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张文军

双月刊

1003-1731

zywwbm@163.com

0371-63511062

450002

河南郑州市农业路8号

中原文物/Journal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河南博物院主办,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立足中原,面向国内外,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体,兼顾知识性。关注学术热点,倡导和鼓励学术争鸣,关以培养与扶持学术新人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西靖安老虎墩遗址2009-2011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靖安县博物馆
    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9-2011年,在老虎墩遗址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121座,出土一批陶器、石器,这为研究遗址的文化性质、墓葬制度提供了资料,同时也对构建赣北地区新石器晚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老虎墩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

    河南泌阳宋庄西汉窑址群发掘简报

    驻马店市博物馆
    24-2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1年3月至9月,驻马店市文物工作队在泌阳国家粮食储备库工程内发现以西汉时期为主的窑址群,其中6座为西汉,1座为明代.窑址保存完整,有椭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出土有砖、瓦及建筑构件.窑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驻马店地区未发现有窑址群的空白,更为研究西汉时期窑址的形制、结构、烧制技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泌阳宋庄国家粮食储备库西汉时期砖瓦窑址群

    西安长安区西魏北周墓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2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3至2016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西兆余村考古发掘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单室土洞墓两座,编号为M9、M11.两座墓葬已被盗扰,其中M9盗扰严重,随葬器物较少.M11随葬器物保存状况相对较好,俑群种类较齐全.从两座墓葬的位置、形制、随葬陶俑等方面,初步判断两座墓葬的时代应为西魏北周时期.

    西魏北周少陵原墓葬

    江西靖安老虎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初步研究

    崔涛徐长青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靖安老虎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为四期,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第二至四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第一期、第二和第三期、第四期分属三种不同性质文化类型.它们对构建赣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文化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价值.

    老虎墩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分期文化源流文化关系

    巩义双槐树仰韶房址地坪的原料与制作工艺研究

    肖娟英吴超明宋国定刘思然...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仰韶时期房址地坪为研究该时期建筑技术与石灰类材料的制备工艺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采用材质科技分析与模拟实验手段对其制作原料和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双槐树地坪的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与遗址出土的料礓石制作的模拟样品相似,红外光谱分析则表明双槐树地坪经过人工烧制,温度约在500~600℃.综合以上信息,双槐树遗址先民通过在较低温度下烧制料礓石获取原料,将其粉碎后加入适量的水制成具有5cm以上厚度的地坪.经过埋藏过程中地下水的淋溶,地坪中形成了具有特征的碳酸钙团块结构.本研究显示双槐树遗址先民在制作地坪时未将料礓石煅烧成为石灰,在较低温度下加热的目的可能是使其更加容易破碎,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浇水养护后的强度.

    双槐树仰韶地坪料礓石烧制温度

    新石器时代河南淅川下王岗人群下颌圆枕研究

    李海军周静程展航肖小勇...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王岗遗址出土了大量人骨材料.本文采用实物形态近似法对下王岗36例下颌骨的下颌圆枕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记录,并与大致同时期姜家梁人群进行对比,发现下王岗人群下颌圆枕出现率为80.6%,且主要出现在前磨牙处;下颌圆枕发育程度较弱,没有"花生(3/4)"类型的,形态主要以"南瓜籽"类型为主.下王岗人群没有发育程度特别显著的下颌圆枕;尺寸大(且粗壮)的下颌骨中的下颌圆枕表现较弱或缺失,相对较大的下颌圆枕只出现于尺寸较小的下颌骨上;推测在新石器时代下王岗人群中,下颌圆枕的表现程度可能与下颌骨尺寸、咀嚼肌肉发达程度等密切相关.

    下王岗下颌圆枕分布位置形态变异

    汉文帝霸陵研究三题

    朱晨露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霸陵的"薄葬",一是指其"丧礼"的简化,二则仅表现在大陵园不起高墙、帝陵"不起封土"且仅以平铺的河卵石为界等;霸陵在墓葬和陵园规模、外藏坑数量等方面与西汉中期帝陵几乎一致,更多地体现出了"简化葬礼不减葬制"的基本特点.形制要素的创新,则表现在双重陵园的首创、外藏系统的形成、葬墓的出现三个层面,这些变化对西汉帝陵规制的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霸陵陵园形制要素创新

    北朝中心柱窟形制发展脉络初探

    张思宁祁姿妤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整体性视野考察北朝中心柱窟的形制特征以及发展历程.在学术史层面,对宿白"凉州模式"在学界的普遍使用情况、理论的后续发展进行了辨析与反思,主张中心柱窟自北魏在北方地区而非凉州兴起.在研究对象层面,重新对北朝中心柱窟形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能辨析北朝中心柱窟形制的来源,厘清传播发展、分化的路线.

    中心柱窟北朝佛塔凉州模式

    北朝柳虬家族墓葬研究——兼论柳氏西眷与胡人政权的互动

    宁琰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3至2016年于西安市长安区西兆余村发掘的6座西魏北周时期墓葬,其中4座出土墓志,墓主为河东柳氏西眷柳虬及其家族成员;另外两座因被盗扰,未见墓志,但据墓葬位置、随葬器物以及墓葬间排列关系等信息初步判断,两墓墓主同为柳虬族人.柳氏西眷曾先后仕宦于北魏、西魏、北周诸胡政权,北周时期成为关中著姓,相比仕宦于胡族政权,柳氏西眷在联姻问题上则表现出更多的坚守.在对胡人政权的政治认同与文化接纳上,柳氏西眷存在一定程度的歧异与错位,反映出汉人大姓在胡人统治下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心理.

    北朝柳氏西眷墓葬墓志联姻

    早期石磬的形制及起源研究

    刘松涛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代之前是我国石磬的早期发展阶段,晋南地区陶寺遗址是石磬文化的发源地.距今4300年前后的陶寺文化早期出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石磬类型,其祖型是适合悬挂、敲击、发声的大型片状石料.到了龙山文化中、晚期,豫西地区出现了新的石磬类型,可能受到了陶寺文化石磬的影响.随后甘、宁地区的齐家文化出现了陶寺文化类型的石磬,燕山以北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出现了包含陶寺文化与豫西龙山文化石磬类型的因素.我国石磬在商代之前完成了初创、传播与初步融合的文化进程.

    早期石磬形制祖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