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王宁生

双月刊

1003-9783

tg@zyxy99.com,bjb@zyxy99.com

020-36585483,36585613,36585525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Journal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0年6月,经卫生部批准,在卫生部药政局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出版了《中药(新药)临床及临床药理通讯》;1991年4月。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转为正式出版刊物,定名为《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8年4月,经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和广东省科委批准,本刊从1999年改为双月刊出版;1999年4月由于国家机构的调整,转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2001年起,被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是国内唯一以中药新药和中药临床药理为报道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可供药厂、医药院校、医药研究单位、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GC-TOF/MS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李立烯陆海龙邹忠杰谢媛媛...
    771-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探讨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藿香正气滴丸组(1 g·kg-1)。采用综合物理模型复制方法结合饮食失节制备湿困脾胃大鼠模型。灌胃给药,每日 1 次,连续给药 10 d。观察大鼠宏观体征和行为学指标(体质量、体长、尾长、腹围指数与自主活动次数)。利用GC-TOF/MS方法对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组进行分析,鉴定与湿困脾胃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析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代谢通路。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体长、尾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5),腹围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藿香正气滴丸组大鼠的体质量、体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增加(P<0。05),腹围指数明显降低(P<0。05)。在大鼠血清、尿液中分别鉴定了 38、44 个与湿困脾胃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藿香正气滴丸对模型大鼠的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能产生有效的干预,并能使血清、尿液中的17、13 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水平显著回调,共涉及 7 条代谢通路。结论 藿香正气滴丸对湿困脾胃型大鼠的干预机制可能与调节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能量代谢及肠道菌群等有关。

    藿香正气滴丸湿困脾胃代谢组学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大鼠

    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调控VEGF-C/VEGFR3通路抑制淋巴管新生对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保护作用

    黄家安张孟娟杨帆刘妍...
    778-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调控VEGF-C/VEGFR3 通路抑制淋巴管新生探讨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对糖尿病肾病(DKD)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24 只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生药量 24。44 g·kg-1)和西药组(厄贝沙坦,13。5 mg·kg-1),每组 8 只,另外取 8 只db/m小鼠作为对照组。灌胃给药,每日 1 次,连续 12 周。检测小鼠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及肾脏指数;采用HE、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纤连蛋白(FN)、Ⅰ型胶原蛋白(ColⅠ)、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3(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平足蛋白(PD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VEGF-C、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Real-time PCR 法检测肾脏组织 FN、ColⅠ、TGF-β1、VEGF-C、VEGFR3、TNF-α、IL-1β mRNA 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血清FBG、TG、TC、ACR水平及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肾小球肥大,系膜外基质增加,基底膜增厚,囊腔变窄,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纤维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肾间质中 FN、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胞质中VEGF-C蛋白表达及肾小管毛细血管周围VEGFR3、PDPN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肾脏组织中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VEGF-C、LYVE-1、TNF-α、IL-1β 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肾脏组织中 FN、ColⅠ、TGF-β1、VEGF-C、VEGFR3、TNF-α、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的血清TG、TC、ACR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肾脏组织损伤有不同程度好转,炎性细胞浸润有一定程度减轻,纤维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肾间质中FN、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胞质中VEGF-C蛋白表达及肾小管毛细血管周围VEGFR3、PDPN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肾脏组织中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VEGF-C、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肾脏组织中FN、ColⅠ、TGF-β1、VEGF-C、VEGFR3、TNF-α、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可降低DKD小鼠肾脏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水平,其机制可能与调控VEGF-C/VEGFR3 通路抑制淋巴管新生有关。

    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糖尿病肾病VEGF-C/VEGFR3通路淋巴管新生炎症纤维化小鼠

