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王宁生

双月刊

1003-9783

tg@zyxy99.com,bjb@zyxy99.com

020-36585483,36585613,36585525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Journal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0年6月,经卫生部批准,在卫生部药政局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出版了《中药(新药)临床及临床药理通讯》;1991年4月。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转为正式出版刊物,定名为《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8年4月,经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和广东省科委批准,本刊从1999年改为双月刊出版;1999年4月由于国家机构的调整,转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2001年起,被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是国内唯一以中药新药和中药临床药理为报道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可供药厂、医药院校、医药研究单位、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调补心肾方通过活化PI3K/Akt/mTOR通路促进阿尔茨海默病5xFAD转基因小鼠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合成

    林智颖姚明龙郑关毅
    1191-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调补心肾方(党参、制首乌、枸杞子、黄芪等)对阿尔茨海默病 5xFAD转基因小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取 5 月龄雄性野生型(WT)小鼠和 5xFAD转基因小鼠各 18 只,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0.9%NaCl)、调补心肾方组(颗粒剂,4.18 g·kg-1)、安理申组(盐酸多奈哌齐,0.625 mg·kg-1),每组 6 只.按照上述分组灌胃给药,每日 1 次,共 60 d.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皮层组织中Synaptophsin、PSD-95、p-NMDAR1、NMDAR1、p-CaMKⅡa、CaMKⅡa、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WT对照组比较,5xFAD对照组小鼠海马CA1 区突触的超微结构不规则,线粒体萎缩、减少,线粒体嵴断裂、消失,突触膜弯曲不规则,突触囊泡减少,突触后致密物(PDS)变薄甚至断裂;皮层组织中Synaptophsin、PSD-95、p-NMDAR1/NMDAR1、p-CaMKⅡa/CaMKⅡa、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与 5xFAD对照组相比较,5xFAD调补心肾方组小鼠海马CA1 区突触的超微结构有明显变化,线粒体数量增加,突触囊泡增多,突触膜完整,突触后致密物有增厚现象;皮层组织中 Synaptophsin、PSD-95、p-NMDAR1/NMDAR1、p-CaMKⅡa/CaMKⅡa、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 调补心肾方可能通过活化PI3K/Akt/mTOR通路,促进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合成,进而改善AD的认知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调补心肾方PI3K/Akt/mTOR通路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认知功能障碍5xFAD转基因小鼠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滋肾健脾化瘀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干预机制

    冯海童祁玉麟冯雅雯周佳...
    1197-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滋肾健脾化瘀片(山萸肉、三七、黄芪、葛根、鸡血藤、生地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1)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BATMAN-TCM数据库筛选滋肾健脾化瘀片的有效成分及其对应的靶点蛋白.利用GeneCards、OMIM及TTD数据库检索DR疾病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 平台对药物活性成分靶点与DR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共同靶点),即为滋肾健脾化瘀片治疗DR的潜在作用靶点.构建"中药-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筛选出滋肾健脾化瘀片治疗DR的关键活性成分.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PPI网络关系,并筛选出核心靶点.运用Metascape平台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关键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通过Autodock 4 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制备滋肾健脾化瘀片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将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随机分成 5 组:对照组(低糖DMEM培养基+10%空白血清)、高糖组(高糖DMEM培养基+10%空白血清)及滋肾健脾化瘀片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高糖DMEM培养基+10%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培养 48 h 后进行检测.采用 CCK-8 法检测 HRmECs 细胞增殖活性;RT-qPCR 法检测HRmECs细胞中IL-1β、AKT1、VEGFA、TP5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1)共筛选出滋肾健脾化瘀片治疗DR的潜在作用靶点(共同靶点)74 个;9 个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芒柄花黄素、毛地黄黄酮、β谷甾醇、山柰酚、毛蕊异黄酮、γ-氨基丁酸、豆甾醇、异鼠李亭;12 个核心靶点:IL-1β、PPARG、NOS3、CXCL8、IL-6、AKT1、TNF、INS、EGF、VEGFA、TP53、PTGS2.GO功能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核心靶点主要参与了炎症反应、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控、细胞迁移等生物过程,以及 NF-κB 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HIF-1 通路、TNF通路、PI3K-AKT通路等.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亲和力.(2)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HRmECs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细胞中VEGFA、TP53、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AKT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滋肾健脾化瘀片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的HRmECs细胞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含药血清高剂量组细胞的VEGFA、TP53、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而 AKT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滋肾健脾化瘀片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毛地黄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作用于IL-1β、IL-6、VEGFA等核心靶点,以及NF-κB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通路等关键通路,从而发挥对DR的治疗作用.

