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王祖兵

双月刊

1007-1326

zyws@chinajournal.net.cn

021-54894373

200030

上海市中漕路94号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Journal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Emergency RescueCSTPCD
查看更多>>我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办,以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为特色内容的全国性职业卫生专业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主要读者是职业卫生及职业病临床医务人员,有关教学科研人员、各级工矿保健、民防救灾、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和企业管理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东省某市202家电子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

    梁永锡刘可平陈浩冯简青...
    45-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广东省某市电子企业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方法 2022年,对某市202家电子企业工作场所存在的噪声、粉尘和化学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职业病危害管理情况等内容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结果 202家电子企业以电子电路制造、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为主(共占43.57%).145家企业(占71.78%)存在噪声作业,噪声超标岗位的前3位分别是混料、碎料(超标率92.86%),冲压、冲床(超标率85.42%),磨边、打磨、抛光(超标率41.86%).粉尘种类以其他粉尘为主,木粉尘超标率最高(20.97%),以打磨岗位为主.检测样品数量最高的前3类化学毒物依次为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乙苯)、醇类(甲醇、异丙醇、正丁醇),烷类(正己烷、正庚烷、环己烷).化学毒物总体超标率为3.82%,超标率前3位的化学毒物为苯乙烯(33.33%)、甲醛(8.00%)、三氯乙烯(7.32%),集中在喷漆、油磨、开料和清洗岗位.参与职业健康检查9 837人,检出职业禁忌证47人(占0.48%),疑似职业病8人(占0.08%),无确诊职业病病例.结论 某市电子行业存在噪声、苯系物、醇类、烷类、粉尘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数量较多,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督促相关企业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职业危害现状调查电子企业噪声

    江苏南部某镇有毒有害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

    刘洋王琼辉沈欢喜宋仙平...
    49-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江苏南部某镇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职业卫生管理情况,探索适合本地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对策.方法 2020年9-10月,对江苏南部某镇正常运行且存在有毒有害因素的企业进行普查,收集企业基本信息、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等,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有毒有害企业535家,工人总数20 552人,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共3大类77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7 846人,接害率为38.18%(7 846/20 552).分别从企业的规模、行业、经济类型和风险等级看,小型和微型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为严重的企业员工的接害率较高(P<0.01).接触物理有害因素的企业有503家(占94.02%),接害人数为7 097人(占90.45%);其中噪声是接触人数最多的物理有害因素,接噪工人有6 858人(占87.41%),接噪企业489家(占91.40%).企业申报率、负责人及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率、劳动者培训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职业健康监护率均随着企业规模的减小而下降(P<0.05).在微型企业中上述工作的完成率仅为1.70%、1.42%、5.46%、14.77%、10.51%.结论 噪声是该镇企业需要重点防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该镇需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落实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

    职业病危害乡镇企业小微企业噪声

    噪声作业人员代谢综合征与听力损失的相关性分析

    张超郭新峰赵树卫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噪声作业人员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cluded hearing loss,NIHL)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汽车制造企业850名男性噪声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体检资料等各类信息,按照高频听力损失情况,将噪声作业人员分为听力损失组(326人)和听力正常组(524人),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员上述资料差异情况,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噪声作业人员发生NIHL的影响因素.结果 该企业噪声岗位超标率为39.47%(15/38),主要集中在焊装工和涂装工岗位.听力损失检出率为38.35%(326/850),MS检出率为27.53%(234/850).听力损失组肥胖、高水平三酰甘油、高水平空腹血糖、高血压、MS的检出率、接触的噪声声级均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相比接噪工龄≤ 5年组,接噪工龄11~15年、>15年组发生NIHL的风险分别升高至1.553、1.727倍(P<0.001);相比无MS组,MS组发生NIHL的风险升高至1.863倍(P<0.001).噪声声级每增加1dB(A),发生NIHL的风险升高至1.567倍(P<0.001).结论 MS与NIHL存在相关性.除了要重视控制工作环境中的噪声声级,还要注意采取低糖、低盐、低钠饮食,降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有效控制作业人员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从而减少NIHL发病风险.