    暖心康抑制内皮间充质转化减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斑块形成

    王明炀王陵军梁碧容陈梓欣...
    789-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暖心康(毛冬青、红参)通过抑制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减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斑块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 6 组: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2。6 mg·kg-1)以及暖心康低、中、高剂量组(生药量 3。5、7。0、14。0 g·kg-1),每组 8 只。采用将小鼠长期在睡眠期间暴露于慢性间歇性缺氧(CIH)环境,联合高脂饲料喂养,复制OSAHS合并AS小鼠模型。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内壁斑块形成情况;Masson三色染色法评估小鼠主动脉根部粥样斑块的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主动脉斑块中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 及EndMT标志物Vimentin的表达情况;ELISA法测定血脂水平;qPCR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EndMT标志物α-SMA、Cdh2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显著增加(P<0。01),主动脉根部斑块胶原沉积面积显著增加(P<0。01);斑块处CD31 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Vimentin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1);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主动脉组织中α-SMA、Cdh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暖心康各给药组的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均显著减少(P<0。05,P<0。01),主动脉根部粥样斑块的胶原沉积面积均明显缩小(P<0。05,P<0。01);暖心康高剂量组小鼠斑块处CD31 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暖心康中、高剂量组小鼠斑块处Vimentin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P<0。01);暖心康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G水平显著降低(P<0。01),暖心康各给药组小鼠的血清T-CHO、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暖心康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暖心康各给药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α-SMA、Cdh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暖心康可以有效减轻OSAHS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斑块形成,可能与其抑制EndMT,减少胶原纤维形成有关。

    暖心康内皮间充质转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小鼠

    地奥心血康联合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李薇李璐瑶瞿礼萍刘宏林...
    798-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地奥心血康(以下简称心血康)联合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 8 只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将 32 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心血康组(160 mg·kg-1)、辛伐他汀组(1。3 mg·kg-1)及联合治疗组(心血康 160 mg·kg-1+辛伐他汀 1。3 mg·kg-1),每组 8 只。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喂养,其余 4 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各给药组均按照上述剂量灌胃给药,灌胃体积为 10 mL·kg-1,每天 1 次,持续 18 周。给药结束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斑块形成及肝脏脂质聚集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 9(PCSK9)水平;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LDLR、HNF1α、SREBP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主动脉根斑块面积百分比、主动脉全体斑块面积百分比、肝脏脂滴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中LDL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PCSK9 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中HNF1α、SREBP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2)与模型组比较,心血康组及联合治疗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辛伐他汀组小鼠血清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心血康组及联合治疗组小鼠的主动脉根斑块面积百分比、主动脉全体斑块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P<0。01),各给药组小鼠的肝脏脂滴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1);心血康组及联合治疗组小鼠肝脏组织中LDL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PCSK9 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肝脏组织中HNF1α、SREBP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3)与辛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小鼠血清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根斑块面积百分比、肝脏脂滴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P<0。01);肝脏组织中 LDLR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 PCSK9 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脏组织中HNF1α蛋白及SREBP2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心血康可能通过抑制SREBP2及HNF1α表达,调节PCSK9/LDLR信号途径,从而发挥对辛伐他汀降脂及抗AS作用的协同增效作用。

    地奥心血康辛伐他汀联合用药动脉粥样硬化协同增效PCSK9/LDLR信号途径小鼠

    苦丁冬青苷D对人HCC-1806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蒋永旭丁明聪赵泽义肖家军...
    805-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苦丁冬青苷D(KD-D)对人HCC-1806 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人HCC-1806 乳腺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浓度KD-D处理后,采用CCK-8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dU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JC-1 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Cleaved Caspase-3、LC3、P62 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Cleaved Caspase-3、Pan-AKT、Phosp-AKT、LC3Ⅱ蛋白表达;自噬双标mRFP-EGFP-LC3 腺病毒感染实验检测细胞自噬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2。5、25、50、100、200、400 μmol·L-1 KD-D处理HCC-1806 细胞 24、48 h后,随着给药浓度增大和处理时间延长,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01),细胞内吸光度值显著降低(P<0。001),细胞增殖受到抑制;60、80 μmol·L-1 KD-D组的细胞克隆形成计数显著减少(P<0。001);50、100、150 μmol·L-1 KD-D组细胞的早期及晚期凋亡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P<0。001);40、60、80 μmol·L-1 KD-D组的红色荧光比例显著下降(P<0。001),绿色荧光比例显著升高(P<0。01,P<0。001),HCC-1806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60、80、100 μmol·L-1 KD-D组细胞的 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01),60 μmol·L-1 KD-D 组细胞的 Pan-AKT、Phosp-AKT 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01);60 μmol·L-1 KD-D组细胞的LC3 蛋白荧光小点数量显著增加(P<0。001),P62 蛋白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01),LC3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01),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显著增加(P<0。01,P<0。001),自噬流激活。与 60 μmol·L-1 KD-D 组比较,KD-D+AKT 抑制剂(Afuresertib)组细胞的 Cleaved Caspase-3、Pan-AKT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P<0。001),Phosp-AKT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01)。结论 KD-D能抑制人乳腺癌HCC-1806 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和自噬,KD-D诱导HCC-1806 细胞凋亡可能与激活AKT信号影响Cleaved Caspase-3 表达有关。

