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王祖兵

双月刊

1007-1326

zyws@chinajournal.net.cn

021-54894373

200030

上海市中漕路94号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Journal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Emergency RescueCSTPCD
查看更多>>我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办,以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为特色内容的全国性职业卫生专业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主要读者是职业卫生及职业病临床医务人员,有关教学科研人员、各级工矿保健、民防救灾、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和企业管理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筑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防治的坚实防线

    王忠旭刘移民
    141页

    隧道防水工钉枪作业局部肌肉负荷与疲劳预警的分析与研究

    徐擎莫仕围胡新尧李楚豪...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描记(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探究隧道防水作业典型肌肉负荷水平与肌肉疲劳间的关系,为客观评定肌肉疲劳提供方法依据.方法 2023年4月,采用现场实验方法,从隧道防水施工现场选择9名钉枪作业人员,使用sEMG方法采集其防水作业全流程中肱桡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通过问卷调查其主观疲劳感觉(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分值,分析目标肌肉时域、频域指标和RPE分值的关系,利用联合频谱振幅分析法(joint amplitude and spectrum analysis,JASA)对受试对象局部肌肉疲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名受试对象相同疲劳程度(以RPE分值计)下的肌电数据符合正态分布(P>0.05).随RPE分值逐渐上升,对应肱桡肌标准化均方根值(percentage of maximal voluntary electrical activation,MVE)呈先上升、再下降又快速上升的趋势,肱二头肌的肌电MVE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而肱三头肌肌电MVE呈先下降、再快速上升又下降的趋势;随RPE评分逐渐上升,对应肱桡肌、肱二头肌的肌电中位频率(media frequency,MF)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肱三头肌的肌电MF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不同RPE分值组肱二头肌、肱桡肌、肱三头肌的肌电MVE、M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肱桡肌在RPE分值为10分、15分和17分时出现疲劳;肱二头肌在RPE分值为13分、14分、16分和17分时出现疲劳;肱三头肌在RPE分值为11分、12分、13分、14分和15分时出现疲劳.结论 表面肌电的时域和频域信号通过JASA法判别受试对象当前肌肉疲劳状态与主观RPE分值调查有一致性,但表面肌电技术在实际作业场景中应用尚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表面肌电描记联合频谱振幅分析肌肉负荷肌肉疲劳肌肉骨骼疾患

    基于穿戴式能耗仪调查铁路隧道施工典型工种体力劳动强度

    莫仕围赵欢李楚豪张梦莹...
    148-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ActiGraph GT3X+设备对铁路隧道施工典型工种的体力劳动强度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科学监管铁路隧道施工人员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7-8月,从铁路隧道施工现场典型工种招募24名工人(电焊工3人,立架工7人,防水工4人,钢筋工10人)参加本研究.利用佩戴在优势侧手腕的人体能量消耗仪连续记录其全天24 h的身体活动3~5 d.基于加速度计提供的每分活动计数、能量消耗、代谢当量等估算各工种的劳动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工种之间的差异.结果 23名工人完成了调查.防水工、钢筋工、电焊工和立架工单位小时内的活动计数指标,除最大活动计数之外,活动计数的总和、平均值和每分活动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防水工的活动计数值最大(P<0.05).4个工种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消耗分别为(1 303.0±78.5)、(760.8± 24.5)、(554.8±91.4)和(521.9±30.4)kcals(1 kcal=4.184 kJ),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2,P=0.006);代谢当量分别为(2.89±0.22)、(2.57±0.39)、(1.81±0.07)和(1.70±0.27)METs,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P=0.002).结论 不同隧道施工典型工种的劳动强度不同,防水工的体力劳动强度相当于Ⅲ级(重强度),钢筋工、电焊工和立架工属Ⅱ级(中等强度).隧道施工管理方应重视不同工种之间体力劳动强度的差异,合理制定劳动限额和分配人力资源,保护工人身心健康和作业安全.

