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与临床
中药与临床

彭成

双月刊

1674-926X

cdzhongyao@163.com

028-86137393

610041

成都市下汪家拐街19号

中药与临床/Journal Pharmac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产道地药材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的研究思路与实践

    彭成裴瑾谢晓芳熊亮...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2011年提出"道地药材形成的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道地药材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思路,开展了川产道地药材川芎、附子、川贝母、红花、半夏、益母草、赶黄草、厚朴的种质资源研究与新品种培育、生态环境研究与规划化种植、生产加工体系与新标准建立、功效作用原理与新产品开发、质量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的实践.

    半道地药材品质控制产业化关键技术

    基于HPLC-QQQ-MS法测定分析熏硫半夏中葫芦巴碱的含量

    万子玉赖月月颜雨豪李巧...
    7-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HPLC-QQQ-MS法测定分析不同梯度的熏硫(0~150.0 g·kg1)对半夏生物碱中葫芦巴碱含量的影响.方法:使用50%甲醇对半夏的葫芦巴碱进行提取,采用Inertsil ODS-3 C18(4.6×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为25℃,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正离子扫描,对半夏葫芦巴碱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葫芦巴碱成分的线性范围在0.5~10ng之间,r>0.9990,精密度RSD均小于2.5%,重复性RSD小于0.88%,平均加样回收率95.14%,随着熏硫量的增加,半夏药材的葫芦巴碱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结论:首次建立了半夏药材的葫芦巴碱的定性和含量方法,且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耐用性强,可以用于半夏葫芦巴碱的含量检测.

    半夏HPLC-QQQ-MS葫芦巴碱熏硫变化

    川芎内生菌Peniophora incarnata代谢产物研究

    郭文秀李新爱沈芋蓉雷力荣...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川芎内生菌Peniophora incarnata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糙米进行固体发酵获得P.incarnata菌的代谢产物,对其乙酸乙酯部位采用大孔树脂柱、中压C18柱、半制备液相等方法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再根据核磁共振结果鉴定得到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为吡咯并哌嗪-2,5-二酮(1)、环-(脯氨酸-苏氨酸)(2)、环-(L-丙氨酸-L-脯氨酸)(3)、环-(D-丙氨酸-L-脯氨酸)(4)、环-(L-酪氨酸-L-脯氨酸)(5)、环-(苯丙氨酸-脯氨酸)(6)、环-(苯丙氨酸-缬氨酸)(7)、环-(亮氨酸-亮氨酸)(8)、环-(L-异亮氨酸-L-亮氨酸)(9)、阿魏酸甲酯(10)、反-对香豆酸甲酯(11)、(1H-indol-3-1y)oxoacetamide(12)、1 H-indole-3-carboxaldehyde(13)、indole-3-acetic acid methyl ester(14)、1H-indole 3-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15)、对羟基苯甲醛(16)、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7)、胸苷(18)、oryzalactam(19)、肌苷(20)、(3R,12aS)-3-methyl-2,3,6,7,12,12a-hexahydropyrazino[1,2-b]β-carboline-1,4-dione(21)、(3S,12aS)-3-(1'-Methylpropyl)-2,3,6,7,12,12a-hexahydropyrazino[1',2':1,6]pyrido[3,4-b]indole-1,4-dione(22).结论:本研究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主要为环二肽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22首次从该种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川芎内生菌Peniophoraincarnata化学成分

    摘花摘果对牡丹皮产量的影响

    李光全陈静黄涛陶敏...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摘花或摘果对不同类别牡丹皮产量的影响.方法:按花蕾数量不同将试验地各株牡丹分为单花植株类(每株仅有1个花蕾)、双花植株类(每株仅有2个花蕾)和多花植株类(每株花蕾3个及以上),各类再分别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作对照(不摘花果)、摘花蕾、摘幼果处理.于当年10月中旬采挖牡丹根,记录其根径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比较.结果:经摘花或摘果处理后,单花植株可增产约10%-12%;双花植株产量可增产约7%-10%;多花植株可增产约3%-6%.从整体上看,摘花摘果大约可以将牡丹皮产量提高6%-7%.结论:摘花摘果对开花较少的牡丹植株增产影响较大,对开花较多的牡丹植株增产影响较小.

    牡丹摘花摘果产量

    掺杂、掺伪的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及用药安全性分析

    曹富宁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中药饮片掺伪、掺杂的现状、鉴别方式以及对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9年01月到2020年12月我院及中药市场实施掺假、掺伪鉴别的1800份中药饮片样本,共检出100份样本掺伪,统计掺伪药材的掺伪方式.结果:常见的药材掺假方式有性状掺伪、重量掺伪、同源掺伪、染色掺伪、失效掺伪、非药用掺伪.结论:中药饮片当下的掺假、掺杂问题严重,对于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造成巨大威胁,对其实施必要的鉴别在临床上有重要作用.

    中药饮片掺伪掺杂现状鉴别

    基于多指标评价优选炮姜砂烫工艺

    李星强梦琴蔡平君贾耀霞...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一种中药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优选炮姜最佳炮制工艺,明确其工艺参数,为炮姜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7个姜辣素(姜酮、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8-姜烯酚及10-姜烯酚)含量,外观性状评分和挥发油中共有成分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AHP和主成分权重赋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考察不同炮制时间对炮姜砂烫工艺的影响,并对优选工艺进行验证.结果:炮姜最佳炮制工艺是炮制温度195℃,炮制时间为7.5分钟.结论:结合炮姜内在质量和外观性状,优化的炮制工艺简单、稳定、可行,所得参数为炮姜的研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并对优选工艺进行验证,所得结果更加合理可信,可用于该饮片的质量控制.

