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袁廷华

双月刊

1002-0519

xb@zysy.org.cn zysyxb@126.com

010-68706239

100081

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甲4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创刊以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是统一战线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级党校以及党政干部了解统一战线以及相关学科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关于统战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对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启示

    袁树平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重视并团结知识分子,与党外人士深交朋友,尊重宗教界人士,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丰富的统战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书写了浓浓的统战情怀.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有关统战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为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推进统一战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和重要遵循.他以勇于创新、求真务实、擅于作为的工作作风,为新时代统战干部作出了表率、树立了典范.

    统一战线工作理论创新实践探索深刻启示

    助推大流动大融居 促进全方位民族互嵌

    段成荣周思瑶王力
    13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完成了由低流动性的乡土中国向高流动性的迁徙中国转变,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形态也一改历史上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崭新时代特征,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造了有利条件.自发的人口迁移流动推动了各民族在城市中聚集,首先使各民族实现空间互嵌,进而促使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深度嵌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族互嵌结构,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目前仍存在个别民族流动参与度不高、少数民族整体城镇化率较低等问题,这将限制民族互嵌结构的进一步深化.未来民族工作应围绕现有短板,积极推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众双向流动,推进各民族新型城镇化,确保在新形势下实现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目标.

    民族互嵌结构迁移流动新型城镇化

    比较历史视野下中国多民族聚合性存在模式论析

    何君安周思源
    15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一直呈现出多元特征,内部包含着诸多不同的族群;但又能将"多元"凝聚为一个共同体,形成多民族聚合存在的模式,与其他文明的民族(政治)分立模式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多民族聚合存在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数千年不坠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中国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阶段,进行历史比较:将古代中国与西方话语下的"普世帝国"、早期民族国家比较,勾画中国多民族聚合体的传统形态;将清朝与近代几大帝国比较,从内聚和外聚两方面研究近代中国面临的巨大危机以及危机下共同体的重塑;将现代中国与其他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分析新中国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成绩.由此揭示,中国的聚合性归根结底是一种伟大而深层的"文化力",即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包容力".

    中华文明文化民族主义"普世帝国"国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

    清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

    陈喜庆
    17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清朝前期统治者,十分注重实行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特别是正确的民族政策,积极稳妥地处理满族与汉族等民族的关系,不仅促进了满族与汉族等各民族的团结,而且有效解决了困扰历代统治者的边患问题,即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难题,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将中国古代统一战线智慧推向了新的高峰.不过,清朝统治者未能跟上随着远航事业发展、全球交往交流时代到来的形势,未能看清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民族国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的现实,因而未能正确处理同西方民族国家关系问题即东西问题,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落后和衰亡,并终结了在中国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帝制.

    清朝时期康乾盛世统一战线智慧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孟子"天人合一"论的当代阐扬

    罗松涛刘春维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由孟子等系统阐发,"天人合一"思想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国文化特质与国人精神气质的重要元素,主要包括"天人""性命"一体、把握必然发挥能动、道德实践与天合德、天人和谐共生等方面内容.孟子"天人合一"论内涵人与自然(包括人与人)和谐共生的丰富意蕴,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对其进行当代阐扬不仅具有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更是发展新时代文明观的重要助力.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将视角从天人合一的精神领域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领域,体认人与自然同生共育之整体,尊重自然规律、扬弃异化,结合当下实践的具体要求进行系统阐发.

    "第二个结合"孟子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注释规范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