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袁廷华

双月刊

1002-0519

xb@zysy.org.cn zysyxb@126.com

010-68706239

100081

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甲4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创刊以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是统一战线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级党校以及党政干部了解统一战线以及相关学科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别现代"与"正现代"——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实践与理论逻辑论纲

    孙国东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之治"表征着中国现代性的治世成果,中国现代性构成了"中国之治"的现代性形态.中国现代性的历史逻辑体现为自在的文化转型,主要指向了晚清以来(乃至宋明以来)从理学世界观到科学世界观的世界观转型,以及相应的从天理价值观到法理价值观的价值观转型.中国现代性的实践逻辑体现为自为的政治转向,主要指向了 20世纪以来由孙中山作为探索先驱、由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的"从'西化'到'化西'"的政治转向,最终形成了一种"既非西化、亦非复古同时超越苏联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性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的拉锯互动,使得中国现代性的成长呈现为这样一种理论逻辑:通过"现代价值/范畴的中国化"与"中国价值/范畴的现代化"的相互配合、彼此促进,形成相互融合的价值结构,即"中国现代政治价值观".中国现代性的完备形态是一种兼具"别现代"文化特色和"正现代"文明底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之治中国现代性法理世界观现代价值中国价值"正现代"

    协商何以民主: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功能建设的思考

    桑玉成周光俊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从人民政协的筹备过程、界别结构和目标设计来看,人民政协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实现民主.民意是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词,人民政协以界别设置体现民意、以协商互动畅通民意、以商量整合民意,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各方合作、实践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的结构定位和政治功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应加强人民政协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从主体设置的优化、协商方式的健全、协商议题的完善、协商结果的落地等着手,使协商民主深深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是人民政协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进路.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民意

    基于数字技术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以上海市宝山区"社区通"为例

    俞祖成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总结,也是对中国民主发展的新期待.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以及在日趋复杂的城镇化转型所产生的一系列治理难题的现实背景下,基层治理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数字技术如何助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落地实践,是当下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立足不断变化的基层治理现实需求,上海市宝山区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优势,以在全国首创的党建引领智能化治理系统"社区通",紧扣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治理场域得以运转所需的四大要素——全民参与性、全程公开性、利益整体性、制度全面性,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手段,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宝山基层治理场域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整合机制和提升机制,从而构建出基于数字技术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宝山创新模式.

    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治理数字技术党建引领创新模式

    政治性专业参与:参政党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

    刘义强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架构.参政党通过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体现自身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价值,是我国参政党履行职能的具体体现之一.参政党究竟如何发挥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参政党如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贡献?本文运用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模型理论,提出一个我国参政党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解释,即参政党以"政治性专业参与"的形式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政治性,接近"核心决策系统",同时具有广泛联系行业专家的专业性,实现行业专家与党政系统的良性互动,能够极大程度提升我国国家治理的能力和系统韧性.

    参政党公共政策过程国家治理政治性专业参与

    关于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几个问题

    张献生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必须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经过百年探索实践,已经为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基础、实践发展基础、中华文化基础和学术研究基础.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应着眼其历史渊源、文化基因、价值功能、特色优势,从历史形成、结构主体、根本性质、显著特征、政治规范、理论依据、文化底蕴、功能作用、独特优势、运行机制、力量支撑、重要价值等方面归纳概括,深刻揭示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要把握政治性、注重完整性、坚持科学性,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历史渊源文化基因价值功能特色优势

    共和传承与统一战线的精神

    徐锋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开启了古代共和的滥觞,基本确立了天下为公的共和价值.秦汉以降,东方专制日炽,共和公天下虽在现实实践中逐渐隐退,但在人的内心却是历久而弥坚.共和传统在近代革命中获得新生,演绎出民主共和、民族共和的新质态.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将此前革命共和的成果升华、重铸为人民共和.在中国共产党看来,人民就是自己所领导和团结的中国一切爱国、民主和进步力量,它的组织形态——一个最广泛的政治联盟,实际上就是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赓续和发展共和传统,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不断推进一种新型的、共和的民主的创新发展,有力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人民共和的伟大事业.

    共和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党的领导

    论统一战线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资源优势

    张博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供给.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心任务,将大局所需与自身所长有机结合起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新时代新征程,将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效,关键在于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找准联结线、扩大融合域的制度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资源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逻辑理路、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周述杰阳菲菲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理论体系,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从逻辑理路来看,它立足回答民族工作的时代之问,既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怎么看"和"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等重大理论问题,又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怎么办"和"怎样加强和改进"等重大实践问题.从科学内涵来看,它系统性明确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创造性提出了深刻蕴含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要概念,战略性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路径,规范性提炼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原则方法.从时代价值来看,它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把握方向、坚持道路、铸牢主线的思想武装,又是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防范化解风险、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行动指南.

    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逻辑理路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文明逻辑与新时代使命

    吴鹏陈琪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启示我们必须重返文明的视域,去思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蕴含的深层历史关切与文明逻辑.从文明的视角来看,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即是要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大坐标上确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谱系与文化根脉,通过精神家园这一载体,将中华民族共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历史和文明的意义上有机贯连起来,并以对文化主体性的巩固,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在此基础上,让经由"两个结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真正为各民族所自觉认同和皈依,并真正成为各民族共同从中汲取力量和营养的文化母体与精神支撑,这构成了其新时代使命.我们需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中华民族大团结根基的夯实,以及对中国共产党赓续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枢纽性地位的深沉把握中,对这一使命任务予以统筹谋划和推进.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

    中国少数民族群体的幸福感与公平感:经济增长与民生发展效应

    赵梦晗戚媛媛
    10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本文对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群体的幸福感和公平感稳步上升,经济增长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显著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体幸福感和公平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非流动人口幸福感、公平感均受到经济、民生宏观变量的正向影响,但宏观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作用较小.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应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地区、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推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少数民族幸福感公平感共同富裕分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