    炮姜工艺姜辣素挥发油外观性状

    黄精玉竹乌鸡药膳的制备工艺研究

    高天宇赵丹阳唐子惟刘应...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黄精为主要原料,配伍玉竹,制作黄精玉竹乌鸡汤药膳,获取其最佳制备工艺.方法:按照2020版《中国药典》测定炮制后的黄精的多糖、水分、灰分、浸出物含量.以黄精和玉竹的配比、黄精蒸制次数、黄精炖煮时间作为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以黄精药膳的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黄精玉竹乌鸡汤药膳的最佳参数条件.结果: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黄精玉竹乌鸡汤药膳的感官评分的因素主要是:配伍比例>蒸制次数>炖煮时间.最佳参数条件为:黄精:玉竹=15 g:5g,二蒸黄精,炖煮时间为50分钟.在此条件下,获得的黄精玉竹乌鸡汤药膳的感官评分最高,为81.8±0.3.结论:按最佳条件获得的黄精玉竹乌鸡药膳汤的色泽为金黄色、泛油光,具有浓郁的香味,口感清新,能尝到黄精玉竹的甜味,以及鸡汤的鲜美,主味突出,复合味美妙和谐.

    黄精多糖药膳

    基于非经典Hedgehog信号通路的熊果酸抗结直肠癌的体外研究

    陈莉刘茂伦杨寒任珊...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熊果酸对SMO基因沉默的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HCT-116hsMO-增殖、迁移的影响,并揭示熊果酸基于非经典Hedgehog信号通路的抗CRC机制.方法:以SMO基因沉默的非经典Hedgehog信号通路活化的CRC细胞HCT-116hSMO-为模型,用MTT法检测熊果酸对HCT-116hSMO-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划痕实验研究熊果酸对HCT-116hSMO-细胞迁移的影响;用qRT-PCR检测熊果酸对HCT-116hSMO-细胞中非经典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基因c-Myc、GLI1、SHH、SUFU mRNA水平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熊果酸对HCT-116hsMO-细胞中非经典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蛋白c-Myc、GLI1、SHH、SUFU表达的影响.结果:熊果酸显著抑制HCT-116hSMO-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降低细胞中c-Myc、GLI1、SHH mRNA水平而升高SUFU mRNA水平,并抑制细胞中c-Myc、GLI1、SHH蛋白表达而增强SUFU蛋白表达.结论:熊果酸具有良好的体外抗CRC作用,其机制在于熊果酸能够抑制非经典Hedgehog信号通路活性.

    熊果酸结直肠癌非经典Hedgehog信号通路

    犀角地黄汤调控银屑病PI3K/Akt/mTOR致病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

    周学丽李春霄左小红袁世清...
    41-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调控银屑病PI3K/Akt/mTOR致病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犀角地黄汤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涂抹凡士林外,其余各组每日在小鼠裸露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IMQ)乳膏,间隔4小时后,各组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采用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指数评分(PASI)评价小鼠背部皮损严重程度;HE染色检测小鼠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小鼠银屑病样皮损PI3K/Akt/mTOR致病通路中PI3K(p85)、PI3K(p110a)、Akt、p-Akt(S473)、p-Ak(Thr308)、mTOR、p-mTOR(Ser2448)、p-mTOR(Ser2481)、P70S6K1、p-p70S6K(Thr389)等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犀角地黄汤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雷帕霉素(RPM)组银屑病样皮损显著减轻,PASI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犀角地黄汤各剂量组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雷帕霉素组比较,犀角地黄汤高、中剂量组PI3K/Akt/mTOR致病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相近(P>0.05).结论:犀角地黄汤可以降低小鼠银屑病样皮损中PI3K/Akt/mTOR致病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这可能与其发挥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有关.

    犀角地黄汤银屑病PI3K/Akt/mTOR雷帕霉素

    基于转录组学和HDAC2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探究附子治疗心肌肥大的分子机制

    尹彦棚谢晓芳曹小玉李刚敏...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附子治疗心肌肥大体外细胞模型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载体pLVX-TetOne-Puro-HDAC2转染H9C2心肌细胞建立稳定表达外源性HDAC2基因的体外心肌肥大模型.采用qRT-PCR检测转染后的H9C2细胞中HDAC2 mRNA水平,WB检测ANP以及BNP蛋白表达水平;选用附子水溶性生物碱以及水煎液对建立的体外心肌肥大模型进行给药处理,最后采用转录组学解析附子对其治疗的分子机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组慢病毒组中细胞的HDAC2 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转染后H9C2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加(P<0.05),ANP和BNP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显著提高(P<0.05).表明HDAC2上调表达可能影响H9C2细胞表面积的增加和心肌肥大标志物的重新表达,心肌肥大体外模型构建成功.转录组分析显示附子主要通过激活ABC transporters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mTOR、JAK-STAT、MAPK、TNF、Calcium、Wnt、Ras以及p53等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从而缓解心肌肥大症状.结论:附子治疗心肌肥大的分子机制可能主要通过激活ATP转运体基因表达调控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钙离子信号、细胞生长、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等通路基因.

    HDAC2慢病毒附子心肌肥大转录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