    苦丁冬青苷D人HCC-1806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AKT信号CleavedCaspase-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4年征稿启事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编辑部
    813页

    基于自噬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黏膜保护的作用机制

    刘琴周赛男刘杰民蔺晓源...
    814-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自噬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肠黏膜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健脾益肠散组和柳氮磺吡啶组。采用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复合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灌胃给药,每日 1 次,持续 14 d。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结肠上皮细胞自噬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肌球蛋白样BCL2 结合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 1 轻链 3(LC3)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自噬蛋白 5(Atg5)、自噬蛋白 7(Atg7)、泛素结合蛋白 62(p62)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一般情况较差,DAI评分明显升高(P<0。000 1);结肠组织出现明显的上皮细胞损伤,电镜下自噬体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肠组织Beclin1、LC3-Ⅱ/LC3-Ⅰ蛋白及Atg5、Atg7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00 1),p6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00 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益肠散组大鼠一般情况明显恢复,DAI评分明显降低(P<0。000 1);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电镜下自噬体的数量明显增多;结肠组织Beclin1、LC3-Ⅱ/LC3-Ⅰ蛋白及Atg5、Atg7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01,P<0。000 1),p62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健脾益肠散可通过上调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LC3、Atg5 及Atg7 的表达,下调p62 的表达,增强自噬以达到保护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损伤的作用。

    健脾益肠散溃疡性结肠炎自噬Beclin1LC3Atg5Atg7p62大鼠

    短穗兔耳草中3个化合物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朱继孝周琳张初玲熊雯雯...
    82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合并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研究槲皮素、松果菊苷和芹菜素对p38MAPK/JNK、TLR4/MyD88/NF-κB和NLRP3 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短穗兔耳草中单体化合物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100 mg·kg-1),秋水仙碱组(0。3 mg·kg-1)及槲皮素(50、25 mg·kg-1)、松果菊苷(50、25 mg·kg-1)、芹菜素(50、25 mg·kg-1)各剂量组。每日上午按 10 mL·kg-1 给药,下午以 4 mL·kg-1 开始梯度给 56 度红星二锅头,每周增加 2 mL·kg-1,直至10 mL·kg-1 保持,连续灌胃 8 周。于灌胃第 53 天复制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检测各时间段足趾容积。第 8 周末次给药后取血,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1β(IL-1β);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和滑膜中 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 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Toll样受体 4(TLR4)、髓样分化因子 88(MyD88)、核因子κB(NF-κB)、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 3(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段大鼠足肿胀度均明显升高(P<0。05,P<0。01);血清中ALT、AST、ALP、TC、TG、IL-1β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和滑膜组织中p-p38MAPK、p-JNK、MyD88、p-NF-κB、TLR4、NLRP3 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在 24 h足肿胀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1);各给药组ALT、TC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P<0。01);除松果菊苷低剂量组外,各给药组AST、ALP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除槲皮素高剂量组外,各给药组TG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及滑膜组织中p-p38MAPK、p-JNK、MyD88、p-NF-κB、TLR4、NLRP3 蛋白表达量均下调(P<0。05,P<0。01)。结论 短穗兔耳草中单体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合并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表现出一定的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其可能是基于p38MAPK/JNK、TLR4/MyD88/NF-κB和NLRP3 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的。

    短穗兔耳草槲皮素松果菊苷芹菜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痛风性关节炎p38MAPK/JNKTLR4/MyD88/NF-κBNLRP3大鼠