    滋肾健脾化瘀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子机制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实验验证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

    史嘉雯郝磊王玉霍志鹏...
    1206-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四物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课题组前期对养血清脑颗粒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作为活性化合物筛选的基础,以口服生物利用度≥30%及类药性≥0.18 为筛选条件,结合文献补充入血成分.利用TCMSP平台、化学专业数据库和SWISS数据库预测养血清脑颗粒潜在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及DiGSeE数据库获得高血压疾病相关靶点.将高血压疾病相关靶点与养血清脑颗粒潜在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取交集(共同靶点),即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靶点.将潜在作用靶点与养血清脑颗粒的潜在活性化合物进行匹配,得养血清脑颗粒的降压活性化合物.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PPI分析,并根据度值筛选出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择度值排前 6 位的核心靶点作为对接靶蛋白,分别与降压活性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得到养血清脑颗粒 32 个潜在活性化合物,161 个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1 539 个高血压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后得到 88 个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靶点(共有靶点),涉及 29 个降压活性化合物.PPI分析筛选出 14 个核心靶点:PPARG、ACHE、IL4、CCL2、JUN、NOS3、APP、IL1B、CAT、PTGS2、CASP3、TP53、TNF、IL6,涉及 158 个GO条目、13 条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得到绿原酸、迷迭香酸、芍药苷、儿茶酸、芦荟大黄素等 5 个关键活性成分,分别与PTGS2、CASP3、TNF、CAT、TP53、IL6 结合稳定.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可能通过绿原酸、迷迭香酸等关键活性成分,作用于PTGS2、CASP3 等核心靶点,调控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关键通路,通过抗炎作用发挥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养血清脑颗粒四物汤高血压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抗炎作用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评价与分析

    刘孟奇范文涛王倩
    1215-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难治性癫痫的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对比评估现有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并探讨整合中西医理论、优化模型构建的思路,为难治性癫痫的机制阐明和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总结现有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动物品系和模型优缺点,以难治性癫痫的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标准为依据,对现有的动物模型与临床症状的吻合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总结现有的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发现电点燃和化学点燃是目前常用的造模方法,锂-匹罗卡品模型和海马内海人酸模型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吻合度较高,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动物模型.现有模型多侧重于模拟难治性癫痫的病理改变,而对于中医学所重视的先天禀赋、情志失调等因素考虑不足,因此在模拟难治性癫痫的病因复杂性、临床异质性和药物治疗反应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结论 复制动物模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发病机制,但与机体的自然发病状态和临床表现仍然有较大差异.现有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多采用电刺激或化学药物诱导,在模拟癫痫持续状态、耐药性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仍存在诱导方法单一、病理改变不够复杂等局限.未来可尝试整合中医辨证分型与常规的电刺激或化学药物诱导方法,通过模拟多种致病因素,建立涵盖不同中医证型的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同时,采用行为学、电生理、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等多维度指标,构建更全面的评价体系,以提高模型的临床相关性和转化应用价值.在造模过程中,可通过夹尾法、慢性束缚法、颈部带枷单笼喂养法等方式建立肝郁证模型;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建立痰凝证模型;使用夹尾+肾上腺素注射的方法建立气滞血瘀证模型;应用惊恐伤肾结合劳倦游泳建立肾虚精亏证模型等.还可通过改变光照和温度条件,模拟环境中的阴阳变化,研究环境变化对中医动物模型的影响.为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与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难治性癫痫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西医临床

    补肾活血方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及含量测定

    王宇匡微黄宇霞谢孟君...
    1226-1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补肾活血方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质量评价指标,同时建立活性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HPLC-QqQ-MS/MS)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补肾活血方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化合物和靶点.基于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化合物和靶点的相关性,确定补肾活血方的活性成分作为质量评价指标.建立补肾活血方活性成分的UHPLC-QqQ-MS/MS含量测定方法.采用ZORBAX SB-C18(2.1 mm×50 mm,1.8 μm)色谱柱,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作为流动相,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进样量:1 μL.结果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筛选出了 5 个核心靶点及 12 个活性成分(毛蕊花糖苷,松果菊苷,异类叶升麻苷,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人参皂苷Re、Rd和Rb1,葛根素,大豆苷,鹰嘴豆牙素A),其亲和力良好(结合能≤-5.0 kcal·mol-1).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成分在线性范围内相关性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在 97.57%~101.48%.8 批样品中 12个成分含量分别为 0.027 9%~0.050 6%、0.006 4%~0.022 0%、0.017 1%~0.041 5%、0.009 2%~0.015 4%、0.012 6%~0.020 5%、0.004 4%~0.007 6%、0.334%~0.643%、0.238%~0.530%、0.353%~0.693%、3.411%~6.048%、1.023%~1.352%和 0.000 8%~0.001 8%.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UHPLC-QqQ-MS/MS技术,建立了快速筛选并测定补肾活血方中 12 个活性成分的方法,为全面评价其质量及有效性提供了参考.

