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药理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药药理与临床

邓文龙

双月刊

1001-859X

zyyl707@163.com

028-85234707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1号

中药药理与临床/Journal Pharmacolog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双月刊,每期16开48页,是由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唯一一家中药药理的专门学术刊物,1985年创刊。辟有治法研究、名方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探讨、学术争鸣、综述等栏目。主要刊载有关中药理学和临床治疗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不仅是国内外中药药理学学术交流的主要场所,而且因其突出的导向、示范性和样板作用,成为我国中药药理学的代表性权威刊物,在促进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转化研究与审评决策思路

    宋菊阳长明于江泳韩炜...
    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经典名方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做好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转化,对于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意义重大。近年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防治过程中的及时性、可及性、可负担性,也凸显了加快古代经典名方新药转化的重要性。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依据是因为其"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长期使用验证,因此与以往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的研发模式、逻辑和技术要求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模式的思考,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提出与实践、研发审评逻辑与技术要求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研发和审评实际进行了思考和讨论,以期为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古代经典名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模式技术要求中药监管科学

    糖肾灌肠方通过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调节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王尹余辉徐利娟藏登...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由高血糖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炎症反应在DKD中起着关键作用,糖肾灌肠方治疗DKD疗效显著,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体内实验、临床试验、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方法对糖肾灌肠方治疗DKD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6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卡格列净0。013 g/kg组、糖肾灌肠方52 g/kg组。高糖高脂饲养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形成DKD模型。造模成功小鼠给予糖肾灌肠方组灌肠,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药物,连续28 d。HE染色观察DKD小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通过RT-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肾组织Pi3k、Akt、Nfkb、Tnfa、Il6的mRNA及蛋白表达。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KD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另纳入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基础治疗对照组应用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糖肾灌肠方治疗,两组患者连续用药2 w后,比较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蛋白/肌酐(UACR)、巨噬细胞M1水平、TNF-α、IL-6含量;以糖肾灌肠方中药物的名称及"糖尿病肾病"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数据库进行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E染色显示肾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加重,肾组织中Pi3k、Akt、Nfkb、Tnfa、Il6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糖肾灌肠方52 g/kg组小鼠HE染色显示肾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改善,肾组织中Pi3k、Akt、Nfkb、Tnfa、Il6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临床研究显示,经治疗,观察组相较于基础治疗组mALB、UACR含量、巨噬细胞M1水平、TNF-α、IL-6含量下降更为明显(P<0。01)。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糖肾灌肠方筛选出活性成分118个,主要包括芦荟大黄素、水黄皮素等,发现核心靶点TNF-α、IL-6等,GO富集在BP中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等;MF主要包括蛋白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等;CC主要包括细胞外空间等;KEGG富集发现PI3K/AKT等信号通路能在糖肾灌肠方治疗DKD中起关键作用。结论:糖肾灌肠方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及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干预DKD炎症反应发挥治疗作用。

    糖肾灌肠方糖尿病肾病炎症临床研究网络药理学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

    四神丸及拆方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于伟莉王炎程杰牛丽辉...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四神丸、二神丸及五味子散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并从自噬的角度探讨其中机制及配伍意义。方法:采用TNBS灌肠法复制UC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美沙拉嗪0。36 g/kg组、四神丸3。4 g/kg组、二神丸3。2 g/kg组、五味子散3。2 g/kg组,每组1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10只。每日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蒸馏水,连续7 d。每日对大鼠的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跃指数评分(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荧光Tunel法检测结肠下层黏膜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电镜检测结肠下层组织细胞中自噬小体;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程序性死亡受体-1(Beclin)-1、LC3 Ⅱ/Ⅰ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DAI评分、结肠组织中IL-1β和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肠黏膜下层组织增生明显,细胞内未见典型自噬结构,结肠组织黏膜下层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结肠LC3Ⅱ/Ⅰ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四神丸3。4 g/kg组、二神丸3。2 g/kg组及五味子散3。2 g/kg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明显改善,大鼠DAI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肠黏膜下层组织增生减少,自噬小体数量增加;四神丸3。4 g/kg组及二神丸3。2 g/kg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结肠组织黏膜下层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1),LC3Ⅱ/Ⅰ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与二神丸3。2 g/kg组和五味子散3。2 g/kg组比较,四神丸3。4 g/kg组UC大鼠的一般情况、组织病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改善更为显著,黏膜下层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五味子散3。2 g/kg组相比,四神丸3。4 g/kg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四神丸及其拆方能够通过促进自噬,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结肠黏膜下层凋亡,缓解UC症状,且四神丸的作用优于二神丸和五味子散。

