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中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中药
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现代中药

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药材公司

赵润怀

月刊

1673-4890

zybjb@163.com

010-88468213,88468211

100195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5号依斯特大厦8层

中国现代中药/Journal Modern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以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为己任,宣传国家有关中药政策,传递科技与市场信息,研究探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交流推广中药研发的技术成果和经验,力求为政府宏观决策、企业生产经营、科技研发教育等广大中药界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和全方位服务。《中国现代中药》2012年对栏目设置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栏目分别为专稿、中药科技、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文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10年回顾与展望

    赵润怀温川飙焦炜曹国钧...
    1823-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开展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至今已10年,期间颁布和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中均提出"建设中药材追溯体系".中药材全过程追溯包括中药材种子种苗、种植养殖环境、田间管理、采收加工、检验包装、仓储物流等农业生产和商业流通环节,再到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企业,最后到医疗机构和消费者手中,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科研机构也参与其中.总结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1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从追溯市场需求、企业追溯体系建设和管理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建设"三位一体"的中药材追溯体系,包括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追溯服务平台建设和中药材追溯标准化建设;提出实施追溯的关键是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并针对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旨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促进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和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材追溯体系依法追溯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

    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废弃物及副产物分级分类体系构建

    段金廒宿树兰郭盛唐志书...
    1830-1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分类管理是防治废弃物污染和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尚缺少对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的科学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基于资源经济学理论对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废弃物及副产物分级分类的必要性、分级分类体系构建、分级分类资源化利用及循环经济产业布局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废弃物及副产物的四级分类体系,可形成药用、食用、饲料化、肥料化及能源化处置的多途径资源化模式,为实现中药废弃物的科学分类和分级精细化、高值化利用提供支撑.进一步探讨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发展及多途径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构建模式,以期为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药农业、中药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参考,为我国中药资源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资源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废弃物分类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绿色发展

    中药材趁鲜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轩菲洋姜丹张佳雯申小营...
    1840-1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材趁鲜加工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有效成分损失和便于仓储运输等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规定可以进行趁鲜加工的品种数较少,而初步调查发现,产地实际趁鲜加工品种数远大于国家法规规定品种数,这给监管部门执法管理及中药产业健康发展都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解中药材趁鲜加工的研究基础、掌握目前市场趁鲜加工现状、分析趁鲜加工的发展趋势并对趁鲜加工的发展和监管提供建议,对地方标准、文献、专利中涉及的趁鲜加工品种进行分析,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些品种在中药材市场中趁鲜加工实际状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多种方法筛选出的常见的85种中药材在市场中均有趁鲜加工品.通过分析中药材趁鲜加工可行性、研究现状及生产现状,发现在保证药材质量的前提下,适度、逐步放宽趁鲜加工品种范围是大势所趋.

    中药材趁鲜加工品种调查现状发展

    基于UPLC-Q-Exactive-Orbitrap-MS技术的苗族药刺梨叶化学成分分析

    徐浩然乔溪莹张童画于庚原...
    1850-1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UPLC-Q-Exactive-Orbitrap-MS)对苗族药刺梨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准确、快速的定性鉴别.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 C18色谱柱(150 mm×2.1 mm,1.7µm),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40℃,进样量2μL.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2种模式下采集数据.扫描方式为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扫描(Full MS/dd-MS2).结果:在刺梨叶的75%甲醇提取液中共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21个、氨基酸类12个、有机酸类10个、多酚类5个、三萜类3个、植物甾醇类2个、蒽醌类1个、四环二萜类1个、香豆素类1个及其他类化合物1个.结论:采取UPLC-Q-Exactive-Orbitrap-MS快速有效地鉴定出苗族药刺梨叶中化学成分57个,为进一步明确刺梨叶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刺梨叶化学成分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

    UPLC-MS/MS同时测定宁夏枸杞中香豆素类和苯丙酸类9个成分的含量

    康志欣袁雪琴张春阳杨孟可...
    1861-1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宁夏枸杞中5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东莨菪内酯、东莨菪苷、秦皮素、秦皮苷、秦皮甲素)、4个苯丙酸类化合物(咖啡酸、阿魏酸、对香豆酸、绿原酸)的方法,并测定这些成分在不同种植方式(有机、常规)下宁夏枸杞不同部位(青果、中果、红果、叶片、根皮)中的含量.方法:采用XSelect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2.5µm),以乙腈(含0.5 mmol·L-1乙酸铵+0.05%甲酸,A)-水(含0.5 mmol·L-1乙酸铵+0.05%甲酸,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为35℃,进样量为5μL.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外标法测定.结果:上述9个成分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稳定性RSD<5.22%;重复性RSD<7.11%;25.00、250.00 ng·mL-1质量浓度下9个成分的精密度RSD<6.1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13.04%、115.23%、117.73%、115.93%、123.36%、116.46%、112.73%、117.69%、96.67%,RSD<8.26%.不同种植方式及宁夏枸杞不同部位样品中香豆素类和苯丙酸类9个成分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高效,可为宁夏枸杞香豆素类和苯丙酸类成分研究提供参考.