    代谢综合征噪声听力损失高血压三酰甘油高脂血症肥胖汽车制造

    基于定性和半定量风险评估法的塑料制品企业有机毒物职业接触危害分析

    王桠男苏世标廖春华林伟涛...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定性和半定量风险评估法对塑料制品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为塑料制品业劳动者的有机毒物接触风险管理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深圳市宝安区某塑料制品企业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6-8月,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法收集有机溶剂岗位接触的毒物种类、接触情况以及职业病防护措施等信息,检测有机毒物接触岗位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exposure concentration of time weighted average,CTWA),利用《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定性和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该塑料制品企业有机毒物接触岗位为注塑、印刷和包装岗位,接触的有机毒物为甲苯、二甲苯和乙苯.注塑、印刷和包装岗位甲苯CTWA为52.4~173.2 mg/m3,均超出职业接触限值;二甲苯和乙苯CTWA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定性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接触甲苯岗位的标化风险等级均为5(极高风险),接触二甲苯、乙苯岗位的标化风险等级均为3(中风险).半定量风险评估法中综合指数法结果显示,接触甲苯岗位的标化风险等级为2(低风险),接触二甲苯和乙苯岗位的标化风险等级均为3(中风险);接触比值法评估结果显示,接触甲苯岗位的标化风险等级为3(中风险),接触二甲苯和乙苯岗位的标化风险等级均为2(低风险).结论 该塑料制品企业存在有机毒物职业健康风险.定性风险评估和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塑料制品企业工作场所有机毒物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时,结果不完全一致,半定量综合指数法更为全面、合理.

    风险评估有机毒物职业危害接触塑料制品业

    急诊观察室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阮雯君景峰赵琴周瑛...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急诊观察室患者的特征,分析其死亡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医院急诊救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上海市某三甲医院急诊观察室所有出观(离开观察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观患者的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死亡病例的特征.结果 2019年,该医院急诊室出观患者2 211人,其中死亡患者125人,存活患者2 086人.存活患者中出院1 183人(占56.71%),收入专科诊治的有903人(占43.29%).留观时间中位数(第25、75百分位数)为2.50(1.00,9.00)d,留观时间≥72 h有1 076人(占48.67%).平均年龄(67.81±18.87)岁,男性占57.98%(1 282人).死亡组患者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患病比率高于存活组,存活组患者神经系统患病比率高于死亡组(P<0.01).死亡组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和心电监护比率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人数高峰时段主要在冬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每增加1岁、留观时间每增加1 d,死亡风险分别升高至1.057、1.013倍(P<0.001);诊断有两种以上疾病的留观患者的死亡风险是诊断为1种疾病患者的3.873倍(P<0.001);以来源于诊室的患者为对照,来源于抢救室的患者死亡风险升高至2.877倍(P<0.001).结论 医院应该规范危重复杂患者的分流和诊治,合理配置和分配急诊资源,针对高龄、呼吸系统和肿瘤等高危疾病以及季节等因素,加强病情观察,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高急诊救治的效率和质量.

    急诊观察室抢救室死亡病例留观患者急诊资源分流影响因素

    机动卫勤分队生物防控型应急救援任务训练评估体系的制定和运用

    赵万秋魏家乐罗昕骁杨琴...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建立军队机动卫勤分队生物防控型应急救援任务训练评估体系.方法 2020-2022年,结合生物防控型野战帐篷医院系统平台演练任务,提炼条目库,遴选卫勤相关专业人员115名,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机动卫勤分队呼吸道性生物防控型应急救援任务训练评估体系各级指标及权重,通过组织2轮问卷调查,用Likert 5级打分法评价各级指标合理程度,根据各专家意见评估该训练体系,最终形成三级指标效果评估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性训练.结果 机动卫勤分队呼吸道性生物防控型应急救援任务训练评估指标体系由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和60项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及其权重分别为:力量准备(权重0.100 0)、指挥控制(权重0.230 0)、生物防控救治(权重0.380 0)、后台支撑(权重0.180 0)、政治保证(权重0.110 0).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该训练评估体系得分为73.226 3分,总体评价等级为良.通过生物防控型野战帐篷医院系统平台实训任务检验考核,效果较好.结论 该训练评估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为军队卫勤保障训练法提供生物防控救治训练标准的新内容.

