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全球跨境并购网络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

    覃雄合李梁荣黄晓东
    1693-1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境并购成为经济全球化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与流通提供了重要驱动力,解析全球跨境并购网络的形成机制十分必要.[方法]本文构建了基于"内生结构效应-行动者&关系效应-外生网络效应"的分析框架,采用1997-2018年全球跨境并购数据,利用复杂网络方法与指数随机图模型探究全球跨境并购网络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结果]研究发现:①全球跨境并购网络的空间范围明显扩大并具有分散化发展趋势,但北美、西欧仍占据网络核心位置.②全球跨境并购网络的内生结构效应具有互惠性和传递性,表现为网络中大部分国家(地区)间互有双向并购行为,且倾向以群体结构运作.③在行动者&关系效应方面,国家(地区)经济水平是推动全球跨境并购网络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高经济水平与低经济水平国家(地区)均倾向与其自身经济水平相似的国家(地区)开展并购交易;而中经济水平国家(地区)的并购来源与去向更加分散.④在外生网络效应方面,地理邻近性、语言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是跨境并购网络形成的正向驱动因素.[结论]全球跨境并购网络的紧密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促进全球知识与技术的高效流动,加强国家(地区)间并购合作,深化跨区域联动发展.

    跨境并购对外投资网络结构形成机制指数随机图模型

    创新能力对欠发达地区企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基于资源编排视角

    文艺文淑惠尹梦菲
    1710-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培育创新能力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制造业企业突破资源困境,实现其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因此从资源编排视角探究创新能力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及其机制意义凸显.[方法]基于资源编排理论,利用云南汽车制造业企业219份问卷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欠发达地区制造业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提升其创新能力,进而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取更多的价值增值.引入动态能力演化机制,探讨资源编排作用于创新能力的过程.[结果]①资源编排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创新能力在资源编排和全球价值链升级之间存在中介作用;②资源编排通过提升动态能力演化(动态能力组合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影响创新能力;③资源编排3种维度(资源构建、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资源利用通过促进动态能力演化影响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效应最明显,而资源整合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影响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效应最明显.[结论]欠发达地区企业在提升创新能力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和内外部资源构建,为资源约束背景下实现价值增值提供持续动力.

    欠发达地区资源编排创新能力全球价值链升级动态能力演化

    矿产资源供应风险研究进展和前沿

    韩世通李华姣
    1723-1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矿产资源供应脆弱性程度不断加剧.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原材料,供应风险扩散将导致经济系统遭受重大影响.评估矿产资源供应风险并预判供应风险的传播过程、路径和影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本文对矿产资源供应风险评估和供应风险传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即"研究范围从国际/国家层面到企业/产品层面""研究维度从单一环节到产业链、供应链".供应风险的评估和传播是供应风险形成机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梳理出贸易风险、环境风险等不同类型供应风险形成机制,并从供应、技术、环境和价格4个层面提出供应风险防范机制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矿产资源供应风险研究框架,其由供应风险的量化、供应风险的测定、供应冲击的形成、供应冲击传播的动态模拟和政策建议的提出五部分组成,并进一步讨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已有研究的进展提出矿产资源供应风险领域三方面的研究前沿与挑战:①如何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②如何提升矿产资源产业链韧性;③如何衡量冲击对企业级供应链网络造成的宏观经济损失.