    四神丸二神丸五味子散自噬凋亡

    基于Nrf2/HO-1信号通路探讨脑清通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严亚锋刘伟王斌刘继平...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脑清通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尼莫地平6。25 mg/kg组、脑清通颗粒1。3、2。6、5。2 g/kg组,每组15只。除假手术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合应激刺激和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从第6 w起,假手术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给药组用相应药物灌胃,1次/d,连续给药7 d。观察大鼠体征表现;采用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及脑梗死体积测定评价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变化;ELISA法检测SOD活力和MDA含量;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Keap1、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体征表现符合临床肝热痰瘀证基本特征,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加,大鼠血清SOD活力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脑组织Keap1、Nrf2、HO-1的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脑清通颗粒1。3、2。6、5。2 g/kg组可改善大鼠体征表现,明显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P<0。01或P<0。05),显著升高血清SOD活力,降低MDA含量,下调脑组织Keap1的蛋白表达,上调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脑清通颗粒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达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脑清通颗粒肝热痰瘀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红素氧化酶(HO-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实验验证分析六味地黄汤治疗肾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杨思禹张海英郭金晶孟斌...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六味地黄汤治疗肾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并验证。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旗下的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获得包含29个正常肾组织和23个肾纤维化组织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2682和注释文本GPL571,使用Strawberry Perl和R软件筛选肾纤维化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得六味地黄汤中六味药的成分表和作用基因靶点。使用Strawberry Perl整合出两者的交叉靶点,并用Cytoscape软件和R软件制作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STRING网站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功能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1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依那普利10 g/kg组和六味地黄汤6。25 g/kg组,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受体1(VEGFR1)两种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通过疾病、药物取交集靶点得到六味地黄汤针对肾纤维化的26个基因靶点;GO提示这些基因影响2种细胞组分、210条生物过程;KGEE表明关键通路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VEGF)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FceRI信号通路、白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验证试验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肾组织胶原容积分数增加,VEGFA和VEGFR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六味地黄汤组肾组织胶原容积分数降低,VEGFA和VEG-FR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可通过多基因靶点、多信号通路治疗肾纤维化,其中上调VEGF信号通路是其抗纤维化的重要分子机制。

    六味地黄汤生物信息学肾纤维化分子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温经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李泉洋王楚王文杜国辉靳英英...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探讨温经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BATMAN-TCM、Gene Cards、Dis Genet数据库分别检索温经汤的主要活性成分与靶点,PCOS疾病靶点,并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借助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来曲唑联合高脂饲料诱导PCOS小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温经汤干预,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变化,空腹血糖水平及卵巢组织病理形态;采用ELISA法与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血液与卵巢组织中核心靶点和核心通路的表达。结果:温经汤筛选出活性成分253个,主要包括苯代南蛇碱、甘草酚、芍药素酮、吴茱萸碱、等,与536个疾病靶点取交集后得到118个共同靶点,核心靶点包括AKT1、TP53、STAT3、TNF、VEGFA、IL6和EGFR等;GO富集在BP中主要包括激素反应、多肽反应、促进蛋白质磷酸化、等;MF主要包括蛋白质同源二聚体活性、血红素结合蛋白和四吡咯结合等;CC主要包括核膜、侧膜及膜筏等;KEGG富集发现HIF-1、PI3K/AKT及TNF等信号通路能在温经汤治疗PCOS中起关键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体质量变化量显著增加(P<0。01),空腹血糖含量明显增加(P<0。05),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卵巢组织中VEGFA表达显著上调,AKT、HIF-1α表达显著下调(P<0。01),卵巢组织中原始卵泡数量增多,卵泡颗粒细胞层数减少,卵巢指数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温经汤10。14、20。28、40。56 g/kg组小鼠体质量变化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卵巢组织中VEGFA表达显著下调,AKT、HIF-1α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卵泡颗粒细胞层厚度增加,黄体数量增多,可见各发育时期的卵泡。结论:温经汤可干预卵巢组织PI3K/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可能是其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之一。

    温经汤多囊卵巢综合征网络药理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激酶B

    黄连乌梅提取物联合使用抑制脂多糖诱导的细胞炎症反应及机制研究

    潘海敏许洪玲陈晗袁崇均...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黄连乌梅提取物联合使用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LPS)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黄连乌梅提取物89、178、343 μg/mL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CD86的水平;ELISA法检测其对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P65、Toll样受体4(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模型组细胞HMGB1、TLR4 蛋白表达明显上调(2。05±0。05、2。56±0。63,P<0。05 或P<0。01),细胞表面分子 CD80、CD83、CD86 显著增多(19。81±1。85、3。81±0。40、3。23±0。40,P<0。01),细胞上清中 TNF-α、IL-6 和 IL-1β 含量显著升高(33。31±3。92、42。66±3。07、25。98±2。45,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连乌梅提取物343 μg/mL组能下调HMGB1蛋白表达(1。50±0。08,P<0。01),降低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和 CD86 的水平(8。73±2。92、1。04±0。15、1。35±0。15,P<0。01),明显减少细胞炎症因子 TNF-α、IL-6 和 IL-1β 的分泌(19。86±3。12、29。41±8。98、16。58±0。52,P<0。05或P<0。01)。结论:黄连乌梅提取物联合使用对LPS所致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OS/HMGB1/TLR4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黄连乌梅提取物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细胞凋亡活性氧高迁移率族蛋白Toll样受体4

    党参低聚糖通过抑制PI3K/AKT/HIF-1α通路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损伤

