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张文军

双月刊

1003-1731

zywwbm@163.com

0371-63511062

450002

河南郑州市农业路8号

中原文物/Journal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河南博物院主办,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立足中原,面向国内外,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体,兼顾知识性。关注学术热点,倡导和鼓励学术争鸣,关以培养与扶持学术新人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卢氏拐峪绿松石矿业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卢氏县木桐乡文化站...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拐峪绿松石矿业遗址位于河南卢氏县境内,东秦岭北部洛河流域.2018-2020年,西北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对拐峪遗址先后进行了 3次调查,发现了 12处古代开采绿松石的洞穴遗址.这批遗址规模虽小,但采集到一定数量的遗物,以石锤和陶器残片为主.洞穴内发现的蓝绿色矿石经分析,确定为绿松石.据此,推测这批洞穴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矿业遗址.观察采集遗物,推测其开采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商周时期开采最为频繁.拐峪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中原地区绿松石的开采、使用以及流通提供了重要信息.

    拐峪遗址绿松石矿采矿石锤先秦时期

    河南三门峡湖滨花园明代王氏家族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年,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湖滨花园项目建设时,清理五座明代王氏家族墓,均出土有明确纪年墓志.墓主人王卿曾任浙江布政司右参政、王言曾任山东按察司副使、王言之子王承蕙曾任灵台知县在陕县县志中均有记载,其事迹与陕县县志相印证.此家族墓地的发掘,对研究明代丧葬习俗、职官制度以及历史事件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三门峡明代家族墓葬墓志王卿王言王承蕙

    河北邯郸四座宋金砖雕壁画墓发掘简报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抢救发掘四座砖雕壁画墓,M1-M3均为圆形单室墓,砖砌灯擎等生活器具.M4为双室墓,主墓室表面绘有壁画砖雕,有墓主夫妇对坐图、行孝图、妇人启门图等,砖砌桌椅、柜子、门窗、灯擎等.根据壁画内容、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分析,M4的年代应为金代早期.而M1-M3时代略早于M4,应为北宋晚期到金代早期.

    邯郸金代墓葬砖雕壁画

    湖北秭归东门头石碑及相关问题研究

    冯时
    3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起源于先贤所建立的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宇宙观,这意味着早期的观象工作不仅是创造科学的活动,更是创造文明的活动.本文考证出土于湖北秭归东门头的新石器时代条石为石碑,其性质实为迄今所见最古老的测影仪具——碑表,碑上雕刻的图像再现了人体测影的历史.与此同样重要的是,石碑测影图像本为 汉字"暤""皋"的取象原型,这对完整认识观象授时的历史,客观理解大暤与少暤文化的本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毋庸置疑,东门头石碑的发现为中华文明8000年信史的重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证.

    观象授时秭归东门头石碑槷表

    西安香积寺村北十六国家族墓地族氏蠡测

    郭昕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香积寺村北700米处发掘十六国时期墓葬7座,形制相近,排列有序.其中M5墓葬出土的一枚"奉车都尉"印章.本文通过对墓葬年代、形制、随葬品已经附近相关墓葬群等研究并结合印章,认为此处墓地可能与皇甫氏家族有关.

    香积寺村十六国家族墓皇甫真奉车都尉

    试论安阳隋墓

    徐斐宏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发表的安阳隋墓材料累计193座,这些墓葬是探究北朝隋唐之际墓葬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理解当时安阳一带社会变迁的切入点.安阳隋墓可按形制分为两类:Ⅰ类为规模较大的"甲"字形砖室墓,墓主以前朝官吏为主;Ⅱ类为铲型、刀型土洞墓,墓主应不出庶民阶层.安阳隋俑总体继承了北齐邺城陶俑的面貌,但组合简化、质量下降,同时也出现了门吏俑、瓷俑等新因素.安阳隋墓中的诸多现象,缘于从邺城到安阳的转变中,该地区居民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折射出了一个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的社会.就历史影响而言,安阳隋墓直接影响了洛阳一带唐代墓葬的面貌.

    安阳邺城隋墓

    试论辽代墓内祭奠与图像配置新特征的形成

    王音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将辽代的墓内祭奠与图像配置方式和先前汉唐间的主流情况进行对比,指出其新形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祭奠空间从以象征墓主灵魂的"神位"或墓主正面像为中心,转变为以墓主遗体为中心;二是整座墓葬通过壁画图像配置等方式,从仿效现实居宅的堂、寝转变为仿效庭、堂.这种转变与河北地区晚唐墓葬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同时,辽政权对佛教的推崇以及密宗"即身成佛"信仰的流行,可能是促使其较普遍流行于辽代上层墓葬的文化动因.

    辽代墓内祭奠图像配置墓室布局

    陶寺文化出土绿松石腕饰初步研究

    庞小霞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寺墓地8座墓葬和下靳墓地2座中明确出土有绿松石腕饰,非常有特色.这些绿松石腕饰是由很多绿松石薄片平面式粘嵌在有机质底托之上,绿松石片形状多不规则,并精心拼成边缘整齐的长方形,但是整体没有形成图案.绿松石腕饰除了装饰外,还是体现身份地位的一种标识物,但这种标识物并非普遍使用的等级标志物.绿松石镶嵌技术可能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之后在陶寺文化所在的晋南地区发展.不排除西北地区龙山时代的绿松石平面式镶嵌技术源于晋南的可能性.就绿松石镶嵌腕饰而言,真正的盛行只是在龙山时代,可能延续到二里头文化时期,进入商周时期已经十分罕见.

    陶寺文化绿松石腕饰

    二里头文化绿松石耳饰浅析

    杜金鹏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里头文化时期流行以绿松石珠为耳饰,其珠饰即甲骨文所谓"良"、金文所说"琅",系挂绿松石珠的丝绳即甲骨文所说"䋙".二里头遗址有"官营"绿松石作坊,制造绿松石耳饰和其他种类繁多的绿松石制品.使用绿松石制品为耳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达到巅峰,商代依然传承这一传统.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耳饰䋙琅

    郑州小双桥遗址青铜建筑饰件纹饰新释

    陈东川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最新考古发现,郑州小双桥遗址原"周勃墓"应是一处商代的夯土台基,在台基顶部发现有大量的商代建筑遗迹,1989年曾在此发现过三件青铜建筑饰件.这些青铜建筑饰件纹饰的表现手法不仅符合商代早、中期器物纹饰的特征;更体现了古人对白虎星象中的衡石三星、苍龙星象中的心宿三星等天象的描绘.小双桥商代遗址青铜建筑饰件饰纹的天文学元素,说明此遗址不太可能是商代的一般遗址,很可能是商王的王都所在.

    小双桥遗址青铜建筑饰件纹饰天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