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机作业服务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来自吉林省典型黑土区农户的证据

    魏素豪魏广成
    1382-1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前提下,探究农机作业服务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进而为调动农户黑土地保护积极性、推动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21年吉林省典型黑土区农户调查数据,利用Oprobit模型、条件混合估计、Sobel检验等多种方法,实证分析农机作业服务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①农机作业服务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存在正向激励效应。②农机作业服务对不同类型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存在非对称特征,对规模经营农户、专业农户和非老年农户的正向激励效应大于小农户、兼业农户与老年农户。③从作用机制来看,农机作业服务通过从客观层面提升黑土地保护技术可得性和从主观层面提升农户对黑土地保护的价值感知,促进农户采取黑土地保护行为。[结论]应以农机作业服务及其组织为媒介,促进社会分工深化,发挥农机作业服务技术供给的外在驱动作用与价值感知的内在激励作用,双向发力调动农户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

    农机作业服务技术可得性价值感知黑土地保护行为吉林省

    耕地宜机化对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的影响

    江立君张宗毅钟钰许伟...
    1394-1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探究耕地宜机化对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缓解的影响机制并实证测度其具体影响程度,这对于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构建基于利润最大化约束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并进行机理推导,同时采用双栏模型等实证方法,运用2020年5-7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的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查数据,从地块规模、耕地平整度以及机耕道通达度3个具体指标来度量耕地宜机化程度,实证测度耕地宜机化对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的缓解效应。[结果]①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粮食作物机械化技术成熟而非粮作物机械化技术发展滞后的背景下,耕地宜机化程度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农户的非粮化程度。②耕地宜机化程度的提升降低非粮化程度的传导路径是:耕地宜机化程度提升降低了农机要素价格,农户选择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用价格更低的农机要素来替代劳动力,在非粮作物机械化技术尚不成熟的现实背景下,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种植粮食作物,进而降低了非粮化程度。③耕地宜机化对非粮化的影响存在规模异质性,即相比小农户,耕地宜机化程度对种植大户的非粮化程度影响更为显著。[结论]整体看,耕地宜机化有效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农机使用成本,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替代和降本,有助于缓解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问题,进而保障粮食安全。

    耕地宜机化非粮化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要素价格中国

    山区典型村域耕地边际化过程及驱动因素

    辜磊冯应斌李静静胡梅...
    1406-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山区典型村域耕地边际化演变过程、发展阶段及驱动因子,进一步凝练耕地边际化特征及机理,为广泛山区耕地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支撑。[方法]本文基于2000-2020年贵州省六盘水市舍烹村及猴场村641份农户调查问卷,通过构建耕地边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耕地边际化发展强度、耕地边际化贡献率及耕地边际化阶段识别方法,探讨村域间的耕地边际化演变过程、阶段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①耕地边际化包含显性层面的地类用途转移和隐性层面的要素投入变化,完整的发展过程应由初始期、发展期、渐变期及趋稳期组成,其发展速率及阶段特征受到宏微观因素的综合影响;②研究期内舍烹村与猴场村的耕地边际化呈现指数逐渐上升但强度逐渐下降趋势,前者整体耕地边际化指数略低于后者,随着时间推移,隐性边际化构成了其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内容;③耕地流转行为和劳动力特征对城乡融合型村域的耕地边际化起主导作用,耕地利用条件和资源禀赋对于传统农业型村域的耕地边际化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山区耕地边际化有着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演变的必然趋势,城乡融合型村域应通过持续的农地制度创新、整合村域发展要素等举措建立粮食与生态安全间的适度平衡;传统农业型村域应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策略合理应对耕地边际化趋势。

    耕地边际化城乡融合农业生产驱动因素山区贵州省

    科技创新视域下中国推进深远海风电开发政策法律研究

    胡德胜孙睿恒朱颖
    1421-1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于陆上和近浅海可开发能源资源的有限性、现代社会对能源的清洁性要求以及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相对于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的更大污染和更高温室气体排放,深远海风电开发已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的重点领域。以科技创新为视域进行检视,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为中国深远海风电开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支撑提供政策法律保障。[方法]采用领域法学的研究范式,运用逻辑和规范分析法,就中国深远海风电开发政策法律对科技创新推动和保障的效果与效率展开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深远海风电开发政策法律中科技创新驱动缺位,表现为三方面:①政策引导性缺失,存在战略地位不突出和规划体系不健全问题。②法律的保障力欠缺,表现为科技创新在立法导向中的地位不高和与科技创新总体法律体系衔接性较弱。③政策和法律的协同性不足,体现在程序性协同欠佳和实体性协同缺乏。[结论]为解决三方面缺陷,需要提升深远海风电开发的战略地位,以基础性政策指引科技创新方向,辅以配套支持性政策,及时制定相关开发规划;在深远海风电开发相关法律中明确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增强与科技创新总体法律体系的衔接性;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增强政策和法律的协同性。

    深远海风电科技创新政策法律协同性中国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及机制——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谢思房克雷
    1433-1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是推动环境保护数据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方式,本文旨在研究试验区建设如何影响环境污染,为充分释放试验区的政策效能,助推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0-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在测算274个地级市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基础上,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探究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特征。[结果]①试验区能够显著降低所在城市的环境污染,在样本缩尾、改变样本分割比例、改变机器学习算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②试验区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以及环境规制3条路径,对城市环境污染产生间接抑制作用。③在异质性方面,试验区在非资源型城市、中心城市以及较高污染城市具有显著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作用。[结论]因此,应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利用试验区推动环保发展;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发挥绿色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与环境规制的关键作用,减轻环境负担。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绿色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环境规制环境污染双重机器学习

    《资源科学》投稿须知

    14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