模式更加优越.不仅如此,罗尔斯的广义公共理性理念表明,共识模式和聚合模式存在相容的情形,并且它们的相容能够使公共理性更加强健、灵活地回应合理分歧的事实,为维持社会统一和稳定发挥范导性作用.

    公共理性共识模式聚合模式罗尔斯高斯

    个人完整性挑战了公共理性吗

    张途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整性论证是对公共理性理念最重要的批评之一.完整性论证的支持者认为,公共理性这一理念通过限制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参与以及自由的行使,严重地削弱了他们的个人完整性.但以上两个批评意见都建立在概念混淆上,并且完整性论证所依赖的基础前提——个人完整性对于公民个体来说要么在认识上是根本的,要么在规范意义上是根本的——是不成立的.将个人完整性视作在公民认识上是根本的,错误地预设了个人无法在政治生活中作出自愿的选择;而将个人完整性视作规范意义上根本的,则误解了个人完整性在公共证成中的地位.

    完整性公共证成公共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