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PSM-DID的实证分析

    杨喆李晴晴薛文皓
    14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近些年来覆盖较广,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态政策之一,探索其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2007-2018年中国县级行政单位为样本,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PSM-DID模型系统分析了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①总体上,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显著增加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相比于未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设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的人均农村居民收入增加3.6%.②分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西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其平均农村居民收入上涨了 4.9%,而东部和中部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③分类型异质性研究发现,水土保持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的设立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分别使收入提高了 2.8%和10.6%,而水源涵养型和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则降低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结论]因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上实现了绿色减贫,未来需要进一步因地施策,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村居民收入生态补偿准自然实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中国

    1989-2019年陕西省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与节水潜力评价

    闫晨健栗萌卓拉杨西...
    158-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陕西省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果基地,却大部分地处半干旱区,有限的水资源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作物生产耗水及节水潜力定量评价是农业适水发展与绿色高效节水的基础性工作.[方法]本文基于1989-2019年陕西省地级市尺度10种主要作物在灌溉、雨养条件下作物生产蓝水足迹(灌溉水消耗)、绿水足迹(有效降水消耗)和灰水足迹(稀释污染负荷所需水量)时空演变特征,推演典型年作物生产工程节水潜力和真实节水潜力.[结果]结果显示:①近30年陕西省各作物生产消耗型水足迹均呈整体下降趋势,同一作物生产水足迹在市际间存在较大差异.省平均苹果生产消耗型水足迹下降幅度达91.3%;各市间小麦生产消耗型水足迹差异值可达3.41 m3/kg,同时,苹果和油菜籽生产灰水足迹呈上升趋势.②省作物生产消耗型总水足迹在2019年达160.55亿m3/a,较1989年微降1.8%;玉米、小麦和苹果贡献了省作物生产消耗型总水足迹的80%以上.③陕西省作物生产工程节水潜力、蓝水真实节水潜力和绿水真实节水潜力分别可达62%、68%和49%.[结论]陕西省农业节水潜力较大,初步有两方面建议:①技术与管理措施结合,加快农业节水增效;②加快推进科学精准施肥,减少环境压力.

    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水足迹基准节水潜力陕西省

    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强度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

    姬超侯大伟赵晓杰于博...
    174-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环境健康风险已逐步融入到土壤污染防治过程中,如何揭示省域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强度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和保障区域人群健康至关重要.[方法]本文在优化了 USEPA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明晰了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特征因子和不同县区健康风险强度,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包括加权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在内的空间分析方法体系,揭示了健康风险强度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管控对策.[结果]结果表明:①Cr、Pb和As是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特征因子,且对应的儿童致癌风险高于10-6的点位占比分别为99.97%、74.24%和98.39%;②Cr、Pb和As在不同县域的健康风险强度变化范围为0.0158~0.6532、0.0002~0.0466和0.0025~0.3859,对应的综合健康风险强度变化范围为0.0256~1.0399,且江苏省北部县区对于其健康风险强度具有较高的影响,对应的影响程度顺序为As>Cr>Pb;③Cr、Pb、As及综合健康风险强度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对应的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084、0.053、0.225和0.143,且以HH和LL空间聚类为主,其类型区数量占4种类型区的68.18%.④地均化肥施用量、居民受教育程度、道路密度和地均GDP等4个探测因子的q值均大于0.3,对于重金属健康风险强度的空间分异有较高的解释度,且探测因子间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作用.[结论]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强度评价与分析为环境与健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健康风险强度重金属耕地土壤地理探测器江苏省

