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张文军

双月刊

1003-1731

zywwbm@163.com

0371-63511062

450002

河南郑州市农业路8号

中原文物/Journal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河南博物院主办,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立足中原,面向国内外,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体,兼顾知识性。关注学术热点,倡导和鼓励学术争鸣,关以培养与扶持学术新人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都大邑县高山古城孙家堰地点调查试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年12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成都市大邑县高山古城孙家堰地点进行了调查,经钻探和试掘初步判断试掘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为古城墙墙体的组成部分,并在城墙的墙体之下发现奠基坑一座.本次调查发现一类略早于宝墩文化一期的遗存,暂命名其为"高山一期遗存".这些发现对认识高山古城的年代及探索宝墩文化来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平原高山古城宝墩文化"高山一期遗存"

    郑州固城东周城址勘探与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3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郑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惠济区苏屯村城改项目时,发现了大量商周、汉唐遗迹及一座东周城址,此城延续使用到西汉早期,是郑州地区为数不多的经正式发掘的东周至汉代城址,为郑州地区这一阶段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郑州苏屯固城东周城址

    唐宦官刘弘规及夫人李氏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西安市浐㶚生态区白杨寨村南发掘了一组中晚唐时期刘氏宦官家族墓,其中M5、M6为并排分布的两座砖室墓,根据M5墓志记载可确定墓主身份为刘弘规夫人陇西李氏.根据两座墓葬位置关系、墓葬形制及墓志内容进一步推断M6墓主为刘弘规.刘弘规为唐宪宗时期"权宦",拥立新君、蓄养假子,家族成员深刻影响了晚唐时期政治变迁.本次考古发现是首次全面揭露、科学发掘的唐代宦官家族墓地,为研究中晚唐时期唐代家族墓地布局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唐代刘弘规宦官家族墓李氏墓志

    河南荥阳明代张学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荥阳南坡村发掘的张学夫妇墓是郑州不多见的明代砖室墓.墓葬形制较为特殊,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可以作为郑州明墓的断代标尺,尤其是出土的两合墓志对研究明代晚期荥阳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和丧葬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荥阳明代墓葬张学夫妇墓志

    山东济南榆林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的考古学观察

    郭荣臻朱超安静平靳桂云...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榆林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收获颇丰,浮选结果显示,不同时期聚落先民的生业系统包括食物生产和攫取性经济两大部分.就作物的组合与构成关系来看,粟类作物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先民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岳石文化—东周时期,先民经营着以粟作为主的多种作物农业种植体系,惟不同时期小麦、豆类作物种植与利用状况存异.另有一些遗存可能也是当时植物性食物资源的组成,惟其对先民的重要性不如粮食作物.

    榆林遗址植物考古农业经济生业系统

    西周所见"赐金"铭文整理与研究

    田蕊陈坤龙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赏赐是文献所见西周时期金属流通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认为,铭文赐"金"多指铜.本文对西周赐金铭文进行了整理,将赐者分为周王、诸侯和其他贵族,按照赏赐主体和客体关系分别对相应的赐金行为进行解读,并对一些存疑铜器进行简要说明.另对赐金行为存在的时代进行探讨,发现西周早期最为流行,这可能代表着以周王为主体的金属资源分配模式,并从册命制度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补充解释.

    赐金资源流通西周铭文冶金史

    郑州地区东周腰坑墓的考古学研究——基于墓葬的历时性变化与墓主人群族属的考察

    陈钦龙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州地区东周腰坑墓分布零散,无专门的墓地和集中的墓区.墓中腰坑形状多样,以不规则形和长方形为主,其规格与墓口面积成正比.郑州地区东周腰坑墓以南北向者居多,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其中男性墓主的比例明显大于女性.春秋时期墓中腰坑多殉牲,战国时期墓中腰坑则以葬器为主,反映了时人丧葬观念的变化.战国中期以后,墓葬建筑流行专门放置随葬品的壁龛,且壁龛逐渐替代了腰坑葬器的功能,从而加速了中国古代墓葬中腰坑消亡的节奏.郑州地区东周腰坑墓的数量及随葬品特征显示,该类墓的墓主人群以殷遗民为主,战国晚期腰坑墓的衰亡反映了殷遗民融入周人共同体的历史事实.

    郑州地区东周时期腰坑墓族属

    图像中的戏剧——陕北东汉墓门画像再思考

    岳敏静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北东汉画像石以墓门图像著称,题材的分布遵循一定的逻辑.部分墓门横额中的人物故事图明显受到汉代百戏表演的影响,突出娱乐性,体现了独特的艺术表达.这类图像服务的对象是送葬队伍,与陕北画像石墓门口常见的灰陶罐联系起来,都是当时葬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墓门图像戏剧表演观者葬礼

    唐洛阳宫集贤院址及布局考

    王书林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综合分析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确定了唐洛阳宫集贤院的四至范围为东至唐明福门外大街(T837与T74之间),北至章善门横街(GT56-77),西至明福门外西街(T57及以西),南至GT56-77向南对应的今唐宫中路一带(约T674南扩探方向东的延长线上).进而根据文献复原集贤院内布局,指出大内西区中部二号发掘区中所见两处唐代建筑基址可能与集贤院的西院北行廊和中院正堂有关.

    唐洛阳宫集贤院布局

    《寻根》2023年第四期目录

    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