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袁廷华

双月刊

1002-0519

xb@zysy.org.cn zysyxb@126.com

010-68706239

100081

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甲4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创刊以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是统一战线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级党校以及党政干部了解统一战线以及相关学科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从理论到实践

    李炜米兰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准,也是一切现代化理论或对策研究的前置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进程中,党和政府必定需要不断评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为现代化建设推进寻找抓手,这就必须设立一套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评价指标体系.既有的现代化指标对现代化的特征覆盖、指标的口径、现代化进程的度量标准都远远脱节于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当今世界,更不适用于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其基本架构应依照着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分别按照"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五个维度展开.

    现代化指标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一个研究述评

    贺东航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探究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国家现代化路径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解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效,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队政党"和"使命型政党"的特性及其在新时代的作用,特别强调了党的自我革新能力对现代化的贡献.本文在梳理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学术文献的研究和分析,绘制出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学术史图谱.研究发现,已有成果主题丰富、视角多样,但缺乏对本土化现代化理论范式和复线历史观的考察,学理性和多学科研究有待加强;下一步研究应深化议题,拓展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强化学理性研究,推动多学科综合讨论.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研究拓展

    从世界政党文明史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张春满龙晨
    2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西方之乱相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消除了绝对贫困,凸显了政党在21世纪的独特价值.从政党文明史视角进行新的学理审视,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现代政党政治肇始以来,世界政党发展主题先后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分别是18世纪的政党发生论、19世纪的政党功能论和20世纪的政党发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方略和实践凸显了政党在21世纪的独特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在观念层面开创政党文明新形态,在实践层面提升政党革新新境界,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层面打造政党治理新气象,在政党—国家关系层面引领政党发展新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回应和超越了西方的政党崩溃论、政党衰败论和政党无用论等主题,引领世界政党发展主题在21世纪走向政党价值论,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政党发展主题的第四次大转变,而且为构建世界政党文明新形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政党文明史世界意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及意义

    李鸿宾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现代性塑造下的以中国为范围的文明体系,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含括着古典与现代两个层面的要素,是经过现代性改造和升华的现代文明,具有古今结合之特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是中国自身的传统资源,包括中国古代文明最重要的两个核心要素:强调人伦,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集体和国家,形成了典型的国家主义理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素,也包括当今被世界普遍认可并践行的要素,它为全人类所共享.强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识,不仅赋予我们生活以价值,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起到催生和促进的作用,而且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理解中华文明如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共同相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古代文明马克思主义古今中外人类命运共同体

    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历史必然

    赵泽琳
    4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族知识话语存在"古—今""中—西"两个维度的张力,即中国古典历史性的民族观和西方现代性的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古代中国史将边疆民族史以列传形式写入中华民族正史序列,近代以来学入一边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中国研究,一边吸收西方的民族一国家理论,完成了中国民族史的书写.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把民族史作为单独论述的古代中国华夷秩序,也没有突破西方民族主义用现代性"民族"形塑古代族类的分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性地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弥补了"中华民族史观"知识话语的缺位.新时代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一部"中华民族史",通过历史书写"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来回答"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的问题.

    中华民族民族史中华民族史历史观

    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

    邓旭
    6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边疆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独特鲜明的历史脉络.在晚清以来构建现代国家的艰难尝试中,边疆的空间形态与边疆族群的政治认同逐渐发生转型,并以此揭开了边疆现代化的序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构建和传播既强调"一体"又肯定"多元"的中华民族话语,促使边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完成现代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边疆地区渐次推行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真正开启了边疆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边疆经济进一步融入国家整体战略,并在随后的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中迅速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边疆的形态功能与发展路径再一次跃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进入了"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快车道,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鲜活案例.

    边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共振与共鸣:辽、西夏、金的儒学化叙述分析

    郑昊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学化叙述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表达方式,是儒家文化重要的外在表现.辽、西夏、金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他们留下了丰富的传世文献资料与民族古文字文献,其中存在大量的儒学化叙述.通过分析这些材料,可以发现儒学化叙述总是贯穿于这些民族的书写活动之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能在汉文乃至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中得到反映.这些儒学化叙述是不同民族都要接触、掌握的公共知识,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真实写照,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

    辽宋夏金民族古文字文献儒学化叙述中华民族共同体

    交流互通:历史上的民族语言文字

    赵洁洁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民族理论特别是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影响,"共同语言"被视为民族最重要的特征,忽略了中国民族的多层次特质.古代中国,南北、东西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迁徙流动时有发生,各民族语言存在互相影响、相互兼用转用,例如回鹘文、西夏语等对汉语的词汇借用,以及汉语从其他民族语词吸收入名、地名、职官名成分等;辽宋夏金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仿照汉字创制文字,建立文化符号、完备政治制度;自北朝起,为了消弭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沟通障碍,形成编纂对译辞书传统,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历史表明,民族语言文字总体呈现出"交流互通"的突出特征;同时,由于操汉语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汉语自然而然承担起族际共同语的职能,充当不同母语者沟通的媒介.进入新时代,在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和自由的同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契合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也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古代民族语民族古文字对译辞书汉语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世界政党政治新模式

    张献生
    9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的产物,由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不同于专制性的一党制,也不同于竞争性的两党制、多党制,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具体体现为五个"新":一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制度类型,即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三位一体;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执政方式,即执政党与参政党同心协力、治国理政;三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关系,即政党在合作与和谐中长期共存;四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民主实现形式,即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有机结合;五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现代治理方式,即形成力量凝聚、政策优化、政治参与、增进共识的制度机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政党政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模式

    中国政党政治中的无党派人士:政治性、代表性和党派性

    崔珏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党派人士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大特色,具有独特价值.从无党者、社会贤达到无党派民主人士,无党派人士一直是政党政治和协商民主的参与者.民国初年,无党者初现政党政治舞台;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时期的社会贤达突出政治代表性;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无党派人士具备某种党派性,参照各民主党派履行相应职能.但在现实政治中,无党派人士与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群体边界日渐模糊,需要进一步明确无党派人士的属性、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凸显其政治性、代表性、党派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无党派人士政治性代表性党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