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袁廷华

双月刊

1002-0519

xb@zysy.org.cn zysyxb@126.com

010-68706239

100081

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甲4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创刊以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是统一战线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级党校以及党政干部了解统一战线以及相关学科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斯大林民族理论与苏联民族制度建构——读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马戎
    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斯大林在191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是苏联共产党几十年奉为经典的民族理论基础.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搭建了苏联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框架,联邦制、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识别、民族优惠政策以及党政机关和各部门的"民族化".斯大林的"民族"定义难以覆盖现实且带有政治性,苏联的民族政策也没有解决民族问题,却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建构和1949年后的民族制度、政策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无法绕开.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民族苏联

    论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期:源起、现状与未来

    王文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至少到2035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中共中央继2002年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之后,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环境作出的重大战略研判.本文梳理了中共中央研判"战略机遇期"的历史脉络,从外部与内部环境的角度客观厘清和全面挖掘了下一阶段中国的八个战略机遇,即美国相对衰落、西方内部矛盾、新兴国家崛起、科技革命效应,以及党的坚强领导、发展潜力激发、人民追求意愿、斗争经验积累等,并借此提出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的路径思考.

    战略机遇期思想溯源现实依据百年变局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殷之光
    4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追溯了现有国际关系、国际法领域内对主权平等问题的认识.在西方主流理论话语中,存在明确的霸权中心主义问题.这种以霸权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认识,也是从西方历史经验出发得出的推理.避免国际秩序变成少数霸权暴政的重要前提,需要将主权平等原则历史化、语境化,并且将谋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诉求,作为"主权平等"的理想目标,而不仅仅止步于法律形式主义上的平等.而达成这一任务的理论前提,是需要将第三世界反抗霸权的政治实践以及寻求发展的现代化经验,纳入主权平等观念的讨论中,丰富其政治与历史内涵.

    霸权第三世界权力平衡主权平等

    "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现状、阻力与应对

    孙敬鑫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国际传播提供更多助力.当前,海外对"一带一路"建设整体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均有提升,但出现的"噪音""杂音"也不容忽视.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刻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围堵遏制的直接影响,以及俄乌冲突的综合影响,正在成为做好"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主要阻力.鉴于此,我们需要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方面及时作出调整:一是理念层面,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更加强调团结合作.二是主体层面,在用好专家学者和媒体基础上,更加突出驻外企业和代表性项目的作用.三是内容层面,在宏观概念基础上,更加强调具体合作领域和目标.四是渠道层面,在做好传统媒体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交平台.五是策略层面,在做好正面传播基础上,更加重视负面舆论应对.

    "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民心相通

    历史记忆与当代互动:拉丁美洲的中国形象探源

    王翠文李倩姚紫兰
    6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形象的塑造既是一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国家和民众长期互动的结果.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当代拉美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进行类型学分析.宏观层次以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以及19世纪华工在拉美这两大历史时期为分析重点,从文明交流史的视角诠释当代拉美入中国观的历史起源;微观层次选取秘鲁、智利和墨西哥三个代表性案例,通过对三国主流媒体涉华议题的文本分析,将拉美对华认知概括为对华友好且认同度高的"秘鲁模式"、对华友好且务实的"智利模式"、对华疏离且认同度低的"墨西哥模式".国别比较和类型化归纳旨在说明拉美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一事实.拉美的中国形象既来源于中拉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也在当下快速变化的现实中不断演化和重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与拉美国家面临更好的机遇、更好的基础和更好的条件,中拉命运共同体是拉丁美洲视野下中国形象塑造最好的方向引领.

    拉丁美洲中国形象文明交流主流媒体中拉命运共同体

    中国革命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与统一战线

    薛庆超
    8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一战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时期酝酿、形成,并不断发展深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创建民主的联合战线,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战胜强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革命胜利.历史证明,能否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直接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深入研究中国革命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与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

    新时代网络统战工作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究

    余伟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络与统一战线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网络统战工作,牢牢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政治引领,以推动传统统战工作网络化、科学化发展,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文章在对网络统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网络人士底数掌握不清、网络统战工作平台覆盖率不高、网络统战工作机制不顺畅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网络统战工作效能的对策建议:一是要善用网络思维凝聚共识;二是着重加强网络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三是着力构建网络统战工作主阵地;四是着力加大统战干部的培养力度;五是构建网络化、社会化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网络统战统一战线网络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对策建议

    网红群体的特征属性、社会功能与统战工作原则

    赵雷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人士统战工作,充分肯定网络人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网络人士各类别中,网红群体备受关注.准确把握网红群体的人口学与经济社会学特征、政治态度和社会作用,是实现网络强国战略、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和把握互联网舆论话语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也是制定相关群体精准化统战策略的前提条件.本文基于定量数据、定性访谈等材料,梳理了网红群体的基本特征如网生性、民间性和具象化,注重经济诉求、相对政治冷感,社会资源丰富、社交圈层化明显,承载社会情绪疏泄口的重要功能等.基于这些特征,尝试提出针对网红群体的统战工作原则与策略.

    网络人士网红群体特征属性社会功能统战原则

    "互联网+"语境下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探究

    齐春雷宋玉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使其成为统一战线必须致力于团结、教育、引导的新领域和新重点.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广泛运用的"互联网+",为开阔视野和拓展格局搭建了新平台、提供了新方式、创新了新思路.统战部门应加强对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重视,对"互联网+社会组织"统战工作进行前瞻性规划,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具体策略包括:一是构建社会组织网络统战工作机制;二是打造社会组织网络统战工作平台;三是引导监督社会组织网络统战舆情;四是建设完善社会组织党外人士数据库;五是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组织网络文化.

    "互联网+"社会组织统一战线国家治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传播议题设置与机制建设

    沈桂萍李军龙
    129-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形式上的创新和传播的便利,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安全风险,这些挑战既有来自议题方面的,也有来自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在网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用正确的中华民族知识和理论话语引领舆论,防范相关影响人们形成正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害信息传播;二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体制机制、法律规范和风险治理,对于在网络中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氛围、引领人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网络信息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