    补肾活血方含量测定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子对接核心靶点活性成分网络药理学

    九蒸九制槐角炮制过程主要成分、物性参数及颜色的相关性分析

    牛晓静苏畅鲁静马彦江...
    1236-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九蒸九制槐角炮制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物性参数、颜色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槐角苷、染料木苷、芦丁和 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的含量;通过测定物性参数和颜色指标(L*、a*、b*),结合系统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PLS)研究主要成分、物性参数及颜色的相关性;采用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CRITIC)法对槐角九蒸九制过程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含量测定及色度测量方法准确可靠,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均良好.HCA和PCA结果均表明,槐角饮片炮制过程中一蒸一制至四蒸四制聚为一类,五蒸五制至九蒸九制聚为一类.PLS相关性分析表明,多糖、芦丁的含量与物性参数、颜色均呈显著性相关;吸水膨胀度、相对密度与颜色均呈显著性相关.综合评价显示九蒸九制槐角炮制品最佳.结论 九蒸九制槐角炮制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物性参数、颜色的总体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将其内在成分含量与颜色、物性参数结合为揭示槐角九蒸九制炮制机理提供了依据.

    槐角九蒸九制主要成分物性参数颜色相关性炮制机理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张效威刘宜杭张润东李阳...
    1246-1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ALD)的组方用药规律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收录的中医药治疗ALD的相关方剂,根据筛选条件整理后,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0、IBM SPSS Modeler 18 软件对纳入方剂的中药进行组方规律、关联规则分析,归纳中药治疗ALD的用药规律,获得核心药物组合.以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中医药干预ALD核心药物组合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主要作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并以分子对接技术加以验证.结果 共纳入治疗ALD的方剂 143 首,涉及中药 222 味,使用频次≥25 次的高频中药 28 味,关联规则分析得到 8 个核心药物组合.其中"茯苓-白术-茵陈"与ALD交集靶点 215 个,包括蛋白激酶B(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 1β(IL-1β)、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 6 个核心靶点,涉及信号通路 168 条,主要包括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化学致癌-活性氧及脂质-动脉粥样硬化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啤酒甾醇、芫花素、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等主要活性成分与AKT1 结合能力较好.结论 核心药组"茯苓-白术-茵陈"的主要活性成分可通过作用于AKT1、TNF、VEGFA等关键靶点蛋白,参与PI3K/AKT等关键信号通路的调控,进而发挥抑制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减缓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修复的作用,可为中医药治疗ALD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指导.

    中医药酒精性肝病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茯苓白术茵陈

    倡议应用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的治疗领域标准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试验效率

    赵文翰禤美玲李庚吴蕾...
    1255-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临床研究数据标准化,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Clinical data interchange standards consortium,CDISC)建立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数据标准,并于 2016 年 1 月发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治疗领域(Therapeutic area,TA)标准.该治疗领域标准用于确定慢阻肺临床研究方案的共性数据标准,支持不同来源、不同时期的临床试验数据整合,促进队列数据的二次分析.该文介绍了慢阻肺治疗领域标准用户指南的结构与内容,以帮助研究人员在研究设计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慢阻肺治疗领域标准,倡议应用该治疗领域标准来规范慢阻肺的中医药临床试验设计,以促进研究数据整合,提高临床试验效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CDISC)治疗领域标准中医药临床试验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被国际数据库EBSCO收录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编辑部
    1263页

    强直性脊柱炎的骨免疫学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杨娟娟李浩林王振东程伟刚...
    1264-1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炎性背痛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主要包括炎症、骨破坏和病理性新骨形成.AS病因错综复杂,主要与遗传、感染、环境及肠道菌群等因素相关,其病机暂未明确.近年来,骨免疫学作为研究炎症性关节炎的新主题,其在AS发病机制及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炎症反应和骨代谢失衡等方面.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组分、多靶点、多层次的特点,可以通过调节骨骼系统的骨细胞及免疫系统的相关因子,改善AS炎症反应及骨代谢失衡,以达到防治AS的目的.基于此,该文总结了骨免疫学在A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综述了中医药通过干预骨免疫治疗AS的研究现状,以期为AS的治疗提供参考.

    中医药强直性脊柱炎骨免疫学作用机制炎症反应骨代谢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