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袁廷华

双月刊

1002-0519

xb@zysy.org.cn zysyxb@126.com

010-68706239

100081

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甲4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创刊以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是统一战线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级党校以及党政干部了解统一战线以及相关学科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领导的几个问题

    陈喜庆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是长期以来坚持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首要经验,又是贯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萌发、确立、完善全过程的内在规律,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全面准确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领导问题,需要回答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一是在我国多党合作中为什么要有领导党、为什么这个领导党是中国共产党,其特质、实力和贡献是什么,这是"为何领导"的问题;二是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领导内容是什么,其政治领导的原则、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是什么,这是"领导什么"的问题;三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多党合作实践中,对民主党派形成的领导方式方法是什么,其为什么行之有效,这是"怎样领导"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领导权领导内容领导方法

    中国参政党建设规律研究

    孙信钟世红
    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关于参政党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政党历史、性质地位、职能作用和自身建设等方面,而对参政党建设历史经验和一般规律进行总结的研究成果很少.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角度理解和把握参政党建设七十多年的历史经验,发现尽管每个历史时期参政党建设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始终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遵循着一定的哲学规律,表现为理论与实践、普遍性和特殊性、质与量的有机统一.通过将参政党的实践理论化,同时把握参政党建设的丰富内涵和一般规律,能够为新时代参政党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参政党建设历史经验基本规律

    同盟者视角下的参政党建设研究

    王彩玲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一战线真正发挥法宝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十大经验之一,是以合格同盟者存在并具有相应的身份认同为前提的.从百年统一战线史的视角来看,当中国共产党克服"左"的错误把民主党派视为稳定的"同盟者",新型政党制度才能得以确立;当民主党派接受党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同盟军",才能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延续下来并创造自己的历史.可见,成为合格同盟者是民主党派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而是参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新时代的参政党建设,要汲取历史的智慧,借鉴共产党团结、引领、支持同盟者的宝贵经验,帮助民主党派满足成为合格同盟者的所有条件,形成参政党健康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参政党建设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直接同盟军历史自觉合格同盟者

    新媒体环境下参政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路径

    刘晖周立昀刘霁雯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关乎方向、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为主体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对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诸多新的风险与挑战.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不仅可以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发挥重要作用.参政党应主动作为、求新求变,克服自身做意识形态工作的短板和不足,打造一支新媒体应用与管理队伍,主动占领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积极加强平台创设,构建更加包容与灵活的话语体系,管理方式要注重全过程干预,推动国内国际传播的互动平衡,细化和完善日常舆情工作机制,释放网络正能量,与执政党共同守好互联网舆论阵地.

    新媒体参政党意识形态工作实践路径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视角思考

    蒋锐王昭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中,存在着忽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忽视宏观制度背景以及重理论轻效能、重特殊性轻共同性等现象.为深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着重从以下四个研究视角入手:一是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内进行整体性研究;二是要正确处理系统与子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别是人民民主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考察;三是要立足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着力研究其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理和路径;四是要站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高度,在对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中把握其特色和优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视角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治理

    南北一体:古代北方民族的中国认同与统一意识

    邵磊孙美子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及其对统一的执着,不仅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版图扩大与国家统一,更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华化的过程中不仅名义上成为中国,更在文化、制度等方面逐步吸收汉文明,进而丰富中华文明,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奠定基础.

    北系民族北系中国国家认同统一意识

    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研究述评

    王伟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学术史视角观之,民族国家建构发端于欧洲,成长于欧美,是民族建构和国家建构的统一体.民族建构模式主要有西方模式、殖民模式、族群模式和殖民模式等,其影响因素包括教育、语言政策、国家节日、殖民历史、外交政策、领导精英、科技、区域主义和全球化等.国家建构主要有自由主义、新韦伯主义、文化主义和阶级分析等研究范式,其内容主要包括国家认同、国家能力和国家自主性的建构.民族国家建构是民族建构和国家建构的辩证统一,要坚持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相辅相成的原则,要坚持在一定条件下国家建构优先的原则,坚持民族国家建构内容的全面性和方式适当性,坚持国内和国际互构的原则.

    民族建构国家建构民族国家建构路径

    多元身份政治视角下的印度国家认同建构

    韩敬云
    8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份政治对民族国家的影响日益显著,它与国家认同建构既对立冲突又相辅共生.宗教、语言、民族和种姓等维度的身份(认同)多元性是印度国家认同建构的客观现实.印度国家认同建构实践,在国大党主导下以"多样性中的统一"为取向,而在印度人民党政府主导下则日益朝着"多元化一"的方向推进.身份政治影响深远、同化主义取向加深、宗教色彩浓厚和"政党烙印"深刻是印度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尽管印度国家认同建构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印度的国家认同并不牢固——统一的国族观仍未形成,凝聚国民共识的核心价值依旧缺失,身份政治的挑战仍然严峻,国家认同建构日益极端化.

    印度身份政治国家认同建构

    公共教育对国家认同的塑造和培养——以美国为例

    赛娜
    10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认同是支撑民族国家合法性、维系国家团结和统一的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公共教育是塑造和培养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之一.世界各国以塑造和培养国家认同为首要任务的公共教育政策,主要遵循同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以政治认同为核心、以国家建构为核心以及混合型等模式.美国作为社会构成复杂的移民国家,其公共教育体系受到自由同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以政治认同为核心等模式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混合型的国家认同培养模式.在最近几十年中,美国的公共教育体系受到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私有化"改革和全球化的冲击,在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培养上遇到巨大挑战.美国的案例表明,国家认同的塑造和培养是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社会任务.政府需要持续思考和不断探索,寻找和尝试适合本国社会结构且能兼顾国家认同塑造和族群文化保护的公共教育模式.

    国家认同美国公共教育国家认同塑造公民意识

    消除贫困的中国道路

    李稻葵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贫困是现代人类社会的耻辱.经过7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是如何做到消除绝对贫困的?从帮扶贫困人民,到扶贫被列入政府议程,再到精准扶贫,直至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积累了消除贫困的六条重要经验:一是最高领导层作出最高水平的承诺;二是建立制度、机构来救济和减少贫困;三是政府帮助建立市场,让市场发挥作用;四是将环境保护计划与减贫结合起来;五是充实和升华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六是提供后续扶贫项目.

    消除贫困中国经验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