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投资综合效益预测

    周小琳刘亚雯韩洁平朴哲勇...
    1604-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技术是燃煤电厂减排降碳的核心工具,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然而,中国在CCUS方面的投资经济回报低、综合效益不确定且难以衡量,CCUS仍处于示范阶段,精准预测CCUS投资效益,对明确技术路径、优化资源配置,并推动其商业化具有科学意义。[方法]本文以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经济发展、电力能源、环境减排和社会保障4个维度,对中国燃煤电厂CCUS投资的综合效益进行预测。[结果]研究发现:①燃煤电厂加装CCUS技术后,CCUS投资综合效益经历了从低位徘徊、波动上升到快速增长的变化。②在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的推动下,CCUS投资效益显著提升。技术进步提高了捕集效率并降低成本;而规模效应则通过装机容量增加与碳减排效率的提升,增强了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整体投资回报大幅改善。③政府补贴、碳税和碳交易价格均显著提升CCUS投资效益。其中,碳交易价格对经济效益和环境减排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而碳税则通过提高发电成本,不仅间接促使企业进行CCUS技术改造,还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投资效益。相比之下,政府补贴在初期对社会保障效益的促进作用尤为突出。[结论]在CCUS商业化部署和综合效益提升的过程中,CCUS自身迭代和规模化带来的成本降低起到核心作用,碳市场交易机制相对于补贴等政策扶持措施对CCUS发展的激励作用更大。基于此,中国应加强CCUS技术研究、推动CCUS项目尽快纳入碳交易机制、制定适度CCUS补贴激励政策,以增加CCUS投资效益,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燃煤电厂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投资效益系统动力学技术进步规模效应政府补贴碳市场激励

    鄱阳湖流域碳排放敏感性人类发展指数空间差异及驱动机制

    王圣云潘柳欣刘俊莉
    1620-1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不断提升人类福祉水平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人类发展的核心内涵。本文对鄱阳湖流域碳排放敏感性人类发展指数的空间差异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双碳"战略下鄱阳湖流域提升人类福祉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嵌入人均净碳排放量指标,构建碳排放敏感性人类发展指数(CHDI)。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Dagum基尼系数、LMDI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对1990-2020年鄱阳湖流域碳排放敏感性人类发展指数的空间差异演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研究表明:①鄱阳湖流域的碳排放敏感性人类发展指数由1990年的0。5415提高到2020年的0。7922,实现了由低人类发展水平向高人类发展水平的跃迁。②1990-2020年鄱阳湖流域碳排放敏感性人类发展指数的空间差异整体趋于缩小。其中,各子流域内差异稳步缩小,子流域间差异先降后升。因此,缩小子流域间差异是解缓鄱阳湖流域人类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关键。③鄱阳湖流域碳排放敏感性人类发展指数的提升主要由经济效应和技术效应双轮驱动,社会效应及环境效应则显现出减量效应。空间计量模型回归发现,富裕程度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公共财政支出增加和城镇化对鄱阳湖流域人类发展水平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能源强度和人口密度提高则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结论]1990-2020年鄱阳湖流域人类低碳发展在迈向高人类发展进程中不断均衡发展,缩小子流域间差异及加强经济与技术效应的双轮驱动是进一步推进鄱阳湖流域人类福祉均衡的着力点。

    人类发展指数人类福祉Dagum基尼系数空间杜宾模型净碳排放鄱阳湖流域

    西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测度及其优化策略

    郭倩倩张志斌马晓敏赵学伟...
    1636-1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是城市空间组织恢复力与稳定性的重要保障,当前研究多采用单一要素流且聚焦发达地区,而结合多维要素流同时关注欠发达地区网络结构韧性的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多维要素流探究其网络结构韧性,以期弥补相关研究在地域上的留白,并丰富多维要素流视角下网络韧性的实证分析。[方法]以西北地区51个地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交通、信息3个视角入手探究2022年西北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定量测度其层级性、匹配性、传输性和集聚性,进而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研究中断场景下西北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据此提出优化策略。[结果]①西北51个地级行政单元的经济、交通、信息网络总体呈"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网络具有"核心-边缘"特点,但3类网络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经济网络密度较小、核心节点间的粘性较大,呈现出"以强带弱"与"强强联合"共存的特征、"多组团"格局和"片态化"发展态势;交通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城际联系惯性较强,呈现出"小世界"效应、"纺锤型"格局和"紊态化"发展态势;信息网络具有广覆盖性和强渗透性,呈现出协调性特征、"条带状"格局和"湍态化"发展态势。②3类网络的层级性和匹配性差异较大,传输性和集聚性差异较小。经济网络"马太效应"明显,呈现出核心强同配性和边缘弱异配性特征;交通网络趋于立体化发展,表现出小范围"健壮性"和大面积"脆弱性";信息网络具有高异配韧性,表现出网络结构扁平化和联系路径多元化特征。③蓄意攻击对网络韧性的破坏力显著高于随机攻击,对比脆弱节点,核心节点遭受打击对网络运转效率具有更大影响。[结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核心城市"权力"集中但辐射半径较短,位于边缘的城市发展动力不足。3类网络之间的韧性特征同中存异,不同攻击模式下网络韧性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针对区域特性制定应对政策。

    要素流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中断模拟优化策略引力模型西北地区

    智慧城市试点对邻地环境的空间溢出效应

    白洋邱子芮
    1651-1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智慧城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资源与环境管理,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现有研究关注智慧城市的本地环境治理效果,却忽视了其可能对邻地污染的影响,以及对邻近智慧城市和非智慧城市的差异性溢出效果。[方法]基于2005-2020年中国21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的"本地-邻地"污染效应。[结果]研究发现:①智慧城市政策对邻地的污染排放在4种空间矩阵下均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经过数据缩尾、证伪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影响及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政策时空动态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对污染的溢出效应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而在空间距离上遵循地理距离衰减规律。③机制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区域创新效应,通过知识溢出使智慧城市污染减少,但导致传统重工重污染产业向邻近非智慧城市转移而使其污染增加。[结论]智慧城市政策虽然改善了本地环境,但是产生了"以邻为壑"的环境污染现象,污染主要转入了邻近的非智慧城市。政府应强化智慧城市政策中"协同治理"概念,加强相邻地区地方政府间,特别是智慧城市与邻接非智慧城市之间的区域联防联控措施。

    智慧城市污染转移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双重差分区域协同治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