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动态
哲学动态

余涌

月刊

1002-8862

zhexuedongtai@yahoo.com.cn

010-85195528 85195517 85195538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动态/Journal Philosophical Trend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动态性、资料性的学术刊物。它提供国内外哲学界信息;反映哲学各学科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交流研究工作经验;刊登哲学短论和资料;开展述评,活跃讨论;促进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文化产生与本体逻辑的问题

    杨生平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当前文化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思路,它要求文化工作者从更深的学理基础上阐明像文化产生、文化本质、文化发展和文化作用等基础性问题,并以此为当前文化发展与文化繁荣服务.作为文化研究基础性问题之一,文化产生与本体逻辑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实践问题,弄清这一问题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文化产生与本体逻辑问题的研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献为依据,同时亦需要批判吸收当代西方相关有益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有丰富的关于文化问题的深刻论述,并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理论,但因种种客观原因他们的文化理论也存在着如恩格斯所说的"重视内容而忽略形式"的问题.当代西方哲学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曾围绕文化的产生与本体逻辑等问题进行过积极探讨,如格尔茨提出的"文化地图"说以及斯宾格勒对"文化心灵"的分析等.这些思想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立场与方法方面的问题,因而对他们的相关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批判性吸收与借鉴.

    文化产生文化本体逻辑唯物史观文化有机体

    资本主义"技术性失业"的政治经济学阐释——从机器到智能机器

    于天宇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主义"技术性失业"问题在智能机器时代表现得尤为严峻,呈现出智能机器逐渐替代人力的趋势.任何形式的机器本质上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都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体现.因机器的发展和完善而产生的"技术性失业",其原因显然不在于机器本身,而在于支配机器的资本逻辑.因此,马克思对机器产生"过剩人口"及其"技术性失业"的社会历史效应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既是对机器作为资本增殖手段的历史洞见,更是智能时代解决"技术性失业"、解放"无用阶级"的重要思想资源.智能机器在服务资本增殖的过程中,将始于机器时代的"技术性失业"推进到全新的阶段并造成了人的再次异化.只有真正打破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被资本控制和支配的逻辑,使之真正服务于社会财富的充裕和自由时间的充足,才能够从社会形制的现实中认识"技术性失业"产生的政治前提,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发掘机器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从"人-机"互构方式的建构中推进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荣.

    技术性失业资本权力无用阶级自由劳动

    数据资本算法控制的正义批判与建构

    魏传光龚利鑫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控制是数据资本渗透和延展至数字空间的结果,目的是实现数据价值增殖,因而具有内在的政治性和社会性.数据资本通过劳动指挥、劳动评价和劳动监督等算法控制的具体形态建构了一种影响社会正义的劳动结构.依据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数据资本的算法控制过程包含着生产资料的垄断性独占、利用垄断优势对数字劳动者进行经济强制、劳动异化等非正义现象,必须给予正义批判.而建构算法正义既要从源头上抑制算法被资本操纵的内生力量和运行机制,又要以"算法取中"为原则进行算法生态互动治理,合理平衡资本、用户和数字劳动者三方利益,通过创造算法技术价值嵌入机制规约算法控制趋向正义.

    数据资本算法控制算法正义算法治理算法取中

    出土文献与先秦民本思想史图景的多向度展开

    刘光胜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多将重民思想看作周人的发明,但由清华简《尹至》《尹诰》及《史记·殷本纪》,可知早在商初,重民理念已经初见端倪.重民不是源于商王对底层民众的悲悯,而是萌芽于其对宗族成员的血缘之爱.三代时期的重民、保民思想,不过是将民众作为延续国祚的工具.春秋时期或以重民为工具,或以重民为目的,两种不同的理论进路二水分流,双向撑开.清华简《子产》篇说"君人亡事,民事是事",国君不以私事使民,乃当时立君为民思想的生动体现.战国时代民心上升为道体,民性、民情成为诸子建构民本思想的理论支点.民本主义与天道观、心性论、教化论以及禅让说深度融合,多维度展开,最终实现了由王权工具向道德约束的理论转进.