    闫巧崔方李文王子夏...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党参低聚糖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析党参低聚糖对缺氧条件下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AGS)增殖活性,及对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缺氧诱导因子1α信号通路(PI3K/AKT/HIF-1α)的影响。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动物给予党参低聚糖0。6 g/kg组、模型对照组、维酶素0。27 g/kg组、党参低聚糖0。15、0。6 g/kg组。采用灌胃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和40%乙醇并结合饥饱饮食的方法构建PLGC模型。分析党参低聚糖对PLGC大鼠胃组织病理变化、血清生化指标、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PI3K/AKT/HIF-1α通路的影响。同时通过LC/MS/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影响党参低聚糖改善PLG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通路。结果:细胞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缺氧对照组GES-1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BCL-2/BAX比值、PI3K及p-AKT蛋白表达显著下调,Caspase-3和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AGS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显著增加(P<0。01),BCL-2/BAX比值、PI3K、p-AKT及HIF-1α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缺氧对照组比较,党参低聚糖1、1。25 mg/mL组在48 h时使GES-1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显著增加(P<0。01),BCL-2/BAX比值、PI3K及p-AKT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Caspase-3和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使AGS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BCL-2/BAX比值、PI3K、p-AKT及HIF-1α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动物实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胃黏膜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 I/PGⅡ)比值和胃泌素-17(G-17)含量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降低而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胃黏膜BCL-2/BAX的比值、PI3K、p-AKT及HIF-1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血清甘油磷酸胆碱、2-酮戊二酸、乳酸、富马酸及牛磺鹅去氧胆酸水平明显增加,组氨酸、甜菜碱、瓜氨酸、精氨酸、脯氨酸、泛酸、牛磺胆酸、柠檬酸及1-棕榈酰甘油磷酸胆碱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党参低聚糖0。15、0。6 g/kg组大鼠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程度明显减轻,党参低聚糖0。6 g/kg组大鼠血清PG Ⅰ/PG Ⅱ比值和G-17含量明显增加(P<0。05),IL-iβ、IL-6及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和GSH-Px活力显著增加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胃黏膜BCL-2/BAX比值、PI3K、p-AKT及HIF-1α蛋白表达显著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血清14种代谢物水平明显回调(P<0。05或P<0。01),主要涉及三羧酸循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糖酵解及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结论:党参低聚糖可改善正常胃粘膜细胞缺氧损伤和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通过抑制炎症、抗氧化、促进凋亡以及调节机体代谢紊乱改善PLGC大鼠胃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抑制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有关。

    党参低聚糖胃癌前病变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缺氧诱导因子1α信号通路代谢组学

    基于组方配伍理论探索旋覆代赭汤中多酚类成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汪怡郭曼曼徐倩菲胡芸...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旋覆代赭汤乙酸乙酯部位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探索中药组方配伍对其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及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建立旋覆代赭汤乙酸乙酯部位12种多酚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50 mm,1。7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4%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1 mL/min,柱温40 ℃,提取二维图谱波长350 nm,随后对旋覆代赭汤不同配伍组进行含量测定。同时检测了不同配伍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研究了不同配伍下12种多酚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与单味药组相比,不同配伍组各成分含量变化并不相同。旋覆代赭汤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君药旋覆花对抗氧化活性有主要贡献,12种多酚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关联度均>0。6,绿原酸和异绿原酸B可能是发挥抗氧化活性的关键成分,且配伍对这两种成分的含量均有显著影响。结论:旋覆代赭汤中的多酚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呈线性相关,且多成分共同发挥药效,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旋覆代赭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旋覆代赭汤多酚类成分抗氧化活性灰色关联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组方配伍

    马甲子干预实验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前期病变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

    赵欢胡竟一白筱璐雷玲...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马甲子(Paliurus ramosissimus,PR)对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CAC)前期病变的干预作用,探索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基因功能注解(GO)、基因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和分子对接等方法,分析马甲子提取物中主要药效成分白桦脂酸干预CAC前期病变的潜在靶点和通路;采用腹腔注射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及经饮水摄入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对小鼠进行循环处理方式,建立实验性CAC前期病变小鼠模型,连续42 d灌胃给予马甲子提取物205、820 mg/kg,观察其对小鼠模型疾病活动指数(DAI)、结直肠组织病理等的影响,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qRT-PCR法检测结直肠组织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mRNA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研究筛选出157个白桦脂酸干预CAC的潜在作用靶点,对激素的反应、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等874个生物过程,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等75个分子功能,膜筏、谷氨酸能突触等37个细胞组分,涉及的主要通路有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聚糖、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前列腺癌、JAK-STAT信号通路;白桦脂酸与IL-iβ、STAT3等靶点亲和力均<-5 kcal/mo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脾脏指数及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异型增生等提示癌前病变,血清中CEA、IL-1β、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Stat3 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马甲子提取物820 mg/kg组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CEA、IL-1β、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Stat3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马甲子提取物经口给药可抑制AOM/DSS所致实验性CAC癌前病变,其作用机制与炎症抑制及下调STAT3等有关。

    马甲子白桦脂酸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癌胚抗原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