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兴通讯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兴通讯技术
中兴通讯技术

谢大雄

双月刊

1009-6868

magazine@zte.com.cn

0551-65533356

230061

合肥市金寨路329号凯旋大厦1201室

中兴通讯技术/Journal ZTE Technology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为学术性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通信类专业刊物,由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1995年创刊。杂志为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刊。杂志为大16开本,用纸讲究,装帧精良,封面、封底都作哑光塑封处理,内文彩色印刷,每期发行量为15000份。   杂志力求“新、专、融、实”的办刊特色,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目前,《中兴通讯技术》的发行面覆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合网络通信、中国广电、中国卫通等各大运营商,军队、煤炭、石油、电力等专网部门以及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电信制造商、新闻媒体、行业主管机构等领域。  杂志通过介绍、探讨通信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传播电信知识,交流推广新业务、新经验,报道通信行业各类信息以加强通信界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展现国内外通信领域发展动态,促进通信领域科研、生产、教学、市场之间的有效联合,发掘和培养技术人才,为振兴民族通信产业做出贡献。  杂志编委会现有编委55人,编委会主任钟义信为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侯为贵为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副主任陈锡生为南京邮电学院电信工程系教授、知名交换技术专家,编委均为通信领域各专业的著名专家。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以中兴通讯强大的经济、技术与产业化平台为支撑,以中兴通讯的品牌形象与业界知名专家把握的最新通信技术为牵引,以中兴通讯遍布国际120多个国家和国内60余个营销服务网络为延伸,将杂志直达目标客户群。杂志这种企业化运作模式有力地密切了读者、作者及客户间关系,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热切希望与业界朋友一起,共同促进民族信息产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语义通信:未来通信系统的智简之道

    张平
    1页

    下一代多址接入技术专题导读

    艾渤陈为
    2页

    6G新型多址技术探讨

    严春林袁弋非王森吕思颍...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6G大规模通信场景迫切需要使用新型多址技术解决海量终端随机接入问题,其他多种场景也需要6G新型多址来提高传输速率,降低接入时延,增强传输可靠性。回顾了5G非正交多址的标准化历程,总结了各种非正交多址技术的特点,以及在标准化过程中的经验,研究并评估了稀疏交织多址和基于Reed-Muller码的无源多址两种新型多址性能。本研究可为未来6G新型多址的选型和标准化提供有益参考。

    非正交多址接入6G新型多址接入压缩感知稀疏交织多址接入

    基于无线光通信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

    李亮董宇涵关迅宋健...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技术应用于无线光通信系统,可以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首先阐述了基于无线光通信(OWC)的非正交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结构,并综述了功率分配、用户分组、波束控制等优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之后,展示了该项技术与无人机(UAV)、智能反射面(IRS)、混合光/射频(RF)等新兴技术的融合,这些融合技术可以使能更多的通信场景和需求。最后,通过使用强化学习来优化一种新型无人机辅助无线光通信非正交多址方案,并展示了该方案在新型系统中综合性能提升的效果。

    OWCNOMA功率域NOMA深度强化学习

    面向6G移动通信的极化多址接入技术

    崔宏基牛凯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化码是第一种达到信道容量的编码方案,是5G信道编码方案之一。面对6G更高可靠度、更低时延、更大连接的业务需求,提出面向6G的极化多址接入技术。极化多址接入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多用户之间的极化效应,以实现更高的系统容量和系统接入能力。有源极化编码接入方案能够满足6G大容量高可靠的传输需求,无源极化编码随机接入方案能够提高系统的接入能力。这些方案表明,极化多址接入技术能够满足6G移动通信系统的超高可靠、高频谱效率、大容量的传输需求,是重要的候选技术之一。

    多址接入极化编码随机接入非正交多址接入

    无蜂窝大规模MIMO中的大规模随机接入

    胡彦丰王东明梁楚龙尤肖虎...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无蜂窝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架构下的大规模随机接入方案。为实现可扩展架构,讨论了接入点(AP)与用户设备(UE)的关联以及AP的分簇方法。针对活跃用户检测(AUD),一种基于最大似然检测(ML)的方案被提出以获取活跃用户。通过调整阈值,可以得到不同精度的检测结果。利用AUD的检测用户集合,系统利用基于狄利克雷过程的稀疏贝叶斯学习(DP-SBL)完成信道估计(CE)。该算法可以充分利用AP的空间聚散特性,提高系统准确性。基于以上工作,我们提出了联合AUD和CE算法。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在性能上的优越性。

    大规模随机接入无蜂窝大规模MIMO活跃用户检测信道估计

    智能增强的免授权多址接入技术

    于含笑费泽松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授权多址接入技术是未来海量物联(IoT)场景的关键使能技术。在免授权接入系统中,由于用户和基站间缺少授权信息,易产生用户难识别以及用户间强干扰等问题,一方面可将免授权多址技术与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结合来缓解随机接入造成的用户干扰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大的数据特征提取能力,对收发机算法进行优化,以有效降低用户碰撞概率,实现海量物联场景下的大规模通信。分析了当前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中多址接入技术的需求、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指出未来需要针对全场景进行接入技术拓展和智能技术弹性演进研究,以助力智能内生多址技术发展。

    免授权接入海量物联非正交多址接入人工智能

    共享码本随机接入有限块长信息理论极限分析

    高俊园吴泳澎张文军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大规模机器通信(umMTC)是6G移动通信网络的典型应用场景。针对umMTC场景中的共享码本随机接入问题展开信息理论研究,在给定基站天线数、码长、用户载荷和发送功率的情况下,推导了平均每用户误差概率的非渐近可达界和逆定理。仿真结果证实了可达界和逆定理的紧致性,并且证明了当用户数低于某一门限时存在多用户干扰消除效应。基站配置多天线能够显著降低平均每用户误差概率,这对支持大量用户可靠接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与独立码本随机接入相比,共享码本随机接入在能效性方面更具优势。

    共享码本大规模随机接入有限块长可达界和逆定理

    大规模离散MU-MIMO:低复杂度、信息理论最优检测与多用户编码

    陈学辉池育浩刘雷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一种实际的大规模离散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系统,涵盖了大规模天线与用户、实用的信道编译码、任意输入分布、仅接收机已知信道状态信息、一般右酉不变信道矩阵、模数转化器等实际通信约束。针对理想和低分辨率模数转换器下的大规模离散MU-MIMO系统,分别提出了低复杂度、信息理论最优接收机和多用户码设计准则,并给出实际多用户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设计。数值实验证实所设计的多用户LDPC比现有的单用户LDPC获得了2~5 dB性能增益,同时还解决在信道恶劣和低分辨率模数转换器下单用户码无法准确恢复信息的难题,揭示了现有贝叶斯最优接收机与单用户码直接结合不再是最优方案。

    大规模离散MU-MIMO低复杂度信息理论最优迭代接收机多用户码

    面向卫星通信与导航的下一代多址接入

    侯天为关达孙昕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卫星通信与导航(SCAN)系统多样复杂的应用场景,下一代多址接入(NGMA)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通信速率、更多的接入数量和更广的覆盖面积。面向SCAN系统,对基于多功能NGMA、基于多资源NGMA和基于多技术NGMA展开研究,分析了现有的NGMA技术对SCAN系统的性能增益。最后,总结SCAN-NGMA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为SCAN-NGMA架构的进一步演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NGMASCAN多功能NGMA多资源NGMA多技术NG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