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张文军

双月刊

1003-1731

zywwbm@163.com

0371-63511062

450002

河南郑州市农业路8号

中原文物/Journal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河南博物院主办,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立足中原,面向国内外,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体,兼顾知识性。关注学术热点,倡导和鼓励学术争鸣,关以培养与扶持学术新人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义马上石河墓地M22、M67和M77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三门峡市博物馆...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河南义马市上石河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了一大批春秋时期墓葬.本文仅对M22、M67和M77进行介绍.这三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属于春秋时期的中小型贵族墓葬,出土铜、玉、陶、石、玛瑙等各类器物共计321件(颗/枚).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三门峡地区春秋时期的葬制和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上石河墓地义马春秋早期墓葬

    南阳唐河刘庄村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

    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唐河县博物馆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庄村汉画像石墓位于南阳唐河县郊乡刘庄村与后岗村之间高岗,M1、M2为砖石混合结构,其中两主室、两侧室对应两墓门,在南阳地区首次发现.根据墓葬形制、画像图案及随葬器物推测,其时代为西汉晚期,应为官吏或豪强家族墓地.

    汉画像石墓画像图案西汉晚期

    郑州白寨村东汉墓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在郑州中原区白寨村共发掘清理汉代墓葬14座,还有汉代水井、陶窑等多处遗迹.M14出土随葬器物丰富,尤以陶楼和陶百枝灯,制作精细,十分珍贵.此墓的发掘对于研究郑州地区东汉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瘗埋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郑州东汉墓陶楼百枝灯

    西安南郊唐代仇氏家族墓发掘简报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至2021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郑州大学考古系联合对西安南郊缪家寨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三座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平面皆铲形,位置相近,均出土有墓志.根据志文可知,墓主分别为长兄仇衮、次弟仇朗及仇朗次子仇珫,下葬时代分别为咸通十一年、广明元年与乾符四年.缪家寨仇氏家族墓对研究长安地区唐代晚期品官墓的墓葬形制、丧葬习俗以及仇氏的家族世系、姻亲关系具有重要价值,也为两京地区唐墓断代提供了新的纪年墓材料.

    西安缪家寨唐代仇氏家族墓

    灵宝西坡遗址所见青灰色泥及相关问题探析

    马萧林刘丁辉贺传凯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宝西坡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大型中心性聚落的典型代表,西坡遗址的历次考古发掘中,在大中型建筑基址和墓葬中均发现有使用青灰色泥或青灰色草拌泥的现象,罕见于其他史前遗址.经过分析,本文认为西坡遗址的3座"蓄水池"应当是用来制作青灰色泥的澄泥池,所产出的泥料主要作为建筑材料用于房屋建造,西坡建筑基址在居住面、坑壁、墙壁等部位涂抹、铺垫青灰色细泥和草拌泥的现象,在使用方式和功能上与后来大规模流行的白灰面建筑较为接近.西坡墓葬中的青灰色泥主要来自经简单处理后的河边湿地淤泥,其主要功能不是防腐,而是用作葬仪中的"道具",这是仰韶文化中期晚段西坡社会人群所特有的一种阶段性集体意识取向,等级略低的墓葬可能还存在着模仿大墓葬仪的情况.

    西坡遗址青灰色泥澄泥池葬仪社会分化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双墩文化时期的家畜饲养策略研究——以禹会村遗址为例

    戴玲玲李欣冉张东李志鹏...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墩文化是一支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区、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年代跨度约为7500-7000BP,本文通过对禹会村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该遗址的家畜饲养策略.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猪群的稳定同位素值整体上反映出以C3类植物为主的食物结构特征,与大、中型鹿科动物比较相似.虽然动物考古的相关分析表明遗址的猪群是以家猪为主,伴有少量野猪、返野家猪等,但猪群个体之间的稳定同位素值很相似,反映了相近的食物结构.植物考古的研究表明,禹会村遗址及所在地区,在双墩文化时期以采集为主,辅以小规模的水稻种植.在这种背景下,禹会村遗址的古人对家猪采取较为松散的管理方式,其食物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禹会村、侯家寨一期和双墩三处遗址的猪群,整体上的食物结构比较相似,但双墩遗址中3例以C4类植物为食的猪可能非本地饲养.双墩遗址作为一处中心型聚落,其在外来稀有资源的占有上优于另外两处遗址,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随着文化的交流、社会发展,聚落间的差异和分化逐渐显现.

    双墩文化禹会村遗址稳定同位素生业经济淮河中游

    安阳殷墟王裕口南地墓葬分区研究

    赵俊杰李子良何毓灵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墓葬分区研究是对墓地的空间、时间、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是墓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托殷墟王裕口南地发掘材料,主要依据墓葬方向、随葬品组合、空间分布和时代变化等方面阐述该墓地的分区,将其划分为5个区、9个组.墓地在殷墟一期开始使用,二期初步发展,三期时达到鼎盛,四期时出现颓势.墓主身份多是平民,也有个别的中小贵族,其中一个墓区可能属于贞人家族.

    殷墟王裕口南地墓葬分区墓主身份

    咸阳塔儿坡秦国墓地结构与族属研究

    彭军超袁俊杰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儿坡秦国墓地是一处在战国晚期至秦代形成的国人墓地,墓地内至少埋葬三支秦人族群及其家族与外来移民.其墓葬布局反映了不同族属的秦人与外来移民以个人、个体家庭或小型家族共葬于同一区组之内的地缘性墓地结构与社会组织形态.导致地缘性墓地结构形成的原因与秦国实行的什伍之制与析户政策相关.统治者将不同族属的人群分散编制于乡里等地域组织内,使同宗异地异里而居而葬,进而淡化血缘关系,以达到削弱宗族势力之目的,这与战国中期以后秦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大趋势相吻合.

    塔儿坡秦国墓地秦人族群外来移民墓地结构地缘组织

    试论西汉高等级墓葬的柱洞遗迹

    张钊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所见西汉时期高等级墓葬中有多种类型的柱洞遗迹,可以分为入葬前临时建筑遗迹、入葬时临时建筑遗迹、墓葬设施构件遗迹、修建墓道工程遗迹、陵园中寝庙类建筑构件遗迹等几类.其中,入葬时临时建筑遗迹又可以分为覆盖整个墓葬的临时建筑和仅覆盖墓道区域的临时建筑.根据分析,覆盖墓道区域的临时建筑与横穴形制墓外墓道的石砌涵洞式建筑具有一致性.结合墓主身份看,这类墓道内建筑的使用存在规律性.由此推断,这类建筑的使用应该被视为西汉时期高等级群体丧葬实践的一种等级表现.

    西汉高等级墓葬诸侯王列侯柱洞

    史前至商代石磬研究

    段迪方辉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依据石磬的形制、编列、与其他乐器的组合等特征,将史前至商代的石磬分为史前至中商、晚商两个发展阶段.史前至中商的石磬出土在北方,形状多样,出现鼓磬、铃磬组合.这一阶段的石磬皆为特磬,主要作为节奏乐器,用于祭祀场合或者乐舞伴奏.晚商时期的石磬,除了北方外,在长江流域也有发现,倨句五边形、鱼型的石磬增多.鼓磬组合仍是重要的形式,新增铙与磬、埙与磬、埙与铙磬、骨排箫与铙磬四类组合,都出土在贵族墓葬中.石磬不仅作为节奏乐器与祭祀用器,而且随着编磬与铭文磬的出现,用于演奏旋律与进献纳贡.

    史前商代石磬乐器组合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