    出土文献民本思想王权先秦

    内外之间:庄子德论新诠

    苏杭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的含义在春秋之后渐趋内向化已成学界共识,这在庄学研究中主要体现为以"德"为"性",并进而体现为"以天赋论才"和"以不显论不形".但若细思文义,一方面,《庄子》内篇所论之德固然有内在之义,但所指非"性",而是对心灵自足状态的摹状;另一方面,"德"的进一步意涵是作为内心自足性的外显.庄子并不将"德"指向伦理心性或内在道德根源,而是将其视作对心与外境一而无分的凸显与伸扬.在这个意义上,庄子论"德"真正贯彻了内外一如的一本原则.

    全德德不形才全

    何种秩序:"合同异"还是"别同异"

    姚裕瑞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同异"和"别同异"不仅是两种形上学理论或逻辑学方法,也是两种伦理和政治学说.对于惠施和公孙龙来说,通过名称和语言的分类以重建社会政治之秩序,是解决社会混乱与分裂的有效途径;但是如何进行分类以及建立怎样的秩序,却引发了两派哲学家的分歧.公孙龙主张一种清晰性和确定性的名称分类方式,并以此希冀一种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惠施则强调名称分类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主张一种万物平等和"泛爱""一体"的政治世界.

    合同异别同异命名秩序

    沉思与寂静:韩炳哲论海德格尔之"心"

    毛竹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之心》中韩炳哲对海德格尔的阐释,并不完全属于正统学院派海德格尔研究的范畴,但这些阐释贯穿韩炳哲此后的诸多作品.韩炳哲看到,海德格尔之"心"既是克服形而上学主体性之经济和计算图景的隐喻,也是一种非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但是早期海德格尔存在之"心"的情绪与声音仍然带有主体性的痕迹,他克服形而上学的努力并没有超出形而上学的范畴.韩炳哲认为,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思""痛苦"与"畏"等概念跨越形而上学的门槛,但未能成功,并且他的很多概念在现代绩效世界面前已经失去了阐释效力.因此在韩炳哲笔下,一方面,社会批判理论亟需对《存在与时间》进行"数字化升级";另一方面,克服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于海德格尔提出的"怯""沉思"与"寂静"等概念之中.

    韩炳哲《海德格尔之心》情绪沉思寂静

    "反对拜偶像":阿多诺论乌托邦

    杨顺利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所谓的"后乌托邦"时代,仍然有一些思想家愿意为乌托邦保留一个关键的位置,德国思想家西奥多·阿多诺就是其中的一位.追求"完全不同可能性"的乌托邦冲动几乎贯穿阿多诺整个思想生涯.阿多诺比那些"反乌托邦的乌托邦主义者"走得更远,他不止反对建构性的政治乌托邦,一切建构性的、规范性的政治思考方式对他而言都有"偶像崇拜"的嫌疑.该反建构性的立场使阿多诺思想被误认为是一种"认知否定论",即我们完全无法在认知的意义上理解正确的、真实的东西.如果我们尝试驳斥这种认知否定论解释,阿多诺乌托邦立场的肯定性部分将得以凸显.

    阿多诺乌托邦偶像崇拜

    共情理解:伦理生活的基本问题

    唐代兴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社会是人与人共生存在的社会,其基本诉求是人与人都能过上平等、有尊严、无伤害的伦理生活,这需要共情理解.共情理解指他者性存在的人基于"与人在一起"构筑共生存在的伦理生活,对天赋人性、良知、仁爱予以伦理准则和道德机制的认同体认和行动遵从.所以,共情理解是以情感为原动力、以理性为认知导向,将"生生之向"的人性通过"有限度求利"的方式敞开"无限度之爱"的种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动力方式和认知牵引方法.共情理解方法的社会化建构和运用可以消解犬儒主义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解决社会性的道德推脱问题.

    共情理解人性良知仁爱道德推脱

    论德性伦理学的方法论特质

    叶方兴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性伦理学在现代已然成为一种独立的规范性道德理论与伦理学方法.但相较而言,人们更多地熟知德性伦理学的"理论"身份,对其方法论属性则关注不够.后者旨在揭示德性伦理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在解释道德现象、展开理论论证,尤其对道德的规范性证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方法或路径.从方法论上看,德性伦理学对德性的理解与把握采取了整体主义、特殊主义、"解释学循环"、内在主义等方法路径.探讨德性伦理学的方法论特质,有助于深化德性伦理学的自我理解,发挥德性伦理学的应用价值.

    德性伦理学规范性道德理论伦理学方法整体主义内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