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张文军

双月刊

1003-1731

zywwbm@163.com

0371-63511062

450002

河南郑州市农业路8号

中原文物/Journal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河南博物院主办,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立足中原,面向国内外,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体,兼顾知识性。关注学术热点,倡导和鼓励学术争鸣,关以培养与扶持学术新人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议"陂池"——东汉帝陵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李继鹏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陂池"一词作为与东汉帝陵相关的文献,主要见于光武帝《营寿陵诏》,对理解两汉帝陵封土变化的作用十分关键.由于文本传抄和误读等原因,以往对"陂池"的解释存在不少差错."陂池"音义皆同"陂陁""陂阤""陂陀",当释为微微隆起、不平倾斜之貌,唐代人于此早有正解."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断句无误,李贤注"言不起山陵,裁令封土,陂池不停水而已"应断为"言不起山陵,裁令封土陂池,不停水而已".

    陂池东汉帝陵封土

    袁世凯墓的"旧章"与"新制"

    刘毅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袁世凯墓,仿明清皇陵特别是清代皇陵陵宫规制设计,其等级介于帝陵与园寝之间.在石像生雕饰、建筑物彩画、后寝门铁艺等一些细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旧章"与"新制"自然交汇融合.袁世凯墓中的"新"制,大概是对于伪"洪宪"帝制实迹、礼制等的最大幅度的公开保留.整体上看,该墓仍然具有突出的帝王陵墓色彩,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殿军.

    袁世凯墓明清皇陵陵墓制度

    试论东下冯遗址"圆饼形器盖"的功能及意义

    宋瑞袁广阔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东下冯遗址夏商时期遗存中被视为"圆饼形器盖"的器物,本文通过分析后认为其功能并非器盖,其中无孔的为制陶托盘,有孔的为蒸箅.二者的识别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不仅能够进一步认识夏商时期制陶工艺中的细节,而且可以通过炊器组合来窥探考古学文化属性、了解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与创新传承.

    圆饼形器盖制陶托盘蒸箅互动交流

    豫南鄂北地区出土有日名、族徽铭文的西周早期墓葬的族属问题考论

    张丹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豫南鄂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日名及族徽铭文铜器,引起学界极大关注,也存在诸多争议,归根到底与判断墓葬的族属问题有关.对这些日名、族徽铭文进行梳理分析,可以根据辞例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四类,而涉及到墓葬的族属判断时,则还需要对这类墓葬中所出土的E、F两类不含日名、族徽元素的铭文进行说明.在豫南鄂北地区西周早期墓葬中出现多种铭文类型同时并存的现象,与周初复杂的政治形势、文化面貌和族群关系有关,也需要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与探讨.

    豫南鄂北西周早期墓葬日名族徽铜器铭文

    义马上石河M34出土昜?鼎及相关问题

    张菁华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义马市上石河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春秋早中期墓葬107座,马坑9座,共出土各类遗物达3545件.判定该墓地是一处排列有序、保存完整、规划严谨的春秋早期墓群,是继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后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虢国邦族墓地.其中M34出土一件昜㛣鼎,对探讨昜氏的族姓、墓主人身份,及其与虢国婚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昜㛣春秋虢国青铜鼎

    汉代钱币叠铸技术再研究——以五铢叠铸为中心

    徐龙国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古代叠范铸钱工艺进行了研究,把叠范铸钱发展历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中汉代经历了初级和中级两个阶段,初级和中级叠铸又被西汉中晚期的上林三官和新莽时期的直流浇铸分开.至王莽第三次改制时,初级叠铸发展到中级叠铸.在此基础上,文中对学术界分歧较大的部分五铢钱叠铸范和遗址的年代、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它们的年代可能在更始至建武十七年铸钱之间,是中央统揽铸钱大权的空档时期、地方铸钱的遗存.

    汉代叠范铸钱五铢叠铸再研究

    慰人或娱魂:青海地区吐蕃属墓葬壁画与棺板画"夫妇宴坐图"再探

    杨瑾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地区吐蕃属墓葬壁画与棺板画受到学界长久关注,墓主族属及图像功能、结构、渊源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均有研究,但对"夫妇宴坐图"探讨较少.该图像作为棺板画格套化叙事图景的中心,是理解整个图像慰人或娱魂功能的关键,渊源上带有北魏鲜卑系墓葬壁画和北朝粟特贵族墓葬石刻图像夫妇对坐图遗风,依稀可见希腊罗马依榻饮酒主题及中亚粟特王公贵族或神祗夫妇宴坐图格调.至唐,该图像已不见于中原地区墓葬,却出现于吐蕃属墓葬,说明唐代青藏地区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意义,以及吐蕃、吐谷浑等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身份的构建与文化的认同.

    棺板画与壁画吐蕃吐谷浑夫妇宴坐图女性形象

    西安南郊唐代仇氏家族墓出土墓志考释

    陈钦龙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安南郊缪家寨墓地发现的唐代仇氏家族墓出土墓志三方,根据志文可知,墓主分别为长兄仇衮、次弟仇朗及仇朗次子仇珫,是唐代晚期南安仇氏的一支.仇衮与仇朗仕宦经历丰富,政治交游广泛,而仇珫因耳疾早逝,未及入仕.仇衮及其家族成员生前均居于长安城万年县的崇仁坊,逝后皆葬于宁安乡北三赵村之原,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典范.仇氏家族墓葬的分布遵循昭穆制度,实行"尊北尊左"的排列原则.

    西安唐代仇氏家族墓崇仁坊

    征稿启事

    144页

    图版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