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化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

双月刊

中原文化研究/Journal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文字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冯时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始文字的宗教性质是由文字起源于人神沟通的需要所决定的,这一事实意味着文字不仅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更是文明的产物.人类的交流并不足以使古人必须创造文字,况且由象形方法所创造的文字多属名词,而由名词堆砌的书面语形式极为混乱,是不可能用于记录语言的.这种原始文字的书面语特征,至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铭文仍见其孑遗.当然,服务于人神交流的文字只能源于象形,这体现了宗教文字的普遍特征.文献中古人的文字起源观、象形文字的创制目的、眼目通神的意义、朱书文字的性质以及敬字传统等,都显示出早期文字的宗教性特点.当文字逐渐具有了记录语言的功能之后,文字走向世俗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从服务于人神的沟通,转而逐渐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传统六书造字法之下的指事字与会意字逐渐注重表音,以及在这种重视语音倾向影响下最终出现的形声文字,都体现了文字从宗教性向世俗性的转变.

    文字宗教象形朱书敬字传统

    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的互动——以玉人头像为中心

    徐峰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传统很可能有着北方影响,玉人头像中的若干细节,包括"尖顶帽"、纹面、发型等特征辅证着这种北方影响.后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的族属不是华夏族,而是北方早期游牧人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现有的不少考古资料表明石峁文化受到了游牧文化的影响.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有石峁遗址这一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最大的城址,也是北方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作为中介,后石家河文化传统中间接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渗入是完全可能的.后石家河文化中外来文化因素应该是多元的,来自北方草原的文化因素值得重视.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的诸多相似,一方面见证了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远距离文化互动,另一方面也为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寻找到了北方来源.

    后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石峁文化文化互动

    陈荣捷、萧萐父与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

    杨国荣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荣捷与萧萐父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人物,有不同的学术背景,但又有相近的学术旨趣.陈荣捷不仅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的传播与介绍方面有不可忽视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哲学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如形而上学、认识论、宗教信仰,以及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家哲学,且在以上问题的考察中,都作出了引人瞩目的建树.萧萐父既在宏观层面主编了《中国哲学史》,对儒释道三家以及中国哲学的整体领域,都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又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些具体论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王夫之等历史人物作了独到的研究,由此取得的成果,在中国哲学的研究和教学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在晚明思想以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研究方面,萧萐父也作了创造性的研究.他指出,从晚明开始,中国思想界已出现具有启蒙意义的观点,这种现象表明,中国现代化有一种内生性的动力.以"照着说"和"接着说"的交融为进路,中国哲学研究需要统一历史的视野与理论的思维,加强中西哲学之间的沟通和比较,以及关注社会之源与思想之流的关系.

    陈荣捷萧萐父中国哲学

    中国恩德文化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

    杨春时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是恩德文化,就是以施恩—报恩责任规定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后宗法皇权士绅社会形成的早期阶段,也是恩德文化的发生、建构阶段.在这个阶段,宗法封建贵族社会向后宗法皇权士绅社会转化,君主、士阶层与家族三种势力的关系,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君主的主导性还不突出,士有相对独立性,家族也有相对独立性,而君主要依靠士阶层,国家也要依靠家族,因此恩德文化的建构就强调施恩与报恩的平衡、爱与控制的平衡,以及私恩与公义的平衡等.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是传统社会的中期阶段,也是恩德文化的确立、稳固阶段.这个阶段的君主、家族、士之间基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恩德文化也相对稳固,施恩方对报恩方的控制虽然有所增强,但也受到了限制;同时私恩与公义的矛盾已经显现,但没有发生明显对抗.宋、元、明、清是后期的后宗法皇权士绅社会,其恩德文化的平衡被打破,施恩与报恩关系偏向报恩责任,控制性得到强化.此时的恩德文化也发生了私恩与公义的冲突,私恩被限制,公义压倒了私恩,从而在公私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和家国关系中向公、义、理和国倾斜.

    中国文化恩德历史趋势

    《春秋》的"早期书写"特征与中国史学精神

    赵敏俐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现存传世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虽然仅有2万余字,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辑录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大事,但是因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内容,被列入儒家"六经".它以"元年,春,王正月"为开头的大纲式书写,包含了自三代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意识.《春秋》简明扼要的书写形式,包含着中华民族从早期书写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写作经验,在长久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高度的思想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它那"笔则笔,削则削"的书写原则和文字技巧,蕴含了丰富的《春秋》大义,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史学精神.