    矿产资源供应风险风险评估风险传播形成机制防范机制

    中国境外国家(地区)稀土供应链韧性评估——以钕铁硼永磁体为例

    周美静王甫园邵留国
    1746-1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稀土是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清洁能源技术等战略性行业的关键矿产.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速了全球稀土供应链重构进程,使得中国稀土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地位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基于供应链韧性视角探究境外国家(地区)稀土供应链韧性的演变过程和趋势,并据此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方法]本文构建了一套稀土供应链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敏捷性、稳健性和依赖度3个维度;并以钕铁硼永磁体为例,综合运用事件序列分析、半结构化访谈、网络仿真等方法评估了境外国家(地区)的稀土供应链韧性.[结果]①"稀土危机"之后,境外国家(地区)的稀土供应链敏捷性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包括稀土新矿开采量增加、回收率提升、替代量和重稀土应用量减少等;②境外国家(地区)的稀土供应链稳健性整体上出现下降,境外国家(地区)对中国稀土产品的进口依赖度呈现从中上游往下游转移的趋势;③总体而言,虽然中国出口仍然是影响境外国家(地区)的稀土供应链稳健性的关键因素,但是其影响力度有下降的趋势.[结论]中国应当在持续推动稀土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深度嵌入全球稀土供应链网络等方式参与全球稀土供应链治理.同时,中国应当模拟境外国家(地区)与中国稀土供应链脱钩的可能情景,尽早制定国际博弈与合作方案.

    供应链韧性稀土钕铁硼永磁体中国

    中国铜资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价

    朱永光张伍丰王迪窦世权...
    1761-1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铜在新能源汽车、电力通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能源转型过程中无法替代的关键金属.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科学评价中国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从韧性的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和更新能力4个维度出发,结合铜资源产业的特性,构建了中国铜资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独立性调整的熵权法对2000-2021年铜资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行了评价,并运用指标障碍度模型和指标贡献度模型找出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①2000-2021年,中国铜资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12年之后上升趋势更加迅速;②抵御能力不足是导致韧性提升较慢的主要因素,而更新能力与恢复能力提升是中国铜资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主要路径;③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协调度波动上升且在2010年后促使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超过了平均水平.[结论]要继续提升更新能力与恢复能力水平,助力铜资源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减少抵御能力的负面影响,甄别断链风险,加强评估预警,提高铜资源二次回收率;产业链、人才链等多链条全方位协作,为产业链供应链注入绿色动能.

    铜资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指标障碍度协调度中国

    关键矿产供应风险评估与预测——以铜资源为例

    成金华帅竞赵雨佳段浩然...
    1778-1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今世界全球安全风险剧增,关键矿产资源也不例外.中国的关键矿产面临怎样的供应风险,中国如何应对与日俱增的关键矿产供应风险亟待研究.[方法]为此,本文引入国际竞争力指数、构建了矿产资源"环境-市场-资源-竞争力"(EMRC)供应风险评估与预测指标体系,采用SMAA-TRI方法对中国2008-2021年铜资源的供应风险进行了评价,并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中国铜资源供应风险进行了预测.[结果]研究显示:①国际竞争力维度对中国铜资源供应风险的影响最大,环境维度的影响最小;②从铜资源整体供应风险来看中国铜资源供应整体上处于中高风险到高风险区域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③2022和2023年中国铜资源供应风险预测为中高风险.[结论]为提高铜资源的保障程度,中国应加大铜资源勘查投入,提高国内铜矿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外交,分散进口来源.

    关键矿产铜资源供应风险评估与预测国际竞争力SMAA-TRI方法

    全球粮食产后收获损失研究综述

    牟若彤吴良
    1789-1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产后不同阶段的损失差异巨大.了解世界各地粮食产后损失程度及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国减少粮食损失提供关键信息参考.[方法]本文聚焦于粮食产后收获环节,根据PRISMA指南,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主要文献来源进行检索,最终筛选出了 98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①世界范围内,学界对粮食产后收获损失的关注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主要集中于亚洲和美洲国家,文献报告的粮食作物总体产后平均收获损失率的均值为6.65%,且因人工、机械、气候和种植管理等因素,不同国家在粮食收获损失方面存在异质性.②农业产后收获的机械化发展虽然提高了收获效率,但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化服务发展产生的委托等问题对收获损失的影响不容忽视,缺乏对联合收割机装备和性能的了解,也限制了发展中国家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③此外,干燥与储存阶段设备的缺乏也会增加收获后损失.[结论]因此,对中国而言,在加大机械化收获应用力度的同时,应根据国内经济条件和产业发展需要,重视对机械收获技术、操作方法等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持续更新、修订新的技术标准,并完善农业产后收获的基础设施环境.本文可以为中国粮食收获阶段减损干预措施的提出提供信息和决策参考.

