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袁廷华

双月刊

1002-0519

xb@zysy.org.cn zysyxb@126.com

010-68706239

100081

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甲4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创刊以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是统一战线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级党校以及党政干部了解统一战线以及相关学科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十五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人口结构重大变化的前瞻性研究

    冯明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五五"时期大体上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时间段基本重叠,由此,研究、制定和实施"十五五"规划的过程,本身就是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的过程."十五五"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既是我国推动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我国由"中等偏上收入组"国家(或地区)迈进"高收入组"国家(或地区)的关口期.同时,"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将面临工业化、城镇化、人口结构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传统工业化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更为紧迫;二是城镇化"加速期"逐渐步入尾声,开始向城镇化"成熟期"过渡,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更为迫切;三是"人口数量红利"减弱,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少子化挑战加剧.当下,需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特征,细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举措,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助力"十五五"时期整体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更高台阶.

    "十五五"规划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人口结构

    新时代自主开放的理论内涵、特色实践和路径思考

    陈大鹏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主开放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鲜明特征,是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扩大自主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争取发展主动的关键是进一步扩大自主开放.本文试图厘清自主开放的理论内涵,总结新时代我国自主开放的特色实践经验,提出扩大自主开放的政策建议.

    自主开放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开放,国际合作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刻意蕴、国际镜鉴及实践路向

    张亚鹏方慈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作为现代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所蕴含的生产能力和知识创新力足以影响甚至改变全球的政经版图.对我国而言,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未来发展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应坚持党的领导,夯实新型工业化的政治保障;坚持创新驱动,厚植新型工业化的底层基石;坚持产融思路,强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韧性;坚持改革开放,优化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生态.

    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国际镜鉴实践路向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要求

    王彩玲
    4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成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意味着"大统战工作格局"的理论内涵在以往"全党做统战"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其制度属性也应从国家制度层面来把握.市场化变革带来的社会离散化风险、数字化变革对社会治理的挑战、全球化进程伴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国家治理和统战工作形成的巨大冲击,使得中国日益迈入一个"高度复杂性社会",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正是解决复杂性社会治理难题的重要举措.因此,落实"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改革部署,需要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出发,树立并不断提升统战思维,明确并大力落实"有关方面"及其统战职责,努力解决统战工作中的盲点、断点、堵点,加强统战工作制度体系和平台建设.

    大统战工作格局国家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统战工作制度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范式变革视角的研究

    杜勇宏王汝芳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范式变革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数字化及人工智能全方位嵌入社会、中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实践中出现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实现了生产要素变革、生产价值嬗变、生产方式重构和生产关系重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长期探索取得的伟大实践成果和重大创新理论,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范式框架,从文明、制度、价值和实践等维度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为解决西方现代化中的危机和困境提供了可行的中国方案.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都源于中国成功实践,两者的实践基础一致、内核本质一致、发展路径一致.新时代新征程,建议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新质生产关系、推进数实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机制和物质技术支撑.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范式变革理论创新实践基础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治理现代化:理论基础和关键路径

    邹宇春王翰飞李建栋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探讨了共同富裕视域下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以及关键路径.一方面,共同富裕视域下,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凸显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行动理论和家国一体的国家认同理论等;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下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在于"做大"和"做强"中等收入群体、创新社会分配机制和加强农村贫困治理等.

    共同富裕治理现代化理论基础关键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生态文明现代化研究

    崔岩李庆显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展现了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创新.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旨,通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致力于重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新治理模式,从以污染防治为主的"事后型"环境治理全面向"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零污染""零碳排"的新治理理念转型.因此,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更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生态文明现代化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治理模式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指标构建的可能路径

    林红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内外文献梳理,本文提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人理念、知识和技术的现代化.因此,以观念认知、个人行动赋能、外部性文化支持为评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一级指标.观念认知维度可沿循演进式现代化理论视角,以传统与理性/世俗、生存与自我表达两大维度为主要二级指标,纳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晶、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优秀传统为理论渊源的"中国式"文化因子,并适当整合其它文化框架经检验有效维度的部分因子;个人行动赋能的二级指标内涵聚焦个人数字素养;外部性文化支持则侧重现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国际文化影响力等宏观统计指标.

    文化现代化中国式演进式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指标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历史演进的基本趋势

    张峰
    10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75年的历史演进呈现四个方面的基本趋势.一是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探索提出"工人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的多党制",到正式确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再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二是形成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先是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到形成"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再到明确"自信自立、务实有效、规范有序、生动活泼"总体目标.三是推进政党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先是政党协商活动依托人民政协开展,到政党协商活动单列开展并形成制度规定,再到政党协商规范化发展.四是深化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民主党派先是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阶级联盟的政党,后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再到"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历史演进多党合作政党协商参政党建设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问题与内在机理

    许奕锋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建构而言,基础性概念及概念体系相对薄弱、理论体系建构路径不够清晰、理论研究停滞在循环论证阶段、配套保障缺乏完整性系统性,是其所面临的四大元问题.需要以解决元问题为基点和靶向,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引,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回望历史、面向未来的研究思路,将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高度与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理论深度结合起来,正确理解西方政党制度中诸如定义学、类型学、成因学等理论学说,深入把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建构基础、建构路径、建构方向和建构保障等基础问题,积极推动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学术命题、学术观点和学术话语.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人文性理论贡献基础问题内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