    加速度计穿戴设备能量消耗代谢当量体力劳动强度铁路隧道施工

    制鞋作业人员局部肌肉骨骼疲劳与肌肉骨骼疾患相关性研究

    刘佩芳沈波刘建华许旭艳...
    15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制鞋作业人员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和局部肌肉骨骼疲劳现状,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 2018年11月—2019年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福建省7家制鞋企业的全部作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调查研究对象WMSDs、作业疲劳和肌肉骨骼疼痛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调查制鞋作业人员4 139人,回收有效问卷3 565份.制鞋作业人员不分部位的WMSDs发生率为56.3%,各部位从高到低依次为颈(39.6%)、肩(33.0%)、腕/手(24.7%)、下背(21.5%)、上背(20.0%)、足踝(14.2%)、腿(13.2%)、膝(11.9%)、肘(10.7%).制鞋作业人员不分部位的肌肉骨骼疾患疼痛分值(VAS分值)为(4.3±1.6)分,疼痛程度为轻中度.以主观疲劳等级(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得分为横坐标,分值对应的发生WMSDs的风险性(OR值)为纵坐标,拟合模型,结果显示S型函数模型拟合效果更好(R2=0.872).随着RPE得分的增加,WMSDs发生风险呈现先平缓上升,至RPE分值12分后急速上升,最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调整混杂因素性别和工龄后,各部位疲劳组WMSDs发生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颈9.597(8.168~11.275),肩 8.258(7.031~9.699),上背 10.225(8.487~12.391),下背 5.287(4.263~6.557),肘 2.544(2.015~3.211),腕/手 10.432(8.753~12.433),腿 11.631(9.305~14.538),膝 10.770(8.450~13.728),足踝 14.589(11.683~18.218),以上P均<0.05.各部位肌肉骨骼疲劳对WMSDs的归因危险度(AR)为10.9%~50.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为55.6%~86.0%.各部位作业疲劳与疼痛分值的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颈(0.532)、足踝(0.512)、肩部(0.490)、腕/手(0.487)、上背(0.461)、腿(0.442)、膝(0.433)、下背(0.328)和肘部(0.160)(P<0.05).结论 制鞋作业人员局部肌肉骨骼疲劳与WMSDs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降低疲劳程度对于WMSDs的预防作用大.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制鞋作业作业疲劳肌肉骨骼疼痛

    下背痛相关因素的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杨燕符传东江迪蔚曾建诚...
    15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今后LBP防治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以整群抽样法选择在全国11家医院就诊的LBP患者为病例组(n=394),选择在同一医院其他疾病患者或其他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413).通过电子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个人情况、职业因素、生活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数据.运用R语言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LBP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相乘及相加交互作用模型对职业及生活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病例组人员平均年龄为(47.65± 11.2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6.54±11.31)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体重过轻、不从事重复性工作、通勤时不使用手机、对薪酬不满意者,体重超重和肥胖、从事重复性工作、通勤时使用手机和对薪酬满意者发生LBP的风险升高至1.759~3.713倍(P<0.05);相对于文化程度为小学或以下者、行政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高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军人和操作设备相关人员发生LBP的风险降低至0.144~0.571倍(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重复性工作和通勤时使用手机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3.743,95%CI:2.181~6.424).结论 LBP的发生与多个个体因素、职业因素和生活因素相关,且工作和生活因素对LBP的发生可能存在叠加效应.用人单位应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降低LBP的发生风险,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

    下背痛职业因素生活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交互作用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

    三级医院护士下背和下肢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刘飞凌瑞杰贾宁刘爽...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三级医院护士下背部和下肢不同部位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的患病情况,分析工效学危险因素与护士下背部和下肢各部位WMSDs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2018-2020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以15家三级医院3 06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使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电子问卷系统收集医院护士 WMSDs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工效学危险因素与护士下背部及下肢不同部位WMSDs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护士下背部WMSDs患病率最高,为29.1%;腿部、足或踝部WMSDs患病率分别为21.6%和19.6%;膝部WMSDs患病率最低,为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周工作时长超过40h、总工龄≥ 10年、长时间屈膝、搬运重物、以不舒服的姿势工作、多次的重复性操作工作、在同一场所完成工作、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会增加护士下背部WMSDs患病风险(OR=1.20~2.26,P<0.05),体育锻炼会降低护士下背部WMSDs患病风险(OR=0.64~0.75,P<0.05);周工作时长超过40 h、长时间屈膝工作、经常和患者进行沟通会增加护士下肢各部位WMSDs患病风险(OR=1.30~2.36,P<0.05);长时间站立、以不舒服的姿势工作、每天从事同样的工作会增加护士腿部WMSDs患病风险(OR=1.82~2.05,P<0.05);搬运重物、以不舒服的姿势工作、每天从事同样的工作会增加护士足或踝部WMSDs患病风险(OR=1.35~1.90,P<0.05);年龄≥ 30岁、搬运重物会增加护士膝部WMSDs患病风险(OR=1.36、1.36,P<0.05);长时间坐位工作可以降低护士腿部、膝部和足或踝部WMSDs的患病风险(OR=0.60~0.70,P<0.05).结论 三级医院护士下背部及下肢各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WMSDs患病风险,应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制定相关制度以及提供适宜的操作工具来改善.

