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府帮扶对贫困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基于精准扶贫的政策评估

    饶育蕾陈地强费哲恒
    988-1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精准扶贫政策总体提升了贫困家庭的绝对福利水平,但其在改善家庭相对福利,如消费相对剥夺的作用尚待讨论,上述问题的解答对现阶段政府帮扶政策如何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13-2019中国家庭金融追踪调查(CHFS)数据,首先使用Kakwani指数法计算城市(省份)层面的家庭消费相对剥夺;其次,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效果;最后,通过消费分类、引入扶贫方式交互项模型以及致贫成因异质性分析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靶向影响。[结果]①精准扶贫政策总体上降低了贫困家庭消费相对剥夺,但其经济效果较弱,在经过一系列安慰剂检验与匹配样本回归后结果仍然成立;②对消费类型、扶贫方式与致贫成因的进一步分类检验发现,贫困家庭在医疗保障与文教方面的消费相对剥夺因扶贫政策得到明显的减轻。因为保障型的扶贫政策如医疗保障、住房生活帮扶、子女教育帮扶能显著改善贫困家庭的消费福利,而其他发展型帮扶方式未能发现统计效力。[结论]精准扶贫政策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总体影响较弱,且集中于保障型扶贫政策如医疗帮扶与教育帮扶,未来政府帮扶需要在发展型帮扶上进行增效优化。

    政府帮扶精准扶贫消费相对剥夺Kakwani指数双重差分法中国

    社会-生态网络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及其驱动因素

    乔志宏李婷任宇罗颖...
    1002-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耦合关系的驱动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明确生态恢复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典型植被恢复区延安市为研究区,量化了 2000-2020年碳固存、产水量、基流调节与土壤保持服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ESI)表征4项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基于贝叶斯信念网络模型(BBNs)构建社会-生态驱动因素识别框架,并揭示了植被恢复以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的驱动因素及其变化特征。[结果]①2000-2020年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显著改善,ESI高值区由中部向南北扩张,低值区集中在城镇周围以及北部边缘地区;但基流调节高值概率持续降低。②降水、植被覆盖度、实际蒸散发与气温对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变化的综合贡献率达70%以上,且降水和植被覆盖度是主导驱动因素。③20年间,降水的贡献率波动减少,植被覆盖度的贡献率持续上升;概率推理表明,气候暖湿化将加剧基流调节下降的风险,而持续的植被恢复也将引起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优化的阈值效应。[结论]对植被恢复区开展长期监测、提高区域基流调节功能是维持植被恢复成效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优先事项。

    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驱动因素贝叶斯信念网络延安市

    基于开放三维生态足迹的中国黑土区耕地可持续利用分析与评价

    郑皓洋黄颖利
    1018-1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黑土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耕地自然资本使用情况,为推动黑土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本文基于2009-2016年中国黑土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作物产量和人口经济等数据,通过构建"开放"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以及综合可持续利用指数来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结果]①从调整后的生态足迹来看,在2009-2016年黑土区人均耕地资源有0。084 hm2由外地居民占用,本地居民占用0。208 hm2。②从自然资本流量角度来看,黑土区全域耕地自然资本流量的人均占用量在0。199 hm2左右,最高值为2016年的0。200 hm2;从自然资本存量角度来看,2009-2016年黑土区耕地足迹深度先增长至1。114后波动下降至1。071。③黑土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基本在0。55上下浮动;分省份来看,除辽宁外,其他省份均处在0。45~0。56之间。[结论]黑土区承载了部分耕地转移压力,其自然资本经历了存量保持、存量消耗和存量恢复的三阶段演进路径,黑土区及各省份的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不高,还有很大的政策提升空间。本文可为黑土区耕地资源后续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及政策启示。

    黑土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足迹自然资本生态承载力

    衡邵干旱走廊耕地种植结构水分供需评估及其优化

    周浩胡凌陈藜藜夏卫生...
    1032-1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种植结构视角,探究耕地利用下水分供需态势并实现其多目标优化调整,为"以水定地"及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衡邵干旱走廊为研究区,在气象站点、土地利用、作物种植以及农业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支持下,基于耕地种植结构视角,微观精准揭示1980-2020年不同气候类型年份耕地种植结构下的水分供需态势及灌溉需求,并构建不同灌溉需水情景下的耕地种植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同时设定"水-土-粮"多重约束,确定耕地种植结构优化策略。[结果]①双季稻和油菜全生育期的水分自然供给优于单季稻及玉米,且水稻耗水量较高,尤其干旱年双季稻平均需水量高达608。29 mm;②水稻和玉米全生育期的有效降水空间与需水格局相异,导致研究区东南部的作物干旱情势加剧,而油菜整体水分供需态势良好;③双季稻和单季稻的水分亏缺程度较高,年均净灌溉需水量分别达到303。68 mm、257。00 mm,旱生作物的水分供需矛盾较小,种植管理过程无需过度依赖农业灌溉;④经种植结构优化,在设定节水目标并实现优化调控后能够显著提高耕地生产综合效益,尤其是权重情景3的湿润年水资源约束下预期粮食产量可提升5。12%;权重情景1和2的湿润年水资源约束下作物种植减税纯收益可提升22。34%。[结论]衡邵干旱走廊在干旱年的种植结构应基本保持稳定,平水年可适当增加单季稻面积、调减旱作物种植比例,湿润年可大幅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并调减油菜面积,以提升耕地种植的综合效益。

    耕地种植结构水分供需灌溉需求优化利用衡邵干旱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