    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介导CCK-8调控IL-10/STAT3信号通路改善脑出血小鼠的炎症损伤

    王思媛张燕平严美茹武雨幸...
    832-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介导胆囊收缩素八肽(CCK-8)对白细胞介素 10(IL-10)/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 3(STAT3)信号通路对脑出血小鼠的脑部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110 只C57BL/6 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及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 22 只。采用胶原酶法建立脑出血模型,模型复制 2 h后进行中风星蒌通腑胶囊混悬液灌胃(10 mL·kg-1),假手术组与脑出血组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小鼠的神经功能学评分及左转率;于术后 72 h采用干湿质量法检测脑含水量;于术后72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血肿周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10(IL-10)以及Janus激酶 1(JAK-1)、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通路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于术后第 3、5 天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CCK-8 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IL-10、STAT3 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脑出血组比较,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干预治疗后,第 3 天及第 5 天小鼠改良神经功能缺陷(NDS)评分明显降低(P<0。01),低剂量组第 3 天及第 5 天左转率降低(P<0。05),中剂量组第 3 天(P<0。05)及第 5 天(P<0。01)左转率降低,高剂量组第 3 天及第 5 天左转率明显降低(P<0。01)。低剂量组小鼠脑含水量减少(P<0。05),中、高剂量组小鼠脑含水量明显减少(P<0。01)。低剂量组促炎因子TNF-α、IL-6 及JAK-1、STAT3、p-STAT3 通路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IL-1β表达减少(P<0。05),抑炎因子IL-10 表达明显增加(P<0。01);中、高剂量组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及JAK-1、STAT3、p-STAT3 通路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抑炎因子IL-10 表达明显增加(P<0。01)。低剂量组CCK-8 的含量在用药后第 3 天增加(P<0。05),第 5 天含量明显增加(P<0。01);中、高剂量组CCK-8的含量在用药后第 3 天及第 5 天明显增加(P<0。01)。IL-10 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用药后均明显增高(P<0。01),STAT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用药后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中风星蒌通腑胶囊可以增加脑肠肽CCK-8 的表达,调控IL-10/STAT3 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小鼠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炎症反应及细胞毒性脑水肿。

    脑出血中风星蒌通腑胶囊通腑法胆囊收缩素八肽(CCK-8)IL-10STAT3炎症小鼠

    基于Akt/mTOR自噬通路介导NLRP3炎症小体失活探讨冲和膏促进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

    党赢师建平张锁刘钰...
    841-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冲和膏通过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自噬通路介导核苷酸结合寡聚酸结构域样受体蛋白 3(NLRP3)炎症小体失活对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联合皮肤缺损方法构建糖尿病溃疡 SD大鼠创面模型36 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冲和膏组和生长因子组,每组 12 只。另取 12 只SD大鼠构建普通创面模型作为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组不进行药物干预,冲和膏组和生长因子组分别外敷冲和膏、生长因子凝胶,观察记录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给药第 7 天和第 14 天分别取材,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成纤维细胞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创面肉芽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创面肉芽组织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含Caspase募集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Pro-Caspase-1 及Akt/mTOR自噬通路相关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在第 7 天和第 14 天创面病理损伤修复延缓,单位面积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少(P<0。01),炎症因子IL-1β、IL-18、TNF-α水平升高(P<0。01),创面组织中ASC、Pro-Caspase-1、Caspase-1、NLRP3 表达水平升高(P<0。01),Beclin-1、LC3-Ⅱ以及mTOR、p-mTOR、Akt、p-Akt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第 7 天和第 14 天冲和膏组和生长因子组病理损伤明显改善,单位面积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炎症因子IL-1β、IL-18、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创面组织中ASC、Pro-Caspase-1、Caspase-1、NLRP3表达水平降低(P<0。01),Beclin-1、LC3-Ⅱ以及mTOR、p-mTOR、Akt、p-Akt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结论 冲和膏可降低炎症反应,促进成纤维细胞生成,调控Akt/mTOR通路介导NLRP3 炎症小体失活,改善创面自噬水平,从而促进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

    冲和膏Akt/mTORNLRP3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自噬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