    护士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下背部下肢影响因素

    汽车维修工人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工效学评估

    邓华欣张华东王忠旭刘静...
    17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汽车维修行业中存在的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相关的工效学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危险评估.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23家汽车维修企业的作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工效学基本因素检查表》(baseline risk identification of ergonomic factors,BRIEF)和瑞典《工效学因素识别表》(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musculoskeletal stress factors which may have injurious effects,PLIBEL)识别汽车维修作业过程中的不良工效学危险因素,并采用快速全身评估法(rapid entire body assessment,REBA)进行姿势负荷等级评估.结果 本研究共对193名作业工人进行了工效学评估,其中维修工86人、喷漆工60人和钣金工47人.BRIEF识别结果显示,维修工、喷漆工和钣金工的颈部、背部、手腕为WMSDs的潜在危险部位;PLIBEL识别结果显示,不同作业发生危险的部位略有差异,维修工、喷漆工和钣金工肘、前臂和手腕部以及颈、肩和上背部主要存在重复性作业,喷漆工和钣金工下背部主要存在无坐和支撑的站姿作业和严重前屈;REBA评估姿势负荷等级主要为中、低危险,维修工、喷漆工、钣金工中等危险等级人数占比分别为61.6%(53/86)、36.7%(22/60)、23.4%(11/17).结论 汽车维修作业人员应加强对相关工效学危险因素的管理与控制,以预防WMSDs发生.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汽车维修工效学姿势负荷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队列研究进展

    曾建诚李广珍杨燕王忠旭...
    176-180,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是一种常见的工作相关疾病,为世界各国的劳动者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已成为21世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近5年国内外关于不同作业人群WMSDs的队列研究进行回顾,探讨损伤发生率、影响因素和预防策略,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有效预防和控制WMSDs的发生,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队列研究研究现状发生率影响因素预防策略

    低浓度职业性苯接触工人热休克蛋白90α水平及氧化应激效应研究

    段丹萍李艳陈琳白卢皙...
    18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低浓度职业性苯接触工人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s 90α,Hsp90α)水平及其对人体的氧化应激效应.方法 2021年5-8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某加油站35名低浓度职业性苯接触工人为接触组,37名非苯作业人员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采集两组人群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参数,测定细胞内总谷胱甘肽浓度、血浆中Hsp90α水平.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的浓度.结果 接触组工人接触苯的浓度低于检测限,其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接触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接触组的Hsp90α水平提高79.43 ng/mL(P<0.05).结论 低浓度职业性苯接触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影响.Hsp90α可考虑作为潜在的低浓度苯接触的效应生物标志.联合运用血常规检查及血浆Hsp90α水平检测,对及时发现低浓度职业性苯接触造成的健康损害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热休克蛋白90α生物标志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低浓度接触

    尘肺病患者对尘肺病认知情况和对中医治疗接受程度的调查分析

    张笑璇李飞月吴冰冰汤旖雯...
    186-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尘肺病患者对尘肺病的认知情况和对中医治疗尘肺病的接受程度,为开展尘肺病的健康宣教和探讨中医治疗尘肺病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淮北市职业病防治院接受治疗的尘肺病壹期、贰期、叁期患者中各抽取4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电话形式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对尘肺病了解情况和对中医治疗尘肺病的接受程度进行调查,并对以上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20例尘肺病患者均为男性,从事的接尘作业均为煤矿开采.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工龄越长的人员其尘肺病期别也越高(P<0.05).尘肺病患者对尘肺病病因情况、影响因素知晓率为100%,对尘肺病的症状知晓情况为80.8%(97人).患者在工程防护措施方面的执行比例为81.7%(98人),个人防护措施及知识提升的执行比例为78.3%(94人).尘肺病患者对中医治疗的总体接受率为23.4%,尘肺病患者对中医治疗的总体赞同率为54.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小学文化程度患者,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对尘肺病认知的总得分提高0.224分(P<0.05);大学文化程度对中医治疗的接受率提高9.171%(P<0.05),对中医治疗的赞同率提高40.212%(P<0.01).结论 尘肺病患者对尘肺病症状的认知存在不足,接受中医治疗的比率不高,但对中医治疗的赞同度较高.应加强对低学历人群的健康宣教和对中医药治疗的宣传力度.

    尘肺病中医药治疗接受度疾病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