    产后损失收获损失影响因素meta分析PRISMA指南

    粮食供应安全下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系统韧性时空演变——以齐齐哈尔市为例

    苗欣然李泽红王梦媛
    1801-1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基于耕地利用系统的自组织特征和韧性过程属性,解析粮食供应安全下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的内涵,揭示黑土区耕地利用系统韧性时空演变规律与制约因素,为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对策.[方法]以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在耕地时空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黑土地保护政策及相关问题、韧性发生过程和内涵表征、耕地利用系统组成建立多维耕地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SR模型在格网尺度对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进行评价,综合分析了 2000-2020年齐齐哈尔市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情况,并基于评价结果分区,通过分析各等级区的优劣势和障碍因子,提出针对性对策.[结果]①与2000年相比,2020年耕地空间分布向东北—西南向扩张,耕地面积减少;②齐齐哈尔市耕地利用系统韧性水平总体上升,但区域内部差异增大,空间异质性强,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态势,高值东移北扩;③耕地利用系统对内外压力的应对能力明显增强,空间分布随着农业投入重心转移而改变;④黑土地资源条件、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为制约区域耕地利用系统发展的主要障碍.[结论]齐齐哈尔市耕地利用系统韧性整体水平中等偏低、空间差异大,各等级区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应根据各区韧性现状和障碍因子,针对性进行黑土地保护与治理.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粮食供应安全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东北黑土区

    中国农村居民生物质能消费估计

    韩晓魏楚吴施美
    1817-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村能源问题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双碳战略实施和能源资源安全,但由于农村生物质能统计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农村能源家底尚未摸清,由此妨碍了科学研究和精准决策.弥补现有能源统计数据的缺失,可为后续经验研究提供可信的数据基础和决策分析依据.[方法]本文依赖已有微观入户大样本调查数据,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形成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微观数据集,首次引入贝叶斯时空模型对中国农村生物质能历史消费数据进行估计,重构1992-2016年中国农村生物质用量序列.[结果]①1992-2016年,农村生物质能用量持续下降,从1992年1.95亿t标准煤下降到2016年1.25亿t标准煤,年均降幅为1.7%."能源消费革命"提出后,中国农村生物质能用量下降幅度明显加快,年均降幅达到3.8%,说明"能源消费革命"卓有成效,极大地推动了农村能源消费转型.②农村使用生物质能的家庭数量也在持续减少,使用薪柴和秸秆的家庭减少了近50%.③在区域层面,生物质能使用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地区,这两个区域薪柴消费量占到全国消费量的80%左右,秸秆消费量占比约为65%-70%.[结论]本文的估计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术研究中面临的数据缺失难题,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偏远地区高质量用能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农村能源生物质消费多源异构数据库统计推断贝叶斯时空模型中国

    能源电力系统转型对中国环境影响评估

    张雅娟王铮李双成
    1830-1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中国国土面积广阔,能源资源禀赋、能源生产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生产地域分工区域差异巨大.要实现全国尺度的"双碳"目标,必须实施区域差异化的行动方案.[方法]从全国七大电网区域分析入手,使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和GIS-MCDA模型,结合各省未来用电需求及比例,量化能源电力系统转型对全国和七大电网区域的环境影响.[结果]研究表明:①2015-2020年,全国及各区域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是主要排放区域.②2025-2060年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能够极大程度减少环境影响的压力,但非生物耗竭潜势除外.③从整体上看,煤电对环境影响程度高于其他能源电力类型(非生物耗竭潜势除外),水力发电对环境影响最小.[结论]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中国通过能源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对政府更好地制定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生命周期评估双碳环境影响能源电力系统能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