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上海交通大学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上海交通大学

杨艳

月刊

2096-0867

sjtup01@nursing-tcwm.com

021-61675199 17349794263

200030

上海市番禺路951号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护理》期刊主要报道中西医结合护理领域的最新理论与经验,为国内外护理学术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向世界宣扬中国护理学术特色和文化。主要刊载中西医结合护理领域中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最新研究、学术成果或相关内容。设有护理专题、论著、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与方法、专科护理、全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调查研究、案例分享、综述、讲座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放松训练结合系统化健康教育在行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费燕梅阴爱华丛瑶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放松训练结合系统化健康教育在行放射治疗(简称"放疗")的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在南通瑞慈医院(扬州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行放疗的110 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2 组。对照组55 例患者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55 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放松训练结合系统化健康教育。比较2 组的癌因性疲乏等情况。结果 干预4 周和12 周后,2 组的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Piper癌因性疲乏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均<0。05);观察组的评分均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18%,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结论 将放松训练结合系统化健康教育用于行放疗的肺癌患者,可有效减轻癌因性疲乏及症状困扰,改善心理状态,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肺癌放射治疗放松训练系统化健康教育癌因性疲乏

    分阶段肺康复护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朱梦灵谢林花仲文轩赵玲玲...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阶段肺康复护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状态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扬州大学附属江都人民医院于2022 年6 月至2023 年5 月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 80 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2 组ARDS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分阶段肺康复护理。比较2 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天数、肺功能指标[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3d、6d和 12d后,观察组的氧合指数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 3d、6d和12d后,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FEV1和FVC)水平均大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10。00%、27。50%,经统计学差异性评估后发现,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 分阶段肺康复护理可更好地改善ARDS患者的肺功能和氧合指数,缩短其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医学科分阶段肺康复护理氧合指数肺功能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行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中的应用

    谭淑芬李勇妹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进行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时间为2021 年6 月至2022 年12 月,入组资料均为收治于福建省诏安县医院的病例,择期采取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抽检入组的 88 例患者划分为 2 组,即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4 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观察2 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和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观察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各项指标参数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测定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的一组为观察组(P<0。05)。术后12 h、24 h及出院时,2 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患者在行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期间配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于减轻机体炎性反应、缓解疼痛程度均有积极意义,且可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炎症因子水平

    正强化理论结合同伴支持在心肌梗死行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的应用

    李金戈尹海珠周金平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正强化理论结合同伴支持对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近中期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20 年4 月至2022 年4 月江苏省新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8 例行PCI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9 例患者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59 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以正强化理论结合同伴支持护理。比较2 组患者的心功能、健康指数、依从性和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术后6 个月,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E峰和舒张晚期充盈的充盈峰A峰比值(E/A值)及视觉模拟量表(EQ-VA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健康描述系统(EQ-5D)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 个月,观察组的按时复查、正确用药、健康生活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 个月,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行PCI术后的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正强化理论结合同伴支持,可改善其心功能和健康指数,并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MACE发生率。

    经皮冠脉介入术心肌梗死正强化理论同伴支持心功能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分析

    刘宁徽李玲欧喜金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21 年5 月至2023 年4 月收治的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6 例,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将其分为不良组和正常组,对营养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6 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 42。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独居、透析时间、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和尿素清除指数(Kt/V)均与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透析时间>5 年、独居、血清白蛋白、hs-CRP和Kt/V均是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年龄>60 岁、透析时间>5 年、独居、血清白蛋白、hs-CRP和Kt/V均是行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应根据危险因素开展相应的预防措施

    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尿素清除指数护理策略

    烧伤感染患者并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调查与预防策略分析

    曾碰华仇雄文陈玲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烧伤感染患者并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70 例烧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评分将患者分为PTSD组及非PTSD组,收集2 组的伤残接受度和家庭功能水平等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影响烧伤感染患者并发PT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70 例烧伤感染患者中,25 例出现PTSD,发生率为35。71%(25/7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烧伤面积、烧伤部位、心理弹性水平、伤残接受度、家庭功能水平和应对方式均是烧伤感染患者并发PTSD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 元、烧伤面积≥40%、头面部烧伤、心理弹性水平欠佳、伤残接受度欠佳、家庭功能水平低和消极应对方式均为影响烧伤感染患者并发 PTSD 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烧伤感染患者并发PTSD风险高,年龄≥60 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 元等均为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对此行针对性预防。