    机动卫勤分队生物防控救治应急救援任务训练评估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对院前救治措施的影响分析

    李明华许萍叶继张琳...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评估该策略效果.方法 将院前急救团队分成传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组与CPR主动强化组,利用视频和小程序记录急救过程.2021年6月—2021年12月,收集到传统CPR组49个病例与CPR主动强化组51个病例,统计抢救时间、按压时间、除颤时间、机械按压设备安装时间、首次肾上腺素使用时间以及气管插管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CPR主动强化组的前10 min胸外按压比例[69.67(61.75,75.33)%]和高级气道建立比例(84.3%)高于传统CPR组[46.0(31.5,53.5)%和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机械按压使用率、肾上腺素使用率、复苏机械安装用时、救治开始至复苏机械安装完成用时、救治开始至首次肾上腺素使用时间、救治开始至高级气道建立完成用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心肺复苏结局方面,传统CPR组和CPR主动强化组院前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38.8%(19/49)和35.3%(1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CPR主动强化策略能明显提高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前10 min胸外按压比例,视频回顾与急救措施登记分析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院外心脏骤停胸外按压比例院前救治

    197起群体伤害事件回顾性分析及院内处置流程探讨

    郭朋曹帆高明强申捷...
    80-8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上海市金山区群体伤害事件的特点及院内处置流程,为规范处置群体伤害事件提供临床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处置的群体伤害事件,分析群体伤害事件的特点及院内救治流程.结果 该医院12年中处置的群体伤害事件共197起,总伤害人数1 430人;首要伤害原因是交通事故100起(占50.9%),其次是化学伤害25起(占12.7%).伤害人群最多的年龄分布在21~50岁之间,共995人(占69.5%);男性964人(占67.4%),女性466人(占32.6%);来院已死亡23人(占1.6%),入住ICU患者73人(占5.1%),入院治疗患者106人(占7.4%).群体伤害事件在3-5月(春季)为60起(占30.5%)、6-8月(夏季)为52起(占26.4%)、9-11月(秋季)为54起(占27.4%),发生频次相近,12月—次年2月(冬季)频次则有所减少,为31起(占15.7%).8-16点的发生频次最高,为186起(占94.4%),16-24点为11起(占5.6%),而0-8点无群体伤害事件发生.2016年启用新的救治流程后,预警率明显提高(P<0.05),预警内容增多(P<0.01),救治物资调配时间明显缩短(P<0.01),二次验伤准确率提高(P<0.01),滞留时间明显减少(P<0.01).结论 在上海金山地区,群体伤害事件首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其次是化学伤害;群体伤多发年龄段在20~50岁之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群体伤害事件救治要点包括早期预警、及时启动救治流程、分区分级救治、损伤控制、及时分流、有经验的指挥者、总结与演练.

    群体伤害交通事故化学伤害救治流程

    急危重病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及展望

    曹帆高明强郭朋王昆仑...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危重病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急危重病科整体接诊救治过程,包括急诊救治情况、急诊救治应对流程与运行情况.结果 同2021年12月、2022年1月,以及2022年9月、10月、11月比,2022年12月中旬开始医院急诊内科就诊人数、急诊预检人数、急诊抢救室救治人数以及"120"转入患者人数明显增多,就诊人数约30 d持续在高位.面对就诊人数的剧增,急诊科按照分区救治、增加重点岗位人员、危重患者每日3次分流的应对原则,采取了调配医护人员人力资源、扩充抢救面积、保障抢救设备、应用抢救关键技术、建立应急指挥体系等具体措施,形成了一体化平急结合救治体系,保障每个患者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结论 急危重病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诊处置、危重患者的救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平急结合、快速转化,综合应用抢救技术提升医院综合救治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危重病应急体系

    纺织企业粉尘涉爆事故隐患现状与对策研究

    庞立朱方艳张富安郭英健...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纺织企业粉尘涉爆事故隐患现状和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整改的对策措施.方法 2023年1-5月随机选取苏州市10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进行粉尘涉爆隐患现场核查,并在其中随机选取1家腈纶纤维加工企业、3家羊毛加工企业进行粉尘现场取样,测定可燃性粉尘的属性.结果 调查的企业中有7家羊毛加工企业,3家毛型化学纤维加工企业.腈纶纤维具有可燃性,羊毛粉尘具有可爆性;积尘存在爆炸风险,积絮存在火灾风险;中央除尘器无控爆措施,为重大隐患.排查出现场隐患10条,存在5条隐患以上的企业占50%.2/3的毛型化学纤维加工企业未设置除尘装置,羊毛加工企业均设置了非封闭式滤袋除尘器;所有企业现场均未及时清理积尘和积絮;设置了除尘器的企业均未设置防火花、静电设施和控爆措施;电气设施均无防尘防爆措施;60%的企业负责人不知晓粉尘可爆;所有企业均未按照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进行安全管理.结论 纺织企业粉尘涉爆事故隐患较多.对粉尘属性的鉴别很重要,要依据辨识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管控措施.

    纺织企业粉尘爆炸火灾事故隐患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