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袁廷华

双月刊

1002-0519

xb@zysy.org.cn zysyxb@126.com

010-68706239

100081

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甲4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创刊以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是统一战线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级党校以及党政干部了解统一战线以及相关学科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叶小文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就要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就要抓住三个基本问题: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延续5000多年的优秀文明,其秘诀何在?为什么说强起来的中国,永远不会有称霸世界的基因?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就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的"文化秘诀",如荀子的"人性趋恶论"或"化性起伪"说,有助于超越"斯密悖论",促进市场经济伦理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焕发青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新人文主义",呼唤着人类文明新生态中的新的文明复兴.

    中国共产党"文化秘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飞跃

    李君如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两个重大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一是在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往哪里去;二是如何建设两极格局终结后的国际秩序.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不仅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而且连它们自身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习近平深入思考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向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提出了一个构建多极化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国方案".其中,习近平关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大论断,对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下形成新型国际关系,以及我们在国际社会中掌握重要的话语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极化世界国际秩序中国共产党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

    从国际话语权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

    张志洲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概念,是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基础.其中所倡导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大价值理念,在解决当今国际重大问题中具有基础理念和动力的作用,越来越被国际社会重视,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话语权的快速增长.不过,作为一套系统性新话语,在国际舆论和话语权主导地位"西强我弱"的总体格局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遭遇了系统性的"认同障碍"和"传播困境".如何促进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权格局?基于国际话语权生成逻辑,结合世界现实和趋势,建议进路包括深入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系的"超越性"话语含义、强化共同价值的认同、思维方式上靠近、塑造中国良好形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创新话语国际话语权

    华侨华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刘芳彬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世界繁荣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相融.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6000多万华侨华人兼具双重语言文化、双重民族情感诉求以及跨国流动网络等独特优势,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资源.同时,华侨华人所处的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这影响并制约着其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应清晰认识广大华侨华人在参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及其限制因素,团结动员并主动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语言文化、民心相通、跨国网络等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在各领域交流合作牵线搭桥,为世界合作共赢作出贡献.

    华侨华人人类命运共同体资源优势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一带一路"视域下跨区域多层级合作模式研究——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为例

    徐菁忆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率先探索跨区域合作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率先实现'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地区全覆盖".我国学者现有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研究集中在合作的动力与路径、问题与对策,以及合作的具体领域,而关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探讨比较薄弱.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面临协调18国的多元主体,以及处理与西欧、欧盟、俄罗斯等其他国家和区域关系的艰巨任务.本文依据新区域主义理论、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以及多层级治理理论,探索了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合作框架——跨区域多层级合作模式,具体是从国家、次区域、区域、全球四个层级分析各层级行为主体的行动逻辑和持续互动过程,既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提出方法建议,也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协同合作提供理论参考.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次区域合作跨区域多层级合作

    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方式

    张博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也是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于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建构、实践探索、话语表达和制度效能释放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强化对重大工作的领导来巩固新型政党制度在治国理政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政治领导的方式坚持新型政党制度的方向与原则,通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形成全党推进新型政党制度的工作合力,通过落实原则促进新型政党制度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规范有序地运行,进而将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和效能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

    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党的领导方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新时代民主党派潜在发展群体的变化特点及应对策略

    张峰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党派在无党派知识分子阶层中的潜在发展群体也发生着新变化,并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带来新的影响.面对这一群体教育层次提高、职业更加多样、思想价值多元、参政意识较强等新特点,民主党派亟须在创新联络宣传方式、把好组织发展关、改革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予以应对,以增强民主党派的吸引力,提高发展成员质量,更好地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职能.

    民主党派无党派知识分子潜在发展群体变化特点应对策略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建构

    柴宝勇石春林
    6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关键是厘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结构和层次.传统构建话语尝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与政治话语建构的机制不相适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要真正拥有本土意义和比较意义的话语权,关键要处理好话语和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层面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体系亟待建构并通过社会科学进行检验.总体来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与中国政治学的话语体系都需要经过政治效能的现实性、政治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基本价值与概念的重塑三个层面的淬炼,才能彻底根治"失语症",才能给话语和社会科学两个维度的"中国学派"建构提供可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话语体系基础性建构社会科学

    遵循话语规律 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

    邱永文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权不仅是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构建和塑造权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权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回应国内外的各种质疑和挑战,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政治地位,而且可以团结和凝聚统一战线各领域成员增强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更好地推动现代国家治理.当前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权建设,要遵循话语权的生成规律,从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体系、话语环境和传播技术条件等方面,结合网络时代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系统、稳步地予以推进.

    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语言学角度

    论"中华民族":概念内涵及其与国家和各民族的关系

    钱雪梅
    9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从理论上厘清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中华民族与国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有必要引入中国原生的"国族"概念.从词形看,"国族"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但就词义论,当溯及《诗经》中"邦族"一词.中国国族形态的历史发展可分四个历史阶段,分别是氏族型国族、邦国型国族、中国人和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中华民族是中国国族,包括中国全体公民,指代国家整体.广义中华民族是文化民族,包括中国全体公民以及海外所有认同于中国国家或中华文明的人,指代中华文明共同体.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在成员和覆盖范围方面与中国国家重合,与主权国家互为表里,与国内各民族之间是双重的整体与局部关系.国家在政治和法理上高于国内各民族,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亦然.政治一体和文化多元是狭义中华民族与国内各民族关系的底线.狭义中华民族是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代表,其实体性、统一性和整体性以国家主权为依据和保障.广义中华民族之海外成员的身份主要取决于成员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国家的归属意识与认同.

    中华民族国族民族国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