    烧伤感染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预防策略

    造影剂碘普罗胺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

    林凤巧黄孟君林芝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造影剂碘普罗胺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8 月至2022 年8 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且使用造影剂碘普罗胺的789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碘普罗胺所致的不良反应,依据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789 例患者使用碘普罗胺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分布情况,以及碘普罗胺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分布。收集 2 组的临床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碘普罗胺所致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结果 789 例患者使用碘普罗胺后共有 65 例出现不良反应,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损害;65 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以 11~30 min 占比最高。单因素分析显示,2 组间年龄、使用剂量、肾功能状况、联合用药、过敏史、饮水情况及合并糖尿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 岁、使用剂量≥90 mL、肾功能状况低下、联合用药、有过敏史、饮水<2 500 mL及合并糖尿病均为影响碘普罗胺所致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P均<0。05)。结论 碘普罗胺所致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且多发于用药后 11~30 min,而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使用剂量、肾功能状况、联合用药、过敏史、饮水情况及合并糖尿病关联密切,临床应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做好不良反应的防治工作。

    碘普罗胺不良反应影响因素护理措施

    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探讨

    杨昆苗杰陈颖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考察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6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 80 例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患者死亡与否分为死亡组(17 例)和存活组(63 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护理策略提供参考。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入院时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休克指数,以及休克持续时间、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CRP)均与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60 岁、入院时ISS评分≥16 分、APACHE Ⅱ评分≥20 分、休克指数>1。5、休克持续时间≥6 h、D-二聚体≥3 mg/L和CRP水平≥80 mg/L均是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创伤程度、病情严重程度、D-二聚体和CRP水平。针对上述影响因素为患者提供护理措施,可改善其预后。

    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死亡影响因素护理策略

    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及癌因性疲乏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吴带喜李飞林柳妹
    12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及癌因性疲乏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早期识别危险人群及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提供更多借鉴。方法 纳入2020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诊治的123 例乳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资料、抑郁和癌因性疲乏情况。根据是否存在抑郁状态和癌因性疲乏进行分组,并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和癌因性疲乏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123 例患者中,诊断为抑郁和癌因性疲乏的分别为73 例、67 例,发生率分别为59。35%和54。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庭月收入、乳腺癌家族史、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肿瘤分期及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周期均可能与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发生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肿瘤分期及化疗周期均是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肿瘤分期、文化程度、化疗周期以及不良反应(癌痛、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均可能与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癌痛、骨髓抑制以及恶心呕吐均是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抑郁状态呈正相关(r=0。712,P=0。010)。结论 乳腺癌患者较易出现抑郁情绪,且癌因性疲乏常见;其中,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发生主要与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肿瘤分期及化疗周期有关;而Ⅲ~Ⅳ期、存在癌痛、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者发生癌因性疲乏的风险更高;同时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状态与癌因性疲乏程度密切相关。

    乳腺癌抑郁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

    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语言暴力的情况及应对措施

    许文杰尹志勇张文文庞黎明...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语言暴力的情况,并分析应对措施。方法 选取2022 年12 月就职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423 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根据护士近6 个月内是否遭遇工作场所语言暴力分成遭受组和未遭遇组。对 2 组护士的基本情况、接受培训情况及对语言暴力的了解程度进行比较,并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法筛查护士遭遇语言暴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后共纳入415 名护士,其中有 356 名遭遇语言暴力,发生率为85。78%。不同文化程度、职称、科室及接受相关培训情况的护士遭受工作场所语言暴力的发生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文化程度为专科、职称为护士、所处科室为急诊科或儿科及接受相关培训很少或从不均为护士遭受语言暴力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语言暴力的情况较为普遍,较低文化程度、低职称、所处科室为急诊科或儿科、接受相关培训很少均为护士遭受语言暴力的危险因素。医院管理部门应对此类护士加强关注,并强化相关预防知识培训,以降低语言暴力事件的发生风险。

    护理人员工作场所语言暴力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