    黄河上游荒漠绿洲生态系统服务对三生用地变化的响应——以银川市为例

    李聪慧马彩虹滑雨琪杨航...
    190-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荒漠绿洲三生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本文以1990-2020年黄河上游荒漠绿洲区——银川市为例,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当量因子的系数修订方法,建立了银川市与全国ESV当量因子的系数关系,分析了 ESV对三生用地时空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结果表明:①生态用地在银川市三生用地中比例最高,但研究时段内有所降低,由1990年的69.49%下降为2020年的57.68%,同期,生产用地稳中有增,由28.54%提升为32.52%,生活用地扩张迅速,由2.37%提升为9.81%;生活用地动态度变化剧烈,生产用地与生态用地动态度渐趋平缓.②1990-2020年ESV总量增加了 38423.65万元,生态用地质量提升对ESV的增加效应大于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扩张导致的ESV降低效应;结构上,调节服务对ESV的贡献最大且持续提升,比例从1990年的82.29%增为2020年的83.76%,其他服务比例均有所降低.③城市扩张、能源基地建设、移民迁入等因素是导致ESV下降的重要原因,导致城区、宁东能源基地和重点移民迁入区ESV降低;生态建设是ESV的提升主因,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黄河生态带核心区以及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等区域的ESV增加明显.[结论]今后发展中,需要提升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的效率以降低其扩张速率,以降低挤占生态用地的压力,同时,需要持续改善生态用地质量,以促进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生用地空间格局生态系统服务荒漠绿洲黄河上游银川市

    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和边缘交错区NDVI演变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马超李晓婷项晓铭刘玮玮...
    204-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因研究区、研究数据、研究时段选择不同,浑善达克沙地的植被演变认识存在学术分歧.沙地腹地和边缘交错区的植被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待厘清.[方法]本文设置戈壁风蚀荒漠区为背景区,将沙地及周边区域分为沙地核心区和4种过渡类型区,基于长时序GIMMSNDVI3gv1.0(1982-2015年)数据集,结合气候、灯光、人口和畜牧业数据,分析了核心区及生态交错区植被物候、NDVI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①沙地植被物候存在地带性差异:植被返青期(SOS)由东向西推迟,枯黄期(EOS)由西向东推迟,生长期(LOS)介于158~196 a之间,区内地带性差异达到38 d.②沙地植被增长率具有空间差异性:浑善达克沙地NDVI整体以0.00021/10a的速率增加但不显著,各区NDVI增长速率有差异,最低增速与最高增速相差17倍.浑善达克沙地有向西、向南扩张,向东、向北收缩趋势.③沙地气候呈暖干化趋势:34年来气温以0.3℃/10 a的速率波动上升,降水以-14.0mm/10a的速率波动下降,各区植被对气温的敏感性高于降水.④沙地植被变异系数具有阶段性:20世纪80年代波动较低,90年代相对稳定,21世纪前15年正向变异较高;植被覆盖度较高的东部边界变异系数小,而裸地较多、植被单一的西部、北部边界,变异系数大.⑤沙地植被响应人类活动不显著:NDVI与单位人口密度、灯光亮度不相关,与单位绵羊密度及总食草牲畜密度局部相关,NDVI与人类活动总体不显著相关.[结论]34年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及其生态交错区积极响应气候波动,NDVI虽在21世纪有所改善,但也仅仅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平.

    生态交错区植被物候气候变化变异系数人类活动浑善达克沙地

    中国生态修复的实践错位问题与应对措施

    许闯胜宋伟李换换李寒...
    22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生态修复实践的错位现象或问题时有发生,急需引起关注,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保障中国生态修复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据此,本文通过梳理生态修复研究基础理论,在明确生态修复内涵目标基础上,对生态修复实践错位现象的内涵进行界定,并提出生态修复中实践错位问题的识别依据,划分生态修复中实践错位问题的主要类型,揭示实践错位的原因,并提出纠正生态修复中实践错位问题的建议举措.[结果]研究发现:中国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实践错位问题,主要类型包括违背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偏离生态修复目标内涵和不合理规划实施生态修复项目3种.生态修复中实践错位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生态修复理念认识存在偏差、客观规律把握不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足、落实操作层面不足等方面.[结论]未来,应该从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遵循生态系统客观规律,把握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4个方面应对生态修复中出现的实践错位现象,采取多元化的策略推进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生态修复实践错位问题类型对策措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