    宁夏枸杞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香豆素苯丙酸不同部位不同种植方式

    HPLC同时测定东北产区白屈菜6个生物碱成分的含量

    郭小趁张悦刘永建高旭华...
    1870-1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东北产区白屈菜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方法,完善和提升白屈菜药材现有的质量评价体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SB-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三乙胺(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梯度洗脱(0~5 min,10%~20%A;5~15 min,20%~24%A;15~55 min,24%A;55~60 min,24%~10%A),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74 mm.结果:12批东北产区白屈菜药材中白屈菜碱、二氢黄连碱、人血草碱、血根碱、小檗碱、白屈菜红碱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68~33.60、3.40~68.00、2.32~46.40、3.84~76.80、1.72~34.40、1.89~37.76μ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2%、98.79%、98.60%、98.94%、98.25%、99.39%,RSD均小于2.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为东北产区白屈菜药材质量标准的提升和完善提供实验依据和参考.

    白屈菜二氢黄连碱人血草碱白屈菜红碱含量测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何首乌和制何首乌质量标准[鉴别]项的商榷

    王雪婷杨建波程显隆汪祺...
    1877-1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讨论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何首乌及制何首乌的薄层色谱鉴别项.方法:考察超声及加热回流2种不同的样品制备方式,以及用二氯甲烷-甲醇-甲酸、乙酸乙酯-石油醚-甲酸展开系统代替原标准中三氯甲烷-甲醇展开系统的可行性,同时比较了不同显色条件.结果:2种制备方式制得的样品在相同的展开条件下展开结果并没有明显差异,超声提取操作更加简便;以二氯甲烷-甲醇-甲酸(5:1:0.3)和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5.0:1.0:0.3)代替三氯甲烷-甲醇展开系统后,喷10%硫酸乙醇显色剂并在紫外灯365 nm下检视,薄层色谱板上斑点明显增多且分离效果好,较《中国药典》2020年版何首乌和制何首乌薄层色谱鉴别条件更理想.结论:改进后的方法毒性低、简便易行、可行性良好,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药典》2020年版何首乌和制何首乌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中国药典》何首乌制何首乌提取方式薄层色谱

    GC-MS/MS测定何首乌中100种农药多残留

    王莹刘芫汐范晶昝珂...
    1886-1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何首乌中100种农药的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MS)测定方法,并采用此方法对53批何首乌(包括43批生品和10批制品)样品进行农药初步筛查.方法:样品经乙腈高速匀浆提取,浓缩后加分析保护剂,采用GC-MS/MS进行测定.质谱以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MRM)采集数据,采用空白基质匹配-分析保护剂标液进行定量计算,在提高响应值的同时改善了峰形.结果:100种农药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加标回收率试验中100种农药(113个单体)的回收率为70.4%~107.4%,RSD均小于11.40%,符合痕量测定的要求.检测的53批何首乌样品中均未检测到本方法涉及的农药,初步表明何首乌农药残留引起的风险较小.结论:此方法检测指标基本包括GC-MS/MS可测定的大多数禁用农药,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用于何首乌中农药残留的筛查检测,同时为基质类似中药材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何首乌农药气相色谱-质谱法基质效应多反应监测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盐酸小檗碱肠道微环境调控效应的影响

    吴晨阳黎迎邹佩志郑婷婷...
    1893-1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盐酸小檗碱(BBR)合用时是否会对其肠道微环境调控效应产生影响.方法:选用C57BL/6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HPMC(400 mg·kg-1)组、BBR(150 mg·kg-1)组、HPMC与BBR物理混合(H+B,400 mg·kg-1+150 mg·kg-1)组,进行连续3周灌胃干预.取小鼠远端结肠,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病理学形态;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探究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BR组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降低,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菌群组成显著改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及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HPMC与BBR物理混合给药后能够进一步促进BBR引起的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降低趋势,增强其抑菌效果;在Beta多样性方面,H+B组与BBR组的肠道菌群组成产生差异,同时显著增强了BBR富集变形菌门、疣微菌门和艾克曼菌属的作用.结论:HPMC与BBR物理混合后可正向促进BBR的菌群调节作用,推测原因为其高黏性能够增强小檗碱在肠道上的黏附,从而使小檗碱与肠道菌群充分接触.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盐酸小檗碱肠道菌群肠道微环境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蒙古族药健胃十味丸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探讨

    李思琪席海灵王富文赵凌飞...
    1902-1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文献考证梳理健胃十味丸的功效,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健胃十味丸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较为系统的蒙古族医药文献考证,对健胃十味丸方剂组成与功能主治进行系统梳理;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与分析平台(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补充筛选健胃十味丸中10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慢性胃炎相关靶点;将药物与疾病共有靶点导入STRING在线平台构建潜在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寻找其可能的作用通路;运用Cytoscape 3.7.1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等软件对网络中度值较高的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和可视化分析.结果:通过文献考证,明确健胃十味丸具有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39种活性成分和223个相关靶点,其中关键核心靶点为转录因子AP-1(JUN)、白细胞介素-6(IL-6)、胱天蛋白酶3(CASP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环加氧酶2(PTGS2)、蛋白激酶B1(Ak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蛋白p53(TP5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A)等;GO功能富集分析共得到650条富集结果,主要涉及细胞对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药物反应、基因表达的正调控、细胞外空隙、胞液、淋巴细胞瘤-2(Bcl-2)家族蛋白复合物、细胞质核周区等生物过程的调节;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104条通路富集结果,主要涉及癌症通路、乙型肝炎、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力均较强,能够有效自由结合.结论:在明确健胃十味丸治疗作用的前提下,初步揭示了其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有效成分及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健胃十味丸网络药理学文献考证慢性胃炎分子对接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