    《春秋》编年体大一统早期书写史学精神

    青铜器铭文所见"自我书写"现象论析——兼谈"对扬""埶""施"等词之义

    姚苏杰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书写"是指文本对自身及其创作过程进行叙述的现象,在铭文中可分为"自我指称"与"自书作铭"两类.通过铭文"自我指称"之例,可知当时观念中存在三种不同的"铭",分别指向全篇铭文、祈祝单元、部分警句.通过"自书作铭"之例,可见时人对铭文功能的认知,并可辨析与作铭相关的一系列词语,有"对""喙""由""扬""光""埶(设)""施"等,而常见的"对扬"一语亦是制作铭文以显扬功勋之意,并非对答、称扬等礼仪动作.青铜器铭文中的"自我书写"对研究铭文观念、叙事手段的发展以及后世铭体的演化有重要价值.

    青铜器铭文自我书写自我指称自书作铭对扬

    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中的意义

    王子今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蜀道在中国古代交通格局中有重要的地位.蜀道的开通对于克服秦岭、巴山阻障,实现南北早期文明的沟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世界文明生成的初期,蜀道成为交通开发史中的特例.上古时期关中与巴蜀这两个"天府"由蜀道连通,也为统一的秦帝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而秦帝国出现于世界东方,改变了全球史的格局.蜀道成为战国、秦及西汉"大关中"出现的基础,而"大关中"即所谓"山西""关西",曾经是世界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蜀道联系秦汉行政中枢咸阳-长安与西南地方,继续延伸,则有"西夷西"国际道路的开拓,形成"西南丝绸之路"以及通过"枸酱"之路与南海丝路起点番禺、徐闻、合浦的连通.而汉简所见敦煌"之蜀"道路,也可以理解为西北丝绸之路的支线.由此也实现了丝绸之路河西路段与蜀道交通系统的曲折关联.蜀道研究因而也应当被作为对世界文明进程显示出重要意义的丝绸之路史考察的主题之一.

    蜀道关中巴蜀丝绸之路

    天圆地方时空观及其"取象"逻辑

    李川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象为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词语之一."象"是天人相参、王道政治的核心观念,六经皆可包括于象之中.不惟如此,我国战国时期的文学深于比兴,盖因其深于取象之故.由此说来,取象观实乃华夏文化的根本思维方式."天圆地方"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宇宙观之一,是我国古代关于天地形状的一种认识,是中国古人宇宙论的基本观念.天圆地方观念以及其附属的四象二十八宿、分野观等乃是其取象观选择的必然结果.基于取象观发展出来的,是华夏先民独特的时空观,这套时空观又影响了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看待万物的眼光与现代科学时空观有所不同.

    天圆地方取象时空

    试论北宋熙宁年间东南诸路的增设新县现象

    陈晓珊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安石变法期间,北方的河北、河东、永兴军等路为节省地方行政成本,裁撤了大量县,而东南各路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后来陈瓘指称王安石对北方和南方采取双重标准,即主张在北方大量撤县的同时,却在南方析置新县.经过考察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东南各路的新设县数量很少.而自五代宋初以来,东南各路却多有新设县.北宋在东南各路增设新县,一方面是平定南方各政权后,在新纳土地上调整行政区;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地方事务增多所致.王安石的判断实际反映了当时东南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和地方事务急剧增加的时代背景.

    历史政区地理王安石变法东南地区析置新县县域经济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围城效应"的文学书写

    蔡燕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分化促使生活于两大空间的人们在生存发展的价值判断、取舍基础上,出现了城乡"围城效应",促成了城乡空间双向奔赴的文学书写.由乡向城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学而优入城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流动、富而入城与入城而富的商业性流动、村民入城的生活性空间位移,由城向乡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文人归田梦的精神性奔赴、衣锦还乡的炫耀性奔赴、归园田居的生活性和精神性双重奔赴.唐宋城市转型释放了城市发展的活力,使得城市在物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对于乡村的优越性渐趋加强.城乡关系逐渐失衡也带来城乡"围城效应"的失衡,文学书写中相应地隐含了对城乡文化差异的认同.所以,城乡"围城效应"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双向奔赴,更是城乡在政治地位、经济方式、文化功能等深层次博弈的反映.

    唐宋城市转型城乡关系"围城效应"文学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